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江南游的第二站是无锡,江浙地区著名的旅游城市,近在咫尺,我却不曾去过。妈妈倒在文革后期有次出公差时顺便去玩过,留有一张天下第二泉的老照片。秀儿的父亲也早在上世纪58年时去过无锡,还给她们姊妹买了丝巾,这次来她还戴着呢(不禁感叹那时的东西真是货真价实)。想想我们这一辈在旅行这方面真是比上辈幸运多多了,那时中国人根本就没有旅游的概念,自然也没有这方面的金钱和时间,包括我们年轻时也是这样,只能是出公差探亲时顺路玩一下。现在好了,只要想去,哪儿都能去时间金钱都不缺,有时只是缺个合适的旅伴,和秀儿我们两家之所以经常能一起出游,也就因为彼此觉得比较合适,观念相近,只要时间上能腾得出,就可以一起游一趟。军花因家里老的小的都得管,被捆住了,最多只能出来三,四天,所以她和云游已经回金华了,否则他们夫妇也是一对很合适的旅伴。 从嘉善南到无锡,坐高铁是一眨么眼的功夫,可要从乍浦折腾到嘉善南却费点事了,而且到无锡的班次很少,于是留出了一天。 无锡站因为处于城市中心,而且高铁站和普铁站相距不远,再加上步行所需的地下通道,复杂得象个迷宫,找已经预定好的也号称是布丁酒店(车站店)的旅店着实折腾了一番,等找到酒店安顿下来已是掌灯时分(等到后来熟悉后才知道那个布丁酒店确实离车站不远)。早晨从乍浦出发直到住下,整整折腾了一天,但谁都没有怨言,晚餐仍在非常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太湖边的鼋头诸樱花向往已久,首先自然是去鼋头渚,但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那也得去啊,只是晚上回来又得用电吹风烘鞋了。</font></h3> <h1>烟雨濛濛的鼋头渚也很美,很浪漫,只是不见樱花只见树,如果天气晴朗暖和,看樱花现在应该正是时侯。但没有花也有没花的好处,人少,景色更加耐人寻味。</h1> <h1>今天拍摄主题就水杉和二月兰了</h1> <h1>浩淼太湖,泛舟湖上。</h1><h1>买的门票是可乘船上岛的,但因其他几人都曾去过,天又下雨,没了兴致,放弃了,有点遗憾。</h1> <h1>这座桥我们推测应该是比较有历史的,不在现在的核心游览区内,静静地似乎被人遗忘了,但恰恰这样反倒越能勾起我们的兴趣,秀儿甚至设想着她父亲曾在这桥头留过影。</h1> <h1>人少的地方住往有种静谥的美,很受看。</h1> <h3>这也不是樱花,应该是海棠</h3> <h1>美人与花。花也拍了,人也拍了,美不美?</h1> <h1>这地方有些花,于是人自然也就多了,那咱就拍人吧。</h1> <h1>到此一游的合影也还是要的</h1> <h1>从鼋头渚回来,直接又去了无锡博物馆。‘到一个地方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是秀儿的好习惯,所以只要有博物馆她是必去,而这样的地方是现在的冷门,打听时很多人都不知道,总算问到一个熟悉路况和交通的本地人,很热心告诉我们坐几路车,哪站下,却又问了一句,你们找博物馆干什么?有点不解这几个老头老太千里迢迢怎么会来看博物舘,不过这也和现在博物舘办得都不咋地有关,也和现在的普遍浮躁心理有关,说实话在旅游途中看博物舘我也有点静不下那份心,对无锡的博物舘也没抱多大希望,但跟什么人学什么样呗,更何况是个好样。也就一起去了。无锡的博物舘还真是不错,里面的志愿者也很热心,义务的服务讲解都很让我满意,还为第二天游锡惠胜境作了预习,也算不虚此行吧。但照相机淋了雨感冒了,没拍出象样的片子,又不习惯手机拍,秀儿有照片给补充一下吧。</h1><h1>从博物舘出来已饥肠辘辘,韩大哥提议去南祥寺,在站牌上发现的,离得不远,那里还真是个繁华商业街,找了一间装璜古色古香的老字号馄饨馆,吃了超实惠的一碗大馄蚀和小笼汤包,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却没记住那字号。该死,只记吃。</h1> <h1>南禅寺紧临运河,运河上还有闸门,这根粗绳索大概就和闸门有关,也算一景,但不知怎么用,沿河都是茶座,饭店商铺。</h1> <h1>第二天去的是锡惠公园,惠山老街。</h1> <h1>一进门感觉就不一般,大气且有一种风骨,说不准确,就是感觉不错。韩大哥自然是对那石头上的几枚印章颇感兴趣。</h1> <h1>为了把那几个字让出来,我们合影时分开了一定距离,但显然帮忙拍的小哥没明白这意图,结果就这效果了。