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南局宅 一一记我与南局宅的陈年往事

王春萍

<h3>  我家住在南局宅,</h3><h3> 风雨同舟几十载。</h3><h3> 如今旧貌换新颜,</h3><h3> 往事偶尔梦中来。</h3><h3> 南局宅是我居住了近70年的地方,我不仅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楼一宇。还熟悉这里的气味!我小时候那会儿,院子里的丁香树,在春暖花开之际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而傍晚,各家各户饮烟升起,煤烟味扑鼻而来!冬季甚重!但是它味道绝对与乡村的柴草味有所区别!在我的心里,南局宅就像是一壶老酒:年代越久越香醇!它的名字虽不如南京路赫赫有名,也不如秀水街驰名中外,但是它在我们齐齐哈尔市却是家喻户晓的地方。南局宅住着我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它与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对它一往情深!</h3> <h3>俗话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南局宅也是如此,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的南局宅。在当下网络媒体十分发达,回忆南局宅的文章有很多,并诸见各媒体。这些文章都各俱特色、各有侧重、各有千秋。看后有所启发,随之便萌发出写南局宅的初心。可是我心里还有点惴惴不安:万一记忆有误与其他人的作品有所不同呢?仔细琢磨一下:不同是对的,雷同是抄的!我要写一写我所知道的、经历过的与南局宅有关的故事。</h3> <h3>  一、局宅的由来</h3><h3> 据史料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关东军占领东北后,在齐齐哈尔(当时伪满省会)成立铁路局,建立了号称北满第一火车站一一齐齐哈尔站。</h3><h3>现在这座老黄的建筑与新建的大厦相比,而显得稍逊一筹,但它却像是一位耄耋老人,任凭八十多年风吹雨打仍旧伫立在原地。它早已是齐齐哈尔的地标建筑,亦是我们时代变迁的见证人。</h3> <h3>局宅一词,在汉语词典里是找不到的。它应该是专用名词。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领悟到它的含义。局宅的意思就是:齐齐哈尔铁路局所属的职工住宅简称"局宅"。它是以火车站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共有东西南北四个局宅。火车站南边的顾名思议就称为南局宅。南局宅的面积不大:东起站前大街,西至和平厂东墙,南起专用线(本文仅表述日式老房,国产房暂不涉及),北至龙华路(一马路)。南局宅最东边的楼房称为和平路,以报社为界又分为南、北和平路。靠近和平厂附近的楼房称为民主路;中间地段的称为建设路。我现将居住在南居宅的老人常说的口头俗语解释一下。</h3> <h3>  门洞:其实门洞没有门,是约2米多宽,2米多高,南北通透的大过道兼走廊,还有通往二楼的楼梯。门洞内有的是4个门,住4户。形成两两相对;有的是两个门相对。当时的门牌号则是按门洞算的,一个门洞一个号。这仅仅用在公事上,如寄信、落户口等。人们聊天时则说:我家是XX单位X边的,第X趟房X门洞楼X。例句:我家是南幼北边第二趟房东边门洞二楼,一准能找到。