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 醉美黔东南

严子健(姥记者)上海

<h1>2018年阳春三月,我随三十多位上海退休老记者组成的黔东南采风团,到贵州旅游拍摄,这也是我第二次行摄黔东南。2010年秋,我曾与夫人一起,深度游了一次,而且还赶上了西江千户苗寨十二年一次最盛大的“鼓藏节(牯藏节)”。如今我把两次在黔东南拍摄的片子,合二为一,做成美篇印成书,留作纪念。</h1> <h1>上图和下图均为著名的西江千户苗寨,它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公里,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公里,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00公里。西江千户苗寨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素有“苗都”之称,被誉为“中国苗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其实拍这两张片子时,天气都不好,雾很大。但我想,这正好引证了贵州“天无三日晴”的气象特点。到西藏,就是拍摄那个能晒透皮肤直达骨髓的紫外线,而在贵州,拍的就是云雾,那才是最真实写照。</h1><h1>下图是一张手机全景扫描图——雾中西江千户苗寨。由于受耕地资源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人充分利用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座吊脚楼随地形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苗族干栏民居文化的典型代表。手机全景扫描技术发展至今,几乎已完全可与相机接片媲美,手机当然更便捷,更省事了。</h1> <h1>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如今当然更是一个旅游热门地。这是一张落日时分的西江千户苗寨图,华灯初上,没有晚霞,整个苗寨静谧安详。</h1> <h1>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如今当然更是一个旅游热门地。这是一张落日时分的西江千户苗寨图,华灯初上,没有晚霞,整个苗寨静谧安详。</h1> <h1>吊脚楼是西江千户苗寨最具特色的苗族建筑之一,多以原木建成穿斗式歇山顶结构,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张西江千户苗寨的局部片子,是2010年11月初拍摄的,当时是上午10点左右,天气也不通透,有薄雾,但阳光能却透过云层,亮出了一束淡淡的局域光,正好打在苗寨一角的几座吊脚楼,加上几棵已被秋风吹黄了叶子的大树,感觉还是很不错。</h1> <h1>据介绍,苗族吊脚楼分平地式和斜坡式,大多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绵延整个山头。吊脚楼一般分三层,底层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牲畜;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下图苗寨日落,金碧辉煌。</h1> <h1>也许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据说用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但是以前的风雨桥多为木质结构,大灾之年已被洪水冲毁。而如今的这五座风雨桥,基本上都是在2008年以后修建的,是水泥与木材混合结构的风雨桥,以致其坚实性和抵御洪水能力大大增加。</h1> <h1>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苗族建筑、服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h1> <h1>戴银饰是苗族女人的天性,在节日里,苗族女性会穿盛装,她们佩戴制作精美的银花冠,有的地方在花冠上还插高约1米的银牛角,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h1> <h1>拦门酒是苗家山寨的一种古老习俗。苗家娶亲嫁女,亲戚朋友都要上门送礼贺喜,好客的主人和贤惠大方的亲朋戚友,总是要把这门喜事办得体面热闹,同时也总是要借个良机展示自己的富有,广交朋友。主人把事先准备好的包谷烧酒,摆在家门口,还请来德高望重的族老和歌师。客人来时,族老首先唱讲贺词,然后客人唱答谢词。祝贺词和答谢词以及各种提问之后,族长便双手举起盛满包谷酒的酒杯,递给客人,一碗一碗地让客人们喝下这香醇甜美的包谷烧酒。一切仪式完毕,说声:“得罪了,最尊贵的客人”,客人答一声“请不要客气,我们都是一家人”。