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8月10日,是敬爱的母亲王映秋大人诞辰100周年纪念日。<br></h3><h3>2018年,也是父亲母亲的母校,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中国西南联合大学80周年诞辰纪念。</h3><h3><br></h3> <p class="ql-block">100年前,母亲诞生在湖北武汉的一个新闻报业者家庭。外祖父王民仆先生出生在武昌农村普通人家,从小独直到武汉报社工作,成为武汉著名的反清朝反袁世凯的闻人志士,他主办的《公论日报》等为唤醒民众宣传共和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当时外祖父曾收到了辛亥革命军第一位督都、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颁发的“嘉禾勋章”。</p> <h3>1910年外祖父王民仆任《申报》记者的照片,意气风发。</h3> <h3>1924年,母亲(左二)与外祖母在武汉家中。受父亲和兄长影响,6岁的她已经开始捧书认字。另外两位是邻家小孩。</h3> <h3>1932年正在初级中学就读的母亲。</h3> <h3>1934年在武昌第二女子中学高中部接受新思想教育的女同学们(左五是16岁的母亲王映秋)。</h3> <h3>母亲三个哥哥:大舅王成瑚,二舅王成链,三舅王成瑜1936年在武汉合影;母亲另有一位姐姐王鉴秋早逝。</h3> <p class="ql-block">1937年母亲在武汉高中毕业,正逢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战火很快向武汉蔓延,外祖母又疾病去世,母亲与家人只得分别逃亡到重庆。1937年底,国民政府在重庆昆明等地重建大学,号召有志青年入学救国。20岁的母亲奋发努力刻苦应考,1938年在重庆以不多女生的优异成绩考入国民政府在昆明设立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南开大学临时合并组建的大学,8年后抗日战争胜利时西南联大解散)物理系学习(与杨振宁同班,后母亲转哲学系)。</p> <h3>1942年在西南联大哲学系毕业。</h3> <h3>母亲在昆明与同为第一届考入西南联大的父亲朱康侯相识,殊路同归。抗战胜利后,2人一起从昆明到杭州工作,于1946年10月结为伉俪。从此秉承“刚毅坚卓”的精神,相敬如宾,同舟共济,共同生活了58年。母亲跟随父亲辗转南北,从美丽的西子湖畔浙江杭州去中国近代文化名城江苏南通(1950年~1952年),再赴中原重镇河南郑州(1952年~1956年),最后定居东方魔都上海。</h3> <h3>1949年初,母亲的三个兄长家庭在南京的合影,从此,三兄弟再也没有团聚。(后排左起)三舅王成瑜,二舅王成链,大舅王成瑚,大舅母郑萼联(抱三女儿王申),三舅母徐万珍。</h3><h3>(前排左起)三舅大儿子王正中,大舅大女儿王文,三舅二儿子王正平,三儿子王正允,大舅二女儿王明。</h3><h3><br></h3> <h3>1955年外祖父王民仆在武汉因病去世,武汉红十字会举行追悼会。</h3> <h3>1955年郑州棉纺厂工作的母亲(37岁)和全家合影。</h3><h3><br></h3><h3>1956年,父母带全家搬迁到远东的第一大城市--上海。同在华东纺织工学院(以下简称华纺,后改名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工作。</h3> <p class="ql-block">1959年春节,父母带我们三兄弟与杨仲缐盛锦文全家在杭州西山合影。</p> <h3>1965年,父母游苏州。</h3><h3><br></h3><h3>1966年,父亲朱康侯奉中国纺织部令调湖北省沙市市建设新棉纺织厂,母亲王映秋留上海华纺工作。<br></h3><h3><br></h3><h3>母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入“牛棚”,去上海马陆和苏北大丰农场“改造”,长期腰疼病反复发作,冠心病久治不愈。文革后期虽然回单位上班,但在极左思潮笼罩下,哲学专业毫无用处。<br></h3> <h3>1971年,母亲和朱宪(17岁)在上海联建新村家中。</h3><h3><br></h3><h3>1973年,母亲55岁在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办退休手续后,赴湖北沙市照顾多病的父亲。</h3> <h3>1976年9月,父母在上海纪念毛泽东主席逝世。</h3><h3><br></h3><h3>1977年底,父亲在政治上没有平反情况下办理退休,与母亲回到上海休养身体。</h3> <h3>1979年,父母赴北方访友时在北京八达岭长城留影。</h3> <h3>粉碎“四人帮”后四年,1980年父亲和母亲在政治上才得到彻底平反,恢复教授待遇,1966年底被华纺没收的房屋也退还我家。