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i> 此女天生孤僻,“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 。一个“愈” ,一个“同” ,深刻点出了世评的风声鹤唳……在下世历劫的风流孽鬼中,只有她算是已被“度” 了一半,虽然她最终的结局“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 !</i></h3><h3><i><br></i></h3><h3><i><br></i></h3><h3><i> ——作家 候宇燕</i></h3> <h3>在红妆叠翠、裙袂滟滟的大观园里,那些曾经的醉情溢语、酡颜温梦的日子,无不隐含着一抹远去的悲凉。我的笔端,滴写过黛玉葬花的凄美,品味过宝钗扑蝶的娇态,吟咏过湘云醉眠的媚姿,还有宝玉不离世间觉、出世觅菩提的心路历程……唯独不忍心下笔的,是那个自称为“槛外人” 的她——</h3><h3><br></h3><h3>她姓甚?又名何?书中没有说。她是个谜一样的人。</h3><h3><br></h3><h3>看她,如雾里观花,朦朦胧胧,不甚分明;又似水中望月,扑朔迷离,若隐若现,“犹抱琵琶半遮面” ,神秘莫测。</h3><h3><br></h3><h3>在湟湟巨著的《红楼梦》中,曹公对她的着墨并不多,前八十回里,她正面出场也就只有两次。但她却是“十二金钗” 之一,排序在“脂粉英雄” 王熙凤之前,足可见其份量之重,乃曹公珍视之人!</h3><h3><br></h3><h3>她还是“十二金钗” 中,唯一与四大家族均无任何亲戚关系的女子。</h3><h3><br></h3><h3>她之得以进入荣国府住进大观园,与她的身世及机缘巧合不无关系,也是她逃不脱的宿命。</h3><h3><br></h3><h3>贾府为元妃省亲,修造了大观园,在大观园里建了座私寺“栊翠庵” 。她就在这个时候被仆人林之孝家的介绍给了王夫人:</h3><h3><br></h3><h3>“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h3> <h3>从林之孝家的和王夫人的对话中,我们还知,她是个性情很“骄傲” 的人,必须要下请帖,派车轿去接,她才肯来的。</h3><h3><br></h3><h3>短短几百个字的“简介” ,她的身世,依然玄而又玄。</h3><h3><br></h3><h3>但是,如果懂得曹公经常运用的“空谷传声、云龙雾雨、背面敷粉……” 等艺术手法,便知,“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 (脂批)。</h3><h3><br></h3><h3>她和黛玉的身世比较相似,都是从小多病又父母双亡。所不同的是,黛玉留在了红尘内,她却在三岁时入了空门。书里说,她入空门的缘由是从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都不中用,只得亲自入了空门,而病竟也就好了。是什么病,只有入空门才能好?书中没有说,我们不得而知。也许,这又是作者的“狡狯手法” 吧!</h3><h3><br></h3><h3>她有什么“骄傲” 之处,非得连贾府这样的皇室外戚之家都得下请帖、派车轿才能接得来呢?她才十八岁,佛学修行未必能达到“国大师” 级别。如果联想到她出家后身边还有两个老嬷嬷和一个小丫头伏侍,还有后文中说到“栊翠庵” 品茶时,她那些由家里带来的世间罕见的茶具等物件,我想,她绝非是一般的“读书仕宦之家” 的女儿,若非王候也应是王候近臣的千金。她父母的双双亡故,一定是牵涉到朝廷的一桩公案,连同亲族一并受累。父母为了保全这个生不逢时的爱女,不得不把她送入空门。所以她无亲无友,也没有留下真名实姓。她是“极精演天命神数” 的师父把她扶养大的。</h3> <h3>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原本也是令世人羡慕的金玉之质、宦家千金,可以尽享世间的荣华富贵,书房赋诗,月下抚琴,风流雅集,美姻良缘……然而,一场变故,使她失去了红尘中的一切,不得不孤零零地独守静庵,经年永月打坐诵经,与青灯古佛相伴。巨大的落差,对于一个弱小的无辜的女子,纵使心有不甘,又能奈何?而深埋在心底的那份孤寂和苦楚,又能向谁诉说呢?</h3><h3><br></h3><h3>她觉得这个世俗的红尘是极其丑陋的、可憎的,是不可同流的,她要保持自身的高洁,只有隔开世俗和世俗中的一切俗人,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也许这就是一种自我的救赎和保护自己的能力吧!