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小时候的事情都很遥远了,2017年4月30日,母亲又一次住院了,那天上午在陪床的闲暇之余,我重登四十多年没去过的观象山,去重游一番熟悉又陌生的旧地,去看看观象山的变化,去解开儿时的那些好奇的神秘,去享受一下山头公园的清爽……</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说起观象山,曾对它相当熟悉。这里承载着我童年的欢乐和忧愁;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和梦想。</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这里就是我曾经生活过的家,在这里度过了我苦涩的童年。这个家就位于观象山脚下的江苏路上,原来的阳台没有封闭的时候,与观象山上的那堵墙大约只有一米之隔,那时,我们经常去观象山几乎都是从阳台上爬到那里的,我的哥哥都是一步就会从我家阳台跨到了观象山上,院子里的小伙伴们也经常去观象山上玩"打游击"、"抓特务"、"占山为王"等游戏,在观象山上疯玩。给苦难的童年带来了很多的快乐和至今都难以忘怀的记忆。</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这里曾经是我的母校,在这里我完成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小学学业。我上学的时候这个学校叫观象二路小学,</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里原来是私立崇德小学旧址,1952年收归公有并改名观象二路小学。</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据说这个名字一直叫到1985年,后来改名叫"三江学校",这是青岛市第一所省级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都是有不同程度智障的孩子。政府把这所环境最好,空气最好,校舍最好,师资最好的学校送给了智障儿童。</b></h1> <h1><b>这是我小学时的同学。</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这条小路叫"三楼巷",是观象二路上延伸出的一条小巷,分布着观象二路5号、7号、9号和11号,这条巷本是无名无姓,而"三楼巷"一名则是出自居住在这条巷子里的一位作家侯修圃先生之手。侯先生就居住在观象二路9号,这条巷子只有三座欧式小楼,每座楼都有许多人文历史故事,使这条小巷多了几分厚重。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的大门没有现在这么气派,记忆中是沿着这条小路进入学校的。</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母校的旁边是依山傍水的青岛美术学校六中</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引得很多学子上山上写生</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周围是典型的青岛老城区建筑</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原是一所极其普通的民办中学,由于校领导坚持办特色学校的方针,把这所学校办成了一个全国闻名的美术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3年4月再上观象山的时候,青岛六中不知去哪里了,这个学校改成了“青岛市晨星实验中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岛依山傍海,属丘陵地形,山地面积广阔,除了闻名遐迩的海上仙山崂山,市区的山倒是海拔不高,步行缓坡即可攀登。依山而建的公园中皆有观景平台,可从城市各处俯瞰海岸线上高低起伏的建筑与山海美景。</span></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观象山不是一个封闭严谨的公园,它的山脚下围了一圈的民宅,民宅都有遗留下来的路口,所以进出山的大门小门很多。</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观想二路和江苏路之间有几条这样的小路连接。这条小路是许多六中和观象二小的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选择了从观象一路口进的山。</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站在这个进山的路口回头一望就是知名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从观象二路进观象山要路过这座建成于1941年的俄式"圣保罗教堂",附近的居民都叫它基督教堂。我们在这里生活的时候,正值文化大革命,这里改成了民用住宅,还有几位小学同学曾经就住在这个院里。</b></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圣保罗教堂由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br /></b><b>占地2252平米<br /></b><b>建筑面积1482平米<br /></b><b>红清水砖墙<br /></b><b>花岗岩勒脚<br /></b><b>是一座仿罗马风格式建筑<br /></b><b>与南面的基督教堂<br /></b><b>西面的天主教堂<br /></b><b>形成三角鼎立之势除教堂外还有单钟楼,是青岛五大钟楼之一。</b></span></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观象山有四大与地理气象相关的建筑,这就是:观象台,天文圆顶屋,水准原点,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位于峰顶的中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1952年测定。水准原点就在这间小石头房里。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识,中国所有的地理高度均以此为基准。 听说,石头屋里有一口2米深的旱井,井下有一块球形水袋玛瑙,玛瑙顶端有一红点,表明:此处海拔高度72.260米。 喜马拉雅山的高度,泰山的高度,信号山的高度,都是靠这个点测出来的。</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是石头屋的背面。</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这是"水准原点"前的"宇宙"雕塑。 在"水准原点"前建一个"宇宙"雕塑,说明一个"小点"与浩瀚宇宙密不可分的永恒关系。