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h3><h3> 泰西,泰西是一个词语,旧泛指西方国家。</h3><h3> 欧洲人把中国及周围地区称为"远东"。中国人在与欧洲人接触的初期,就把欧洲称为"远西",即" 泰西 "。其实,在此以前,中国人把印度称为"西天"久矣,即早就把印度及其以西的国家称为" 泰西 "了。</h3><h3> 明末方以智《东西均·所以》:"泰西之推有气映差,今夏则见河汉,冬则收,气浊之也。"</h3><h3> 清·昭梿《啸亭杂录·善天文算法》:"自明中叶泰西人入中国,而算法、天文精於中土。"</h3><h3> 泰西,也指泰山西部,是山东西部红色革命摇篮。很多地名、路名和店铺都以泰西命名,比如泰西宾馆、泰西中学、泰西大街、泰西商贸大世界等等。</h3><h3> 泰山西部,"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姚鼐《登泰山记》</h3><h3>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康有为劝光绪帝尽快实行宪政。</h3><h3><br /></h3><h3> 昆仑,古代西方国名,又泛指中印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各国或其国人。</h3> <h3> 泰山五岳独尊,昆仑万山之宗。</h3><h3> 昆仑山也被称为龙之祖脉、龙祖之脉、众神之乡、万山之祖。</h3><h3> 昆仑山在中国远古的神话传说中是一座非常著名的神山。比如《山海经》、《禹贡》、《水经注》对它都不只一次提到,其中描述往往带有极为神奇的色彩。</h3><h3> 它是"天帝的下都",诸神的乐园;这里有西王母的瑶池,有结有珍珠和美玉的神树。</h3><h3> 它既是中国的神话之山,是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摇篮,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端。</h3><h3> 古人尊昆仑山为"万山之宗",是"神圣"之境,编织出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因此昆仑山在中国的神话与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h3><h3> 可是,这座在中国神话传说与历史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高位的神圣之山,竟然被我们的先民遗失了它的具体地点和方位,如今成了一个难解的地理之谜!</h3><h3> 难道这么一座重要的神圣之山,在数千年的时间之河的冲涮之下,竟然悄悄隐形?可是再看看《山海经》等书中所记载的其他地名,比如不周山、钟山之类到现在不也一样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吗!</h3><h3> 可笑的是,当初人们对这些神话传说与历史文化丝毫不加重视、不知爱惜与保护,甚至肆意、故意地破坏、践踏它的存在,一旦失去它的踪影、感到它的珍贵之后,又根据对书中一言半语的记载而按图索骥,竟把这座当时位于天地之中、繁华奇丽的"神圣之山"考证到了古人极难涉足的西疆,考证到一片荒凉冷酷的冰川雪原,实为不妥。</h3><h3> 东夷,乃远古文明源头,诸多考证说明《山海经》描述的地域实为东夷之地。西昆仑乃东夷泰西也。</h3><h3> 据史籍记载,伏羲于昆仑丘王天下,考察星象推演出太极八卦,大汶口出土太昊时期的骨刻八卦图足以证明,晨考日出造六峜,制定出八个节气,并由此指导农耕;又制定婚丧之礼;建立了东夷族的太昊部落;将古人从蒙昧推进文明的行列,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h3><h3> (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昆仑,上通璇玑(北斗星)……是以太上名山,鼎于五方,镇地理也。"</h3><h3> (汉)《河图括地象》:"龙池之山,四方而高,中央有池,方七百里,群龙之居。多五花树(按五花草),群龙食之。去会稽四万五千里。"此龙池巨野泽也!</h3><h3> (战国)列御寇《列子·周穆王》记:"别日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之以诒后世。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所入,一日行万里。"