她需要为自己寻找一种保护色,一种隔离的心理防御。</h3><h3><br></h3><h3>她入了空门,本该精读细研佛学之道,然而,在她的血脉里天性秉承了家族的雅洁之气,她偏爱读庄子。当然,也是因为庄子的处世哲学与她有着某种精神上的共鸣。庄子是个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人,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与枯燥的佛经不可同日而语。她从庄子里找到了自信,她觉得自己能与天、与宇宙、与自然达到和谐,自己当然是很有尊严、很有价值的,不可轻亵,凛然莫犯!她自认为是“畸零之人” ,意即身心归于自然依附自然,自愿在尘世边缘孤独生存和行走的人。这也是以庄子的境界自诩。</h3><h3><br></h3><h3>她三岁就被送入空门,父母又早早亡故,如此不幸的身世,在她稚嫩的心田里埋下了极端自卑的种子。这使得她的性情变得极孤僻,平日里深居简出,不喜与人交往。随着年岁的增长,她的性格越来越让常人看来异常“怪癖” 。比如她的“洁癖” ,她对“洁” 的标准超乎常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栊翠庵品茶” 一节中,刘姥姥喝了半杯贾母喝剩的茶水,她就要把那只杯子丟弃,尽管很贵重也不要了。</h3><h3><br></h3><h3>而当宝玉提出叫几个小幺担水来给她冲洗地面,她也嘱咐让小幺把水放在山门外墙根下,不要进门来,以免带进了男儿的“浊气” 。</h3> <h3>爱洁本是女儿的天性,如若爱洁成“癖” 或许就有点“过” 了,而她的洁癖更让人感觉有点“怪诞” 。有人说,她是对刘姥姥这样的劳动人民缺乏阶级感情,这有点上纲上线了,其实不然。据我的分析,她是从自小以来就有的那种极端自卑的心理衍生而来的对于“俗” ——包括俗世、俗人、俗事和粗俗的行为等的一种“隔离” 的心理防御。也就是说,她自诩为是“槛外人” ,就必须超越世俗,保持与“俗” 的距离,而刘姥姥代表的就是“粗俗” 的象征。</h3><h3><br></h3><h3>她是大观园里“孤高清傲” 第一人。说起“孤高清傲” 这个词,往往让人想到林黛玉。确实,作为女一号的林黛玉,“孤高清傲” 几乎就是其专属的代名词,那句“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 ,把林黛玉孤高清傲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然而,与林黛玉相比,“更在世俗外” 的她,孤僻冷傲的个性更要远胜三分!</h3><h3><br></h3><h3>这从她首次出场,林之孝家的说她必得贾府“下了请帖,备了车轿去接,她才肯来” 的表述中,就给人一种“不俗” 和“高傲” 的感觉。而在栊翠庵品茶时,本也是心高气傲的林黛玉,只因没品出她泡茶的水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 ,就被她冷讽一句“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 ”!其放诞诡僻的孤傲之性,黛玉也只能甘拜下风了。</h3><h3><br></h3><h3>有人说,她是“故示高傲” ,我以为然。一方面,她要用“高傲” 来作为护身的鎧甲,保护自己免遭凡尘浊世可能带给她的委屈和伤害,她需要保持住自己身为“槛外人” 的高洁不尘。另一方面,这种高傲也是对过去不幸身世带来的自卑心理的一种“补偿” 。所以,她的孤傲不同于常人如林黛玉的孤傲,有些“偏执” 而难以被人理解,甚至讨嫌。</h3> <h5></h5><h3 style="text-align: left;">她的过度的冷僻孤傲,使得身边几乎没有朋友,更别说那种推心置腹的知己好友了。她也许没有想到,栊翠庵并非在与世隔绝的蓬莱仙境、世外桃源,而是在万紫千红、群芳斗艳的大观园里,有谁会喜欢她这种偏执的孤傲怪癖呢?这是她的悲哀!而在这悲哀的背后,却折射出虚伪的封建礼教和世俗偏见对一个青年女子性格和感情的扭曲。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并非她个人的悲哀,而是整个没落的封建社会的悲哀!<br></h3><h3><br></h3><h3>她虽然身在“槛外” ,但毕竟出身于仕宦之家,又正值青春妙龄,“凡心” 未脱。用灵性的眼光去看她,在她那孤僻冷傲的背后,却掩藏着一颗情趣高雅不甘寂寞的闪光的灵魂。