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须弥山为古印度传说中的佛教名山,通常认为是“宝山”之意。而现实中的须弥山即位于宁夏固原西北55公里寺口子河(古称石门水)北麓的山峰上,是须弥山石窟所在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h3><h3> 石窟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继续营造,以后各代修葺重妆,成为古代原州(今固原)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也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地。</h3><h3> 须弥山融石窟、佛像、寺院、古树、丹霞、奇石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在宁夏乃至西北地区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稀有性、多样性和完整性。山上松柏郁郁葱葱,山前小河流水潺潺,山中鸟语花香,风景迥异别致,风光秀丽旖旎。苍松翠柏与山寺、亭台楼阁交相辉映,恰似佛经中所描绘的圣灵仙境一般。她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历史、人文景观以及具有的浪漫神奇色彩,造就了“石窟瑰宝”“佛国须弥”“须弥松涛”“多彩丹霞”“禅塔胜景”“菩提圣树”“石门雄关”“阳春桃花”等八大人文和自然景观,是一处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旅游区。</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石窟瑰宝</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 须弥山石窟开凿于北魏晚期,盛于北周、隋唐,历时1500多年,现存洞窟162座、造像1000余躯,分布在方圆2公里的八座山峰的东南向崖面上。唐代景云年间建有规模很大的景云寺,宋徽宗于崇宁五年(1106年)赐名景云寺,时有僧众达500余人;明代由英宗皇帝朱祁镇敕赐更名为圆光寺,有皇家寺院之称。须弥山石窟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成就可与云冈、龙门等大型石窟相媲美。尤以北周和隋唐开凿的“须弥之光” “须弥大佛”等造像最为精美,在全国石窟造像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是研究我国石窟艺术、民族宗教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是人们观赏石窟、了解石窟文化和当地社会历史及民俗地域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有助于研究者研究丝绸之路与石窟文化在固原的表现。</h3><div><br></div> <h3>相国寺</h3> <h3>圆光寺</h3> <h3>桃花洞</h3> <h3>松树洼</h3> <h3>北魏造像</h3> <h3>北周造像</h3> <h3>须弥大佛(唐)</h3> <h3>唐代造像</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佛国须弥</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 现实中的须弥山是唯一以佛教宇宙观中世界中心之“须弥山”命名的地域,自古以来被赋予其无尽的神秘色彩。须弥山由五座山峰组成,呈现莲花瓣型,中间一座为主峰,周围是四座较低的山峰,外观造型与佛教宇宙观所描述的“须弥山”意境极为相似,从名称上恰好对应了佛教宇宙观之说,而且须弥山周围的众多自然景观也对应了佛教宇宙观中所描述的诸如四大部洲、七金山、七香海等景象,从而构成了佛教宇宙观中有关“须弥山”这一“世界中心”完整的景观形象。须弥山的石窟造像、寺院选址,都或多或少地遵循了佛教宇宙观有关“须弥山”的意境描述,尽量让众佛、众菩萨、众神等居住于山岩之中,从而使“佛国须弥”的概念更为突出。</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须弥松涛</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 须弥松涛是须弥山石窟所在山峦上的一处佳景。山上松柏郁郁葱葱,石窟掩映其间,山下流水潺潺,一阵凉风吹来,涛声四起,回荡在山坳与石窟之间。因松涛之声为石窟群增添了另一种大自然的情趣,古人遂将这种独有的景观“须弥松涛”列为清代固原八景之一。明代须弥山香火旺盛,作为一处风景名胜,吸引着四方客人。到了清代,前往焚香拜佛与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须弥松涛”景致也多为游人所感悟。清人李毓骧《须弥松涛》诗曰:“古刹巍然近石城,苍松万树自纵横。维摩有室搜灵偈,逢义题山问旧名。一幅云屏开界画,半天风铎助边声。宵深惟听龙吟曲,随在参禅百虑清。”清代以来的须弥松涛依旧在吸引着无数游人。</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四、多彩丹霞</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 须弥山以赤壁丹霞为特征,这种灵秀神奇的丹霞地貌景观融汇于原始古朴的自然生态之中,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体系。须弥山周围为苍茫的黄土地,惟独须弥山峰峦叠嶂,苍松挺拔,桃李郁然。春、夏、秋、冬四季随植物色彩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自然景观,春看桃花、夏听松涛、秋观红叶、冬赏雪景。这种奇特的地貌特征,在以黄土地著称的西北地区,其奇特的山石就是一种难得的自然景观。红色的土、清澈的水、绿色的山坡、红白相间的页岩,就像一幅大写意的中国画,置身其间,犹如看到了一幅独特的山水石窟画卷。在观赏和敬慕的同时,再与这沉睡了1500多年的石窟佛教造像联系起来,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沧桑感便会油然而生,会更加珍惜这古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圣地须弥山。</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五、禅塔胜景</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 禅塔山地处六盘山余脉北段,北距须弥山石窟约10公里,与须弥山南北相对,相传是须弥山高僧隐居之处。禅塔山四面环山,山脉峰峦起伏,重岩迭翠,气势磅薄,丹霞地貌独特,远看似起伏的麦浪,近看就是一片高低错落的红砂崖堆。万千石群,千姿百态,掩映在天然次生林中,环境幽静,山上林木种类繁多,有杜松、白桦树、辽东栎等珍贵树种百余种。禅塔山石窟开凿在禅塔山东南面山腰间,现存10座窟龛,约开凿于北魏时期,与须弥山石窟或同期开凿。禅塔山陡崖、幽谷、石窟、山花、丹霞独具特色,兼具幽、奇、秘、险等美学特征,是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h3> <h3>禅塔山石窟</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六、菩提圣树</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 须弥山菩提树,学名朴(bo)树,属桑科榕属的热带乔木,约有200多年的树龄,现为固原市古树名木。菩提树给人以神圣、肃穆之感,生长在我国北方的佛教圣地须弥山石窟更是罕见。当年佛祖释迦牟尼苦行八年,最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从此,菩提树与佛祖也就有了割舍不断的联系,于是,就跟随佛祖来到佛教圣地须弥山。菩提树被佛教视为圣物,也赋予了其更多的灵性。菩提树巨大的树冠形成了天然的穹顶,庇护着树下世间的生灵,树上伸下来的无数的气根,就好像是在为悟道者接通天地之灵气,让悟道者借助菩提树的灵气,感悟人生的真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石门雄关</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丝路雄关—石门关,位在须弥山石窟的南端,因险而在隋唐时置石门关,为隋唐原州七关之一。岩壁峭立,狭谷深邃,谷底溪水湍急。实为鬼劈神凿,异境天开,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丝绸之路长安到凉州北道的必经关隘,自古以来就是中西文化文化交流的孔道和交通枢纽,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各国使者、商人、传教士等往来于此,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须弥山石窟遂成为其顶礼膜拜的圣地。历代均有名人到此旅游和探险,赞美其雄险峻奇。</h3> <h3>石门关遗址</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八、阳春桃花</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 须弥山生长有成片成林的山野桃花,当阳春三月之际,须弥此时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成为桃源花海。“桃花沟”“桃花洞”“桃花岛”便布其中。山涧谷底盛开的山野桃花,与石窟相映成趣,远望桃花灼灼,一片粉红,如同九天仙女的彩带飘落在人间,让游人思慕。能在山野桃花盛开的季节登临须弥山,观赏石窟映衬中的桃花景致,会令人心旷神怡,也是游览须弥山难得的另一番情趣。清代诗人袁枚的《题桃花》“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正是阳春须弥山桃花盛开美景的真实写照。“阳春桃花”也成为固原春季旅游一张靓丽的名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