这时,寨门大开,拦门人很礼貌地让开一条道路恭迎客人进屋。拦门酒的习俗,体现了苗家礼貌待客坦诚交友的良好道德风范。</h1> <h1>苗家的“长桌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通常用于接亲嫁女、满月酒以及村寨联谊宴饮活动。左边坐主人,客人坐右边。主客相对,敬酒劝饮并对酒高歌,豪放快乐。据说生活在黔东南的苗人,在结婚喜庆、逢年过节都有集体走亲戚、村寨之间有相互拜访的传统。届时每家每户出一个拿手好菜,然后把家里的桌子搬出来,摆成长桌,大家举杯同庆。如此聚餐方式得以沿袭,并形成传统风俗。也有专家认为,长桌宴作为一种饮食文化,不仅能满足舌尖上的味蕾,它还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h1> <h1>苗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又因分布地域广泛而支系众多,具有不同风情与特色的歌舞艺术。在贵州,要数居住在黔东南的苗族歌舞更为丰富多彩、活泼粗犷。</h1><h1><br></h1> <h1>西江千户苗寨最盛大的节庆,要数“鼓藏节(牯藏节)”。鼓藏节又叫祭鼓节,是苗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俗称吃鼓藏。</h1> <h1>在西江千户苗寨,人们自导自演的歌舞节目有当地的特色,服饰色彩华丽,加之欢快的歌舞和美丽的爱情故事,让人更加了解苗族的人文风情。</h1> <h1>西江千户苗寨最盛大的节庆,要数“鼓藏节(牯藏节)”。鼓藏节又叫祭鼓节,是苗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俗称吃鼓藏。</h1> <h1>苗族鼓藏节,以前有记载是每十三年举行一次(也有说每十二年举办一次)。据说现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图为鼓藏节后台,这位阿婆在候场。</h1> <h1>我是2010年11月上旬去的黔东南,遇上了“苗族鼓藏节 2010中国 雷山苗年暨西江鼓藏节”,事先知道一点,但没想到如此盛大和热闹,这里发的大多数演出片子,都是在那时候所拍摄。</h1> <h1>2006年5月,贵州省雷山县申报苗族鼓藏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盛大的苗族鼓藏节,总是最吸引人的庆典。</h1> <h1>雷山是中国历史上苗族人五次大迁徙的主要聚集地,被誉为“苗疆圣地”。雷山县有三百多座苗寨古村落依山而建,形成了雷山苗族区域多姿多彩的文化,拥有苗年、苗族芦笙舞、苗医药等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县份。这也使雷山成为“全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贵州十大最有影响力风景名胜区”、“中国苗族银饰之乡”,成为享誉世界的苗族文化展示中心!这是西江千户苗寨的芦笙广场。</h1> <h1>黎平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东南部,地处两座山之间的谷地,村寨呈船形状。向西北面68公里到黎平县城,向西52公里到从江县城,向东南102公里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肇兴侗寨建寨历史悠久,据民间相传的族谱记载:在南宋正隆五年,也就是公元1160年间,肇兴的先民就在这里建寨定居,距今已有840多年的历史。</h1><h1>黎平肇兴侗寨现有居民1200余户,6000多人,是全国最大的侗寨之一,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肇兴侗寨是黎平侗乡风景区的核心景点,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2007年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下图是在寨门外山上观景台拍摄的肇兴侗寨全景。</h1> <h1>肇兴侗寨被誉为侗寨鼓楼的活化石,那里有“五楼、五桥、五戏台”。据说,苗寨和侗寨的区别就是,侗寨有鼓楼,而且在侗寨,有鼓楼的地方就有风雨桥,站在风雨桥上就能看到戏台。如今鼓楼和风雨桥依旧保留完整,只是大多数戏台已经不用。下图为义团鼓楼。</h1> <h1>黎平肇兴侗寨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下图为仁团鼓楼花桥。</h1> <h1>肇兴侗寨分内姓外姓,对外全为陆姓侗族,分为五大房族,分居五个自然片区,当地称之为"团",分别为仁、义、礼、智、信,每团都有一座鼓楼,并相应有一座花桥(风雨桥)。