</h3><h3> 拉阁:这笃定是日式建筑风格,可以左右推拉的那种移门。用做房间隔断的称为拉门;用做壁橱上的称为拉阁。拉阁深度近一米,既可住人又可放东西。有些像火车的卧铺,有上、中、下三层。</h3> <h3>据我所知,当时住宅面积窘迫,大多数人家的拉阁里都住人。我弟弟和我儿子都住过拉阁。</h3><h3> 榻榻米:是用稻草编的一种席子,约有10厘米厚,长、宽与单人床相等。这个东西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适合东北地区使用。不过中国人睡不惯地板,都会把它当床垫用,省了褥子。</h3><h3> 并户:这又是一个专用名词,是指原来住一户人家的房子,又并进了一户,住了两家。这两家人互称并户。其实说是隔壁、邻居也是很靠谱的。但是主要区别在于:并户可以随时上厕所,而后者则没有这种优惠条件了。</h3><h3> (2017年春节,儿子、儿媳在日本北海道民宿中)。</h3> <h3>  二、局宅的布局 </h3><h3> 南局宅的面积不大,不足一平方公里。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而且布局合理。从我手绘的图片可以看出南局宅有:㓜儿园、学校、球场、文化宫、图书馆、商店、浴池、邮局、储蓄所、理发店、招待所、独身宿舍、裁缝店、卫生所、职工食堂、花园、纪念碑、花窖、菜窖、粮店、街道办、体育馆和游泳馆(此二馆为后建)。有一个守桥部队和消防队。局办公单位有科研所、工会、报社、局党委。这里集吃、玩、学、住、行、健等功能于一体,应有尽有,从自家门口出来,不足300米即可解决生活之需。这是一个活脱脱的小世界。由此可见,南局宅是原齐局的政治中心(局党委、报社、工会),也是原齐局的文化中心(学校、文化宫、图书馆)。还是原齐局的体育中心(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居民楼里的生活设施也一应俱全:具有上、下水道,水洗厕所,集中供暖,全部木制地板。这些建筑一律为二层楼房,基本四趟房为一板块,两个小楼为一个院。仔细观察这像是一个棋盘,排列有序、整齐均衡,都是以球场(后称体育场)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平均分布。朋友,如果你家也是南局宅老户的话,即可不费吹灰之力在我的手绘图片中,找到你曾经住过的老宅!</h3> <h3>  三、局宅的绿化</h3><h3> 南局宅的绿化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道路两旁是高大的杨树。楼房四周都是齐腰高的榆树墙。另有三个小三角树林,一个大树林(现在的南花园)。每个小楼的院子里都有杨树、榶槭树、丁香树、桃树、樱桃树等等。这些树木将南局宅围成一个大花园。当时如果有航拍的条件,在上面往下看,将会是满眼的绿色。盛夏时节,不论你从哪条路进入南局宅,都会立觉凉爽;寒冬腊月,你会立觉风弱⋯⋯,这些都是所有树木所赐!</h3> <h3>杨树。杨树给人高大挺拔的形象。只是在春未夏初之际,杨絮开始逞一时之能:似雪花飘落,如棉絮飞舞!还直扑面颊!这时的人们都不敢张嘴喘气,它会钻进嘴里;也会钻进耳朵里,一不小心又钻进眼睛里!简直到了无孔不入之地!让人心烦意乱!这杨絮还是火灾隐患的主要来源之一!我们家着实让它坑了一把!那是1976年左右的事了,父母已经搬家到沈阳。我就住在老宅里。楼下有我家的一个小仓房(其实就是一个小破木棚子)。里边存放了一些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东西:木柈子、煤、破锅等。这杨絮落在地上是一大片儿、一大片儿的。