</h3><h3> 《穆天子传》卷三:"乙丑,天子觞西王母於瑶池之上。" </h3><h3> (战国)《山海经》:"周穆王至昆仑之丘,游轩辕之宫,眺锺山之岭,勒石西王母之山,纪迹玄圃之上。"</h3><h3> (战国)屈原《楚辞·天问》曰:"<b>昆仑悬圃,</b>其尻安在?"</h3><h3> (汉)刘安《淮南子》:"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h3><h3> 《山海经·大荒西经》曰:"西王母穴处昆仑之丘。"</h3><h3> "西王母"的称谓,始见于《山海经》,因所居泰山之西的昆仑丘,故称西王母。《山海经》中的形象则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在道教中地位极高,在中华道教形成和发展中,一直是很重要的角色。</h3><h3> 《水经注》载:"三成(层)为昆仑丘。《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b>板松</b>;二曰<b>玄圃</b>,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b>天庭</b>,是为太帝之居。"</h3><h3> 《管子·轻重戊》:"伏羲作造<b>六峜</b>以迎阴阳"</h3><h3>六峜授时又称"<b>晨考日出</b>",指不同节气太阳升起地平面一瞬间时的方位。</h3><h3>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 <b> 山东泰山植物园规划思考</b></h3><h3><br /></h3><h3> 定位必须要能回答和概括自身的四大特点:一是中尼友好文化、空杏寺佛教文化与古老的道教文化和谐共处;二是以稀有植物基因库而著名的泰山植物园;三是世界山牡丹基地,壮观的牡丹谷;四是地理特征,包括区位、地形特征和地名与民俗传说。</h3><h3> 根据我们对《山海经》、《天问》、《西游记》等古籍的研究,结合我们实地考察和研究的结果来看,规划区十分吻合《山海经》中关于"昆仑"的描述。</h3><h3> 神说中的昆仑有几大特征:</h3><h3> 第一是泰山之西。</h3><h3> 第二奇花异草,植物王国;</h3><h3> 第三是板松、玄圃、天庭三重世界;</h3><h3> 第四是有条河流穿过;</h3><h3> 第五是西王母瑶池。</h3><h3> 这些五大条件,全部具备,并且只有"昆仑圣境"才能回答和概括上述的五大特点。</h3><h3> 另外,学术界早已有关于《山海经》考证论述,可以说明:中国的华胥、伏羲、女娲、黄帝、尧、舜等都诞生并活动以泰山为中心的"东夷之地"。事实表明,泰西地区处于泰山与鲁西南湖沼群之间,是远古东夷文明之地,是人类神话传说的的重要源头,场景与文化都是昆仑的化身。</h3><h3> 旅游的最高境界就是"昆仑圣境逍遥游"。</h3><h3> "昆仑"这个概念有几千年的历史,神秘的传说家喻户晓,令人神往。可想而见,泰西地区的肥城,打"昆仑圣境"的牌,威力将会远比"肥城桃"强大百倍!肥城不飞则已,飞则高远!不鸣则已,鸣则惊人! </h3><h3> 规划区通过<b>"泰西昆仑"</b>这一定位,将会一举成名天下,直登世界旅游的天庭。</h3><h3> "东有泰山,西有昆仑",打造"与天对话,与仙同游"的世界级旅游品牌,指日可待!这里将为山东旅游的最重要王牌,世界神话、奇幻旅游王国!</h3><h3> "泰西昆仑"的定位说明了规划区是:东(夷)西(天)文化的原生地、东西方文化和谐交融的地,是儒释道融合的经典,是东西方文化共生共长的代表,是和谐社会的体现,是和谐世界的代表,是中国梦的仙游之地。</h3><h3> 这里不仅有曹祥先生西天取经成果——打造西天圣境——尼泊尔风情小镇;还有张会长西天浮来的"天香玄圃"、"文冠花园"—— 泰山植物园、世界稀有植物基因库。</h3><h3> 能引发南亚"西天"人的朝圣,中国昆仑与西天古国同宗同源,和谐相处,"泰西昆仑"的定位,将会为中国与南亚的外交关系,提供积极而强大的支持。</h3><h3> 我们通过大量资料研究、实地考察论证、资源整合与各方交流等方式,逐步丰富并完善"泰西昆仑"的依据,打造与之对应的多个景点景观及文化旅游产品,对"昆仑"的概念形成旅游支撑体系,同时还提供完整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快速引爆方案,实现迅速让"泰西昆仑"成为世界一流旅游品牌的战略愿景。