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兴济,在春秋时叫“古范桥”,到宋朝时叫范桥镇,至宋大观初年(1107)改为县,为兴复王室兼济天下之意,而取名-兴济县。(摘自王俊嶺记事) <br><br>图片来源及注释<br>下图是兴济镇曾经盛极一时远近闻名的牲口交易市场,由王俊轩费劲周折找来的仅有的一张照片,非常难得,况且是彩照,在当时物质十分匮乏,彩色照相机尚未普及,成本比较高的九十年代能专为骡马照一张彩照是非常难得的,可见此人十分有远见卓识,绝非泛泛之辈!<br>遗憾的是没有当年兴济镇春节期间鞭炮市场的照片,哪怕就一张黑白照感受一下曾经的壮观也能令人心潮澎湃,可以用沸腾来形容,绝对震撼!</h3> <h3><br>“白衣嫂”的传说。 <br><br>早在明朝时期京杭大运河是当时的主要交通线,又兼早年雨水充沛,排水途径少而不畅,致使大运河水常年不断,湍流不息,途经兴济段。由兴济往北是冯官屯,曾有一趟人工河,号称“娘娘河”是盐河,是由张皇后娘家人为贩私盐所为,因贩私被朝廷叫停。“娘娘河”由冯官屯往东途经上下伍,大虎庄,大杜庄,清水白,乾符,树园子,桃园,小刘庄,六间房入海。至今有的地段仍能看出娘娘河堤坝残骸。 <br><br>世纪华联商场<br>这个大运河畔古老小镇最大的购物中心,黄金地段,周围商铺林立!<br>以下图片都是我前几天在家时骑着我那辆破电动车围着兴济镇随便拍的,不全面,并不能完全体现这个古老小镇的历史内涵及全貌,谢谢指正!</h3> <h3>由兴济北街至冯官屯往东到渤海边,地势洼于南北两侧,所以娘娘河在此选址,越是洼地便成了常年自然流水的便道,越是洼地越被冲刷,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侧高地的雨水把碱气都压到了这片低洼处,致使东西百余里,南北也有十几里到二十多里地带成了盐碱地。“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注释:两个叉其中一个字拼音打不出来,民间有个词,生字不出头,出字不出头 念“gazha”)。这是民间歌谣,也真实反映了这一带土地的瘠薄与苍凉。每到春天地里一片盐白碱,耀眼睁光,可以熬苦硝,晒小盐,几乎不长庄稼,长一些黄菜,碱蓬,荆条之类。住在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苦日子。每年不光不能给上逢交粮纳税,还每每成为皇家赈灾对象,所以凡在兴济做县令的 经常挨上逢训斥,甚至罚俸。县官换了一任又一任,年复一年又一年,成了来兴济做县令最头疼的事,朝廷也为此大伤脑筋。到了明朝天启皇帝末年(1627),有一位新任兴济县令用心动了脑筋,亲临实地考察,想出一条妙计,写成折本上奏皇帝。这天启皇帝是个贪玩不理朝政的家伙,见章高兴就准,所以看都没看就准了兴济奏章。那时的官僚不管百姓死活,不像今天的人民政府首先把人民大众挂在心上,未曾动工先安置人民群众,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那时不管这些,未曾通知下游百姓,就在兴济北街至冯官屯段扒了一个大口子,夹杂着泥沙就如同脱缰野马,狂风般汹涌奔泻,由西向东,呼啸来。县官的本意是依娘娘河南堤屏障,再往南地势偏高,让水顺洼地东泻,利用运河洪水带来的泥沙,淤灌这片低洼盐碱地,想法是好的,可是水火无情啊,决口越冲越宽,水流越流越急,没有半点准备的这一带老百姓,可遭了殃啦,慌乱中不知所措,哭爹叫娘,哀嚎一片,尤其是处于正流上的村庄,积水愈来愈深,水流越来越急,土坯房被大水冲倒,人畜伤亡惨重,苦不堪言。村庄被大水淹没,一天又一天的洪水长年累月没完没了地冲灌着这片土地和村庄,一片狼藉。百姓们实在无法在这生存了,只好拖儿带女,背井离乡都迁往外地去了。 <br><br>南苑丽景<br>原兴济镇中学初中所在地,还没有开工,楼花开盘四千多,几个月时间,沧州青县狂跌了好几千,兴济楼盘却逆势涨了一千多,就是这么任性!</h3> <h3>再说扒堤淤灌期间,又赶上明朝天启皇帝驾崩,崇祯皇帝继位,可叹崇祯龙位不宁,外辱内患又起,外族旗人努尔哈赤,虎视眈眈,要夺大明江山,边关吃紧。