不知道哪家小孩好奇,把它点燃了!杨絮慢慢地烧到了我家的小棚子里,这本来就是木棚子,也就跟着着起火来了!我当时是电力修配厂的基干民兵,恰好那几天工业处武装部,在工程学校组织集中训练。有一天,我在操场上练习突刺、刺呢!突然就听见学校门卫师傅高声喊:谁是电力的王春萍?她家着火了!听到这话我就觉得头晕腿软!血压往上窜!这可咋整?怎么就着火了?电话没说明白!带队的大魏师傅说:快回去看看!稳一下神儿,我撒腿就往家跑!跑一半又跑回来了!我是骑自行车来的,骑车回家岂不更快!主要是当时懵圈了!真是又怕又惊!到家一看安然无恙!谁开这么天大的玩笑?心小的要被吓死了!我刚下楼,一楼的周老师说:你家小棚子着火啦!烤的我家玻璃咔咔咔的响!消防队的水车都来了!我一看,果不其然:门都烧没了,棚子顶也剩下半个了!还好有邻居的及时报警,没有大损失!谢天谢地啦!</h3> <h3>榶槭树(小飞刀树)。每年一到树上长出小飞刀,孩童们都争着抢着比飞刀,看看谁的飞的更远。听说还可以吃,有点酸酸的,不过我没吃过。</h3> <h3>榆树。这是我喜欢的树种之一。因为榆树钱儿可以吃!我曾上树撸过榆树钱儿吃(小树,妈妈不让上了,也是只上一回)。高一点的榆树钱儿,我们是拿木杆打下来;木杆够不着的扔木棍往下打⋯⋯</h3> <h3>丁香树。家里的院子里有4、5棵丁香树。这是我的最爱!"待到山花烂漫时,它更加芳香"。那时候,不但院子里有丁香树,树林里也有丁香树,一旦它绽放了,它的花香弥漫着整个局宅。</h3> <h3>樱桃。每年不到樱桃成熟时,果早已被孩子们揪光了。偶尔剩下一、两个,已经是奇迹了!</h3> <h3>杏树。只见花开不见结果!</h3> <h3>松树。这种树在三个小树林和大树林以及文化宫、图书馆的前后院均有它的身影!</h3><h3> 还有一些说不全、认不出的树吧!我知道的已经全部说完了。</h3> <h3>  四、我与南局宅的渊源</h3><h3> (一)、先住建设路33组34号</h3><h3> 1951年初,时任绥化铁路分局党委书记的爸爸,调到齐局工作。爸爸带着不满周岁的我、妈妈、姥姥到齐局走马上任。先被组织安排在建设路33组34号住(解放初期住在南局宅的铁路职工,权且称为南一代,其子女为南二代⋯⋯以此类推)。这个院子里有两座小楼,我们家住在西边,高伯伯(高群)家住在东边。院子挺大的,有好多树,被一圈铁丝网(姥姥称其为刺鬼)和小榆树围着。我家的楼里有5个屋,我家住楼下。楼上是许家。一切都很好,但是姥姥却不满意。因为那时姥姥60多岁了,住惯了火炕。南局宅则是暖气、地板,没有火炕呀!姥姥整天叨叨叨地说火炕的事:一是搭个火炕;二是换个有火炕的房子。妈妈执拗不过,只好找组织给解决问题。还是有组织好,火炕的事很快地解决了。在靠西边的屋子里,搭了一个南北连通的大火炕。我们家在这个楼住了近10年,后来又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出生。这个火炕是我们儿时的乐园:翻跟头,打把式,歘喇拉哈,翻绳,煽啪叽,弹玻璃球,一切都可以在炕上进行。只是苦了妈妈,炕席和我们的裤子坏的相当快!哈哈⋯⋯</h3> <h3>爸爸抱着2岁的我,妈妈抱着不到100天的妹妹在院子里照的相片。春暖花开时,爸爸春风得意。</h3><h3>我骑自行车在家门口照的照片。这是唯一一张有老楼的照片。我7岁上小学一年级,开学不久,穿着妈妈织的新毛衣,心里美滋滋的。</h3> <h3>这是对面楼。高峰一一小小少年,风度翩翩。</h3> <h3>  (二)搬进建设路30组X号</h3><h3> 1960年爸爸职务升迁,由组织上分配,我们家搬到了建设路30组一一球场东边的小独楼。这楼很是气派,庭院也大。住在这里很有"面子"。里边也宽敝,楼下4个大屋,楼上4个屋(含一个套间)。