肇兴侗寨“仁、义、礼、智、信”五座鼓楼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誉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侗寨建鼓楼,是吉祥的象征,兴旺的标志,由全寨人集资修建。下图为肇兴侗寨水街一景。</h1> <h1>肇兴不仅是鼓楼之乡,还是歌舞之乡,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每逢节日或宾客临门,侗族群众欢聚于鼓楼、戏台、歌坪,举行“踩歌堂”、“抬官人”等民族文娱活动。肇兴侗寨最出名的是侗族大歌,侗歌声调婉转悠扬,旋律优美动听,尤以多声部混声合唱扣人心弦,享誉海内外。</h1> <h1>黎平肇兴侗寨每隔一年都会在中秋节举行一次芦笙会,进行吹奏比赛,笙歌阵阵,热闹非凡,极为壮观。</h1> <h1>如果你在黎平还有点时间,不妨可以到距县城才16公里的黎平天生桥去看看。天生桥位于黎平县高屯镇境内,说它是桥,其实是个两头通的大山洞,因两头都通,呈一个大圆弧形,形如拱形桥洞,且又是天然形成,桥洞下还有清水江的支流福禄江穿流而过,故被称之为“天生桥”。天生桥桥洞雄伟壮观,构造精致,其拱弧之浑圆,拱面之光洁,拱顶岩层之规整,皆若机械之所为。来到天生桥下,之间流水潺潺,波光粼粼;碧潭之内,山光树影,倒映其中;静心听去,鸟语松风,水流声声,相互晖映,不能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黎平天生桥2001年1月15日正式获得基尼斯世界之最证书。</h1> <h1>其实在贵州黔东南,出名的侗寨还有一个,即位于榕江县城北车江乡坝区的车江三宝侗寨。该侗寨绵延约有15公里,据统计为9个村,2467户,13197人,较为出名的是寨头村和章鲁村,章鲁村还是侗族语言标准语音的发源地。也有一种说法是,该侗寨由三个大小不一的侗寨连成,分上、中、下宝寨,合称“三宝侗寨”,共800余户,3000多人,据统计是全国侗族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地区,因此有“天下第一侗寨”称号。</h1> <h1>这寨子当年给我留下的感觉真的是很大,与一些过度开发商业化很浓乃至嘈杂的古村寨相比,车江三宝侗寨给我感觉甚至太安静了,还稍显空旷,而且也没人收门票。当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寨内沿都柳江两岸生长着的那些好几百年的古榕树,枝繁叶茂,雍容华贵,四季常青。据说这些榕树多为植于清雍正乾隆等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h1> <h1>古榕树彼此之间根系相连,枝叶相接,像一个绿色天盖。在古榕群间有一条鹅卵石铺成的街道,当地人叫花街,鹅卵石镶嵌成了十二生肖的图案。下图是在鹅卵石铺就的“花街”上,走来一位扛猪草的侗族妇女,背后就是一株好几百岁的古老榕树。</h1> <h1>鼓楼是侗寨的特有标志。而在黔东南,最出名的是位于从江县城西北82公里的往洞镇增冲村的增冲鼓楼,它始建于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占地面积160平方米,是贵州省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侗家鼓楼。它以高超、复杂的建筑结构,精湛的制作工艺,独特的造型,在苗族、侗寨鼓楼中独占鳌头。1997年6月,国家邮电部曾发行《侗族建筑》一套四枚邮票,其中有一枚就是增冲鼓楼,足见其地位之重要。</h1> <h1>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张增冲鼓楼照片,拍摄时我在鼓楼对面一村民家楼上。原本我只想换个角度拍摄增冲鼓楼,结果就在我构好图即将摁快门时,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孩子进入我的取景框,服色、动作都很美。</h1> <h1>增冲村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下图是村口的一座古廊桥,这座桥从村里可通村外大路,桥面跨越护村河,桥身全部用圆木建成,因为有桥顶,所以既挡太阳又遮雨。当年我曾在廊桥里面等班车,印象深刻。</h1> <h1>这是我当年拍摄的早晨的增冲村。增冲鼓楼于1985年11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1> <h1>看老旧苗族吊脚楼,可以去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城北17公里苗岭腹地的郎德上寨。郎德上寨分上下两个自然寨,寨内古建筑群多为始建于元末明初的吊脚楼,可称苗族古建筑的博物馆。</h1> <h1>寨子里青瓦吊脚木楼疏密有致,根据山势层层叠叠建造在山坳斜坡上。五条花街通向寨子。寨中有大小两个鹅卵石铺就的公共娱乐场所——芦笙场,有一个小型苗族文化博物馆和一个清代苗族起义将领故居。