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在这慢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我们祖藉山西省河曲县巡检司,任氏家谱记录着668年的任家宗族事迹,反映出迁徙到河曲县巡检司以来700多年的历史,使我们这些任氏世孙们知道祖先们的奋斗史,光荣史,也使后辈们世系不紊,深感意义深远,我们是显贵光荣的一族,联谊天下任氏一家人,弘扬祖德祖风,展望未来更美好。</h1> <h1> 这是2011年在鄂尔多斯宗亲任玉英和任学刚、任利军带头,众宗亲积极响应之下捐资重修祖祠的设计效果图。</h1> <h1><font color="#010101"> 2011年塑造的始祖任玉铜像。始祖约生于1310年,卒于1350年,享年40岁左右。</font></h1> <h1> 这是2011年修祠续谱时的碑文,以及祭祖仪式。</h1> <h1> 三位尊容是得姓名人始祖任不齐、始祖任玉和先贤任大光。</h1> <h1> 于2011年编纂合谱后的世系谱最前的四页展示。</h1> <h1> 任氏宗亲文豪任存弼在2011年续谱的序言。</h1> <h1> 这是2011年修祠合谱时的重修碑记</h1> <h1> 看着《巡检司任氏考》及东西两碣(碑)文许多遍,由于本人语文水平粗浅对古文理解能力就更差些,不能完全读懂,只能基本知道个大概意思。<br> 从我们河曲任氏建祠立谱以来,历代先人们基本认为两石碣描述之事和《巡检司任氏考》作为最具权威的考证实据吧!<br> 对东碣(碑)文来讲理解是:由始祖任玉的儿孙在任家祖坟于1350年5月21日起立新坟,去世时40岁左右,只有他清楚祖坟情况,他是河曲县役河乡人,德才兼备,人品高尚处事公正耿直,深得社会贤达和任家人敬佩,是有名望之人。<br> 从西碣(碑)文来理解说的是:由先祖任君旺的儿孙在任家祖坟于1350年5月21日起立新坟,去世时为1350年,年龄在60岁以上。他是河曲县清泰乡任家村人,从小家境贫寒得到任氏家族的救济。他不忘祖恩,孝德优先,教书育人,为人处事正直虔诚,深得人们称赞,获得一个好口碑之人。</h1> <h1> 有考证在河曲县寺墕村张姓坟碑讲到有女婿任仲钦在元朝至大年即1308年为岳父立坟有名字在此。任仲钦可能是谱中第二世之人,但不能完全确定。有一点可以肯定与任玉不是父子关系,因小辈与长靠在年龄上应该大于20多岁吧!若有关系也是属于低于始祖任玉一辈的本家同宗关系。</h1> <h1> 乾隆48年即1784年距两石碣记载已过去434年,由贤圣任桂士和任正士记载两石碣(碑)文情况,在河曲县巡检司的任氏族人,传说是从河南河内县紫林镇第二故乡迁来的,而洪洞县礁臼圪坨是他们的原藉地的第一故乡,始祖为任珍,为公共鼻祖,是否因为四次大迁移中比较出名,贡献大而供奉为始祖?</h1> <h1> 东院建谱是在康熙五十年即1711年,已距石碣记载过去了361年了。由贤圣任邗负责编纂,主要以前人记录为依据,与石碣和祖坟记载为辅,疑点也许不少。<br> 西院建谱是在康熙五十六年即1717年,已距两碣记载过去了367年。由贤圣任秉哲依据石碣、祖坟与康熙初年修建的旧坟和祖辈们忆画与口传之说为主,误处遗漏之处也存在。后人们因为有些搞不清楚也就带着许多疑点,仍然依据这些没有顫自更改,一直延续下来。<br> 旧坟与族谱是按照现代文讲述的,而两石碣是按照古文讲述的,后人们不敢惘然解释和评论,两石碣各有三世,再往下排世系都有失传现象。<br><br></h1> <h1> 通过石碑和先祖们留下的记载,本人对以下几个问题提出不成熟的理解:<br> 一是对任氏最早迁移到河曲县及巡检司的时候和情况的认识。应该是金元时期比较准确一些,而且最早带头来到巡检司的不是始祖任玉,另有其人。原因有二,其一从两石碣都讲到任玉和任君旺都是从祖坟立新坟,说明有祖辈在前已去世了,已迁来多时了;另一原因是在张氏坟碑记载着任仲钦在1308年为岳父立坟名字,碑文字迹清悉,那时任玉为即将出生或刚出生年月,碑文证明这时已有任家人来到河曲县巡检司。虽东石碣中提到唯任玉知茔台始因,但证据不足,并且时间上不符合逻辑,是否这样理解为他由于孝祖贤能,又有文化,最了解任氏历史,所以唯有他知道祖坟等任氏家族的详细情况,<br> 二是任家人迁移到河曲不是一次的事,应该是二次或更多次。从乾隆48年即1784年的修谱记载说明,从中国历史讲明洪武和永乐年间大约在1369年至1419年左右这50年的时间有八次大迁移,有的说是四次大迁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口传情况应该属实。