楼上楼下各有一个厅。这里能够我们疯玩了!我们家住楼上,厨房和餐厅在楼下。这个楼不仅是住房面积大,而且还是独立暖房!楼下有一个㶽炉房专为这一个楼取暖 用。在楼上的卫生间里有一个大浴缸,可以直接放暖气水洗澡。妈妈为了减轻锅炉工的负担,不许我们使用热水。严格控制洗澡次数,每2~3人用一缸水(爸爸除外)。我们小孩子在这住得很开心:少年不知愁滋味!突然有一天我听到妈妈的一通电话,才知道妈妈的心事:主要是嫌房费贵!每个月38元!占了妈妈工资的一半!相当于一个二级工一个月的工资了!够3、4口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了!一生简朴的妈妈,在生活中总是精打细算的:有4个子女要抚养,老家乡下的爷爷要赡养。钱要省着花!妈妈在电话中摆困难、讲条件,不想住、要调房!组织上的人说:你家有困难,家家有困难!你家住不起,没人住得起!妈妈很无奈!最后没有达到她的调房目的。其实结果是可以预料到的。我们家继续住下去既不失"身份",又给组织上的人"面子"了,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h3><h3> </h3> <h3>我们家在小楼居住的期间,正经历我国的三年自然灾害。妈妈领着我们垒墙砌圈,养猪、养鸡;犄角旮旯刨土种地(院里的树多,没有大片的地)。我们孩子是剁鸡食、薅灰菜、浇菜地,业余时间干家务。我们从小在劳动中得到锻练:身教胜于言教!在这个小楼我家住了近7年,楼下的邻居则是走马灯似的换了一家又一家:霍家、李家、闫家、宋家、范家。最长的住了2年多,短的只住一年多。(这7年当中有很多故事,本人不在此表述。)当初我们搬进容易搬出难。后来让我们搬出小楼,却是全家始料未及的事情,既有强迫性又有戏剧性。</h3> <h3>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刮到了齐局。爸爸首当其冲地受到迫害。当时不知道哪位造反派头目,看中了我家的小楼,让我家为其腾房。秋未冬初的一天,家里闯进了一伙人,进门就喊"打倒走资派王云汉!"因为这架式已经看过了并且有心里准备,妈妈没有害怕快步迎上去说:"走资派没在家,请到单位找他!"</h3><h3>"今天不找他,找家属!"</h3><h3>"什么事?和我说,我是他老婆。"</h3><h3>"XX决定:限你家7天之内搬家!"</h3><h3>妈妈听了这话又惊又喜:喜的是可以搬家了!惊的是只有7天时间!妈说:搬家可以,只是时间太短,找不到合适的房子。允我找到房子立刻就搬。"</h3><h3> "房子给你们找好了!东局宅。"</h3><h3> "东局宅我不去!老王是走资派,我们不是!"妈妈声嘶力竭地和这伙人据理力争!他们看横的也不行,软磨硬泡地赖着不走。最后还是按妈妈说的:找到房子就搬家。这伙人回去怎么汇报的不得而知。翌年春季,妈妈找到了换房对象,我家搬到了民主路42组15号。我家从这个小楼搬出来以后,没见过什么造反派住过。这个楼当时定的是特甲级房,房费贵。也许是这个原因⋯⋯,或许是怕革命群众有反映⋯⋯。反正后来这个楼分配给8户人家住。10年后我有幸再次进入这个小楼,因为我的一位同事在这个楼里结婚,他分到的那个屋,是我家在一楼的餐厅。此时的楼里面已经面目全非、今不如昔了!</h3> <h3>(三)只有这次的房子是妈妈自己选的一一民主路42组15号。</h3><h3> 上文已将我家在南局宅住过的三个房子,以及两次搬家前因后果讲清楚了,后一次的搬家确是遂了妈妈的心愿。我家这房子于1994年春动迁重建,1995年9月回迁居住至今。很遗憾老房子的照片没有找到,或者在齐市的家里。此次展示不出来了!新老家庭住址比较,显然前者麻烦多了!