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老师——爸爸——(小说)</h3><div>文/姚青松</div><div><br></div><div> 云老师从教已而立之年,最让他感到骄傲和幸福的不是获奖论文的荣誉,也不是送走了多少大学生的业绩,而是学生送给他的一个温馨的称谓——老师爸爸。</div><div> 及笄之年的赵燕,以550分的中考成绩,上了石首一中的预录线,这给刚中年丧夫的妈妈好大的慰藉,但她有个读小学的弟弟,还有个年过七旬的奶奶,这样一个家庭仅靠她妈一人来支撑,怕是很艰难,因此,她有了放弃求学的念头。</div><div> 暑假,云老师回江北老家了解这一情况后,决定马上走访。先给校长打电话了解2014年南岳招生政策,再把这年招收优生的政策向家长宣讲:“上一中预录线(535分)的,免报名费;超过一中预录线10分的,免报名费,每学期学校为其提供1000元生活费。”</div><div> 云老师向赵燕妈妈承诺,保证落实优惠招生政策,并免费让赵燕住进他家。</div><div> 不久,赵燕进了南岳实验班,住进了云老师的宿舍。学校共招进三十几个优生。开学后第二天,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对优惠招生政策进行微调——录进实验班的前十名优生,学校每学期为其提供1000元生活费,并为其争取国家贫困生救助。</div><div> 真没料到,赵燕排名十一。为了兑现承诺,云老师不得不找校长交涉,交涉结果:只答应把赵燕列为国家贫困生救助名额之内。这样,她每学年只能领到1000元助学金,对照走访时的优惠政策,还存在1000元的缺口。</div><div> “怎么办?我不能不兑现我的承诺!”云老师苦思着,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掏腰包。</div><div> 回到家里,云老师把这一想法,说给妻子听,她憔悴的脸上泛起了愁容,带着怨气说:“我们无偿的供她住宿,怎么还要为她提供生活费?”云老师把赵燕的遭遇详细的说与妻子听,她眼眶潮湿了,点了点头。他很感激的安慰妻子,转到妻子背后为她按摩,内心骤然产生一种无尽的愧疚感。</div><div> 妻子和他结婚二十多年来没有享什么清福,尤其是近五六年还受着疾病的折磨。</div><div> 2012年3月,他妻子得了一种怪病——不能睡,不能坐,只能站着,并且站着不动都不行,还要不停的走动,由于房子空间小,只能像牛拉磨一样绕圈转,脖子时而向右歪斜且不停的摆动。他看到妻子这样子,束手无策,责问苍天,为什么要把灾难降临到她头上!</div><div> 经人介绍武汉第二医院有诊歪脖子病的专科门诊,他带妻子到那儿一检查,大吃一惊,这不是一般的歪脖子病,而是一种叫“神经性痉挛斜颈”的疾病,这种病全国发病率只有三十万分之一。专科教授提议进行颈部肌肉切除手术,不过手术成功率只有百分之六十,他怕老婆进入百分之四十行列,不愿让教授们拿她作为手术的实验品。在二医打针吃药观察共耗了十来天,她的病不见好转。</div><div> 他们马上转到省一医,很幸运的遇到了全国有名的神经外科董教授。她看了他妻子,摇了摇头说,这种病是中国还没攻克的难题,美国正在研究。但她还是欣然接纳了他妻子——用七八根一尺来长的细针管扎在她脖子上,注射最新西药,果真脖子摆动就减缓了。董教授反复交代每年到省一医注射四次,还把她开的一瓶小药丸亲自放在云老师手里,叮嘱他每天只能用一颗,让他妻子每餐吃半颗,多吃了会出大问题。他有点紧张又有点压力,好像手里捏着妻子的性命。</div><div> 他带着妻子匆匆回了单位。每天督促她按时按量吃小药丸,每隔三个月带妻子去省一医注射一次,每年花掉一万多块钱给妻子治病,几年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div><div> 在这种情况下,云老师还是想办法给了赵燕一千元的生活费,并与她妈打电话进行沟通,答应以后每学年给她孩子一千元的生活费,好让家长放心,让她孩子安心读书。</div><div> 开学一个月后,学校放国庆长假,赵燕与云老师打过招呼,带着微笑回家。但到了10月7日4点半赵燕还没返校,云老师非常着急的打电话问她妈妈,电话打通了,无人接听;云老师又连续打了三次电话,最后一次电话终于有人接,电话的那边,赵燕带着哭腔说:“妈妈病了,奶奶无人照顾,老师我不能上学了!”云老师安慰她:“你先别急,老师马上赶过来!”他十二分火急的赶上了最后一班去江北的车,开始了第二次走访。</div><div> 晚上7点,云老师赶到赵燕家,了解到她妈住进了荆州一医,安慰了一下她和她奶奶后,便与她约定——第二天赶早去看她妈;之后再去找她伯伯。</div><div>见到她妈后,云老师了解到她妈得了胆结石和肾囊肿,无性命之忧。他向她说明了来意,并来拿出100元钱表示慰问。她感动得流下热泪,咬了一下牙,“老师为我女儿付出了这么多,我怎么能辜负您的一片苦心呢,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女儿把书读完。”她说着,“我的病无大碍,明天我就出院,小儿子也要上学了。”家长和老师的心连在了一起。</div><div> 当天中午,赵燕引着云老师找到了她的伯伯。云老师当着她伯伯的面说明了两种来意:第一、家校联手下最大决心把赵燕培养成才;第二、家庭不能由赵燕照顾奶奶而荒废她的学业。