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大侠

<h1 align="center">品 茶</h1><h1><br> 同学入住美丽新居,美女同学相约喝茶。</h1><h1> 下图:大水杯,我的白开水;小茶杯,同学们的茶。各自都喝的很欢畅。</h1> <h1>  我不敢喝咖啡。30多岁前也没有接触过这东西。那次,和同学逛街,同学说,你身体弱,来杯咖啡提提神,就喝了某快餐店的一小杯咖啡,喝完十多分钟,觉得头晕,我说了句:“我要回家。”扔下一脸迷惑的同学就跑出来上了出租车(同学后来着急疯了),本来准备回家的,可是觉得脑子里在乱晃荡,我对司机说:“哪个医院近,把我拉哪。”来到医院急诊室,把钱包、手机递给医生说:“我头晕心慌难受,这是钱包。”年轻的女大夫说:“没事,先检查。”马上给做了个心电图,温柔地说:“放松,没有啥事啊,就是心率快。”然后输液~。从那以后,咖啡,我是不敢碰了。</h1><p><br></p><h1> 我一般也不敢喝茶。那次,在单位门诊部听健康讲座,喝了杯茶,开始觉得有点心慌,正好守着医生,医生说:没事,有点早搏,一会儿就好了,以后少喝点茶。</h1><h1> 其实,这两样,我后来也喝过。同学相约去拜访老师,师生们都很高兴。说话有点渴时,我端起“水”一气喝了,才发现是咖啡,没有啥事。在家,老公泡的茶,有时我忘了,当水喝了,也没事。但是,只要“头脑清醒”,我一般是不喝的。</h1><h1>&nbsp;</h1><h1> 当看见别人喝咖啡时那陶醉的表情,我心说:有那么好喝吗? “品茶”“、功夫茶”,更是不理解:若渴了,用个大杯子,咕嘟咕嘟,多痛快,一小杯一小杯,多麻烦;若不渴,喝茶干啥? </h1><h1> 看着她们几个品茶、谈茶,我果断地换了大杯的白开水。不解其中味,也不解品茶人,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吧。</h1> <h3></h3><h3 align="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装 修</h1><h1><br> 同学新居装修前,我去看过,听了她的装修想法,当时,觉得有些想法简直是异想天开、胡想八想。我还很着急地与她理论了一番~</h1><h1> 昨天,一看,哇!真漂亮!新潮、实用。因个人隐私,不能爆照,看下窗外与阳台一角吧。</h1> <h1>  新房装修的非常漂亮,尤其是,风格与同学非常和谐,适合她。比如她那漂亮的、长长的,兼具饭桌、茶台、吧台、工作台、收纳台与一体的桌子后面(忘记问叫啥了,就叫桌子吧),是个漂亮长沙发,沙发底座下有一个台子,如图,这就形成了一个低低的小小的台阶。</h1><h1> 这台阶,于我而言,不合适,晕晕乎乎的、估计我那腿也会不大乐意。但同学没事,又瘦又精神,元气满满,精力过剩,到八十岁都可以跳上蹦下。</h1> <h1>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是对的,还觉得自己是好心,是为他人着想,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结果却常常是干扰了他人。</h1> <h1 align="center">书中自有黄金屋</h1><h1><br></h1><h1> “书中自有黄金屋”。想想,老祖宗给我们留下多少“黄金”啊。 古人的生活、情感、思想、精神等等活在书中,经典永流传,这就是我说的“黄金”。</h1><h1> 比如大学生谈恋爱、表白时,站人家楼下弹吉他唱歌什么的,这一招,几千年前,老祖宗都用过了。听听《关雎》:</h1> <h1>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奏起琴瑟来亲近她,敲起钟鼓来取悦她。所以再也不要说这种表白模式,是八零后、九零后的创意了。唱不唱歌只是会不会唱和敢不敢唱而已。</h1><h1>&nbsp;</h1><h1> 读书,能看见黄金吗?能否真正看见黄金,不仅仅体现为是否会背诵,重要的是,能否内化为“黄金”。我知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知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h1><h1> 可我真的懂了吗?没有。“窗前读古书,灯下寻书义”,能否真正看到“黄金”,还在于“寻书义”。</h1><br> <h1 align="center">跑个题</h1><h1>&nbsp;</h1><h1> 我读书少。小时候没书可读,印象中,读的最多的,是在家里翻出的几本书,这应该是我小叔叔的书,包括:小叔叔上学时的语文课本,还有几本没有封面的、还缺了好多页的小说。</h1><h1> 这些书,当时,我看了好多好多遍,但都是偷偷看的,原因:一是因为内容,书中有谈恋爱的字眼,当然是革命爱情式的,但在当时,觉得小孩子是不能看的;二是,这些书是家长眼里的“闲书”,看这些书,类似于不务正业。</h1><h1> 后来长大了,主要就是应试、高考、工作、生活,很少读书,也没有阅读的习惯。现在,眼花了。眼花,这是个很好的借口。</h1><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