</h1> <h1>郎德上寨这个清雅不俗、山水林田、文物兼有的古朴苗寨,以它优美的古建筑和浓郁的民族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春到郎德上寨,村口片片油菜花开,风景迷人。</h1> <h1>郎德上寨依山傍水,四面群山环抱,茂林修竹衬托着古色古香的吊脚楼,蜿蜒山路掩映在绿林青蔓中,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不时在旷野山间回荡。</h1> <h1>清咸丰和同治年间,郎德上寨村民在杨大陆(苗名陈腊略)率领下,投入咸同苗族农民起义,浴血奋战十八年,最后仅幸存四户十余人。此后经过一百多年发展为百多户五百余人,至今村民保留着古朴的节庆遗风、礼宾习俗、服装头饰和村寨建筑。郎德上寨古建筑群以及村民世代传承的衣食住行、节日禁忌、婚丧嫁娶等方面的习俗,堪称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h1> <h1>1985年,郎德上寨作为黔东南民族风情旅游点率先对外开放,是黔东南州最早对外开放的苗寨之一;1993年载入《中国博物馆志》;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闻名中外,是旅游观光、考察苗族文化、领略苗族风情的首选村寨。</h1> <h1>古寨晨曲——这是我2010年11月摄于贵州省从江县往洞乡增盈村村口的一张片子。鼓楼是侗族特有的建筑艺术,既是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侗寨的一个重要标志。素有“见到鼓楼,必是侗寨”之说。 </h1> <h1>贵州省从江县往洞乡增盈村,是一个原汁原味的侗乡古村,当时尚未开发。当年我们能到增盈古村,拜一偶然机会所赐。我和夫人原计划目标是增冲鼓楼,结果头天下午因公路有翻车被堵,正在想办法脱身时,结识了一位修筑贵广高铁的中铁五局工程指挥部副老总,结果他把我们一起带回了项目部驻地——增盈村,好吃好招待还免费住了一晚。这是第二天一早我在寨子里的包谷地里拍摄的。</h1> <h1>正因为当时的增盈村尚未开发,所以有关增盈村的文字材料很少,而这也让我在那里能够真正拍摄到一些原汁原味的东西。据记载,增盈村早在元朝就以开辟,到明朝有侗人定居,位于从江县西北角往洞镇北部,距镇区13公里,目前全村2个自然寨,480户,2300多人,均为侗族,是往洞镇最大的一个村。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增盈的鼓楼与金钩花桥为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建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h1> <h1>增盈村环境优美,全村有鼓楼2座,花桥3座。当天我到增盈村,已经是傍晚时分,学校放学,所以寨子里都是小朋友在玩。</h1> <h1>这是正在炒谷子的妇女,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把没有脱过皮的谷子炒熟,但这样的景象,在2010年还能拍到,如今估计就很难了,毕竟时代在发展,贵州的村村寨寨都通了公里,大多数村民应该都已经脱贫了。</h1> <h1>这是我2010年在增盈村拍到的一张“晒靛蓝布的侗家妇女”的片子。据我所知,这种手工靛蓝布很容易褪色,因此如今大多数侗族人平时都很少穿这种布的衣服了,只有在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有大事情的时候才盛装穿出场。所以像这样的片子,如今也是比较珍贵的了。</h1> <h1>清晨就已拉回一车秸秆。</h1> <h1>老寨古桥——这是我在2010年11月摄于增盈村外的一张片子。是建在增盈村外的金钩花桥,桥一侧的石碑刻着的是“金勾风雨桥”。据记载,增盈村的鼓楼与金钩花桥为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建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后来我再也没去过那里,不知这座古桥是否依然健在。</h1> <h1>在黔东南,岜沙苗寨是最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岜沙苗族部落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城南6公里处月亮山麓茫然林海中的5个寨子,由于苗寨里的男子至今保留着佩带火枪(岜沙持枪获得公安机关特别批准)的古老生活习俗,因此被誉为“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部落”而享誉国内外。</h1> <h1>传说苗族的祖先蚩尤有三个儿子,岜沙人就是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当年蚩尤被黄帝打败,部落开始向西南的千年长征,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九黎部落的一支。