</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青岛还是中国气象学会诞生地。 这个"大光头"就是天文圆顶屋,位于山顶的西侧,建于1931年,高14米,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天文望远镜是从法国引进的,1932年4月投入使用。 它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b></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 这是一个顶着光溜溜,银闪闪半圆铁盔的圆房子,那时候观象山四周没有高楼大厦遮挡,方圆几里都能看得到这个"大光头"。<br /></b><b> 听老人说,这个屋子的房顶能自动分开,360度旋转,屋子里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望远镜,能看见星星和月亮。</b></span></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位于天文圆顶屋北坡下,碑高6米,1987年8月7日落成。</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背面刻有:第一届(1926)万国经度测量青岛地理坐标:东经120°19北纬36°04。 这个坐标点,就在观象山"观象台子午仪室内基墩的中心位置上"。</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这就是观象台。 这个花岗岩结构高21.6米的七层小楼,位于山顶平台的东侧,还是1910年德国人设计建造的。观象台所在的院子是个军事禁区(自解放至今),有卫兵守卫着,老百姓是不准进入的,所以观象台里有什么秘密,普通人是不知道的。 有一点可以明确:它是用以观测气象的,除了与民用有关,还与军事有关。</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主楼建于1910年6月至1912年1月,德国人保尔.弗里德里希特.里希设计。楼主体7层,高21.6米,全部为花岗石砌筑,上出雉堞,是一座具有欧洲石砌古城堡式样的建筑。</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24年,中国政府正式接管观象台,开创了中国近代天文事业,青岛观象台与上海徐家汇观象台、香港观象台并称"远东三大观象台"。</b></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 建于1905年,高16米的"望火楼",是用于观测周边火警的,德式建筑。属于青岛市第一批历史优秀建筑。望火楼外观呈八角形,建筑面积170平方米。德占青岛时期,望火楼为胶澳巡捕局消防观望台,有专人24小时值守观望,一旦发现火情,楼内的值班员即拉响楼顶悬挂的铜制警铃,并依靠铃声次数变化来向救火人员指示着火区域。<br /></b><b> 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使用了电话报警,望火楼的作用已经消失。<br /></b><b> 望火楼是德占青岛市区的制高点,为青岛的地标性建筑。<br /></b><b> 2009年"望火楼"在一场"维修"中坍塌,这是依照原样重建的。</b></span></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青岛,有一些老建筑十分特别,它们望着几代青岛人的成长和他们一起"生活",但又把自己的那段历史深深地锁在门内。望火楼,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历经沧桑却始终神秘。沿着观象山边的观象一路一直北行,这条民居窄巷的尽头,一处裸露的岩石上,矗立着一座高大坚实的塔楼,它便是青岛人口中的望火楼。斑驳的墙体、锈蚀的铁门和基座上的杂草无不在诉说岁月的苍茫,每当夕阳西下,望火楼的长长身影深深地印在似火的黄昏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记忆中这里是海军气象台的办公场所,那天再去观象山的时候才知道这里原来是蒋丙然先生的故居。</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蒋丙然先生,天文学家、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奠基人,中国气象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主持建造我国第一座圆顶天文观测室,从法国引进中国第一架大型天文望远镜,并购置坐标亮度仪和子午仪等,为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他的主持下,青岛观象台参加第一、二届万国经度测量,取得了较好的观测结果,成为我国天文界步入国际合作的创举。他在我国现代地震、地磁研究的开创中均有重要贡献。</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观象山公园海拔78.9米,不高;占地6.3公顷,不大。坐落在市南区居民很集中的胶州路,平原路一带,是个青岛市民熟知的老山头,1987年经过全面整修后面貌焕然一新。</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玉兰亭",像欧洲建筑。</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六角亭",古香古色。</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山上枝叶茂盛,绿树成荫;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是人们休闲活动的好地方。</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宁静的公园,清新的空气,翠绿的树林,不算陡峭的山路,在这里走走,真是一次享受。</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观象山也是欣赏岛城景色的好去处,登上花木掩映中的观光台远眺,可以看到栈桥和大海,可以看到小青岛、观海山及海上往来船只,可以看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红瓦绿树的老房子完美地融入在他的怀抱,令人心旷神怡。</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这里,能看见八大峡公园,海上皇宫。</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这里,可遥望青岛山。遥望晨雾中的天主教堂。</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这里,能看见信号山的"红蘑菇"。