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 雁是飞行家,很多飞禽无法超越它。夏季在绿草丰富的西伯利亚。秋季北方百草凋零。便成群结队,在领头雁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飞向冬天也有绿草的南方。小时候秋天躺在沟坡看雁数雁,春天坐在草地上看雁归来。变换的雁阵,声声雁叫。那么熟悉亲切,后来认为其实雁叫是一种号令,一种呼唤,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雁语。并不象歌曲里唱的那么凄凉。后来养雁我仔细听过无数次,雁应该是有语言。虽然说不清,但有时能听懂,比如口喝、饿、冷、害怕都有区别。并且头雁的声音最丰富,最高昂,洪亮,威严。在群里有绝对号召力,当有外侵警示时和有同伴掉队时,有也区别,声音特别急,特别高。雁团队精神超强,在陆地有同伴掉队,并且立即制止雁群前进,徘徊营救,很多动物如黄鼠狼、老鼠、蛇、狗、猫、鸡及很多野生动物都怕他。我亲眼看到,天上的老鹰发现鸡群,俯冲下来。雁发现突然大叫警告。鹰狼狈逃走,只能站在山上看,可能是吃过亏。一般动物只能远看,而不敢靠近。</b></h5> <h5><b> 雁,飞行很有智慧,很有规律,雄壮的头雁飞在队伍最前面,其余的在后,借助产生的小气流,排成“人”队形飞行。它们边飞边叫,“嘎,嘎”。呼唤着沿途没有南去的或落单的大雁。鼓舞着老弱小雁。几十只、数百只,上千只汇集在一起前行。如果单凭几只十几只,是完成不了这千山万水,几千公里的旅程。只有一队队,一行行,遥相呼应。互相鼓舞,互相借力,互相列队,不停的加入,变换着队行,才能到达那绿色的天堂,古人称之为“雁阵”。我认为人类的列队,古代兵法,摆阵应该都是看雁阵学来的。孔子师老子,孔子第一次见老子,见面礼便是一只大雁。雁也应是我们人类的老师。</b></h5> <h5><b> 领头雁是有经验的老雁,加速飞行时,雁阵变“人”字形。遇气流减速,换成“一”字阵,或"1"字阵,这是为长途迁徙采取的最有效措施。当“领头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时,翅膀尖上就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就是这股细微的气流使后边的雁依次传递,象蝴蝶效应,就会变成一股强大的上升气流,后边大雁就会越来越借上浮的大气流节省体力。人实际更应该学习这个原理,这个和"共享"一个道理。少数人有所牺牲,多数人收益。</b></h5> <h5><b> 领头雁最艰苦,所以在1-2个月的长途迁徙中,雁群要经常地变换队形,经常由其它壮雁轮流接替“头雁”做片刻休息,因为头雁是雁队的灵魂,信仰,统帅。要负责方向,选择中途进食饮水休息,负责安全,鼓励群雁,有时在队形最前边,有时在队形后边。保护着队伍中部的弱者,老者,小者。它们的行动很有规律,迁徙起飞多在黄昏或夜晚,旅行的途中还要经常选择湖泊等较大的水域进行休息,寻觅水草等食物。途中历尽千辛万苦。它们春来,秋去,从不间断。列队而行,准时地南来北往。奔向水肥草绿的乐土。</b></h5> <h5><b> 大雁自北南飞,自南归来。历经千山万水,穿越无数风雨。经历几十天的高空寒冷长途飞行,才到达风和日暖的热带地区。它们在那里能够找到丰富的食物,避过严寒,春天到来,雌雁已孕育着成熟的卵,起程飞回北方产卵、孵化、哺育后代,生生不息。这种无畏的南飞,北归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精神。一种万众同心。古语讲的好,万众一心,其利断金。只有这种同心的精神,才能找到水肥草绿的家园。</b></h5><h5><b> 布袋原创2018..4.9</b></h5> <h3>“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h3><div>——习近平</div> <h3>水上起飞。</h3> <h3>大雁是能飞越喜玛拉雅山的二种鸟之一。</h3> <h3>向天歌。</h3> <h3>降落</h3> <h3>起飞</h3> <h3>披星戴月。</h3> <h5><b>大雁是依什么来确定方向,日月星晨,电磁场等等尚无定论。反正在领头雁的带领下没有迷失过方向。</b></h5> <h5><b>雁的互助精神很值的人类学习。</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