</h3><h3>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 <b> 九天阊阖</b></h3><h3><b><br /></b></h3><h3><b> </b>传说中的西边的天门。</h3><h3><b><br /></b></h3><h3><b> </b>唐: 王维</h3><h3>绛帻鸡人抱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h3><h3>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h3><h3>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h3><h3>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h3> <h1> <b> 昆仑三重</b></h1><h3><br /></h3><h3>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 昆仑 之山三级:下曰 樊桐 ,一名 <b>板松</b> ;二曰 <b>玄圃</b> ,一名 阆风 ;三曰 层城 ,一名 <b>天庭</b> 。是为太帝之居。"</h3> <h3> <b>半仙亭</b></h3><h3><br /></h3><h3> </h3><h3><br /></h3><h3> 板松半仙亭</h3><h3> 萬東林</h3><h3>紫气携天风,板松翠鸟鸣。</h3><h3>举笛天音起,依亭半仙听。</h3><h3> </h3> <h3> <b>六峜映日</b></h3><h3> 《管子·轻重戊》:"伏羲作造六峜以迎阴阳"</h3><h3>六峜授时又称"晨考日出",指不同节气太阳升起地平面一瞬间时的方位。</h3><h3> 站在此地,便能发觉:一年四季、逐月逐日太阳升起于不同方位。夏至升于东北,冬至升于东南,春分、秋分升于正东,各个节令从不失信。先民发觉了这一天象规律,于是那时的世主伏羲便组织民众在昆仑天坪堆筑了六座(或十一座)石台,以分别对应不同时节太阳升起的位置,由此便可准确及时地授时、推历,告民农时。史称此六台谓"六峜"。</h3><h3><br /></h3><h3><br /></h3> <h3> <b>玄圃积玉</b></h3><h3> </h3><h3> 玄圃又称悬圃,是汉族传说中的"天帝花园",昆仑山天帝之"休闲度假山庄",内有奇花异石与各式美玉。</h3><h3> 罗惇曧 《文学源流·列子》:" 玄圃之珠,求焉而不竭; 昆山 之玉,采焉而不枯。</h3><h3> 唐 李康成 《玉华仙子歌》:"夕宿紫府云母帐,朝餐 玄圃 昆仑 芝。"</h3> <h3> <b>玉楼点翠</b></h3><h3><br /></h3><h3> 玉楼点翠牡丹是落叶灌木。</h3><h3> 株型高,开展。枝粗而软,弯曲,一年生枝长,节间亦长,暗紫色;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顶生小叶宽卵形,长7-8厘米,宽5.5-7厘米,3裂至中部,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鳞芽圆锥形。大型长叶,稀疏。质厚;总叶柄长约20厘米,粗而软。平伸;小叶卵形或长卵形,缺刻深,端渐尖,边缘上卷.叶面深绿色。萌蘖枝多。</h3><h3> 花朵楼子台阁型。花蕾圆尖形;花白色(155-D);花径17厘米×1 3厘米。下方花花瓣多轮,质地软,端部具不规则齿裂,参差不齐,基部具粉色晕.雄蕊瓣化或部分退化,雌蕊瓣化成嫩绿色彩瓣;上方花花瓣少而大,直立。雌雄蕊瓣化或部分退化。花梗长,较软,花朵侧开或侧垂。晚花品种。</h3><h3> </h3><h3><br /></h3><h3><br /></h3> <h3> 相传,古濩泽在九千年前发生了一次大地震,电闪雷鸣,洪水滔天。洪水过后,形成了一个大沼泽。因雷声在此炸响,故叫"雷泽"。</h3><h3> 有一个勤劳聪明的姑娘华胥,一天在雷泽边,偶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觉得很是奇怪,就用自己的脚去踩了踩这个巨大的脚印,忽然她的腹中有了感应,后来就怀了孕,生下一个儿子,人首蛇身。她觉得神秘异样,就给孩子取名宓羲,因孩子能伏地快速行走,又叫伏羲。</h3><h3><br /></h3> <h3> <b>金台玉楼</b></h3><h3><br /></h3><h3><br /></h3><h3> 《河图括地象》曰:"昆仑之墟,有五城十二楼。"</h3><h3> 《海内十洲记》:"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所。"