</h3><h3>(不会用马赛克,胡乱涂抹两笔)</h3> <h3>1974年春,妈妈在家东边的楼头留影。一脸凝重、目视前方。照片放大可看见赵康家的院子!(但那时的赵康家并不在此居住)</h3> <h3>同期,妈妈在家北面,原霍家东打羽毛球。此时爸爸已经落实政策,到锦局履职(代理书记)。妈妈心情非常好,锻炼锻炼!(照片右下角放大,可以看到暖气分段的木板杖子)。</h3> <h3>1975年5月,爸爸正式调到东北铁路运输指挥部任职。此时,爸爸回齐将举家搬迁至沈阳。临行前,在家门口、以霍家楼为背景照了一张大全家福!爸爸、妈妈、姐弟四人、七姨邹英倩、姨夫李乃林。</h3> <h3>同日,同一个地方。之后父母搬到沈阳,带走了弟妺,我这个南二代一直坚守在齐市。看到霍家小楼后,我想说一下它目前的情况。</h3> <h3>这是原霍家宅,(和70年代比一下)现在已经是房产段的史记馆了。每天大门紧锁,不能让人随便进出。2017年8月我在家,每天盯着他们的大门看。一天,门敝开了,我赶紧跑过去央求师傅:我就看一下,马上出来。得允后,拍了这么几个照片。</h3> <h3>展馆内外。</h3> <h3>一、二楼都有展品。</h3> <h3>上图为南局宅原始图,我看到这个图很受启发。下图为历任段领导。</h3> <h3>这两个小楼原来是一个院,后来分成两个。一南一北一比较相去甚远!</h3> <h3>这个小楼和我家原来住的小楼内部结构一样。</h3> <h3>  (四)我生活、学习、工作过的地方</h3><h3> 1、幼儿园。当时只有一个幼儿园,后来有了地区托儿所、北先锋幼儿园、东局托儿所后,它被简称为南幼。那时上幼儿园很简单:只要是铁路的双职工子女都可以入托。我是在幼儿园里长大的。同期的男生有:王刚军、李曼军、田伟明、高群、张木夫、葛成⋯⋯;女生有:王路、李克新、姜毓婉、吴铁平⋯⋯,其他人记不得了。1956年全园100多名师生有一个合影,再次遗憾:此片不在我手边。幼儿园没有留下其他相片。</h3><h3>这个相片是我二岁多和百天的妹妹合影。</h3> <h3>这是我儿子在南幼表演节目的相片。弹琴的裴姥(姨)是李铁民的母亲。她是南一代,看了南二代(我们),又在看南三代。更有趣的是,还是那个拔萝卜的节目!相差了30多年,父子是一个角色。如愚公移山一般,总是拔不出来,要子子孙孙拔下去!</h3> <h3>原来南幼北面的一趟办公用平房,已建成为7楼居民楼。</h3> <h3>街道办事处也搬过来了。</h3> <h3>原幼儿园的教室、寝室已经成为温馨家园敬老院。现在又在大兴土木,搞基建。我们拭目以待吧!摄于2017年9月。</h3> <h3>南幼与民主路40组隔离的一条小路,走到底就是和平厂了。不知道怎么又岀来个小车库。</h3> <h3>这个道的左手边就是五校,现在叫铁锋区五校。</h3> <h3>学校的正门在东面。</h3> <h3>这条小路很神秘,里面还有一个什么单位,没有挂牌子。原来在幼儿园后身的是泵站。1983年4月大风雪时,南局宅停水停电。我在这里接过水,这里的蓄水池比半个蓝球场还大,深不见底。拍照那天本想探一究竟,但是让门前的大狼狗给我吓退了!不知道泵站是否还存在?</h3> <h3>  2、齐铁一校。</h3><h3> 童年时光飞逝,我与同龄人一起开始了学生生活。这是我就读的齐铁一校旧址。</h3> <h3>一校变五中,五中盖新楼,农园成教室,又变45中了!</h3> <h3>四年级的时候参加铁路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h3> <h3>同上。</h3> <h3>1962年5月,体操队的部分队员在吴老师的指导下练习体操动作。</h3> <h3>同上。</h3> <h3>前面两相片都是在楼上的体育室。这个是在学校的走廊里。