内有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进了北京城。可怜这崇祯皇帝刚刚继位不久,就被逼得万般无奈一狠心,吊死在梅山树下,结束了大明朝在中华大地276年的历史。这时有吴三桂开山海关大门放旗人进关,经过连年征战旗人占领中原统一中华,建立了大清王朝。由于政界不断更迭,连年战乱,政府无暇顾及民情,凭着滔滔洪水,年复一年的自流冲刷着这片土地。 <br><br>宝聚酒家<br>大兴济镇曾经的辉煌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如今的兴济,朴素,低调,落寞,如果还有点胜景的话,那就是吃,对于吃货来说,这里就是天堂。我个人认为假如用高端大气上档次作为标准的话,宝聚酒家应该算得上吃货心目中的南波万!<br></h3> <h3>等清朝江山坐稳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有当时地方官员将运河决口事件上报至朝廷,当时清政府拨款银两,命地方官员组织民工开始堵口筑堤。由于连年灾荒人民流离失所,劳动力匮乏,再加上设备简陋,单凭一掀土,一筐泥,根本无济于事。翻滚的波涛打着漩涡,离远处看就有个白衣女子站在蓬头浪尖之上,随着汹涌的波涛翩翩起舞,扭动身躯长袖一抖,堵口的土石木料顺势一泻而光。屡屡如此,急的人们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迷信的人们开始焚香祷告,恳求白衣妖女手下留情。任凭信男信女如何虔诚哀告,无情的洪水照样一浪高过一浪,奔腾不息。最终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充分发挥着聪明才智,征集了千家万户的大铁锅,一枚地扣在决口之处,渐渐堵住了决口胜利合龙。就这一项工程,耗时达三年之久从决堤放水到合龙堵住口子,前后共有20年之久的光景,才勉强铸成了这段险堤。之所以称作险堤,是因为到后来在此地段,又不断发生了大小无数次决堤,开口子。到后来人们管这段宽湾险堤习惯地唤做“白衣嫂”。 <br><br>民主嘉苑<br>这个图片应该在南苑丽景下面。第一次玩儿美篇,虽然简单,但对其功能秉性生疏,对图片的排列事先有所安排才好,文字之间连接的就会顺畅自然,下次注意吧!<br>右面是民主嘉苑小区,综合考虑,我认为是兴济最好的。左面是在建的小区,卖的很火,一房难求,毕竟兴济镇西邻京杭大运河,东临104国道京沪高铁,连接青沧两县,五分钟一辆公交车,交通十分便利,而且物价低廉,宜居舒适安逸,被称作没有红绿灯的河畔小镇!</h3> <h3><br>被水曾经淹没的这片地带,已经变成了废墟。因为险情时有发生,所以始终无人敢来此定居久住。近百年的时间,这片广袤的区域杳无人烟。引大运河水淤灌淹没的村庄所剩无几,据说只有李村,齐家务保留了下来,其他小村则被夷为平地,因此,民间一直流传的一个歌谣:开了“白衣嫂”,齐家务李村旗杆挂杂草。 <br><br>兴济电影院<br>往事随风,沧海巨变,无情的岁月干掉了一代代曾经风化正茂叱诧风云的人物、事迹、建筑和寺庙,唯有这座老建筑,虽已破败不堪,屹立风中,似乎仍在诉说着她春风得意时的灯红酒绿风花雪月!</h3> <h3>被淤灌的土地自西向东呈扇面形展开,西自兴济起东到李村,齐家务,王花庄以西,南北宽达几十里的盐碱地,不同程度的都淤积了厚厚的一层红沙泥。有的地段厚度达一米多,就连王花庄村东一带都有一尺来厚的淤泥,盐碱得到了有效的压制,使其变成了良田。自王花庄再往东直至渤海边的这片区域,没能淤积上红沙泥,只落得个清水涝,至今仍是盐碱地。 <br><br>运河桥<br>岁月悠悠,往事悠悠,忆往昔,古塔摇曳,灯火阑珊,南来北往繁忙的商船穿梭于桥下,俱往矣!历史永远被埋没在这座危桥之下了,时间是何等的残酷,无论你当年是何等繁华何等重要,终将被岁月淹没!</h3> <h3><br>淤积过的土地,等坑坑洼洼的积水基本撤净,才陆陆续续的有人迁来定居,繁衍生息。此时已是雍正末年到乾隆初大约在(1725-1736)年间,这才有了现在的新的村庄,像小付庄,小许庄,大王庄,南北桃杏,罗庄子,寺庄,勃鸽留庄,王付庄等等陆续建庄,都是大水退后才建的庄。