</h3><h3> 用金色修建亭台,用亚克力或汉白玉、水晶玻璃构建"玉楼"。</h3><h3><br /></h3><h3> 凤山逸士周遇仙谣 </h3><h3> 宋 · 唐士耻</h3><h3>信云步谒洞霄宫,饭罢从游西复东。</h3><h3>唇笛啸时吹白日,诗肠开处嚼清风。</h3><h3>兀兀腾腾心了足,湾湾屈屈水欹曲。</h3><h3>玲珑绿影万株松,潇洒清空二亩竹。</h3><h3>天风吹泉飞雪花,溪石漱玉磨银牙。</h3><h3>白云破碎漏天碧,青霭牵连遮日华。</h3><h3>玉溜几声鸣绿荠,金藤千尺走青蛇。</h3><h3>羊肠蟠路上天去,鹿角枯槎连日坠。</h3><h3>一双素足已升腾,万顷红霞留不住。</h3><h3>擘破青空见太清,飞连宝殿非凡成。</h3><h3><b>水晶楼阁奏金韵</b>,翡翠帘栊振佩声。</h3><h3>白雪翩翻霜鹤舞,彩云缥缈花鸾鸣。</h3><h3>中有真人鼎玉立,晴光闪电琼波溢。</h3><h3>笑整霓裳曳绛霞,红云影里轻相挹。</h3><h3>琳琅清彻语希夷,嚼玉吐琼声不移。</h3><h3>素手擘开碧玉匣,青空飞出丹虹霓。</h3><h3>蟠摇活走绕天阙,冲透太虚光皎洁。</h3><h3>须臾直上紫霄中,宝篆飞腾罗日月。</h3><h3>影摇六合金色光,丹凤对跃苍龙骧。</h3><h3>回头指点青空里,玉籙丹台已籍纪。</h3><h3>低头招手令向前,漏泄天机敛不已。</h3><h3>等闲赠我赭丹砂,行满功成归我家。</h3><h3>天上逍遥多快乐,人间纷扰无垠涯。</h3><h3>丹砂接得便吞了,回首云軿俱杳杳。</h3><h3>楼阁烟霞景万般,一时不见青天晓。</h3><h3>世人世人知不知,既知何必生迟疑。</h3><h3>早求一辟大罗月,千古万古生光辉。</h3><h3>人生在世空汩没,自从形骸朽肤骨。</h3><h3>为求名利不闲心,名利既来心恍惚。</h3><h3>何炼内丹绝外物,笑著云衣傲朱绂。</h3><h3>灵丹养就出神炉,慧剑飞腾超月窟。</h3><h3>且无俗事更关心,一段光明耀古今。</h3><h3>声迹超腾青嶂外,影形飞入白云深。</h3><h3>脚跟不点红尘起,指甲时挑碧玉琴。</h3><h3>莫道神仙无实语,世间几个是知音。</h3> <h1> <b>水晶楼阁奏金韵</b></h1><h3><br /></h3><h3> 《凤山逸士周遇仙谣》</h3><h3> 宋 · 唐士耻</h3><h3>信云步谒洞霄宫,饭罢从游西复东。</h3><h3>唇笛啸时吹白日,诗肠开处嚼清风。</h3><h3>兀兀腾腾心了足,湾湾屈屈水欹曲。</h3><h3>玲珑绿影万株松,潇洒清空二亩竹。</h3><h3>天风吹泉飞雪花,溪石漱玉磨银牙。</h3><h3>白云破碎漏天碧,青霭牵连遮日华。</h3><h3>玉溜几声鸣绿荠,金藤千尺走青蛇。</h3><h3>羊肠蟠路上天去,鹿角枯槎连日坠。</h3><h3>一双素足已升腾,万顷红霞留不住。</h3><h3>擘破青空见太清,飞连宝殿非凡成。</h3><h3>水晶楼阁奏金韵,翡翠帘栊振佩声。</h3><h3>白雪翩翻霜鹤舞,彩云缥缈花鸾鸣。</h3><h3>中有真人鼎玉立,晴光闪电琼波溢。</h3><h3>笑整霓裳曳绛霞,红云影里轻相挹。</h3><h3>琳琅清彻语希夷,嚼玉吐琼声不移。</h3><h3>素手擘开碧玉匣,青空飞出丹虹霓。</h3><h3>蟠摇活走绕天阙,冲透太虚光皎洁。</h3><h3>须臾直上紫霄中,宝篆飞腾罗日月。</h3><h3>影摇六合金色光,丹凤对跃苍龙骧。</h3><h3>回头指点青空里,玉籙丹台已籍纪。</h3><h3>低头招手令向前,漏泄天机敛不已。</h3><h3>等闲赠我赭丹砂,行满功成归我家。</h3><h3>天上逍遥多快乐,人间纷扰无垠涯。</h3><h3>丹砂接得便吞了,回首云軿俱杳杳。</h3><h3>楼阁烟霞景万般,一时不见青天晓。</h3><h3>世人世人知不知,既知何必生迟疑。</h3><h3>早求一辟大罗月,千古万古生光辉。</h3><h3>人生在世空汩没,自从形骸朽肤骨。</h3><h3>为求名利不闲心,名利既来心恍惚。</h3><h3>何不炼内丹绝外物,笑著云衣傲朱绂。</h3><h3>灵丹养就出神炉,慧剑飞腾超月窟。</h3><h3>且无俗事更关心,一段光明耀古今。</h3><h3>声迹超腾青嶂外,影形飞入白云深。</h3><h3>脚跟不点红尘起,指甲时挑碧玉琴。</h3><h3>莫道神仙无实语,世间几个是知音。