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传说很早很早以前,百花仙子路过美丽富饶的大理,这里百鸟啁啾,蜜蜂忙碌,蝴蝶飞舞,一年四季有开不败的鲜花,有好些花连百花仙子都叫不出名字来,为了便于管理就下了一道旨令:农历二月十二日这天,大理所有的鲜花都要到洱海边集中,举行一次百花会,谁开得最好最艳,就能受封并嘉奖,还给每一种花都取上一个好听的名字。</h3> <h3>为了纪念百花仙子召开的百花会,白族人民就把开会的那一天定为"花潮节",后来又改称"朝花节"。</h3> <h3>每年的这一天早晨,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忙着蒸糕、蒸馒头、摆果酒,在敬过百花仙子之后,就把自家养的花摆在大门前扎花台,搭花山,立花牌坊,供人观赏,就像百花比美一样,各家也要互相比赛,最后还要评出最好的给予挂红和奖励。</h3> <h3>人们在忙完自家的花事后,身着盛装走出家门,逛花街、赏花景,再品尝各种白族小吃。</h3> <h3>这天的大理街头,热闹非凡,流水沿街而过,竹笙幽幽扬扬,花香满街芬芳,游客穿织如云。姑娘、小伙子也要穿上自己漂亮的白族服装,成群结伙,去赶花潮。</h3> <h3>姑娘如果看中哪一个小伙,就会悄悄地塞过他一个自己绣的花荷包;小伙如果钟情哪一位姑娘,会选一朵芳香美丽的鲜花插在姑娘头上。</h3> <h3>花朝节始于明代,民国《大理县志》记载:"十四五等日为春会,又名太平会,即古者乡人傩之意,各街争胜陈列古玩,并以花木之嘉美者,磊集花山为点景之助。"</h3> <h3>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距离杭州西湖五公里,在杭州天目山路延伸段,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具有"杭州之肾"和"副西湖"美誉。</h3> <h3>西溪风景区在过去是仅次于西湖风景区的杭州市第二大风景区,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已有1000多年历史。相传旧时从秦亭山舟行至留下十八里,沿水有十八座桥、十八个湾,沿山有南宋十八里辇道,景区内有一百零八个景点。自唐代以来,西溪就以赏梅、竹、芦、花而闻名。</h3> <h3>不论你以什么交通工具到达,进入景区后一律改为舟楫,让你领略“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从容。你可以赤足走在田埂上,那些枯黄的野草踩上去松松软软的,也褪去了你在都市整日打拼的疲惫。也可以走在铺着卵石、石板的园路上,去一路感受“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景致。两船交会时,激荡的水流和着劲风,吹落了不少漫天飞絮般的芦花,真是入了“一叶扁舟,闲看芦花”的山水画意境了。而树上松鼠精灵般的转身跳跃,岸边水獭神出鬼没般地出入,滩涂上水鸟仪态万方地疏理着自己的羽毛,鸟巢中依稀传来小雀的呢喃。</h3> <h3>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水道如巷、河汊如网、鱼塘栉比如鳞、诸岛棋布,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h3> <h3>西溪之胜,首在于水。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水道如巷、河汊如网、鱼塘栉比如鳞、诸岛棋布,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h3> <h3>进到园中,买好船票,就可以安心体会西溪之水了。顺着水道前行,两岸茅舍俨然,芦苇丛生,和芦苇一样高的水生植物上顶着黄色或红色的花蕊。湖面上水草鲜润柔婉,水面上绿色浮萍漂浮,莲影摇曳,几抹粉色婷婷点缀其中,野鸭水鸟凫泛。生活在有水的城市里是一种福气,而杭州人真的是福人中的福人了。除了西湖,还有这块西溪湿地。所有去杭州的人,都知道要去看西湖,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千万别忘记了西湖边上的西溪湿地。</h3> <h3>西溪湿地的美,是自然的,同时又是人文的。自然之美以湿地风光为其最大特色,其间有纵横阡陌的河流,百年交柯的树木,是其特色的体现,而这河流、树木又包含了千百年的人文积淀。</h3> <h3>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h3> <h3>西溪人文,源远流长。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秋雪庵、泊庵、梅竹山庄、西溪草堂在历史上都曾是众多文人雅士开创的别业,他们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诗文辞章。深谭口百年老樟树下的古戏台,据说还是越剧北派艺人的首演地。</h3> <h3>西溪湿地以自然风光见长,其人文历史十分悠久。它已有四五千年历史。大致分六个阶段,一是良渚文化时期,当时西溪湿地已渐具雏形,范围比现在要大的多,有许多湖泊,包括老和山一带原来都在西溪湿地的范围内。</h3> <h3>明清时期,这是西溪最为昌盛的时期,地方官很重视治理水利,水灾少了,陆地渐渐露出来,老百姓在岸上养蚕、水塘里养鱼。这里没有船进不来,很幽静,又有野趣,很多文人骚客喜欢到这里来。特别是明末清初时,很多文人不愿到清朝做官,就到这里隐居起来,教书做画,养活自己,这里的文教事业也发达起来。明清时期,规模不大的庵普遍发展,大约有100多个。这里的庵很有意思,很多是文人庵,所谓文人庵,就是文人经常到庵里去吟诗作画、会友,而庵里的诗僧也常与文人应和。</h3> <h3>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
</h3><div>
</div><div>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