</h3><h3> 真的是有幸参加了学校的活动,否则这段时间就会没有相片而成为空白。</h3> <h3>  3、文化宫。</h3><h3> 文化宫是我们从小到大最爱去的地方:看电影、看话剧、参加演出。这里是局的文化活动中心,铁路局党代会、职代会、劳模大会都会在这里召开。所以,这里也是神圣的地方,再顽皮的孩子也不会在这胡闹,只有在演电影的时候,偶尔会有小孩子玩蹭票。文化宫的活动很多,当时齐局有话剧团,经常会有新剧目演给职工看。还编各种文娱节目,活跃职工业余生活。</h3> <h3>文工团演员有的是专业的,有的是业余的。但是演的剧目绝对不比专业团体差。这些人都是我们心中的明星。那个时候演的剧目有:《孔雀胆》、《春雷》、《雷雨》、《骆驼祥子》、《金沙江畔》、《无名岛》、《兵临城下》、《千万不要忘记》⋯⋯等等我想不起来了……!后期的《山花烂漫》更是好评如潮、获奖无数!</h3><h3> 来几个剧照吧,让我们看看自己的明星吧!</h3> <h3>这些剧照都是当时的导演、演员魏文甲之女魏棣提供的,还有很多照片在文革中遗失。这些宝贵的剧照,足以证明当时的文化宫的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在宣传正能量,提升职工素质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h3> <h3>魏叔在独唱。当时的演员都是多才多艺的、能文能武能武的人。他们除了排大剧,还演文艺节目。</h3> <h3>寻找剧照时,因爸爸不是演员,我没有想过会有我爸。在做美篇安排照片时,偶然看到剧照里竟然有我爸!这是意外惊喜:谢幕时领导上台接见演员的照片。如果我事先知道了,肯定会仔细地、好好地、认真地拍摄了。这个50多年前的照片是非常难得和珍贵的。</h3> <h3>我与魏棣和发小,2014年8月在农家乐。魏棣是校友、乡友。她妈妈朱老师是我小学3~4年级的班主任。她和老田是同事,在一个学校工作。这南局宅的老人都在一个朋友圈里吗?</h3> <h3>80年代初,齐局撤了!并入哈局。文化宫衰退了,变残废了!没有活动了!变成停车场了!</h3> <h3>2015年在哈局领导的关怀下,文化宫开始康复,恢复正常功能了!</h3> <h3>场里的宣传板。</h3> <h3>进入门内,局训赫然在目。</h3> <h3>我是2017年9月拍摄的内景。因临近10.1,场内有人排练节目。</h3> <h3>  4、图书馆。</h3><h3> 图书馆是我的最爱。小时候虽不曾在这借过书,但是上中学后办了阅读证。下午课余时间可以到阅览室看书、看报。80年代中期,阅览室变成舞厅了!每天蹦擦擦,莺歌漫舞!</h3> <h3>与文化宫同命运,也慢慢地功能恢复正常了!</h3> <h3>无论如何,文化化宫、图书馆曾是我儿时、年轻时的偶像,经常在这里的房前屋后照相。</h3> <h3>1974年初冬。</h3> <h3>1974年春季。</h3> <h3>文化宫后院,老干部活动中心。</h3> <h3>南花园,原来称做"小树林"或者纪念碑,均指的是这里。</h3> <h3>纪念碑前、后面。</h3> <h3>  5、体育场(球场)。</h3><h3> 我是在这个球场上长大的!小时候从幼儿园回来就跑到球场上去玩,天不黑不回家。球场的西北角当时应该称之为儿童乐园:秋千、滑梯、跷跷板、单、双杠⋯⋯等。</h3> <h3>小时候的球场每个月都演露天电影。文化宫里演新片,露天电影可以演二轮或者几轮的电影。每到这个时候,大人孩子都会拿板凳去占座。我始终占不到好位置,只能在银幕后边看反着的电影。小时候就知道电影可以两面看,因为有经验了。</h3> <h3>大一点了,冬天滑冰,夏天打球。球场也是学校、站段开运动会的地方。