</h3><h1><br /></h1><h1><br /></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之一:诗路花语</b></h1> <h3> <b>《归游昆仑牡丹谷》</b></h3><h3> 萬東林</h3><h3>泰西昆仑丹谷溪,曲径十里乱花迷。</h3><h3>醉中掩瑟瑶池会,昨日江南何堪比。</h3><h3><br /></h3><h3> 南方考察归来,再游泰西肥城小昆仑牡丹谷,乱花迷眼,丹香微醉,有感而作。</h3><h3> 2018.4.11于泰西牡丹谷</h3> <h3> <b>泰西小昆仑踏春</b></h3><h3> 萬東林</h3><h3>百里飘香十里粉,一路烟霞满山春。</h3><h3>泰西昆仑花仙会,瑶台识途有几人?</h3> <h3>《三月三昆仑看牡丹》</h3><h3> 萬東林</h3><h3>昆仑天西陲,王母能识谁?</h3><h3>春风三月三,瑶台烟含翠。</h3><h3>百花欲凋谢,牡丹独自媚。</h3><h3>山高行人稀,花畔云霞飞。</h3><h3>天门可长啸,往事俱成灰。</h3><h3>空性咳唾底,石峡影吾辈。</h3><h3>知己聚仪阳,调笑蔼诸会。</h3><h3>拥醉扬轻舠,衫袂把牛吹。</h3><h3>豪歌千首少,星辰争明晦。</h3><h3><br /></h3><h3><br /></h3> <h3> <b>板松隐源</b></h3><h3><br /></h3><h3> 中国古老的《宅经》把住宅及其环境描述为一个人:"宅以形势为骨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衬带,若得如斯是俨雅,乃为上吉。"人有生命机制、物质躯体,还有情感品格,住宅同样如此。 </h3><h3> 中国古代居住形式与传统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近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孔子所说<b>"智者乐水,仁者乐山"</b>的观点常常被后人引为论析景观的重要理论依据,并以此来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观点把大自然的山水元素与人的内在品格、天性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最直观的体现。它反映在居住空间上,就是指与自然共生的景观居住观。</h3><h3><br /></h3><h3> 在以景观居住为审美边界的视阈中,中国古代出现了四种不同的居住形式:一是达官贵人营造的,既拥有自然因素,又享受人世奢华的宅第——园林;二是隐于名山大川、安享自然的隐士居所——世外桃源;三是普通老百姓怀着对自然质朴的追求,对居住环境的房前屋后美化所形成的住所——民居;四是由心意触发,借助绘画等艺术作品和自然中显现的点点滴滴,从飞花落叶中感悟到大自然"大爱无形,大音稀声"的审美意境,从而进入"随遇而安"人生境界的高士住宅——意所。 </h3><h3><br /></h3><h3> <b>一、享受人世奢华的宅第——园林 </b></h3><h3> 儒家提倡"济世"和"奉献"的积极人生态度,提倡"学而优则仕"。所以,中国古代的优秀人才大都会为官,由此形成中国特有的文人官僚阶层。他们一方面承受政治的压力,为集权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又在城市中叠山理水,为自己营造一座私家园林,通过欣赏与冥想大自然来实现精神的超脱,达到修身养性、保持美德的目的。所以,造园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要引进客观的自然山水要素,更是要把大自然的规律隐涵其中,把那些最能触动感情的造园要素摄取到园林中来,以象征性的题材和手法反映高尚、深邃的意境,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使参与者能够从其个人特有的经验中唤起丰富的联想,获得游赏园林的愉悦感,并触景生情,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从而进入审美的更高层次。 </h3><h3> 中国古代园林在选址和布局上,十分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和融合,讲究"师法自然",特别强调"相地"的重要性。合宜的园址选择为园林空间的布局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园址中一些特殊的自然环境要素的巧妙利用,可以调动人们心灵深处的微妙感觉,使人感悟到超脱凡尘的心灵境界,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例如无锡寄畅园的选址和布局。