这个时期又迁来的家人们离最早迁移时期已经过去了70年到120年之内的时间里。<br> 三是任玉和任君旺的情况。只能是知道辈分,是本家人,属于旁系曾祖关系,决不是近祖关系,从小辈任君旺年龄上大于旁系祖任玉20多岁,辈分是相隔二辈,即一世与四世的关系。说明同祖爷在100~200年之久,各自立坟以至后来分两院是否是主要原因?也有可能正是多少代后人们没有合谱的重要原因之一。<br> 四是为什么西院将任珍供奉为始祖的问题。按照东石碣来讲,任珍是任玉的孙子,比任君旺要小于60岁左右吧!怎么会是任君旺的父亲?肯定不是。我想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洪武或永乐年间人口大迁移时,他大概在30岁左右或更大一些,为后来迁移到大批任氏家族人贡献大、能力强、德高望重,深得人心得到当时和后人们敬重和爱戴,来到河曲的任姓又和西院比较近,不管在口授中还是建旧坟之人都公认他为任家公共鼻祖最为合适,又有名气,满足西院先前而来和后来到的任家进谱等意愿,也符合世系辈分以及建谱的意义和要求,确认为西院家谱始祖。另一种可能是另有其人,事迹和上述描述差不多,但可能性不如前一种大一些。</h1> <h1> 五是为什么始祖任玉不是带领任家人迁徒到河曲县巡检司而被奉为始祖呢?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在明清时正属于中华民族民间大兴修祠建谱的纷纷兴起时期。任氏家族距迁徙到河曲县巡检司快有400年了,可见历史已久,后人们已难找到最先来到河曲县巡检司任家村的领头人,即便找到也应该是普通之人,而这时的任玉符合始祖的基本要求,是迁到河曲县巡检司最有名气的最早之人,并深得当时和后人们的敬重,起到光祖耀宗的作用,因而他被尊奉为始祖是唯一不二的最好人选。就象孔氏家谱一样,有熟知的孔子父亲详细历史情况但并不会列为始祖一样的道理。</h1> <h1> 六是最初迁徙到河曲县任家村的祖先到底是什么时间,还是不能准确确定。因为在石碣中谈到任家村,那么这个村以前是什么人居住?是荒无人野吗?为什么会无人?这就会联想到是战争还是瘟疫或者黄河泛滥等,这就得考查当时的历史背景,明朝绝对不可能,时间上不符合要求。是否在元朝统一中国中与金国战争1234年金国灭亡(距今784年)造成人野荒芜?还是更早时期宋朝与金国战争中1125年北宋灭亡,此地属于金国(距今891年)在这110多年的混战中造成避难或者在此期间发生瘟疫等,或者黄河泛滥等此后造成任家迁徙而来另立新村。通过这样分析任氏最早也可能在距今780年至890年之间迁徙到河曲县任家村,至于从何而来不能确定,可能属于附近省区,所以比较准确的说法最早迁来祖先还是在金元时间。</h1> <h1> 从清朝康熙年间建谱开始,经过乾隆年间和民国年间的建续谱来看,我们的先人们很聪明,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发现了问题和疑点,但自已却没有更改,更没有提出自已的深度看法,其实上述情况先人们看不出来?为什么呢?绝对不是的。因在慢长封建社会影响下,不想议论和修改自己先辈们的建修谱的一些所为。首先是处于对祖辈们的敬尊心态,二是胆心会引起不孝之嫌,也不想为后人留有污点或不好的印象,而是自责自己谦虚地留给让后人去考证解决吧!</h1><h1> 通过这些事情,更能知道什么叫难得糊涂的深远意义,我们需要学习先祖们的东西太多了。</h1> <h1><font color="#010101"> 我们在上世纪20年和60年代的几次大迁徙中,已从河曲县巡检司迁出去一半人到内蒙古以及其它省区,有众多走西口到河套地区的,使这些远离宗祖地的许多人是按照家谱起名的,但绝大部分人并没有见过家谱。先贤任大光民国年间的家谱是起到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2O11年修祠续谱是意义深远,我的理解合谱是新时代赋予更深的意义,天下任氏都一家亲,更何况东西两院是一家人,这样的做法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吧!让我们这些后世家任们终于见到了家谱,通过家谱能够询祖问根,了解祖宗历史和任氏一些现状,可以入谱又能联谊一家亲,确是任家幸事。这次修祠续谱是为任氏宗亲做了件世纪之功,将永留史册。</font></h1> <h1> 河曲家谱中有许多语句还无法理解,需要慢慢地学习,查阅资料,微信学习和有识之士、宗亲们互相交流讨论等才能减少误解,还原本来原委,还需继续努力吧!</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