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6世纪末之前,人类要看清大千世界万物的细节真容,只能靠双眼目睹。在光线明亮处,距观察物体25厘米处,两个物点在0.2毫米之间,尚可分清。再小之,则熟视无睹了。依此,便把0.2毫米定义为人眼的分辨率。</h3><h3><br /></h3><h3><br /></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后来,荷兰的眼镜商发现几个镜片放进一个圆筒中,通过圆筒周围的物体出奇的大,这就是现在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前身。</span></h3> <h3><br /></h3><h3><br /></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最早</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观察到昆虫的复眼,用的就是这种</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显微镜。</span></h3> <h3><br /></h3><h3><br /></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这种显微镜,使人类首次"看"到微米级的物体-细菌等微生物。</span><br /></h3> <h3><br /></h3><h3><br /></h3><h3> 这是第一代显微仪器~光学显微镜。</h3><h3> 使用的是自然光(日光和灯泡发出的光)作为照明源,玻璃透镜做为放大用的透镜。现在仍是主要的普通显微工具,它使人类"看"到了细菌等微米级的微小物体。</h3> <h3><br /></h3><h3><br /></h3><h3> 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最先发明了电子显微镜。开启了第二代显微时代。电镜使人类能"看"到病毒等亚微米(纳米)的物体。这个发明在1986年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是卢斯卡(E.Ruska)。</h3> <h3><br /></h3><h3><br /></h3><h3> 这是1982年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使人类实现了可以观察到单个原子的愿望。</h3><h3> 1985年又发明原子力显微镜,这两个显微镜开创了第三代显微时代。</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从1830年到1982年,150年内,人类眼睛借助仪器设备,分辨率从0.2毫米提高到200纳米(0.2微米),再到0.1纳米(比1毫米的百万分之一还要小),提高了2000倍。</span><br /></h3> <h3><br /></h3><h3><br /></h3><h3> 这是从人眼到光学显微镜,再到电子显微镜的不同分辨率。</h3> <h3> 当代的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照明源不再是自然光,而是比自然光光波短的波,是由一组运动的电子形成的电子波,即如电视机里的电子束。透镜也不再是玻璃做的了,而是由一组通上电的线圈组成的"透镜",叫电磁透镜,</h3><h3> 电镜 根据其构造原理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透射和扫描两种。透射电镜由于使用的电压高,可在8万~50万伏,所以分辨率高,可以看到纳米级和更小的颗粒,也可以让电子穿透几十纳米厚的超薄切片,看到切片里边的超显微结构。扫描电镜使用的电压低,一般在3万伏以下,相对分辨率也低,主要用于观察物体的表面结构。</h3><h3> ----------------------------------------------------------</h3><h3><br /></h3><h3><br /></h3><h3> 这是最早发明制造的电子显微镜。分辨率只能达到50纳米。</h3><h3> 当时这种电镜,你不懂和不会操作电、真空和机械,你是"玩"不了这个庞然大物的。</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现在的电镜也分两种。</span><br /></h3><h3> 一种是老式电镜,操作起来挺方便,但主要还是靠人工手动操作。老电镜拍出的照片用胶片保留影像,还要去暗室里冲洗扩印放大。</h3><h3> 另一种,就是近几十年来,新制造出来的电镜都是计算机控制的,方便、易掌握、性能好,可以拍出电子版的照片。</h3><h3> 过去的老电镜设备使用的那一大堆电子器件,都是<span style="line-height: 1.5;">装在一块块板上,还有许多按(旋)钮,现在也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把它都写成操作程序,</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保存在硬盘里,</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统统都由电脑代劳了。</span></h3><h3><br /></h3><h3> ---------------------------------------------------------</h3><h3><br /></h3><h3> 这就是一款老式透射电镜。你看仪器"身上"有那么多的旋钮,台面下和后边的柜子里都"藏"着镶嵌着各种电子器件的板。