全园划分为三个景区:西侧山林景区,接惠山余脉,山体蜿蜒,郁郁葱葱;东面是锦汇漪景区,以水为主景,西岸与山林平行,当夕阳西下时,山影、树影、云影、泉影尽汇水中,因而得名;池南景区以建筑为主,布置凌虚阁及书斋,作观景用途。三个景区紧密结合,自然过渡,景观层次十分丰富,使人游之不厌,情趣丰富。 </h3><h3> 园林在空间的处理上讲求曲折、层次和细节。</h3><h3> 一是曲折。时间是空间的边界,体验自然需要时间的过程,园林中的曲廊、曲桥和曲径等都是增加游历时间的方法,通过曲折来延长游历的时间,增加更多的观赏视点,带给游人想象的空间,从而获得扩大空间的感受。 </h3><h3> 二是层次。景不藏不深,园林中的主景都是通过游览路径渐次展开的,体现了中国人讲究次序和含蓄的审美思想。在空间内部划分多重层次,或者通过设置参照物,将外部空间涵纳进来,都是增加空间层次的方法。例如苏州拙政园"别有洞天亭"处,以月洞门两道弧形边和亭的格罩来圈景、框景,层次分明,变化多端,比直接站在亭前赏景更具韵味(见图2)。 </h3><h3> 三是细节。对细节的重视体现在园林空间构成要素的方方面面。例如长廊的曲折处设小天井,内植芭蕉等植物成为观赏点,使得廊的空间感更丰富;以断断续续的水面来延伸视线,水中的倒影可以出现双重景观,水中的游鱼带来多样的形式和情趣,而植物随着季节的转换,叶的色彩和形状更是表现了生命的循环等等。另外,通过在匾额、楹联上刻画诗词的形式参与园林意境的构成,概括出园林空间的景观特征,以文字沟通观者的视觉、听觉、嗅觉等与园林的联系,从而在观赏者心中产生高于实景的深远境界,在只言片语中调动观赏者的主观想象力,把人们对人生、宇宙的种种感悟与周围景观融成一体,深化园林空间的意境。例如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使人联想到苏轼的词:"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见图3) </h3><h3> 中国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在小空间中体现大自然的建筑形式典范,是中国文人官僚阶层寄情山水、追求与自然相融的景观居住态度的充分体现。</h3><h3><br /></h3><h3> <b>二、隐士的居所——世外桃源</b> </h3><h3> 中国古代的隐士有两种,一种是"儒隐",另一种是"道隐"。 </h3><h3> "儒隐"对待居住空间的态度强调亲和自然,是入世的、积极的。因此,产生了前面讲述的园林。其空间内容也多居住、待客、宴乐、听戏、琴棋、读书等世俗生活。 </h3><h3> <b>"道隐"</b>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更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崇尚回归自然,主张"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他们感悟天地万物的"道",宣扬让天下万物优游自在,宽松舒展,不要去干扰他们的本性。他们对待居住空间的态度是出世的,既讲究身体之居,更讲究心灵之居,把自我和景看做是同等的整体,并将人的物欲追求降至最低,去追求心灵的满足。这方面的代表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人物陶渊明。</h3><h3> 陶渊明生活在1500多年前的东晋中国古代一个思想、社会皆动荡不安的朝代。他一方面继承了儒家"君子固穷"之节,另一方面又继承了道家的逍遥人格,从自然中寻找安身立命的根基,构造了一个供心灵安栖的纯美世界。他那著名的《桃花源记》描述了"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样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居所。 </h3><h3> "世外桃源"这种居住形式并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离群索居,而是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心灵,给心灵以自由的、审美的栖息地。