岜沙男人崇尚武力,平时身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衫铜扣青布衣,直统大筒裤,青布裢,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枪,上山打猎,下河打鱼。爬山上树如履平地,衣食住行均取之于山林河谷。他们十分重视自己身体的强壮,还特别强调装束和身体的标志。</h1> <h1>在岜沙苗寨,提到滚元亮,无人不知,他是从江县旅游形象大使。滚元亮因神情刚毅且热衷旅游事业,被当地村民推选为表演队队长,经常受邀参加各类文艺演出,央视等全国各大电视、报刊媒体也都曾宣传报道过他,是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这是我当年为滚元亮拍摄的照片。</h1> <h1>除了扛枪,岜沙苗寨的“镰刀剃头”,也是当地最具特色的古老生活习俗之一。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h1> <h1>一方面要保持特有的发式,另一方面还得剃掉四周的短发,我相信古代岜沙人没有更方便的剃头工具,镰刀剃头也就成了传统的生活习俗。如今,这项绝技当然只是在表演时才能看到,但无论如何都是技惊四座的。</h1> <h1>岜沙男人重视他们的发髻,岜沙妇女着装也极为精美,衣裙上古香古色的刺绣图案,配以银项圈、手镯,十分耀人眼目。这虽是岜沙苗寨里一位老人的照片,但其特色还是很鲜明。</h1> <h1>岜沙苗寨另一个古老风俗是祭拜树神。据说岜沙人认为,他们安然自得的生活,主要是得益于祖先选准的这块宝地,尤其是这片生于斯、养于斯的森林的荫庇。于是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拜,把树木当神祭拜。岜沙人说:“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从古到今,岜沙从不滥伐树木,有时不得以为之,也是局限于生活生产所需,其余概受制约。尽管321国道已于1965年修通过境,可就是从未有车敢到岜沙来拉过一车木材,村民们缺油缺盐,只是上山修剪杈枝砍些枯树,肩挑徒步到县城去零售,从未用车拉过。这是我当年抓拍的一张照片,看得出那位光脚妇女肩挑的都是枯柴。如今我重返岜沙苗寨,就再也找不到如此景象,估计以后更难再见。</h1> <h1>岜沙人主食糯米,每当秋收的时候,家家户户从田里把割下来的稻子扎成把,不挑回家,而是挑到寨边的高大挂禾架上,一把一把地挂起来,待稻子晾干后才收进谷仓。“苗寨挂禾”这一景象,前后大约会持续一个月,遂成传统一景。秋收季节,岜沙苗寨村中一排排高耸着的挂禾架,在阳光下闪烁着金灿灿的光芒,成为美术家、摄影家们注目的对象。</h1> <h1>这次我们到黔东南采风,得益于著名摄影家、中国十佳广告摄影师上海人陈卫中的关系,使之我们能够专程到丹寨县的几个有特色的苗寨参观游览,并得到当地村民的热情接待。丹寨的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苗族口头经典“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七个项目,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h1> <h1>有“东方第一染”美誉的排莫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扬武乡东南部,距乡政府37公里。排莫村和排倒村合称的排倒莫村,是中国三大传统植物染之一的发祥地。当地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蜡染布艺,尤其妇女衣饰都是自己制作,色彩丰富,图案优美。</h1> <h1>在寨子里,一位蜡染合作社的手工艺人当场为我们表演用蜡绘制图案花纹的技艺。据说苗族蜡染有点蜡和画蜡两种技艺,从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大类。丹寨排莫村的苗族蜡染,是以自然纹为主的大花,图案造型生动、简练传神、活泼流畅,乡土气息十分浓厚。</h1> <h1>排莫村是苗寨,属于白领苗,据说村民的衣领都有白色领口,以此为区别的标志。我们到达时,热情的排莫村民为我们表演跳芦笙。</h1> <h1>排莫村民的跳芦笙,最大看点是她们都身穿自产的蜡染布料制作的衣裙,特色鲜明。</h1> <h1>据悉,排莫村不仅是民族蜡染艺术之乡,也是鸟图腾部落,民风淳朴,每逢过节均有斗牛、跳芦笙、爬坡等民族活动。</h1> <h1>在贵州黔东南丹寨县南皋乡的石桥村,有一个约400平方米的洞穴——穿洞,洞中流着暗河,有清澈泉水汩汩流出,四季不断。因水质优良,自古就有匠人在洞口建纸坊造纸。如今穿洞里的古法造纸作坊负责人叫王兴武,他是家族古法造纸的第十九代传人,是国家级造纸术非遗传承人。据说这种造纸术已经流传了千年。</h1> <h1>在穿洞里,王兴武带领着造纸艺人,用纯粹的手工技艺,生产出一种神奇的皮纸,这种皮纸非常结实,有柔韧性,耐拉力,纸质平整,吸水性强,纸质洁白,是书画作品的极佳纸品,而它最神奇的特点,是能够储存千年,使之成为修复古籍文物的必备材料。