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伟伟的钢笔画 ( 画家介绍 )

钢笔画家话家

<h1>  "如鱼得水"的纪伟伟</h1><div><br></div><div> 程庆拾 ( 古 生 )</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时下中国的美术教育,的确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大量所谓"美术生"其实是被日后生计所迫,才无奈报考了一无天赋二不喜欢的美术专业,就是中国美术教育的一个笑话。</div><div> 其实,真正喜欢美术的孩子也为数不少。国内九大美院的学生,我也有所接触,他们中大多数技法都不错,甚至也有自己的艺术想法与个性化表达。而小学、初中和高中酷爱美术的学生,因为有好老师的栽培亲授,往往也能发展自己的爱好,甚至走上从事美术的相关工作岗位。</div><div> 因此,这样的美术老师的价值便不容忽视小觑。如果他们自身再能在创作上有一些成就,那就更值得敬佩。</div><div> 山东青岛的纪伟伟老师,无疑就是其中佼佼者。</div><div> 知道她,算算已经有十多年了吧。她是正规学美术专业出身,有良好的造型基础和技法表达。这些年来,我逐渐形成对伟伟作品的初步印象: 擅长钢笔线描一路的倾心描绘,造型上擅长适度的变形夸张,擅长节奏、韵律等唯美因素的处理与表现,擅长从民间画风中吸取养份,擅长线条与色彩的和谐搭配,擅长再现朴素的、个性化的、充满爱与美的细致情调.....</div><div> 钢笔线描,是钢笔画艺术创作的一大路数。大家多半在玩钢笔素描,而偏好线描造型者其实不多。钢笔线描也是各人有各人的风格与表达,伟伟在这不多的线描类钢笔画家中,凭其各方面的成就,其实也佔有了一席之地。</div><div> 线描与素描,孰易孰难? 可能各有各的说法。但整体上讲,我感到线描更难。不要小看这几根线,玩好大不易。线描玩得出色出彩的,有陆涌、郭玉川辈,已然大家,出书办展入市,搞得风声水起。玉川其人其画,我比较了解,也正是因为了解了他的作品,这才高看钢笔画线描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与唯美风致。伟伟的画虽暂时在名气上稍有不及,但也属于仅次于大家一等的"准大家"。我这个"理论家"这样说,不是要讨好谁,仅仅出于对伟伟作品所达深度的理解与认可之上,当然也寄托着我的希望。</div><div> 她先以钢笔人物线描"出道",其次又转入对海鱼题材的深入探索。既玩钢笔画,也玩民族风味浓郁的彩墨画,但无论用硬质钢笔线条还是毛笔之线,线的独特因素与魅力均展现贯穿其中。</div><div> 她的钢笔画用线,凝重而精准,洒脱而含情,仿佛具有某种魔力,将观众的眼与心牢牢抓住,甚至不知不觉随着这样有情有味的线游走和陶醉。她的彩墨画作品,用色或热烈或典雅,既含蓄深永,又给人无限优美的想象空间。</div><div> 本文标题为什么说她"如鱼得水"? 这同样值得与大家分享。"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歌里是这样唱的,也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鱼失其水,别说长大,连命都没有了。艺术创作也是一样,生活是水,创作是鱼,创作不能融入丰富多姿的生活现实,也一定是无源之水,无土之苗,会行之不远的。道理虽太简单,但要真正落实也非易举。我们看到不少本来在地方、在基层已经取得一定成就得画家,被幸运地调入北京等城市的大画院之后,渐渐没有了感觉,越画越差,就是"鱼失水"的可悲结果。</div><div> 而伟伟的确一直在探索鱼的艺术化再创造。她笔下的鱼,纵然丰富多采,但却是有"活水"养育的。她生活在山东近海城市,与鱼有各种亲密的接触,具备比较理想的深入生活的条件。本来海里的鱼就形形色色,外观多姿多彩,有的样子甚至常常颠覆我们的认知,我称之为"丑得那样美",但值得有人关注和描绘。传统中国画,早有鱼虾一科,代出精品,但在西方美术界,鱼似乎没有在吾土吾民这样的特别地位。而用钢笔画来描绘鱼的题材,特别是采用线描的形式,目前的确少有人光顾,这当然就是值得探索与填补的题材空间。这样的看法,记得几年前我就曾与伟伟交流过,她应该是深以为然的。</div><div> 如将一条鱼画得逼真无比,那可能是素描,用照相机拍会更便捷与准确。而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则表现空间巨大,人也更得自由。