<b>在功能空间上保持着"书、琴、酒、菊"等生活内容,</b>在与朋友的交流过程中,<b>构成了一种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与艺术精神</b>的审美空间。这种居住形式不为身外的荣华富贵而拖累,而是从精神上超越它,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在自然、质朴的生活中品味人生快乐。这种景观居住观在当今的居住空间体验中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h3><h3><br /></h3><h3> <b>三、普通老百姓的住所——民居 </b></h3><h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普通老百姓的住所民居,根植于流传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具有朴素的生态观,同时极富人情味和地方特色,代表着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民居建筑根据我国具体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采用"背山面水、抱阳负阴"的择址原则:背山可以遮挡冬天北来的寒流;面南可以迎纳夏日南来的凉风;朝阳可以获得充足的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生活、灌溉用水,还有利于防火、水运交通和水产养殖。这种由该地区环境、气候特点决定建筑形式的民居,顺应自然地形而建,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具有冬暖夏凉、日照充足、通风隔热、防风祛湿的特性。 </h3><h3> 民居在空间设计上,始终把处理好内外空间的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比如传统的四合院对外是封闭的,对内则是开敞的。庭院与周围的厅、堂、廊、室等既"隔"又"通",实际上是厅堂的延伸和扩大,不仅习供人们劳作、休闲,也为内部空间与大自然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h3><h3> 借景是民居常用的重要手法,其实质就是把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联系起来。中国建筑的门窗,不仅能够采光与通风,而且多数还有借景的功能,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关于这种功能最为精彩的写照。 </h3><h3> 民居设计推崇素雅、朴实和自然,民居中常用竹藤家具、根雕家具,装饰中有大量石雕、砖雕和不设色的木雕,界面以黑、白、灰等为主色,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纹理。在装饰上,书画、匾额、楹联、雕刻等艺术形式反映了屋主人鲜活的人文意识和居住精神。 </h3><h3> 民居的精神层面内容也十分丰富。建筑中常用蝙蝠、鹿、鹤图案象征幸福、厚禄和健康长寿,用石榴图案象征多子多孙,用鸳鸯图案象征夫妻恩爱。还有以数字表达某种含义的,如以"十二"表示十二个月,以"二十四"表示二十四节气等。 </h3><h3> 民居建筑无论从选址、格局上,还是从形式、风格上,都受到"天人合一"朴素生态观的影响,充分体现出对人、建筑与环境和谐的追求,是中国古代景观居住观的普遍表象。 </h3><h3><br /></h3><h3> <b>四、高士住宅——意所 </b></h3><h3> 随着佛教的传入,在中国古代形成了儒、释、道融为一体的文化现象,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高士。他们精通佛理,把道家"虚实相生"的意境推向极高妙的境界,认为世界万物并无客观实在性,"空"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与"有"相对而生,"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而"有"才是虚假的幻相;同时以儒家积极的态度,主张"自觉自悟",强调修道者可以通过自觉的顿悟来理解人生意义。 </h3><h3> 在自然秩序中,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在生命轮回中显示着各自天赋的特性。