</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这些与观象山融为一体的民宅,保留着老青岛浓浓的生活气息,每一幢都像是装载着几辈人的故事。</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长廊"——紫藤漫架,绿茵满廊。</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曲廊"——亭廊结合,造型美观。</b></h1>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那天,正是紫藤花盛开的季节,紫藤花携一身高贵神秘的紫色纱裙款款而来,参加这个浪漫的春日盛会,蜿蜒的藤蔓缠绕在花架上,深深浅浅的紫色梦幻般地垂挂在阳光中。 放眼望去,一片明亮的紫色靓丽而不妖冶,欢快而又含蓄,喜爱紫藤,恋她繁花垂絮,如一簇簇紫色的瀑布悬挂在空中,飘逸悠然,亦梦亦幻。她恬静优雅,从容内敛;她美而不媚,秀而不娇;不与百花争宠,不与同类比艳;守着悠然禅心,独居一偶,静候那知花之人……</b></h1>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紫藤别名藤萝、朱藤、黄环。紫藤是高贵的象征,因为它姿态繁荣,盛美而华丽。李白曾有诗云:"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生动地刻画出了紫藤优美的姿态和迷人的风采。</b></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 紫藤花开了,开得洋洋洒洒,从远处看简直就是个紫藤萝瀑布,把活跃的生命力早已展现得淋漓尽致!<br /></b><b>站在紫藤树下,微风习习,阵阵芳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b></span></h1>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紫藤为著名的荫棚花卉,生长迅速,枝叶繁茂,绿叶羽状,紫花似蝶,串串塥花如葡萄悬垂,花期长久,盛夏浓荫蔽日,棚下乘凉,赏花闻香,令人心旷神怡。</b></h1>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紫藤花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的除了花香和美味,还有那淡淡的紫色。它,如云蒸霞蔚,笼罩着我的心湖,滋生美妙的感触,以及对淡紫色无尽的向往;它,如琴音铮韵,弹奏出汩汩流淌的山泉溪流。</b></h1>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紫藤,似牡丹的高雅,胜菊花的孤傲,有梅花的气节,无玫瑰的娇艳,如玉兰的高洁。在花香深处,似乎更藏着耐人寻味的品质,那蜿蜒盘旋的包容,深深的潜在泥土中……</b></h1>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紫藤春季开花时,一串串蝶形花冠的青紫色或深紫色花,犹如一幕幕紫色的瀑布,豪情盛放,灿若云霞,紫中带蓝,淡雅清香,美丽诱人。</b></h1>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紫藤花缠满每一根树枝,经过时间的洗礼,藤上会长出一串串葡萄一般的紫藤花,并且向下生长,当春天来临时,紫藤花就像一串串紫色的珠帘一般,挂在树上,如同倒挂着的风信子。</b></h1> <h3> </h3>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紫藤永远是一首向上的诗。它的藤遒劲有力,缠绕在长廊花架间,就像一条条棕色的龙奋力地爬上廊顶,期盼着登高远眺。</b></h1>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紫藤,萌动一般伸展着,蜿蜒不尽,将自己的生命攀援到卓越的境地。一岭一岭的紫色花瓣叮叮当当披垂下来,似云锦可裁,似瀑布可掬,那么奔放那么激情。漫步花架下,花索荡漾,暗香疏影,蜂蝶扑面,惬意浓浓。</b></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 观象山的野花开了,开的那么灿烂,大方,朴实,美丽。<br /></b><b> 她张开笑脸,热情地迎接每一位游客,每一个早晨,每一个年轮。<br /></b><b> 来观象山看看吧,它会给你登山的愉悦,拥抱大自然的欢欣。</b></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我沿着山间的小路漫行,我在寻找着什么——<br /></b><b> 寻找曾经的童年,寻找曾经的伙伴,寻找往日的那份童趣,寻找儿时的那片笑语。<br /></b><b> 我沿着山间的小路踱走,我在观赏着什么——我观赏观象台那黝黑的石壁,它记录着观象事业的百年风雨;我欣赏天文台那雪白的圆顶,它标志着"穹台窥象"将书写新一页日志;我欣赏脚下这条坚固的山路,它让我的脚步更加踏实;我欣赏路边这些茂盛的树木,它让我看见观象山更加美丽的明天。</b></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我沿着山间的小路攀登,我在询问着什么——<br /></b><b> 询问是山变小了,还是城市变大了?询问是山变矮了,还是城市长高了?询问是观象山变年轻了,还是自己真的变老了?<br /></b><b> 我在询问大山,我也在询问自己……</b></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我沿着山间的小路信步,我在回忆着什么——<br /></b><b> 回忆那高高升入云彩里的气球;回忆那节日里色彩斑斓的焰火;回忆妈妈讲过的那些天上的故事;回忆故事里的那些甜美和神奇……<br /></b><b> 我愿意回忆,回忆观象山留给我那么多的美好,那么多美好在我脑海里回忆……</b></span></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从观象山下来的时候,沿着观象一路往江苏路走去,路上走能看到路两旁的别墅,还有各种名人故居,走进深处各样的胡同民居,周边斑驳的痕迹,宁静的环境向路人展示着他的历史。</b></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岛观象台是中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发祥地之一,1905年观象台迁至水道山,这座山就是今天的观象山。观象一路1号是著名作家萧红、萧军、舒群的故居。沿着观象一路上山,可以亲身体会萧军散文中“碧海临窗瞰左右,青山傍户路三叉”的景致。登上海拔79米的观景台,可以将海岸线、天主教堂和里院建筑群尽收眼底,花开时节紫藤掩映,花香景美,相映成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