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仅仅是一条线吗?

空谷幽兰

<h3>中国教育产业界有句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就是指给孩子的教育。</h3><div><br></div><div>看完印度电影《起跑线》,第一感觉中国和印度的思想观念有一致性,在父母的意识里,孩子的教育大过天。</div><div><br></div><div>当然,作为印度电影,影片本身在反映印度的教育现状和社会现实。细究影片,会发现导演要讲的并不只是教育问题,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div><div><br></div><div>导演用喜剧化、戏剧化、生活化的手段,揭示了印度的阶层固化和社会不公导致的教育问题。影片用了大量的幽默讽刺手法,让人们在笑声中反思。</div><div><br></div><div>这种用喜剧的外衣包裹着重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具有“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魅力。这也是印度电影非常难能可贵的一点,能够把社会问题非常直白地展现出来,然后通过对角色的塑造,去传达导演的价值观,去引发观众的思考。</div><div><br></div> <h3><b>可怜天下父母心</b></h3><h3><b><br></b></h3><h3>影片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父母爱孩子的那颗心。片中的父母拉吉和米塔为了女儿上学使出了浑身解数。为了让女儿不输在起跑线上,他们煞费苦心地计划着把女儿送进最好的私立学校。</h3><h3><br></h3><h3>夫妻俩先是买了昂贵的学区房,住进富人区,这样才有资格进入名校。</h3><h3><br></h3><h3>私立学校要进行面试,他们要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爱好,为了女儿能顺利进入学校,他们为女儿报了课外辅导班,培养孩子进入私立学校的技能。</h3><h3><br></h3><h3>为了通过家长面试,夫妻俩在自己身上挂满了奢侈品,以此来证明自己和私立学校身份吻合,谁知却被辅导老师狠批,让他们去学习英语和礼仪,这样才有可能帮助孩子成功进入学校。</h3><h3><br></h3><h3>尽管努力了一番,但申请的前四所学校均落空,只剩下排名第一的德里文法学校了。</h3> <h3>就在夫妻俩愁眉苦脸之时,却又听到了一个好消息:为了避免教育资源被上流社会所垄断,印度政府规定每所学校都必须有25%的入学配额留给贫困学生。</h3><h3><br></h3><h3>为了躲过审查,于是在米塔的建议下,夫妻俩假扮穷人,住进了穷人区。在邻居的帮助下,他们躲过了审核,又幸运地被抽中,成功地进入了德里文法学校。</h3><h3><br></h3><h3>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拉吉和米塔在这场教育博弈中付出的艰辛,也看到了为人父母的不易。</h3><h3><br></h3><h3>为了孩子成才,他们先扮富人又扮穷人,其中的艰辛估计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但他们依然无怨无悔地付出。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不要走他们的老路,不要继续他们曾经受过的教育,希望孩子有更大的出息。</h3><h3><br></h3><h3>如果影片主题仅在这一层,它还不算优秀影片。优秀的影片,还会揭示出社会问题。</h3> <h3><b>学校,也是阶级身份的象征。</b></h3><h3><br></h3><h3>在本片中,导演用镜头一层层剥开印度的阶层固化和社会不公。印度的阶层分化相当严重,这和存在了上千年的种姓制度有很大关系;在印度,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甚至还代表了阶级,这和英国殖民印度的历史有关;而进入上层社会最好的办法,就是读最好的学校。</h3><h3><br></h3><h3>在印度,最好的学校是私立学校,拥有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公立学校,教育设施落后,资源差;这使得家长们挤破脑袋也要往私立学校挤。</h3><h3><br></h3><h3>所以妻子米塔不愿意让孩子回到他们受教育的学校,每次米塔一抓狂,就会哭丧着脸,周而复始的碎碎念:“孩子念不到好的幼儿园就进不了好的中学,进不了好的中学就没法考上好的大学,考不上好的大学就不能进入跨国公司找一个好工作,这样孩子就会被同伴撇下,那孩子就会崩溃,最后孩子就会学坏然后吸毒......”每次拉吉听到最后,都会赞同妻子的想法与做法。</h3><h3><br></h3><h3>虽然他们极力把自己打扮成上流社会的人,可与生俱来的身份养成的气质使他们始终无法融入到上流社会,也不被上流社会接受;而女儿因为不会说英语只会说印度语而被上流社会小伙伴疏远。</h3> <h3>上流社会要进入私立学校比较容易,但像拉吉这样的中产阶级就不是易事了。</h3><h3><br></h3><h3>拉吉第一次为女儿报名时,缺乏经验,结果去到报名点时,队伍排得看不见尽头,因为很多家长都提早排队,有的甚至凌晨12点就来了,为了确保位置不被抢走,甚至就地睡觉,用矿泉水瓶子接小便。