建村最久的也只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小付庄老王家祖先就是在此期间,由孟村王帽圈村迁至小付庄地定居的,族谱在王俊嶺处保管。 <br><br>上述资料由清和庄村李勋山根据齐家务袁家《家乘谱牒》摘录 小付庄村王俊嶺整理,王俊轩撰写。 <br><br>2018年3月 <br><br>戊戌年正月 <br><br>后续总结<br>感谢84岁高龄的王俊領大伯对这篇重要资料的保留和整理,感谢王俊轩老叔认真细致的手书和分享,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好友同学宋艳华和张欣兰对这篇文章电子版的编辑,我希望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让所有兴济人了解兴济,热爱兴济,让世界知道兴济,我是兴济人,我骄傲!<br><br>照片说明<br>可能是真得福新店吧,没去过。</h3> <p class="ql-block">兴济羊肠子 </p><p class="ql-block">羊肠子几乎成了兴济名片,来兴济不买上两个烧饼要上一碗羊肠子,不喝上几大碗热汤把肚子撑得鼓鼓的,就算没来过。 </p><p class="ql-block">兴济小吃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凡是牛逼小吃都是成对出现的,兴济镇政府对过,农行门前有两份卖相同风味的羊肠子,是亲戚关系,估计也是师出同门,同行是冤家,想当年曾经大动干戈,如今南面一个北面一个相距不到二十米,和谐,对称,相互依存,口味和服务谁也不敢疏忽,几十年如一日的红红火火,也许他们最应该成为朋友! </p><p class="ql-block">沧州羊肠子口味更接近兴济,也大多都打着兴济羊肠子的招牌,门口大多都立着兴济羊肠子的牌匾,耀眼而醒目,唯独最最正宗的兴济羊肠子低调的有点过分。不经意间,你从小摊旁边漫步,很容易和美食插肩而过,没有招牌没有店面,就一口大锅一个案板一张桌子一大摞碗,桌子上没有香菜孜然胡椒粉,没有韭菜花蒜泥辣椒油,甚至没有凳子椅子,所有人都站在路边端着碗喝汤。我的汤,我做主,我的味道,我说了算,不相信你不好这口儿,但凡食客自己加一点儿点儿佐料都算输,这是一种极致的自信!</p><p class="ql-block">几十年如一日,味道没变,场景没变,似乎没有发展没有进步,但是,不变胜万变,这也许就是一个好的品牌能传承下去的精髓吧! </p><p class="ql-block">沧州和青县都有数不尽卖羊肠子的小摊,也许是小本生意,都是以路边摊形式存在,青县羊肠子和兴济不同,是浓汤型,味足而鲜,吃惯了青县羊肠子对兴济羊肠子是嗤之以鼻的,虽然兴济羊肠子名气大历史久,许多慕名而来的食客品尝以后往往都是撇撇嘴丢下一句扫兴的话,或许是期望值过高的缘故!兴济羊肠子一直兴盛不衰也许都是靠附近的铁粉吧,吃的是那个记忆那个味道。 </p><p class="ql-block">最早喝第一碗羊肠子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大概六七岁的时候,记得是和父亲在兴济电影院门口,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记得那时候可能是五毛钱一碗,每一碗都给割上一点儿苦肠,一喝就上瘾了,后来甚至怀疑汤里放了罂粟壳。 </p><p class="ql-block">也许是贫穷限制了欲望,至今都无缘兴济镇五十元一碗的羊肠子,甚至不知其身在何处!大街上难觅其踪迹,简直低调的霸气外漏,但是又张扬的不漏声色,去他那里必须提前预约,到他那里的食客都是方圆几十里有头有脸慕名而来的食客,假如无意邂逅于此,还想品尝下美味,对不起,没有!