</h3> <h3><br /></h3><h3><br /></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这</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是用计算机控制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200千伏(20万伏)透射电镜。你看外观多漂亮!桌面放着计算机键盘、鼠标,还有两个操作控制盘。</span></h3><h3> </h3> <h3><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以上所有图片均由网络提供。谢谢原作者!)</b></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br /></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span><br /></h3><h3><br /></h3><h3> 这是计算机控制的30千伏(3万伏)扫描电镜。</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span><b><span style="line-height: 1.5;">以下照片均有本文作者用这台电镜拍摄)</span></b><br /></h3> <h3><br /></h3><h3><br /></h3><h3> 这是一只苍蝇背部,前端头部两侧是两只大眼睛。<span style="line-height: 1.5;">在扫描电镜下显示的是</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放大31倍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图像。</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这张图虽然放大的倍数不高,仅比一般20倍的放大镜高点,与普通的显微镜中档倍数差不多。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这幅图像要比显微镜拍出来的图像更清晰有层次,其原因不仅是电镜分辨率高,还因为电镜的景深大。</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所谓的景深是指被摄物体从最远点至最近点,都能够产生清晰的影像。而普通的显微镜这两点间的距离小,电镜则很大,所以拍出来的图片就很清晰了。例如,普通显微镜的景深是1,扫描电镜典型的景深是它的300倍。</span></h3> <h3><br /></h3><h3><br /></h3><h3> 这是放大了100倍的头部,两只眼已经可以看出来是由复眼组成的。</h3> <h3><br /></h3><h3><br /></h3><h3> 这是其中一只被放大到350倍的复眼图像。</h3> <h3>什么是复眼?</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复眼是由数万只单眼组成的,比如蜻蜓和苍蝇的眼睛,它的优点是可以有效的计算自身与所观察物体的方位,距离,从而利于复眼类昆虫作出更快速的判断和反应。</span></h3><h3><br /></h3><h3> 家蝇的复眼由4000个小眼组成,蝶、蛾类的复眼有28000个小眼。小眼面的大小,不但在不同种的昆虫中不同,而且同一个复眼中不同部位的小眼面也可不同,如雄性牛虻,复眼背面的小眼面较大;有些毛蚊(Biblio),其前后部的小眼面的大小也不同,可划分为两个区域。这些变化与它们的生活习性等有关。</h3><h3><br /></h3><h3> 复眼的分辨率受到像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其分辨率比人类的眼睛低。但其时间分辨率比人的要高10倍。人的眼睛每秒能分辨24幅图画(这也是动画片的最低速度)。而昆虫的复眼则可达240左右。复眼的视野比较大(这也可以通过我们日常拍打苍蝇的经验得到,无论我们从哪个方向下手,苍蝇都会快一步飞离)。</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这是苍蝇的腹面图。</span><br /></h3> <h3><br /></h3><h3><br /></h3><h3> 这是头发的外表皮层,有像鱼鳞状的鳞片(3000倍)。</h3> <h3><br /></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br /></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这是表皮的鳞片破损了,露出了里边的鳞片(3780倍)</span></h3> <h3><br /></h3><h3><br /></h3><h3> 这个表皮层呈水波纹样的鳞片(2420倍)</h3> <h3><br /></h3><h3><br /></h3><h3> 头发的断面显示有螺旋状蛋白质的纤维(2000倍)</h3><h3> </h3> <h3>头发的组织结构有三层:</h3><h3>(1)、表皮层:头发的保护层也是头发的最外层,是由重叠的角质鱼鳞片状的细而透明体排列而成的,这些鳞片是由一种类似氧化锡的物质衔接的。</h3><h3>(2)、皮质层:有螺旋状蛋白质的纤维组成的,内部含有麦拉宁色素粒子。</h3><h3>(3)、髓质层:有真空状的海绵体,排列形成的。(细软的头发里不存在)</h3><h3>头发的组织结构有四大键:</h3><h3>(1)、氢键:遇水断开,遇高温重组</h3><h3>(2)、盐键:决定头发的酸碱平衡值</h3><h3>(3)、二硫化物键:最坚硬的链键,可先切断后重组</h3><h3>(4)、氨基键:细软的头发里不存在 </h3><h3> </h3><h3> (以上文字引自网络介绍)</h3><h3> </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这四根头发,发丝有粗有细。