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500里,只为一碗面

刘稚南

<h3>  清明节后,寻着春的足迹与朋友驱车500里(单程250公里),就为来一碗闻名遐迩的面。</h3><h3>  在常州市中心,有一家瞅着不起眼,且土得掉渣的面馆。它却远近闻名,每日里人头攒动,终年排着长龙。</h3><h3> 它叫盛兴面馆。朴实无华到寻遍四周都见不着门牌号码的一家小店,绝大多数老常州也仅知道它坐落在“一院附近”(市一医院),据说它的准确地址是:天宁区县学街87号。</h3> <h3>  然而,就是这么一家小小的面馆却名扬海内,《人民日报》微博也曾专门载文予以推介。</h3><div>  在这悉哩嗦啰盈盈食客中,除常州籍老顾客,也不乏慕名而来的外地客,甚至有远在深圳的老饕,打飞的来小店大快朵颐的。</div> <h3>  人们之所以趋之若鹜,纷至沓来,多是冲着这口而来:<br></h3><div> 一碗朴素无华的光面(不粘、不胀、不生、不烂,入口滑爽有嚼劲),配以自制的葱油料,加入自家腌制的咸菜(上海人叫雪里蕻,但我吃下来不是沪上的那种)一拌…再来碗热气腾腾的猪脚汤。</div><div> 这就是小店的标配:面4元、猪脚汤16元、咸菜2元,合计22元。</div> <h3>  再看这肥硕的猪脚,色面微红、光洁透亮,给人以筋皮抖抖的遐想;隔着时空,你仿佛能闻到它的鲜香,绝无肉膈气的联想;一口下去,黏滑细糯,牙舌齐上嘬骨吮汁、吸髓咀筋无不自然贴切,丝毫没有那种筋健塞牙,皮烂软塌的感觉。据介绍这是小店自创的秘诀。尤其是当你吮吸骨汁的那一瞬,嘬出来的汁水较表面的皮筋、汤汁略咸,非常舒爽。我想这一定是在烹制之前下过功夫,如腌制的结果。</h3> <h3>  小店供应的品种并不多,满打满算也就10种,但可以随意搭配,加起来也能有几十种了。</h3><div> 我们来到小店时,已是下午6:00。这里依就顾客满满,吊着的挂牌已十去三,也就是说有些品种已卖断了货。不待我们吃完,那猪脚面也已卖完了,可见小店的生意之旺。</div> <h3>  1987年7月31日,盛兴面馆的前身盛兴点心店在爆竹声中开张。老掌柜戚荣大夫妇手艺精湛,各种面点小吃深受常州人喜爱,他们的3个孩子戚春梅、戚雅琴、戚建冬也常常来店里帮忙。</h3><div> 现如今,老掌柜夫妇均已作古,姐弟仨下岗后就合力撑起了这爿小店,一干就是20多年。下图左边为大姐戚春梅,负责前台收银,天生好记性,食客再多也不带搞错的;右边为二姐齐雅琴,专门负责下面,她下的面断生却不烂;中间为小弟戚建东,负责配置食材,由他烹制的各色浇头数十年不变味。可以说,他们姐弟三人是各怀绝技,各有所长。</div> <h3>  他们每天从凌晨4点一直要忙到晚上10点,就这样30余年一晃过去了,很多常州市民来此吃面已成为一种习惯。有些老主顾得了病也不忘着家人买一碗面回去解馋。他们都说,这里做的不仅是面,更是一份情感和信任。“食材安全、服务到位,最重要的是让大家吃得放心。”大姐戚春梅如是说。</h3> <h3>  面店很小,仅有六七张小方桌,最多只能坐下20来人。但,店主一家的志向却很大,他们坚守“认真做人,诚信做面”的家训,半生守一店,一生为一面,令人钦佩!</h3><div> 什么是“工匠精神”?这就是工匠精神。我想习近平总书记如果知道有这样的小店,没准也会来品尝一番的。</div><div> 如今,姐弟三人均已60上下了,每天强劳作也逾感力不从心。真希望小店后继有人,且将家训和手艺传承下去,永远造福那些念兹在兹的爱面一族。</div> <h3>  临出店门,我提出拍张照,二姐齐雅琴大方的坐在柜台后冲我莞尔一笑。于是就有了这张虽显疲惫,但依然欣慰的相片。时间定格在2018.4.11。</h3><h3> 再见了盛兴面馆,我还会来的,且会带上我的朋友们一起再来光顾小店的。</h3><h3><br></h3><h3><br></h3><h3> 刘稚南</h3><h3> 2018年4月13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