也怪我俩,应该再拉开点距离。</h1> <h1>这老哥拿个自拍杆不知咋得瑟好了,看把他乐滴。乐得这么由衷,还真很少见到。</h1> <h1>安静详和有点仙风道骨的味道</h1> <h1>循着指示牌去找阿炳墓</h1> <h1>经人指点终于找到了。秀儿感叹道:值了!阿炳潦倒一生,最终却因他的二胡给后世留下了这一方供人儋仰之地,确实值了。此时不禁联想到亚妮倾其所有,花了近十年的心血在大山深处拍摄纪录影片《没眼人》的艰辛过程,希望那片子能成功上映。</h1> <h1>继续寻找《寄畅园》,《二泉》</h1> <h1>看匾额《一品二泉》,以为找到了二泉,岂知这只是个出口,兼可品茗。</h1> <h1>这才是入口,可写的却是《江南第一山》《锡惠胜境》就是不见《寄畅园》,一问才知《寄畅园》是其中一园,《二泉》也在这里面。可谓“名声在外”?一一一谜一样的地方。</h1> <h1>寄暢园找到了</h1> <h1>意外地发现了《八音涧》,但没搞清它和音乐有何关联。回来查百度:“八音涧西高东低,总长36米,茂林在上,清泉下流,怪石嶙峋,变化丰富。巧引二泉水伏流入园,涓涓细流经曲潭轻泻,潺潺有声,顿生(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总算知晓何为八音,秀儿进去寻八音了,什么赶脚?</h1> <h1>这个品种的山茶花,秀儿大概第一次看到,开得这么好,树形也漂亮,我也特别喜欢这个品种,象那种特别干净雅致的女人,受看。没见树名牌,那我就敢说了,叫粉十八学士。在丽水的家,小破院子里也曾有过这样一棵</h1> <h1>还有一种白十八学士,比这还好看,百看不厌</h1> <h1>这两种茶花比较特别,也记录下</h1> <h1>在这遇见了裹粽子的箬竹,让秀儿有了感性认识:粽子叶原来长这样</h1> <h1>继续,还得找《二泉》去,谜一样的地方</h1> <h1>好夸张的斗拱飞檐,远看就象悬在空中似的。</h1> <h1>终于找到了,也是兜了几圈,经人指点才找到滴</h1> <h1>号称天下第一泉的很多,但号称《天下第二泉》的却是独此一份。又因一曲《二泉映月》,唯此泉最负盛名,所以自有仙气,哪怕甘称第二也照样位居老大。</h1><div>查百度,这第二泉是茶圣陆羽所赐,那《天下第二泉》为黄庭坚所书</div> <h1>真正的泉眼在这里面,保护有加</h1> <h1>惠山古街和锡惠公园是连在一起的,据说这里无锡市民是免票的,言下之意外地人是要买票的,我们买的票看来这里也管用,不过觉得还没有开始卖票,懵,有点懵</h1> <h1>惠山古街上有许多古建筑,也有不少商铺,但看着都比较有品位,因此整条街干净肃穆,古色古香,不象那种乱哄哄的商业街。</h1> <h1><font color="#010101">这楼象戏台,我觉得更象是小姐抛绣球招亲的绣楼。</font></h1> <h1>金玉良缘,看来是卖结婚用品的地方,这对京莫良缘恰好进入画面</h1> <h1>这对石狮憨态可掬,和一般的石狮不太一样</h1> <h1>虽说只是个酸辣粉,但店面装璜挺有品味</h1> <h3>惠山泥人是无锡的特产,但现在好象不是很红火</h3> <h1>有许多牌坊是御赐的忠烈祠节孝坊,之前没做功课,先记录下来后补课吧</h1> <h3>在这里吃的午饭。</h3> <h1>本想就吃碗面简单点,但想喝酒了,那就得点几个菜啦,价格有点高,量少。在景区里就这样,想不被宰一一一难,天气有点冷,韩大哥要烫烫酒,还引得无锡大妈来看”西洋景”,这酒怎么烫啊?</h1> <h1>最后一站是南京,首先按杨立艳建议去游牛首山大地宫,所谓地宫是利用牛首山采矿后形成的大坑,造了一个养护佛祖舍利的宫殿,据说花了四十多亿,设计得很现代,一改中国传统的佛教寺庙格局,金碧辉煌。现在有些还在建设中,游客也不太多,一来大概名还没传开,二来天气也有关系,风雨交加,我们是为数不多顶风冒雨前往膜拜的,也算心诚至致吧。在景区交通车上丢了把雨伞,直到出来时要挡雨了才想起来,佛祖眷顾啊,一到出口坐车,那位司机一眼就认出我,把伞给了我,还说了句很捂心的话:这叫有缘啊。真是太巧了。以后得把这把伞供起来,哈哈。</h1> <h1>刚到大门口,很想发挥下自拍杆的优势,都买好几年了,还没怎么用</h1> <h1>来一个自拍合照,还不错,成功</h1> <h1>上佛顶山有景区车接送,最后一节还有露天滚梯,</h1> <h1>韩大哥很自然地总是先对碑帖感兴趣,这块碑还算有气势,但这设计园林的,显然有点疏忽,把一棵树挡在了前面</h1> <h1>地宫外貌,据设计意图,这金色的钢筋网盖,象征佛祖袈裟,是对佛祖舍利的外养护。