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010101"> 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辜鸿铭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其著作《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曾说,归化于中国文明的源头,最关键之处并不在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在于中国文化的单纯与贴近心灵;不在于其古老,而在于其“幼稚”。确实如此,国学的精粹就在于它贴近生活的烟火色,在于它烛照灵魂的温暖人性,无论“儒”、“释”或“道”都是可以用于指导我们生活的朴素哲学。阅读国学经典往往会偶遇心灵知音,就像年长的爷爷奶奶或者斜对门的二大娘说过的“家长里短”,教会我们许多生活和做人的道理。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奋斗在一线的普通教师,这些“家长里短”更见其恩泽与温润,于工作于自身实在是必需的“心灵鸡汤”。 <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要说对我们教师影响最大的当属孔子的教育思想了,如果你不只把他当作孔圣人,不只把他的语录当作膜拜的经典,而是让他和他的那些话接地气地融入你的生活工作,那将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由学而教,为人师表;“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好学如此,岂无所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人生目标,德行修养,兴趣爱好,皆在其中;“学而时习之、温固而知新”更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孔子已将自己的教育智慧、人生参悟渗透到民族文化的血液中,循环传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对我而言最具有影响力的是他老人家关于“孝”的几句言论。 </font></h1><h1></h1><h1><font color="#010101"> 我在家中排行老大,父亲去世早,种种原因养成了遇事独断专行、非常急躁的性格。上班后面对学生,说话无需顾虑太多,以致经常口不择言。最要命的是这种恶习一旦养成首先伤害的就是身边的亲人,弟弟妹妹还好说,最遭殃的该是我母亲了。然而大家都认为我很孝顺,买吃买穿,求医问药,旅游休闲,样样操心,我自己呢,忽略了对母亲说话粗暴的态度,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身为老大干得不错。其实我并没有真正理解“孝”的内涵。《论语》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只做到以上的事情,不能算作孝”。这则对话如醍醐灌顶,自此刷新了我有关“孝”的观念和行为,感觉受益匪浅。 </font></h1><h1> 以上种种可能让人感觉孔老先生太过正经了,总是一副教育人的面孔,其实他还有许多可爱的地方让人喜欢。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与众位弟子谈及志向时,曾点说他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赞成曾点的看法,因为他也渴望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对曾点的认同是发自内心的,此时的孔子是可爱的,也是真诚的。任何时候都可以自得其乐,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生命情调。倘若在此时,在桃李艳阳的户外,我们也能带着自己的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那将是如何的惬意! <br> 儒学从“孔孟”到“程朱”到“阳明心学”,一路走来,虽不免有遭人诟病之处,然其以“入世的精神,济世的情怀”滋养了无数的民族脊梁:杜甫、张横渠、范仲淹、文天祥……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我们这样的普通人。 <br> 国学如同灿烂的星空,在其浩瀚的星河中,照亮你的不只是儒家学问,还有诗词歌赋……百家争鸣。失意时不妨读读老庄,“和光同尘,自足于道”,跟自己的生命本源结合顺其自然。忙碌时也不要忘记品品诗词,李白豪放王维洒脱,苏轼豁达柳永多情,君不见快递小哥雷海为在诗海泛舟的从容与自信。闲暇时看看唐宋的传奇话本,神仙鬼怪和爱情,侠义肝胆在其中,社会万象全写到,足不出户看人生……国学经典是历史是传奇是山是水是无限风光的胜景,它不只是专家研究的高深学问,还是平常人的家长里短,更是丰富我们精神生活的甜点茶饮。取我悦者济我情怀,国学不仅要经典咏流传,更要致用于教育、致用于人性、致用于一切众生。</h1><h1></h1><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