70年代中期,路局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为人民,在球场挖防空洞。全工业处都有任务。我当时在电力修配厂,分到的任务是:靠球场西边长30延长米,宽3~5米,深10多米的土方任务。我们南边挨着是大修配厂,北边挨着是印刷厂。我们车间大约20多人干了10几天。因为我家离工地近,工具收工后放在我家,有时候还要烧点开水给工友,起早贪黑地干,工程结束后,厂里给我记一个人三等功。我记忆犹新。听说这里的防空洞一直到车站。不知道现在这个洞的命运如何?</h3> <h3>  6、法院办公楼。</h3><h3> 此二层楼在局宅里共有四个孪生兄弟。南局宅有三个,西局宅一个(本篇不涉及)。挨着科研所的是原局工会~公寓~检法两院~检察院~指挥部;</h3> <h3>1985年初夏,法院集体在楼前合影。</h3> <h3>90年代末期,法院搬到原局党委这个楼(与老干部部同楼)。我做梦都想不到会步爸爸后尘,30多年后竟然到一个楼里办公!</h3> <h3>1999年,我在法院办公室。</h3> <h3>与原局党委隔道相望的兄弟楼原是报社,后来是工业处。早已经扒了,现为居民住宅,一楼是商业企业。</h3> <h3>王亚山局长、赵康局长都曾经住过这个楼。这里和我稍微有点关系就是:文革期间爸爸在这隔离审查时,我到这送过饭。但是没有进入过。</h3> <h3>目前它的状况。</h3> <h3>  五、南局宅的前世今生</h3><h3> 五趟房(俗称楼梯在外)是50年代中期路局建的房子。早已经扒掉了,改建成多层楼房。</h3> <h3>  新和平小区是五、六十年代所建的二层楼房。现已建成多层住宅。</h3> <h3>  原来的齐铁一校,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称为铁锋一小。我们小时候称这里为"海南岛"。一片大水泡子,还长着苇子。大人绝不让我们到这里来玩,</h3> <h3>  这里和一校一样,是七十年代在"海南岛"上建的房子。南局宅的面积越来越大了!南局宅变大了!我们却变老了!</h3> <h3>南浴池、卫校(五校)、南商店(齐铁采购供应站)一律不存在了。将浴池变成地下的,上面一律是多层住宅。一楼是商用。</h3> <h3>  南商店和科研所是隔道相望的邻居。现在形式和内容完全变了!</h3> <h3>  体育馆和游泳馆,仍旧是铁路职工的健身场所。这是在青砖房和灯光球场的原址上建的。</h3> <h3>站前银行、铁道大厦、军政宾馆等楼宇,是原来的消防队、站前邮局等的位置。这个楼的南边红砖房,已经成为南局宅东兴路了,是多层住宅楼。</h3> <h3>  原来的职工食堂已经成为饭店:经营多年的南汇宾。</h3> <h3>现在的南局宅楼房一隅。</h3> <h3>时代的列车载着我们飞速向前发展!愿它把我们载得更久、更远、更好!</h3><h3> 有一种牵挂,叫做不由自主。</h3><h3> 有一种怀念,叫做天长地久。</h3><h3> 有一种状态,叫做意犹未尽。</h3><h3> 有一种结果,叫做笔不前驰!</h3><h3> 在本篇结束前,本人真心地感谢:</h3><h3> 同学费树槐提供的相片支持(8张)。</h3><h3> 同学孙素文提供的音乐支持(本篇音乐)。</h3><h3> 老田在我记忆断片时,提供的记忆支持。</h3><h3> 百度网友的老照片(南局宅部分老建筑)。</h3><h3> 因文章字数有限,所述内容一律从简。有机会再和朋友们分享有关南局宅的故事……。</h3><h3> 王春萍2018、3、6稿,4月16日 完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