细的直径是29.39微米,粗的直径是106.1微米,约0.1毫米。</span><br /></h3> <h3><br /></h3><h3><br /></h3><h3> 这是自家鱼缸里红色的鱼悠闲的"游戏"在碧绿色的鱼草间。</h3> <h3><br /></h3><h3><br /></h3><h3> 这是在207倍电镜下碧绿新鲜的水草叶片,表面可以看到呈柱状排列的表皮细胞。(207倍)</h3> <h3><br /></h3><h3><br /></h3><h3> 这棵鱼草叶片已经变的毛茸茸的快要腐烂(60倍),电镜下图像显的很"模糊"。</h3> <h3><br /></h3><h3><br /></h3><h3> 放大到2000倍,电镜下看不到细胞结构,表面有棒状物的东西附着。</h3> <h3><br /></h3><h3><br /></h3><h3> 将棒状物放大,可以看清楚啦,原来是一些水里的一种浮游藻类-硅藻附着在腐烂的鱼草上。</h3> <h3><br /></h3><h3><br /></h3><h3> 放到大2万倍。可以看清这些硅藻表面有排列有序的孔状花纹。</h3> <h3><br /></h3><h3> </h3><h3> 测下尺寸。(1万倍)</h3><h3> 侧面的直径是2.911微米,即0.0029毫米。</h3> <h3><br /></h3><h3><br /></h3><h3> 正面测一下。(2万倍)</h3><h3> 长12.17微米,宽3.154微米。这个硅藻在普通显微镜下大概只能看到轮廓,看细节需要最好的显微镜。</h3><h3> 最好的显微镜可以放大到2000倍,电镜是可以放大到100万倍的。这是放大到了2万倍的图像。</h3> <h3><br /></h3><h3><br /></h3><h3> 这是开在公司院子里的一朵艳丽的月季花。</h3> <h3><br /></h3><h3><br /></h3><h3> 这是花心里的花蕊,有黄色的花药和紫红色的花丝。</h3> <h3><br /></h3><h3><br /></h3><h3> 花的剖面结构</h3> <h3><br /></h3><h3><br /></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花的剖面结构</span></h3> <h3><br /></h3><h3><br /></h3><h3> 图中有很多孔洞的地方,是双面导电胶。它的作用是:先将导电胶粘在样品台上,再把取下的<span style="line-height: 1.5;">花蕊粘在导电胶上,</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就可以放到电镜里观测了。</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图中可以看到一个花药(呈舌状)和连着的花丝(呈丝状)。</span></h3> <h3><br /></h3><h3><br /></h3><h3> 放大到300倍可以看清楚了,花药上很多花粉粒掉下来了。</h3> <h3><br /></h3><h3><br /></h3><h3> 这些都是花粉颗粒。(1000倍)</h3> <h3><br /></h3><h3><br /></h3><h3> 放大到5000倍再看一看细节。</h3> <h3><br /></h3><h3><br /></h3><h3> 这皱皱巴巴的就是花丝。没想到吧,这么细细的一条花丝,表面还有这么多的花纹图案。(5000倍)</h3> <h3><br /></h3><h3><br /></h3><h3> 这是连翘花</h3> <h3><br /></h3><h3><br /></h3><h3> 这是迎春花</h3> <h3> </h3><h3> </h3><h3> 看下这两种花的区别,可不要把连翘花当作迎春花来欣赏哦。</h3> <h3><br /></h3><h3><br /></h3><h3> 连翘花的每一个叶片都有一个小柄,每一个小柄又长在粽色的茎上。叶片的正面和背面看上去颜色有些差别。不仅如此,电镜下看结构也有所不同。</h3> <h3><br /></h3><h3><br /></h3><h3> 颜色较绿的是叶片的正面,浅绿色的一面是叶片的背面。用记号笔在叶脉周围划出个方框来,取下来放到电镜里看看有啥不一样?OK</h3><h3><br /></h3> <h3><br /></h3><h3><br /></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 这是连翘花叶片的正面(300倍)。</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有一簇簇似花纹的图案,是叶片"肉"的角质层上表皮细胞。呈长条状的是叶脉,是由维管束构成。有三个像钮扣状的东西是什么呢?看下张放大图:</span></h3> <h3><br /></h3><h3><br /></h3><h3> 这是连翘花叶片的正面(1000倍)。</h3><h3> 左下角像纽扣的疙瘩是腺细胞,在叶片的背面也有分布。</h3> <h3><br /></h3><h3><br /></h3><h3> 连翘花叶片的背面(2000倍)<span style="line-height: 1.5;"> 的腺细胞。</span></h3> <h3><br /></h3><h3><br /></h3><h3> 这是连翘花叶片的背面。(1620倍)</h3><h3> 在每一个花簇状的角质层下表皮表面,有很多个呈梭形、中间有裂口的像张开的小嘴,又像一只小眼睛,这又是什么呢?原来这就是"气孔"。是叶片进行呼吸、光合作用及蒸腾作用中,空气和水蒸气的通道。