吃水不忘打井人

所好所乐所为

<h3>记得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吃水不忘打井人》,讲述了毛主席和红军为当地老百姓打井的故事。</h3> <h3>当年瑞金沙洲坝流传一首民谣:“有女莫嫁沙洲坝,天旱无水洗头帕。”说的是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住在沙洲坝的人吃的是又脏又臭的塘水,吃了容易生病。也有人想过要挖井,可是一来穷,没人提得起头,二来又信迷信,听风水先生说过,沙洲坝的龙脉是条旱龙,不能打井,打井会坏龙脉,所以更没有人敢去冒这个风险。于是沙洲坝的人也只得祖祖辈辈到塘里去挑水喝。</h3> <h3>瑞金红井,是苏区时期,毛泽东亲自带领干部群众一起开挖的,它是当时党和苏维埃政府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的历史见证。</h3><div>沙洲坝是一个干旱缺水的村庄,1933年9月的一天,毛泽东带领几个红军战士在村前几十米的地方进行了水源的勘探,并破土动工,群众见毛主席亲自在开挖水井,也纷纷带着工具一起动手,在挖到5米深的地方,一股泉水喷泉涌而起,井终于挖好了,并用卵石砌成,此后,其它沙洲坝村的村民也纷纷开挖水井,村民们的吃水问题终于解决了。</div> <h3>《吃水不忘打井人》课文全文:</h3><h3>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h3><div>一天,毛主席看见一个老乡挑着浑浊的水往家里走,就问:“老乡,这水挑来做什么用呀?”老乡回答说:“吃呀!”毛主席疑惑地问:“水这么脏,能吃吗?”老乡苦笑着说:“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毛主席又问:“是从哪里挑的?”老乡回答:“从塘里挑的。”毛主席请老乡带他去看看。走了一阵,只见一个不大的水塘,杂草丛生,池水污浊。全村人洗衣、洗菜、吃水全在这里。毛主席关切地问:“能不能到别处挑水吃?”老乡摇摇头,说:“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呀!挑担水要走好几里路。”毛主席皱了皱眉头,若有所思地走了。</div><div>第二天,毛主席找来村里人一起商量挖水井的事。大家一起勘察水源,选择井位。当井位确定后,毛主席挽起衣袖,卷起裤腿,带头挖了起来。于是,大伙挖的挖,铲的铲,干得热火朝天。</div><div>在挖井的日子里,毛主席和临时中央政府的其他领导人,一有空就到工地参加劳动。经过十几天的奋战,水井挖成了,沙洲坝的人民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群众激动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喝过这么甜的水,毛主席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哪!”</div><div>解放以后,沙洲坝人民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div> <h3>——红井的故事</h3><div>瑞金沙洲坝村中,有一口驰名中外的红井。它是当年毛泽东主席和苏区干部关心群众生活,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历史见证。</div><div>当年的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不仅无水灌田,就连群众喝水也非常困难。那时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沙洲坝,沙洲坝,没有水来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div><div>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来沙洲坝以后,毛泽东发现村里的群众喝的是池塘水,便把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挂在心上,只要一有空,他就同警卫员商量着如何为群众挖井的事。</div><div>这年9月的一天,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毛泽东就领着警卫员来到驻地前的一块空地上,先用锄头刨了一个圈,定下了井位,接着便抡起锄头挖起来。他让警卫员通知驻地机关的同志一起前来挖井。</div><div>毛泽东一边挖井,一边乐呵呵地对大家说:“听说有的乡亲迷信风水,不敢打井,怕得罪旱龙爷,坏了屋场害了人。可我不怕,如果旱龙爷怪罪下来,让它来找我好了!”</div><div>一席话逗得大伙都乐了起来。在他的带领下,不几天时间,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就挖成了。为了使井水更清澈,毛泽东亲自下到井底铺沙石、垫木炭。涓涓清流从井底涌上来。</div><div>毛泽东爱民挖井的实际行动,为苏区干部树立了榜样。中央各机关和驻地村民纷纷挖井取水。从此,沙洲坝人民结束了饮用肮脏塘水的历史。</div><div>1934年10月红军长征离开瑞金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多次填掉这口井。村民们同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敌人白天填,夜里村民们又把井挖开。就这样填了又挖,挖了又填,反复好几次,沙洲坝人民终于取得了胜利。</div><div>1951年,沙洲坝人民为了迎接毛主席派来的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将这口水井进行了全面整修,并取名为“红井”,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十四个赤金大字,以后又将木牌改为石碑。</div><div>毛泽东为沙洲坝群众挖红井的故事,被编入了小学语文课本。亿万少年儿童通过《红井》这篇课文,深切地感受到了领袖爱人民的浓浓深情。前些年,有一些出版社曾将《红井》这篇课文从小学语文课本中拿下来了。2003 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瑞金考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当即指示说:《红井》不能“下课”,所有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课本中都应当恢复这篇课文。</div><div>如今,红井享誉海内外,成为人们向往仰慕的神圣之地。“红井水哟,甜又清……”一曲《红井水》,唱遍了大江南北。甘甜的红井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儿女。</div> <h3>1950年,瑞金人民为迎接中央南方老根据地慰问团的到来,维修了这口井并取名为“红井”,同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书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以示沙洲人民对毛主席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后又将木牌改为石碑。</h3> <h3>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5月14日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江西省瑞金站的传递于5月14日上午7点30分展开,在208名火炬手中,有一位非常特别的火炬手。是1913年9月1日出生的,年已95岁的老红军刘家祁,他也成为了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最年长的火炬手。</h3> <h3>吃水不忘挖井人,老红军刘家祁瑞金传圣火时,绕着红井传递一周。</h3> <h3>刘家祁老人(左)交接火炬 </h3> <h3>如今这里已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批的游客和团体到这里参观接受革命历史教育</h3> <h3>《吃水不忘挖井人 》是最早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学语文教材之一,深受小学生喜欢。</h3><h3>吃在当地是饮的意思,吃水就是指饮水,它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在你享受成果的同时,不要忘了给你创造成果的人,指做人要懂得饮水思源。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毛主席革命前辈们领导人民干革命,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