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红楼梦》及其他之——诗解红楼话赠帕

王宇明

<h3><br></h3><div><br></div><div> </div><div> </div><div> 宝玉挨打之后,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因心里记挂着黛玉,便命晴雯来吩咐道:“你到林姑娘那里看看他做什么呢。他要问我,只说我好了。”晴雯道:“白眉赤眼,做什么去呢?到底说句话儿,也像一件事。”宝玉道:“没有什么可说的。”晴雯道:“若不然,或是送件东西,或是取件东西,不然我去了怎么搭讪呢?”宝玉想了一想,便伸手拿了两条手帕子撂与晴雯,笑道:“也罢,就说我叫你送这个给他去了。”晴雯道:“这又奇了。他要这半新不旧的两条手帕子?他又要恼了,说你打趣他。”宝玉笑道:“你放心,他自然知道。”</div><div> 晴雯听了,只得拿了帕子往潇湘馆来。黛玉已睡在床上,问是谁。晴雯忙答道:“晴雯。二爷送手帕子来给姑娘。”黛玉听了,心中发闷:“做什么送手帕子来给我?”因问:“这帕子是谁送他的?必是上好的,叫他留着送别人去罢,我这会子不用这个。”晴雯笑道:“不是新的,就是家常旧的。”林黛玉听见,越发闷住,着实细心搜求,思忖一时,方大悟过来,连忙说:“放下,去罢。”晴雯听了,只得放下,抽身回去,一路盘算,不解何意。</div><div> 这里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炙起。</div><div> 这就是“宝玉赠帕”的情节,作者写得既温馨浪漫、诗意含蓄,又强调再三、暗示连连。相信读过《红楼梦》的人,肯定都不会忘记。宝玉为何要给黛玉单单地送去两条旧手帕?而黛玉在体会出宝玉赠帕的用意之后,为什么又会如此激动?这两条旧手帕在宝黛爱情史上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在这里,笔者想借用三首古诗词来表达自己的鉴赏体会。</div><div> </div><div> 一方素帕寄心知</div><div> </div><div> 手帕虽为日常生活用品,但在古代的戏曲和小说中被用作传情、定情的信物,也是十分常见的。如京剧《香罗帕》,就围绕着一块女主人公送给男主人公的手帕,演绎了一段妙趣横生的故事。而借手帕传情,恐怕更多地是因为手帕通常为丝织物,“丝”与“思”谐音之故。明朝冯梦龙编辑的《山歌》卷十中有一首《素帕》,可以用来诠释宝玉赠帕的目的:</div><div>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div><div> 心知拿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div><div> 这般心事有谁知!</div><div>宝玉和黛玉打小青梅竹马,“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随着年龄增长,不仅宝黛二人彼此将对方视为知己,而且贾府中人亦多将他俩看做是天生的一对。然花颜月貌、冰雪聪明、神仙般的林妹妹,偏有不足之症,“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为此,宝哥哥心里又常为林妹妹的健康担忧。这次宝玉挨打,黛玉抱病前来探望,看到宝玉受伤躺在床上的情形,心疼不已,哭得眼睛肿得桃子似的。恰逢此时王熙凤来了,二人来不及多说什么,黛玉便匆忙离开了。宝玉深知黛玉的心思全在自己身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病”也正是由此所起的,“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div><div> 这时,因心里记挂黛玉,宝玉派晴雯给她送去两块旧手帕子:一来是为了以帕传情,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意、牵挂之情;二来是以手帕之旧,暗示黛玉,他更重旧人、旧情,使她放心。这应该就是宝玉赠帕的目的。</div><div> </div><div> 心有灵犀一点通</div><div> </div><div> 在古代封建社会,男女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自由恋爱、私定终身则被视为丧德败行的丑事,为世俗所不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宝黛二人,虽然彼此都内心相爱着,但囿于封建道德礼法的束缚,也不能当面撕开来说,更遑论公开坦露心迹。更多的时候,要靠彼此的聪慧和相互间的默契来传情达意。唐朝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可以用来诠释宝玉赠帕的意境:</div><div>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div><div>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div><div>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div><div>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篷。</div><div>爱情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隔座送钩,原是酒桌上游戏里的一个动作,却因彼此有情,一个随意的手势,也成了爱的表白。笑语喧哗,觥筹交错,桌上其他人只看见金钩飞快地传递,只有意中两人能体味那一递一接间异样的温度。宝玉送帕,刻意避开细心的袭人而派头脑单纯的晴雯前去,晴雯料定黛玉“他又要恼了”,宝玉却无比自信地说“你放心,他自然知道”,晴雯“一路盘算,不解何意”,黛玉“思忖一时”,便能“大悟出来”,这就是有缘人之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div><div> 宝玉赠帕之举,不仅用另外一种方式将久藏于心底的那句话说出来了,而且这种表达方式避免了二人当面“嘀咕”时的尴尬,维护了黛玉自尊与矜持。这正是黛玉渴望得到的一种结果,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黛玉在体会出宝玉赠帕的用意之后,非但不恼,反觉“神魂驰荡”、“一时五内沸然炙起”,感到“可喜、可悲、可笑、可惧、可愧”。</div><div> 有一段时间,因找不到一个准确表达心意、表白爱情的方式,无法剖证真心,宝玉和黛玉曾相互猜疑、相互试探,二人在爱情路上磕磕绊绊、争吵不断。而在宝玉赠帕之后,为何两人之间会风平浪静,波澜不兴?原因就在于宝玉此举剖白了自己的真情,打通了黛玉的心结,使二人终于在灵魂上融为一体,成为了真正的知己。</div><div> </div><div> 童心来复梦中身</div><div> </div><div> 《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所描写的是一个以少男少女——特别是少女为主的世界,故事的主人公是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表姐薛宝钗,环绕他们三人的还有一大群少女少妇,她们都是“薄命司”挂号的悲剧人物。作者在塑造他们的时候,实际上是从自己少年时代的亲身经历中取材的。回忆的温馨,身世的悲凉,更增加了艺术的魅力。清代龚自珍《已亥杂诗》中有一首,可以用来诠释曹雪芹写作时的情形:</div><div> 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div><div> 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div><div>《红楼梦》以艺术的真实记录了作者自己少年时代的情和爱、哀和乐、歌和泣。“然而写作的时候,已是经历了几十年的世路周旋,心中夹杂着童心未泯的‘痴’和洞明世情的‘黠’了。书中的事不等于少年时代的真事,前者已经把后者化为凄丽温柔的一梦。书中的宝玉也不等于真正少年时代的曹雪芹,前者只是后者的‘童心来复梦中身’”。</div><div> 诚如舒芜先生云:“《红楼梦》的独特的卓越的艺术贡献就在这里。少男少女的读者们倒未必真能理解它,反而越是成年,甚至老年,越是爱读,越是能够领略其中的深意,每一个人都能从中获得‘童心来复梦中身’的难得人生体验和艺术享受”。</div><div> </div><div> 作者简介</div><div> 王宇明:浠水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业余创作小小说和杂文。已在《湖北日报》、《飞天》、小小说《百花园》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流云琢月》。</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