所以,高士们选择住址时不拘泥于任何的住宅形式,不论是华丽堂皇的宫殿、珠光宝气的豪宅,还是恬淡、宁静的田园茅屋,他们都能安居其中。在他们心中,自然中的山川万象,是"自然之道"的体现,只要以"澄澈的心灵"去映照山川之美,就可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以小见大,获得内心与"自然之道"的融合,使得人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中融入了强烈的抒情色彩,人与自然物在感情上十分亲和。这种深沉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寓无限意境于有限的景物之中,反映出中国古人依恋自然、热爱自然、希望与自然和谐的感情,是中国古代景观居住观的"境界"体现。 </h3><h3><br /></h3><h3><br /></h3> <h3> ………… 待续中</h3> <h3>ll</h3> <h3>《三月三昆仑看牡丹》</h3><h3> 萬東林</h3><h3>昆仑天西陲,王母今识谁?</h3><h3>春风三月三,瑶台烟含翠。</h3><h3>百花欲凋谢,牡丹独自媚。</h3><h3>山高行人稀,花畔云霞飞。</h3><h3>天门可长啸,往事俱成灰。</h3><h3>空性咳唾底,石峡影吾辈。</h3><h3>知己聚仪阳,调笑蔼诸会。</h3><h3>拥醉扬轻舠,衫袂把牛吹。</h3><h3>豪歌千首少,星辰争明晦。</h3> <h3> <b> 《乡村民俗风情馆》</b></h3><h3><br /></h3><h3>木犁 辘轱 石碾</h3><h3>纺车 马灯 酒罐……</h3><h3>件件栖身民间</h3><h3>承载着乡村记忆的昨天</h3><h3>曾经的精神家园</h3><h3>还原远去的乡村风情</h3><h3>展现往昔的生活画卷</h3><h3><br /></h3><h3>驻足旧日的物件</h3><h3>满头白发的大娘老汉</h3><h3>深情触摸熟稔的历史</h3><h3>心生诸多感叹</h3><h3><br /></h3><h3>天真活泼的"红领巾"</h3><h3>注视着陌生的"稀罕"</h3><h3>好奇和惊讶在眼睛里忽闪……</h3><h3><br /></h3><h3>哦 民俗博物馆</h3><h3>乡村历史文化的"圣殿"</h3><h3>沉淀着不能忘却的根脉与乡愁</h3><h3>唤起乡亲对新生活的珍惜和爱恋</h3><h3><br /></h3><h3><br /></h3><h3> <b>《山民的称呼》</b></h3><h3><br /></h3><h3>在充满新气象的山村中</h3><h3>言言语语也时兴</h3><h3><br /></h3><h3>你听</h3><h3>"葡萄公主""魔芋大王"</h3><h3>"农机部长""养鸭司令"……</h3><h3><br /></h3><h3>一嘟噜 一串串</h3><h3>很亲切 脆生生</h3><h3>越叫心越甜</h3><h3>越喊越光荣</h3><h3><br /></h3><h3>质朴的乡音里</h3><h3>蕴含着真挚的感情</h3><h3>有人道这是山里人的文明</h3><h3><br /></h3><h3>有人说这是精准扶贫的见证</h3><h3>而我从那些甜美的称呼里</h3><h3>听到山村小康生活的拔节声……</h3><h3><br /></h3><h3><br /></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山东省三维旅游设计院</b></h1><h3><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b></h3><h3><br /></h3><h3>特色小镇规划、评估机构</h3><h3>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的助推器</h3><h3>传统文化保护与规划权威机构</h3><h3>乡村旅游规划专业机构</h3><h3>旅行社联盟机构和景区营销策划权威</h3><h3>清华同衡战略合作伙伴</h3><h3>国家旅游局旅游扶贫指定规划机构</h3><h3>国家旅游部门认定的规划设计资质</h3><h3>中国特色旅游规划的主力军</h3><h3>中国旅游规划网运营商</h3><h3><b><br /></b></h3><h3><b>专家热线:13505319799</b></h3><h3><b>电子邮箱:sdibts@163.com</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