</h3><h3>母亲心情愉快,身体也日见康复。她在居委会积极组织华纺退休高级知识分子的政治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社会义务活动,受到区市两级妇联的赞扬,1978年被评为长宁区三八红旗手,1980年至1984年上海市三八红旗手。</h3> <h3>其中,1983年还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以上是奖状和证书。</h3><h3>1985年,在母亲王映秋67岁高龄之际加入中国共产党。</h3> <h3>1988年,父母去昆明参加西南联大成立50周年活动,重回50年前曾经学习、生活、工作了八年的旧地,无限感慨。</h3> <h3>1988.8, 联建新村居委会祝贺母亲70寿辰。<br></h3> <h3>1990年11月,上海联建新村家中。</h3> <h3>1991年父母游雁荡山。</h3> <h3>1998年,庆祝母亲80寿辰。</h3> <h3>2002.10父母同游上海宝山公园,在淞沪会战纪念馆前留影。</h3> <h3>2002年10月,母亲在上海联建新村。</h3> <h3>2002.10父母在结婚56年之际参加华纺举办的老人集体金婚庆典。<br></h3> <h3>大舅王成瑚的三女儿王申, 2003.7从辽宁沈阳到上海看望父母。<br></h3> <p class="ql-block">2003.12.1,在上海家中为父亲朱康侯的过最后一个生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4.10.7,敬爱的父亲朱康侯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p> <h3>2005年3月,朱宪儿子朱正宁与母亲游上海龙华寺。</h3> <h3>2006.11,母亲在上海普陀区养老院。</h3> <h3>2008.4.母亲参加朱郑女儿朱晓勤婚礼时拍的全家福照片。<br></h3> <h3>2008.10, 大舅王成瑚三女儿、我的表姐王申专程从沈阳到上海养老院为母亲祝贺90大寿。</h3><h3>王申姐精心安排了采访母亲的珍贵录像。</h3> <h3>母亲退休后在社会上做出的奉献,收到社会上普遍的尊重。2008.10, 上海纺织大学(原华东纺织工学院)退管会和联建新村居委会的干部群众特地到养老院为母亲隆重举办庆祝90寿辰仪式,赠送鲜花和退休老人们专门为母亲制作的祝寿字画。</h3> <h3>2009.8.10, 我家三兄弟朱杭、朱郑、朱宪为母亲过91岁生日。</h3> <h3>2009.8, 母亲在福州的表妹贺祥云,妹夫关郁南,她们的女儿关禾风到上海看望母亲。</h3> <h3>2009.10, 母亲在阅读她和父亲写的新印刷出的回忆录《辗转岁月》,无限欣慰。</h3> <h3>2010年春节,母亲与曾外甥刘家驰(朱郑女儿朱晓勤的大儿子)。<br></h3> <h3>2010.7朱宪和王珍去台湾看望母亲的二嫂奚佩清女士,我的二舅王成琏1949年去台湾后,与奚女士结婚,无嗣。二舅1991年在台湾去世,未能回到家乡。母亲与这位从未见面的二嫂通了电话,互祝保重。<br></h3> <h3>上图是1975年二舅王成琏二舅母奚佩清在台湾的合影</h3><h3><br></h3> <p class="ql-block">2010.10在上海养老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1.2.15, 亲爱的母亲王映秋大人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93岁。距今也已经过去7年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年沧桑一瞬间,母亲在她平凡的一生中,年青时发奋学习,展示了封建社会新女性的风采;前半生相夫奉子,是好妻子、好母亲;后半生奉献社会,服务邻里,成为我们生活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悄悄的你走了,</p><p class="ql-block">正如你悄悄的来;</p><p class="ql-block">你挥一挥衣袖,</p><p class="ql-block">不带走一片云彩。</p><p class="ql-block">如云如海如山,</p><p class="ql-block">自然自由自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祝父亲母亲在天堂安息!</p><p class="ql-block">永远缅怀亲爱的母亲王映秋大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宪----2018.8于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