图为王兴武在做着这一古法造纸的最主要一道工序——抄纸。</h1> <h1>石桥白皮纸的制作工序包括采集构树皮、水沤、浆灰、煮料、地蒸、漂洗、选料、碓料、袋洗、打槽、抄纸、压纸、晒纸、揭纸、打包等几十道工序,在全国目前民间尚存的造纸工艺中,堪称工序最多、规格最高。而且其中大部分工序都是徒手操作,不使用任何现代工具,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造纸工艺的活化石。</h1><h1>1985年,石桥古法造纸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06年,“石桥白皮纸制作工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将石桥古纸选定为古籍文物修缮用纸。</h1> <h1>卡拉村位于贵州省丹寨县城东北部,距县城3公里,柏油路直通村内。该村是丹寨县芒筒芦笙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手工鸟笼工艺是该村特色,也是卡拉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h1> <h1>从往洞到从江的一路上风景非常优美,江边时不时会出现一两个寨子,夕阳下古寨鼓楼隐隐绰绰,美不胜收。尤其在路过下江镇巨洞村时,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和金碧辉煌的鼓楼,以及村前都柳江水面上的鼓楼倒影,实在让人流连忘返。</h1> <h1>这是因堵车在路上偶得的两张片子,一妇女背着孩子在割油菜花。</h1> <h1>停洞镇架里村远眺——这是我2010年11月摄于从往洞镇到从江县的途中,村后山间是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据当时的报道,2007年12月28日开工的厦蓉高速公路贵广段,全长887公里,通车后贵阳到广东的时间将缩短为8小时;2008年10月13日开工的贵广高铁,全长857公里,通车后贵阳至广州的时间为两个半小时。</h1> <h1>这也是路上偶得的片子,老人一早干完活回家吃饭。</h1> <h1>打布少妇。自纺自染的“侗布”是侗家男女最喜爱的衣料。侗族织的布有粗、细纱之分,用细纱织成的平布分两种,织成套格方形图案的叫"双堂布",织成网纹的布叫"棉给"。"侗布"就是用织好的这两种布经蓝靛、白酒、牛皮汁、鸡蛋清等混合成的染液反覆浸染、蒸晒、槌打而成。侗布制作工艺复杂,非常珍贵,侗族人除了自己用外,还作为赠送客人的最佳礼品。但侗布很容易褪色,不宜多洗,因此现在大多数侗族人都是在逢年过节时才穿用。</h1> <h1>秋收后,侗家人开始清闲起来。此时每当你走进侗家村寨,就能听到各家传来的打布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h1> <h1>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就像汉族人过年。那天我正好从三都坐车到榕江,半路听说当地的牛场村正在过端节,而且还是今年水族各村的最后一个村的端节。我果断改变行程,下车一看,果然人山人海,还吸引了不少老外。</h1> <h1>水族的赛马大会则是端节活动的最高潮。人们吃过年酒后,便成群结队地从各村寨赶来赛马场。</h1> <h1>赛马之前还要举行一个简短的祭典。人们在跑道中央设一供席,上摆各种祭品,由寨中长者主祭。祭典完毕,寨老跃身上马在跑道上遛上一圈,方宣告赛马开始。水族的赛马形式非常独特,叫做"挤马"。当指挥者一声号令,骑手扬鞭策马,在山谷互相冲闯,在抗争中挤出山谷向坡顶冲去,谁先到远处坡顶,谁就是胜者。</h1> <h1>精美的马尾绣服饰——水族“马尾绣”已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水族地区现存的一种原始艺术,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等民族文化的珍贵资料。“马尾绣”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先欲将两三根白线缠绕在几根马尾毛上,然后把缠好的马尾毛盘在已描绘好的花纹轮廓上,再根据轮廓线绣出各种图案,共需52道工序才能完成。</h1> <h1>黄果树大瀑布,是贵州第一胜景,中国第一大瀑布,因当地一种常见的植物“黄果树”而得名。瀑布高度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宽101米,其中主瀑顶宽83.3米。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黄果树瀑布不只一个瀑布的存在,以它为核心,在它的上游和下游20公里的河段上,共形成了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瀑布18个。