著名的饥饿法限量版被这家老板结合演义的炉火纯青! </p><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一度为能生存在羊肠子故里而自豪,也曾一度把能每天喝上一碗羊肠子作为奋斗目标,如今实现了却不敢喝了,受高血脂,脂肪肝的困扰,许多人把罪魁祸首归罪于羊肠子,为了多活几年,我信了,克制再克制,每个月最多两次偷偷拿出六元私房钱,买两个烧饼,切上五块钱血肠饱一下口福,也是人生一大幸事,常年漂泊在外,这也算是一个回家的念想了。</p> <h3>这家羊肠子口味也不错,最少七八年没有光顾了,既然选择了另一家,就不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作为男人,必须专一!</h3> <h3>真得福,刘老五火锅,想当初火的一塌糊涂,一家火了,肯定出现另一家来于之抗衡,这两家火锅店挨的更近,只有一墙之隔,如今选择多了,生意虽不如当初,但客源稳定,口味不减,貌似能流芳百世的样子,真不想给他们做广告,万一这篇文章火了,就凭他们牛逼的个性,能换来一次免费的午餐吗? <br><br></h3> <h3>兴济牛逼拉面<br>低调,真的是兴济小吃的主旋律,如此牛逼闪闪的美味竟隐于破房烂屋之中,没有招牌没有标语,靠的是口味,靠的是口碑,来,来,来一大碗牛肉面,加十块钱牛肉,定让你吃了还想下次,怎么,来晚了,我们店下午两点以后关门谢客,不好意思。<br>这才是纯粹的饥饿式营销!<br>牛逼不是吹的,既然冠名了牛逼,就不能白瞎了这一称号。</h3> <h3>中国兰州拉面 <br>我说过,凡是牛逼小吃都是成对出现的,兴济就两家拉面馆,104国道红绿灯东面一个西面一个,也许是感到了压力,中国兰州拉面的招牌还是比较醒目耀眼的,真不知道这家老板当初是出于什么目的要把店开在牛逼拉面对面和他抢生意,也许这家老板就是个逗比,千里迢迢来这里就是为正宗兰州拉面打抱不平,不过必须承认,这家拉面仅仅离牛逼差了一头发丝的距离,风格不同,口味迥异,两两相望,各有千秋!</h3> <h3>牛逼烩饼 <br>能把一碗上不了台面的烩饼冠名上牛逼二字估计天下也就兴济人能做到。看见没有,照片里面是绝对找不到烩饼俩字的,现实中也没有,这是一家把低调发挥到极致的小店。发挥你想象的翅拉膀子,从哪个门口进入才能与那碗香喷喷的冒着热气的烩饼相遇?我发现了,你真不是兴济人, 照片中凸出来的那一疙瘩由几块破木板塔起来的狭小空间就是牛逼飘香的地方!</h3> <h3>兴济镇小学<br>一个有六十年历史的小学,门前就是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h3> <h3>发扬传统,博古通今!</h3> <h3>剑桥英语学校<br>儿子在这里学画画学英语,我还希望宗可学一门乐器,可惜兴济没有这样的学校。<br>艺术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变生命的宽度和厚度!</h3> <h3>缅怀先烈<br>下面文字是我粘贴来的,让我们都记住宋桂荣的名字!<br> (4月3日上午,教育局组织各乡镇中心校校长、县办学校校长、中小学校长代表、教师代表、局机关干部以及兴济小学全体师生共计1300余人,在兴济镇“沧县青少年教育基地”举行了公祭宋桂荣烈士仪式,这是多年来首次全县规模的教育系统公祭活动。<br> 宋桂荣烈士生于1939年,兴济镇南桃杏人。1959年12月17日下午,宋桂荣老师带领学生外出劳动实践,其间,班上的董金生同学不慎落水,紧急关头,宋老师毅然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奋力托举起学生,学生被救起,她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二十岁。宋桂荣烈士是崇高师德的典范,是爱生如子的楷模,永远值得沧县教育人学习和怀念。)</h3> <h3>感天动地<br>公祭这天非常寒冷!</h3> <h3>公祭宋桂荣烈士现场<br>兴济镇小学今年的一件大事</h3> <h3>王俊轩手书,小字够帅吧,那股子认真劲儿已经深入字里行间了。</h3> <h3>不好意思,图片没有编辑好,有的还横着,顺序可能也不对。</h3> <h3>第一次用美篇,朋友们多批评指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