</h3><h3> </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连翘花的气孔只分布在叶片的背面,正面没有气孔,这就大大减少了蒸腾作用,所以连翘花比较耐干旱。</span><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 这是将叶子的茎,沿长轴切开后在电镜下观察。(160倍)</h3><h3> 可以从外到内观察到表皮、皮层、维管束和髓部的细胞组织结构。</h3> <h3><br /></h3><h3><br /></h3><h3> 连翘花叶茎放大的纵切面(2430倍)。</h3><h3> 在中间稍靠左侧的一个柱形凹室里,有些小颗粒。用电镜带的能谱仪检测,是人体需要的无机盐-钾(K)元素。</h3> <h3><br /></h3><h3><br /></h3><h3> 把上图放大了再看看这些钾盐粒,测测有多大?用电镜里的"尺"量下,在颗粒上划个白色细线条,出来的结果显示在黑色框里,长度是2.5微米,只有细菌中较小的细菌那么大。(5050倍)</h3> <h3><br /></h3><h3><br /></h3><h3> 这张图是在下边提到的梅花叶茎横切面的维管束细胞内,也看到有很多这样的颗粒。(15000倍)</h3><h3> 同样手段-用能谱仪一测就清楚了,原来也是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钙(Ca)的结晶体。看来多吃些植物食材,就不用上药铺买钙片啦。</h3> <h3><br /></h3><h3><br /></h3><h3> 这是用能谱仪检测出来的谱图(右下角)和分析结果(左侧)。</h3><h3> 只要在这个钙晶体上划个范围(粉色框内),1分钟就出结果了。</h3><h3> 谱图中最高峰是金(Au)。别误会啊,这晶体里本身不含金,不是一块金砖。只是观察前,给叶茎横切表面镀了一层几十纳米厚的纯金,目的是为了增加生物样品的导电性,不然电镜下看不清楚滴。</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谱图中的第二高峰才是钙(Ca)啊。</span><br /></h3> <h3><br /></h3><h3><br /></h3><h3> 十里春风吹过之后,百花争妍。"<span style="line-height: 1.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这盛开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梅花和连翘花,</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在马路边恰似一条长长的花墙,迎送着南来北往的路人。</span></h3> <h3><br /></h3><h3><br /></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早梅》</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 宋·李公明</span></h3><h3><br /></h3><h3>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h3><h3>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h3> <h3><br /></h3><h3> </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春雨贵如油啊,终于把春雨"求"下来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了一个上午,洗净了梅花"一身的铅华",晶莹的雨珠挂在枝桠和花瓣上。</span></h3><h3> </h3> <h3><br /></h3><h3><br /></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雨后"洗尽一身铅华"的花,落下一地的花瓣,竟然也是那么的美哟。</span></h3><h3> </h3> <h3><br /></h3><h3><br /></h3><h3> 梅花叶片正面。</h3><h3> 图中那些小条状物是表皮附生的细毛,所以叶片摸上去,有种软软的茸茸的手感。</h3> <h3><br /></h3><h3><br /></h3><h3> 叶柄里的结构也很多,我们只看点有趣的结构吧。</h3><h3> 先看一张芹菜的叶柄纵切面图。这是芹菜叶柄切片后染色放到普通的显微镜下观察,标注有这纹那纹的。</h3><h3> 那么在电镜下看这些纹到底长什么样子呢?</h3> <h3><br /></h3><h3><br /></h3><h3> 这是梅花叶柄的表面和纵切面。(164倍)</h3><h3> 上面部分显示的是叶柄的上表皮及附生的小细毛毛。</h3><h3> 下半部分是叶柄的纵切面的结构。靠表皮层细胞大、方形。中间的细胞长管型排列较致密。</h3><h3> </h3> <h3><br /></h3><h3><br /></h3><h3> 这是把上图中部放大到749倍后,里边的结构就看的清楚了。</h3><h3> 里边弯弯曲曲都是啥?有的<span style="line-height: 1.5;">像弹簧,有的像方便面的面条。这些都是</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维管束里的导管、筛管之类的东西。</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维管束主要存在植物的茎和叶脉中,维管束相互连接构成维管系统,主要作用是为植物体输送水分、无机盐和有机养料等,也有支持植物体的作用。常成束存在,排列成环状。