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子女该适时放手(原创)

奋青

<h3>一次生前孝敬,胜过身后百次扫墓。</h3><h3>清明万堆纸钱,不如在世端一碗饭。</h3><h3> 一一一百善孝为先</h3> <div>  父亲从老家杨林尾赶到排湖工地上,途经仙桃顺便到我这打会站,告诉我已经租下房子并收拾干净,等他忙过这段日子再搬家。</div><h3> 看着父亲离去的背影,我心里是五味杂全。父亲已经七十三岁了,为了生计还得在外奔波打工。谁都夸他能言善辩,能写会算,他这一辈子都是靠自己的脑力在劳动生存。他似乎什么都会却又没有一样手艺能护自己一生的周全。老了老了还要在外打工挣钱,连个养老的窝也没有。租的房子一年也就700元十年也只需七千元房租,门前还有一块菜地,又是曾经熟悉的乡亲。听起来似乎很理想,但我心里还是觉得心寒。有儿有女的,又是父亲自己砌的私房,儿子老子楼上楼下各住各的,又不像城里的商品房,怎么就住不了?何况那栋房子出租的对象,都是没儿没女管的只住着等死的老人。</h3> 记得小时候乡里乡亲有公婆和儿媳吵架时,父亲劝架时总是批评别人家公公婆婆,被批评的人抱怨地说:“等你儿子娶了媳妇你就知道历害了”。父亲笑着对他们说:“等我儿子娶了媳妇,我就让着她把她当小女儿看。如果媳妇骂我是老不死的,我就冲着她笑,看她还怎么好意思骂”。父亲还自鸣得意地告诉别人,说他有一个好办法可以让儿子媳妇孝顺他到死。惹得乡里乡亲的老人都向他取宝。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从一本书上取到法宝,说是一位老人,怕自己年纪大了儿子媳妇不孝顺赶他走,就故意用个破罐子装一罐小石子埋到地下,骗儿媳说他有一笔财富,谁对他好他死了这财就是谁的。 <div>  我知道父亲只是想用这个故事和乡亲调侃一下。父亲一辈子仗义疏财,最大的爱好就是买书看书。从我记事起,只要家里有农作物拉到镇上去卖了,他总是会用蛇皮袋装些书回来。家里的小图画书有几箱,柜子里金庸梁羽生等等人的武侠小说都是一套一套的几柜。父亲说等他老了,就开个专门出租书的小店来养活自己。有段时间,父亲又迷上了买看相算命的书,说等他老了就到城里摆滩,给人算命看相。父亲喜欢写毛笔字,以前在老家家家户户的春联都找父亲写。父亲无论是正楷,行书,草书还是小篆都会写,有两年还在乡镇写过对联出售呢。 <h3>  父亲为自己设想过无数个晚年养老的谋生方式,就是不曾想到老了还得在外租房打工卖命。</h3></div> <h3>  在父母的眼里,无论多大年纪的子女永远都是孩子,可孩子也有孩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就好比刚学会走路的小孩,你再担心也得扶几步再放手。如果你因为心疼怕他摔跤,就一直扶着不放手或者干脆抱着替他走,那他就会有依赖思想生出惰性来,永远难以独立生存面对社会。中国的父母就这样,担心子女混不饱肚子,担心儿子媳妇累带不来孙子,担心儿子媳妇离婚孙子照业……唯独没有担心,自己老了没用了没人管怎么办。</h3><h3> 没娘的孩子早当家,只有独立才会走得更稳更快。更何况子女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家,父母只能是量力而行地拉一把手,越狠不下心不放手什么都哈在手上,既是在害自己,更是在害他们。</h3> <h3>  父母亲一辈子幸苦劳作把子女们养育成人,子女们成家了他们也老了,可他们还是狠不下心放不了手攒不起钱,不在乎自己的身体,结果是人老了身体垮了,还是给子女们添乱了。碰到稍有良心的子女还可以得到些许温情和慰籍。尤其是农村的老人们,地种不了了,连基本的生活费也保障不了了。我养你小,你养我老,这就是中国的传统,可实际上呢?人啦,还是要学会多换位思考,每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病的那一天。我认为子女成家以后,父母也只该量力而行地帮衬,尽量尽早打算好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h3><h3> 父母身体健康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我哥常常这么对父亲说。的确,身体健康才是我们所有人最大的资本。</h3><h3> </h3> <h3>  好在现在国家政策好,农村也有了社保和医保,虽然对老百姓的优势不大,但至少也有那么一点点的保障和安慰。如果国家能加大对农村的利益保障,必要时就算采取一点强制政策也不为过,让农村老人真正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更好了。</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