她伯伯叹了叹气,涨红着脸说:“兄弟去世还不到一年,我想起来非常伤心,只不过近期租了别人二十亩地,穷人穷事多,被忙糊涂了……侄丫头读书的事,我做伯伯的应该管……”云老师抢过话头说:“我就是等你说这句话——你侄丫头读书的事你是该管,但不是要你出钱,而是要你保证她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安心读书。”“老师,我明白了,赵燕奶奶由我们来照顾,今天下午,我就把老人家接过来住。”“赵燕伯伯,您做到这点就是尽孝悌之道了!”</div><div> 云老师与赵燕伯伯握手告别,带着她急忙返校。</div><div> 一个多月后,学校进行期中考试,赵燕考试成绩名列年级第五。</div><div> 实验班学生期中考试成绩一出来,班主任就按学校要求通知家长周末来校召开家长会。全班四十五位学生,那天就到了四十四位学生的家长,不少的是父母都来了。唯独赵燕的家长没来,她妈在前一天就给班主任打了电话,说有急事不能来参加会议。赵燕料定她妈一定不会来,因为她清楚地记得那天是她爸爸的周年。她的同学都站在走廊上有说有笑的把自己的家长迎进教室,而她只能扶着栏杆,看着夜空,任凉风吹散自己的头发,时而用手抹潮湿的眼睛。</div><div> 几天后,云老师发现她的生活习惯有点变化,晚上总要12点以后才熄灯。有一次凌晨4点,他妻子发现她房间还亮着灯,轻轻敲门,她没反应。</div><div> 第二天,她回寝室时,云老师找她谈心,对她说:“赵燕,你要注意身体啊,晚上休息好了,白天才有精神学习。”她说:“老师,我一合上眼就看到我爸爸的影子,一睡着就做恶梦,全身无力,我好怕!昨天师娘敲门,我隐约听到了,但我没力气,爬不起来。”“你身体太虚弱了,入静时会产生幻觉,入睡时会产生梦魇,现在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学习压力,多运动……如果你怕,要不找班上一个女生陪你睡,要不我要你师娘陪你睡几夜?”“老师不用,不用!”“再有什么困难,一定要跟我说。既然你和我生活在一个屋子里,我就把你看做我女儿一样。”赵燕感激的点了点头。云老师知道不能真正给她父爱,面前的这个可怜的孩子是因为过于悲痛导致身体十分虚弱,于是继续开导她:“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爸若有灵,看到你这样,在天国怎能安息呢?人生的最大悲痛莫过于幼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你快16岁了,还要为你7岁的弟弟、七旬多的奶奶和苦不堪言的妈妈想一想,一定要振作起来,化悲痛为力量,化亲情为动力。放月假回家,你妈妈如果看到你弱不禁风的样子,她还能安心搞事吗?每次月假回家,在妈妈、奶奶面前你一定要笑!”听着云老师的话,赵燕哭泣着点了点头,用牙齿咬了咬嘴唇。后面几天她偶尔设长明灯,云老师妻子不再去敲门了。</div><div> 有几次云老师知道她没去校食堂吃饭,就用肉煎糍粑给她吃;有时她的师娘弄了好菜,云老师就喊她一起吃;有时买了瓜果,也与她分享……后来,云老师终于看到了她的“红面桃花”而收获了一种快乐。</div><div>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2017年的高考,赵燕以587分的高考成绩荣录武汉理工大学。</div><div> 六月下旬的一天,云老师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原来是赵燕打过来的。赵燕告诉老师,她伯伯送给她一个手机,还给了她5000元学费,云老师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电话中的她又对他说:“老师,我在皇叔街一家饺子店打暑期工,想接您过来吃饺子,亲自为您做一碗!”云老师听后,心里美滋滋的,但天炎热,再加上那段时间在高三补课,所以只能心领其意了。</div><div> 今年8月30日的中午,云老师听到了“笃笃”的敲门声和“老师我看您来了!”的熟悉的呼唤,立刻把门打开,只见赵燕提着一件“王老吉”,和一盒月饼,登上五楼,来到了他宿舍门口,她的额头和脸上都沾着些头发,汗往其下流。“赵燕,请进!天气这么热,你怎么来了?来就来吧,怎么还提东西呢?”“老师,明天我就要上学去,等会儿还要去看几个同学。”她说,“我早就该来看您了,这东西是我用工资给您买的,两个月的暑期短工我挣了四千元。”“不错!赵燕,你长大了,懂事了,能在社会上立足了,老师为你高兴啊!”“谢谢您的肯定,今天我提前祝您教师节、中秋节快乐!”她问师娘身体康复情况;她要老师平时少喝酒,晚上少熬夜;她还说这一辈子忘不了老师——住在他家的三年里,他一直像父亲一样的关心着她的学习、生活、思想。</div><div> 赵燕知道老师有午休的习惯,和他说了近半小时的话后,看到他似乎有点疲劳,忙起身要和他告辞,他回过神来,留她吃饭,她说同学在等她,他只好把她送下楼去。天气很热,太阳很刺眼,她请老师留步,老师坚持要把她送到校门口,她撑着伞,向他靠过来,他们肩并着肩走到校门口。他叫住一辆市内车,上车后,车慢慢启动,她把车玻璃扒得更开,伸出头,使劲向他挥手:“老师再见!老师——爸爸——再见!”他看着车渐渐离去,因感动和牵挂,在校门口伫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