<br></h3><h3><br></h3><h3>她外冷而内热,不乏人性中善良和暖意的美质。邢岫烟曾与她做过十年的邻居,邢家的住房就是租赁了寺庙的房子。岫烟小时候常到寺庙去陪她,她教岫烟读书识字,有了文化,还能写得一手好诗。故二人既为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br></h3><h3><br></h3><h3>贾母病重,她主动前去探视,温言暖语一片虔诚,绝无半丝冷傲之气;宝玉生日,她派人送去拜帖。当她在帖子上写下“……恭肃遥祝芳辰” 几个字时,她一定是脸带微笑心意明媚的……<br></h3><h3><br></h3><h3>寂坐禅关,她也并非终日里诵经念佛,时儿也会步出山门,在大观园中散心或漫步。中秋之夜,她与湘、黛二人即兴联诗就是这样不期而遇的。她也爱好下棋,常到寥风轩惜春的住处,与和她有着同样爱好的惜春对弈,举棋落子,不亦乐乎!</h3><h3><br></h3><h3>她也喜爱花木,善于侍弄管理花木,所以在她居住的栊翠庵,花木生长得最为灿烂茂盛,深得贾母的夸赞。以至大观园的众姐妹和宝玉在芦雪庵即景联诗时,因宝玉的诗“落第” ,李纨要处罚宝玉,特地要宝玉到栊翠庵向她乞要红梅花。</h3> <h3>她喜读庄子,爱好诗文,常常吟咏抄写诗词文章,才情过人。中秋之夜,湘云、黛玉在凹晶馆联诗,当二人联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警句,正不知如何往下接时,她出现了,把湘、黛二人请到栊翠庵,亲自提笔一挥而就,将二十二韵联成三十五韵,她独立创作了十三韵。湘、黛二人赞叹不已,说:“可见我们天天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紙上谈兵。” 她由此得了个“诗仙”雅号。</h3><h3><br></h3><h3>“栊翠庵品茶” 一节,她关于“茶道” 的那些知识,饮用烹煮、彻泡茶叶的方法,对什么人使用什么样的茶具,哪种茶叶等等,都十分讲究,可谓深谙茶道真谛。在古时,品茗、饮茶是一种高雅的境界,展现了生活的情趣和艺术化。她的“论茶之道” 和贾府四小姐的琴棋书画并称为大观园中的“四绝” ,极为后人所称道。从“品茶” 中足可以看出,她的文化品位、生活情趣,以及知识和艺术修养等,并不在钗、黛、湘和宝玉等人之下。</h3><h3><br></h3><h3>她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纯真无伪,品行高洁,不随波逐流,没有被空门的清规戒律所束缚,在夹缝中求生存,毫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按自己的意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为自己而活。她是真正地活出了一份自尊、一份自信、一份自爱的!而这,不正是人生至美的一种境界吗?</h3><h3><br></h3><h3>她,一如栊翠庵中那傲霜斗雪、吐苞怒放的红梅,以清高、孤傲、冷艳的方式,证明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h3> <h3>然而,这样的一枝傲雪红梅,终是敌不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定前生。她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以及曲子中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 ”,读之令人痛心!</h3><h3><br></h3><h3>她的结局一定是不堪的。有考证者说,她最后为了救出人狱的贾宝玉,不得不屈从了忠顺王爷那个枯骨般的老色鬼……可叹,一个如金似玉的女子,难呈清高之志,最终还是陷入肮脏的俗世之中。</h3><h3><br></h3><h3>她的人生命运,一定是承载着曹公内心深重的辛酸悲悯,因而在创作《红楼梦》时,特地将其排在十二金钗的第六位。</h3><h3><br></h3><h3>她没有留下真名实姓。她只有一个法名,叫做 “ 妙玉 ” 。</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xnllaod?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红楼梦里众裙钗 我最欣赏史湘云</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