但所谓"自由"从来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一方面,"画虎不成反类犬",一方面,"画人难,画鬼易",如不加节制,过于随心所欲,则笔下之鱼便不知为何物,用当下的话来说,便不知是"什么鬼"。读者诸君如还不明白,就想一想中国宋代人将鲫鱼培殖转变成美丽金鱼的例子吧。金鱼虽然外观五彩缤纷,甚至古里古怪,但人家毕竟还是鱼,有头有眼,有身子有尾巴,只不过经人为的改造,变得与它们的老祖先有点不一样罢了。中国古代的鲲(巨鱼),甚至可以化为鹏(巨鸟),留下一个鲲鹏展翅的壮美典故。</div><div> 而纪伟伟笔下的鱼还是鱼,只不过是人为装饰美化得更丰富、漂亮了。</div><div> "在创作中,她将鱼儿的自然形态进行了美化、夸张,创造出体现个人特色的鱼形象,让人感到妙趣横生又韵味无穷" ; "她的绘画作品想象力丰富、色彩艳丽、造型夸张、感染力强,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和童话情趣。"</div><div> 我认为这样的评介既是客观可信的,又远没有说"够劲"。希望本文能有所补充与提升,使有兴趣的欣赏者对她的作品和成就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感悟。</div><div> 细品纪老师发我之鱼作原图,里面潜藏着不少"小秘密":</div><div> 变形美----她笔下的鱼超越了水族的真实形貌,但这样的变形夸张无疑是艺术性的、美的提升,正如齐白石之虾也是有适度的变形增减一样,如增其须,减其足,等等,使之更符合艺术的真实。据说有一位艺术巨匠用大笔画了一轮沉醉的夕阳,仅两三笔,形扁而怪。有人不解,说大师的太阳怎么没画圆啊?巨匠戏答曰: 难道我不会用圆规吗?</div><div> 伟伟鱼的变形,也是变其当变,而非率性而为。因此这样的"鱼"还是鱼,更美更入味,有何不可,正得其所哉。</div><div> 细节美----构成鱼身体的无数细节,各有各的组合方式,一条鱼每个这样的小单元均描绘精到,每一笔都不荒率浮躁,走心见性,或抽象或具象,有花有草,甚至无以名状,但俱很美很耐品。</div><div> 灵动美----鱼是活鱼,其身形流畅优雅,真气弥满,仿佛正摇头摆尾地欢快游弋,快乐无比。</div><div> 韵律美----这样的鱼体,充满节奏与韵致,观之和谐悦目,令人陶醉。用线或直或曲,将点线面多种因素组合搭配,已然形成"纪家样"</div><div> ......</div><div> 可能,这样的一些创作元素,出自一位心地细腻优雅的女画家之手,正是她之所长,其实也不值得奇怪吧?</div><div> 伟伟老师既为人低调,又开朗幽默,朋友们与她交流,往往感到轻松愉悦,与我这个性情中人就更不用说了。其实,她也的确够得上这四个字。一位美术人士,如真能被大家戴上这样一顶"桂冠",彼此就一定能互相接纳、引为同调。我甚至能与她开开玩笑。</div><div> 这样一个年轻有为的中学美术教师,作为干干万万同行中的一员,被了解她的朋友看重,被喜欢她的学生所爱戴,也被我这个她视为所谓"前辈"的钢笔画爱好者的特别青睐,其实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吧。出道比我早,在钢笔画圈里颇有人脉的她,一如既往地玩她的线与形,起码证明她有天赋,具毅力,善吸收,这样扎扎实实地、一点一点地在比较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还能长期坚持自己艺术的探索发展,仅仅这一点就值得我们高看一眼。</div><div> 笔者也是自幼酷爱美术,无奈限于当时的条件,没有得到太多高水平美术老师的精心传授、耳提面命,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在探索,自然走了不少弯路,后来也当过美术上的"孩子王",无论作为曾经的"美术生",还是后来的"教头",我都深知学生求学之困,老师施教之难,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可能更看重纪伟伟老师及其作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钢笔画艺术,我也在长期探索并深有所悟。因此,我觉得对她的画也应该有些发言权吧?</div><div> 纪伟伟若沿着既定之路长期深入探索下去,其作品艺术性和学术性一定会更高,我相信这是必然的,更是可以期许的!</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2018年4月9日</div><div><br></div><div> 于天山下三即斋</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