</h3><h3><br></h3><h3>尽管夫妻俩用尽了各种办法培养孩子,米娅仍然在前四所学校的申请中落选,拉吉不明就理,辅导导师告诉他缘由:“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拉吉是一家服装店老板,“店铺老板”不是学校想要招收的上层阶级。<br></h3><h3><br></h3><h3>所以,身份地位决定了拉吉和米塔的愿望很有可能落空,而孩子也因为这身份地位而接受不到最好的教育。</h3><h3><br></h3><h3>虽然政府有规定,但25%的配额相对于庞大贫民阶层来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于是学校不得不依靠抽签决定,大部分没被抽到的贫民就失去了进入私立学校的机会,他们只能无奈地进入公立学校。</h3><h3><br></h3><h3>如此一来,社会必定会周而复始地循环着:富人拥有最好的资源,便一直富着;穷人无法获得应有的权利,便常常穷着,而且是一代一代地穷下去,他们要改变现状也不是易事。社会的贫富差距就这样被人为地拉大,出现了极度的不公平。</h3><h3><br></h3><h3>伴随着不公,社会上出现更为黑暗的事件。</h3> <h3><b>不公,诞生了黑色产业链</b></h3><div><br></div><div>政府虽然有针对贫困学生的举措,但社会的实际运行情况总是无法按照政府预定的目标执行,因为只要有利可图,就会存在一些黑色的产业链。</div><div><br></div><div>拉吉并不符合贫困户的标准,但社会上有专门的人来做这个事,只要你花钱,从填表到所需文件的盖章,到最后保证你的名字在抽签中被抽中,一系列事情都无需你插手。而这所需的费用,往往又是穷人负担不起的。</div><div><br></div><div>再者,那些已经少的可怜的名额,还被拉吉夫妇这样的中产阶级非法占用,并通过贿赂相关人员,保证自己被抽取,抢占了原本属于贫困户的权利。</div><div><br></div><div>就算极少数幸运进入名校的贫民学生,也大多不能顺利毕业,因为名校教育早就被包装成针对上流社会的奢侈品,虽然打着免费入学,可各种名目的高额收费层出不穷,足以逼退这帮穷学生。</div><div><br></div><div>那些名校校长,虽然知道有弄虚作假,却也将错就错,只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像片中德里文法校长所说:如果我把这个名额给一个贫困孩子,那我怎么从中受益?在校长眼里,他的利益全来自上流阶层。尽管她曾经是一个贫民的孩子,但如今的社会地位使她更加憎恨曾经孤立她的人,也使她更享受如今因孩子入学而被富人求助的快乐;当然,学校也成了她获取社会资源与人脉关系的工具。</div><div><br></div><div>在影片中,教育并不能改变穷孩子的命运,相反,这些高额的费用只能让孩子学会屈从命运。教育的不公平得到了最大的彰显,也就越发能明白拉吉夫妇非要把孩子送进名校的心愿了,希望孩子能高人一等。</div><div><br></div><div>这些,是印度固有的阶级分化造成的。</div> <h3><b>教育的本质应该教会孩子真诚与善良。</b></h3><h3><br></h3><h3>影片最具温情之处在结尾,拉吉从经历的一系列事件中终明白了教育的真谛,贫民窟邻居希拉姆的行为让他良心发现,他决定说出真相。</h3><h3><br></h3><h3>他站上舞台,义正言辞的说出了为人父母在“讨好”学校当中的逼不得已,从而揭露出校长的“伪善”和“暗黑”。</h3><h3><br></h3><h3>他曾经认为贫民窟的儿童会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说粗话、偷窃、打架教坏他的女儿,但没想到的是,这些孩子教会了她如何保持真我,如何在没小饰品、小电视、小玩意等等的情况下保持开心,贫民窟的孩子教会了皮娅爱与分享。</h3><h3><br></h3><h3>拉吉的话虽然只赢得了妻子的掌声,但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却使人警醒。夫妻俩让孩子从私立学校退学,并让孩子进入公立学校学习,他们要培养孩子正直善良的品质。</h3><h3><br></h3><h3>这个结尾很美好,但不一定现实,这应该代表了导演内心深处的渴望,这是一种理想,导演就想借助这种理想唤醒更多人关注教育问题,寄托了导演改变教育现状的愿望。</h3><h3><br></h3><h3>毕竟,一个国家的强盛,教育是大事。</h3> <h3>这部影片之于我们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它让我们思考,真正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是为了孩子的分数,还是在培养孩子的品质?</h3><h3><br></h3><h3>“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是中国父母的追求,孩子从小上各类补习班,弄得孩子家长一起累;为了进名校,家长孩子一起拼;真正是家有“学生”,累苦父母。</h3><h3><br></h3><h3>我想,对孩子的教育,“成人”比“成材”更重要,如果孩子身上具备了做人的优秀品质,何愁不成材:如果一味追求“成材”,做人的底线都丢失,那孩子“成材”又有何用?人品+才华才能让孩子成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之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