</h1> <h1>韩大哥很少主动要求:拍照的,但拍得不太理想,手艺差,设备天气不给力。有点辜负了大哥的信任</h1> <h1>一般寺庙里是不允许拍照的,我很恭敬地询问工作人员,说不开闪光灯是可以的,也算与时俱进,滿足了善男信女的现代要求。</h1> <h1>辉煌的穹顶下,卧姿的佛祖</h1> <h1><font color="#010101">精致的壁毯,内容是各地有名的寺庙,及与之相关的诗词,显然是适应旅游所需</font></h1> <h1>存放佛祖舍利处,要下五层电梯:,地宫里更是肃穆辉煌,再大嗓门的到这里都自然地放低了音量,有导游解说时也是悄悄地说。</h1> <h1>周围的众菩萨</h1> <h1>专供善男信女扔小费的地方,也很规矩肃穆,点香膜拜则只能在地宫外面的大香炉处</h1> <h1>三位善男信女虔诚的背影</h1> <h1>地宫的圆形走廊和拱门</h1> <h1>告别时,这位属牛的老哥要和牛首山的牛来个合影</h1> <h1>第二天去杨立艳家,看看她的”大宅院”,看看她那位能工巧匠陈老师,顺带也看看大伤初愈的她。</h1> <h1>杨立艳恢复得不错,还比先前更年轻了,还漂亮了。乖乖在家躺了三个多月,她那个性子可真够她受的,她是个不喜欢被人管着,不习惯被人照顾的女人。这次受伤后主要是老伴儿照顾。她觉得相当欠疚了,但说出来的话却是,现在管我的婆婆太多了。</h1><h1><br></h1> <h1>牛首河就从她家小区的南面流过,她家院帐外面隔着綠化带就是牛首河。</h1> <h1>她家院子外的公共绿地,相当于她家的外花园。</h1> <h1>陈大哥盛情款待,晒了他的宝贝,说起各种名贵木料如数家珍,让我等大开眼界。还得了他精心制作的海南黄花梨木梳,材质名贵,制作精良。</h1><h1>还做了一大桌子菜,尤其是那有当地特色的野菜,小吃,被我们一古脑儿扫得一干二净。</h1><h1><br></h1> <h1>吃完饭下午去逛颐和路,这是陈大哥建议的,颐和路的民国时期建筑,民国时期许多重臣的宅邸,所谓”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值得一看。</h1> <h1>据当地居民说这些民国时期的名宅以前都住了许多居民或单位,现已经退出并经修缮只占其中五分之一,对外展出的不多,我们也就是走马观花看看建筑的外貌罢了,要以此了解民国史那是远了去了。</h1> <h1>韩大哥坐在这里好安逸,好象坐在他自家院子里,就是多了个双肩包</h1> <h3>这条路叫宁海路</h3> <h1>位于江苏路广场中心的是一个园形的建筑,现在是一家书店,《先锋书店》,可以进去小憇,喝点咖啡,喝点水,顺便装模作样地翻几本书看看。以这个书店为中心向外放射性的有五,六条路,颐和路是其中比较大的一条,宁海路也是其中一条,所以陈大哥说先找到《先锋书店》是个很好的建议。</h1> <h1>这《先锋书店》的园型房子也是一幢民国时期建筑,牌子上写着呢,是”南京特别市第六区区公所旧址”</h1> <h1>最后一天我们将分奔南北了,秀儿和韩大哥回北京,晚上上车。我俩回义乌下午的车,于是商定这一天兵分两路,各找合适的地方玩一下,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早饭也不一起吃了,这样韩大哥可以按他原来的习惯,晚点起,中午退房后一起吃个午饭作别。</h1><h1>于是我俩去了比较近的《神策门公园》,走路去,步行回,看看保留的古城墙。</h1> <h1>这地方居然还要买票,不过南京人可免费,一个昆明人在门口大声地抱怨,我也在心里讲,我们杭州也都不要门票</h1> <h1>里面这层叫《和平门》是民国时期改的名,胡汉民题的字,原来曾一度为军事禁地,开放为景区时间不长。</h1> <h1>城墙外就是玄武湖公园,城墙下去有门相通,顺便到玄武湖转了转,隔岸可远眺南京站 。</h1> <h1>最后这张照是惠山古街上一个据说能让我后悔的卫生间,有两人如是说,因为就我没进,不明究里,就留着下次有机会再探明究竟吧。旅游就是这样,往往每次总会留下些遗憾之处,后悔之事。回来后辛辛苦苦做美篇,也是为了让这遗憾和后悔能少点。写的过程回忆一把,同时把没搞清的事补个课,搞搞清楚,还不清楚的,还有遗憾的也可留待下次,顺带也可延缓老痴。仅此而已。</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