</span></h3><h3><br /></h3> <h3><br /></h3><h3><br /></h3><h3> 把中间有一块排列整齐的管再放大到7000倍看看。管上边的纹路都看清楚了。</h3> <h3><br /></h3><h3><br /></h3><h3> 这张漂亮吧!叶柄里边的"弹簧管"跑出来了,正好可以和柄外边的附生毛比较一下直径的粗细。那个附生毛,恐怕眼神不好还看不见,那就想象一下那个"弹簧管"有多细呀。(489倍)</h3> <h3><br /></h3><h3><br /></h3><h3> 杏树</h3> <h3><br /></h3><h3><br /></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杏叶柄纵切面(300倍)。</span></h3> <h3><br /></h3><h3><br /></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 杏叶柄纵切面(1290倍)。上图中间部位放大。</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一束束"弹簧"管排列有序,各种液体物质,通过肉眼无法看见的细丝,有条不紊的在植物体内循环,绽放着生命的奇异。</span></h3> <h3><br /></h3><h3><br /></h3><h3> 四季梅花</h3> <h3><br /></h3><h3><br /></h3><h3> 四季梅花叶柄纵切面</h3> <h3><br /></h3><h3><br /></h3><h3> 四季梅花叶柄横切面。(112倍)</h3><h3> 只有1个毫米直径的叶柄,其切面如此之精美。宛如一朵盛开的花,又恰似巧手仙女钩针编织出来的美丽图案。</h3> <h3><br /></h3><h3><br /></h3><h3> 上图 叶柄横切面的半径放大图(300倍)。</h3> <h3><br /></h3><h3><br /></h3><h3> 上图 叶柄横切面的边缘部分放大图(2490倍)。</h3> <h3> 一根细细的叶茎和叶柄,在电镜下竟有这么复杂的结构,不得不感慨上天造物的神奇!</h3><h3><br /></h3><h3><br /></h3><h3>------------------------------------</h3><h3><br /></h3><h3>后记</h3><h3><br /></h3><h3> 如果从上世纪1984年底开始筹建电镜室的工作,到2018年,本人从事这项工作也有34个年头了。使用过老式的和新式的(计算机控制的)两种电镜。有幸见证了科技进步在电镜领域的发展。</h3><h3><br /></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在时间的长河里,本人还有幸跟随着电镜工作的需要,分别在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单位,分别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样品、材料进行电镜下观察。所以对微观世界的奇妙感叹不已!</span><br /></h3><h3> 由于大多数人对超显微结构是陌生的,因此本篇只能采用人们熟知的生物材料,用低倍的、三维立体结构的图像展示妙不可言的微观世界。</h3><h3> </h3><h3> 每当我<span style="line-height: 1.5;">在微观世界里遨游,陶醉在每一个发现和一个新的认知里时,对电镜的发明者卢斯卡等科学家们不禁肃然起敬!并铭记他们为人类的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感谢《美篇》提供的平台,使我在即将与结缘30多年的电镜告别之时,把开在超微观世界里的灿烂之花~最后一篇心得写作,让她永远绽放在《美篇》的花园里。</span></h3> <h3> </h3><h3> 这是本人在大学里使用的老式、手动操作的老式电镜。这是一台透射带扫描附件的一机两用的电镜。(现在还在使用中)</h3> <h3><br /></h3><h3><br /></h3><h3> 这是学校的一期招生广告图片。</h3> <h3><br /></h3><h3><br /></h3><h3> 这也是学校的一期招生广告图片。</h3> <h3><br /></h3><h3><br /></h3><h3> 这是在科研机构工作中使用的计算机控制的透射电子显微镜。</h3> <h3><br /></h3><h3><br /></h3><h3> 又要和本人的"搭档"告别了,合影留存吧。</h3> <h3> </h3><h3><br /></h3><h3> 这是本人在企业里使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照。</h3> <h3><br /></h3><h3><br /></h3><h3> 这是在科研机构工作时使用的另外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这是一个对外开放的科普公众日里,接待各界群众参观活动的场景。(嗯,红色的T恤衫可是单位统一发下来的接待服装)</h3> <h3><br /></h3><h3><br /></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5;"> 这是本人的摄影作品,在欧波同公司2017年举办的第一届"欧波同杯"材料显微摄影图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的荣誉证书。</span></h3> <h3><br /></h3><h3><br /></h3><h3> 这本证书代表了本人曾有的经历,也是从事电镜工作几十年的结业证书。也一并封藏在《美篇》里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