1999年被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h1> <h1>荔波樟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部,也是贵州省的最南端,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丹接壤。樟江风景区的精华是小七孔风景区,景区响水河上横跨着一座青石砌成的七孔拱桥,故而得名。其山山水水,貌似九寨沟般美丽。</h1> <h1>小七孔景区融山、水、林、洞、湖泊和瀑布为一体,秀美幽静,加上浓郁的土家和瑶族风情,使得小七孔景区声名大噪。荔波2007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地。</h1> <h1>大七孔景区位于贵州黔南荔波,是以原始森林、峡谷、伏流、地下湖为主体的景区,景观峻险神奇、气势雄峻磅礴,尤其是风神洞、恐怖峡、地峨宫景点,洞中有瀑,瀑下有湖,湖上有窗,阳光投下形如日月星斗,极富惊险性、神秘性、奇特性。高百米、宽数十米跨江而过的天生桥被专家们誉为“大自然神力所塑造的东方凯旋门”,观之令人肃然起敬,为大自然神力所折服。 大七孔为景区的一座大七孔古桥而得名。充满了神秘、奇特的色彩。从大七孔桥溯流而上,迎面而来的是一道长长的天神峡谷,峡谷内危崖层叠,峭壁耸立,岚气缭绕。</h1> <h1>加榜梯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西部月亮山腹地的加榜乡东北面,距县城80公里,是中国最好梯田之一。加榜梯田最大特点,是梯田中散落着苗乡特有的吊脚楼,是苗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h1> <h1>加榜梯田紧靠加车河,常年雨水充沛,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清晨,一层层云雾从河边缓缓升起,这些美丽的梯连同梯田边上的苗乡吊脚楼全都被笼罩在云雾中,远远望去,若隐若现,飘渺悠然,让你在陶醉中生起一种身在幻境的错觉。</h1> <h1>苗族的稻田都是依山而开,随山势地形的变化而变化,因地制宜,山坡海拔的高低,坡度的平缓及山坡的大小决定了梯田大小和形态。加榜独特的地型地貌决定了这里的梯田面积最大不过一亩,大多数田都是只能种一二行禾的“带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块田”的碎田块,最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百上千亩。</h1> <h1>这里的梯田最长的可达二、三百米,最短的不足一米。长达几百米一丘梯田每一部分的大小形态却完全不同。 加榜梯田不仅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而且线条优美。无论从线条,还是整体形态来看,加榜梯田都吸取了天下梯田之精华,它比云南元阳梯田更加秀丽,比广西龙胜梯田更加壮观。</h1> <h1>加榜梯田最美之处,是那居于梯田间的山村、小寨与梯田环境相辉映,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无不体现出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给人一种“人间仙镜,世外桃源”的感觉。凡到过加榜梯田景区的人,都无不为加榜梯田秀美的风光所感叹。</h1> <h1>紫云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地处贵州省西南部,距贵阳161公里,安顺市76公里。它集岩溶、山、水、洞、石、林组合之精髓,融雄、奇、险、峻、幽、古为一身,构成一幅完美的风景图画,是稀世之珍的喀斯特自然公园,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风景区包括大穿洞景区、大河景区、小穿洞景区、妖岩景区等。下图是燕子洞,是世界最大最壮观的溶洞,可泛舟进洞,洞壁陡峭如削,上万只燕子翻飞其间,筑巢栖息。每到清晨,当缕缕晨曦从通天洞进入时,上万只燕子便从洞内飞出,若彩云出岫,如紫气东来一般。</h1> <h1>天星洞位于格凸河逆流10公里处,星星峡之水进入伏流后从天星洞流出。天星洞洞口巨大横跨,洞壁石幔悬挂,游客可乘船进洞约200米,青山绿水和暗河溶洞相映衬,清秀脱俗,格外迷人。据当地老百姓说,从紫云县境内的猫营河进入伏流暗河有12公里,然后河水从天星洞口流出。再从天星洞到燕子洞又是12公里,紧接着还是12公里的伏流暗河一直到下游,这数字凑得太巧。</h1> <h1>紫云县自古以来就是苗族、布依族的聚居地,境内美丽的格凸河畔崖壁高耸,沿河逆流而上,有一处崖壁悬置着数十口棺木——这就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天星洞悬棺。天星洞高约110米,宽40米,洞口呈长方形,洞口巨岩横跨,洞壁石幔悬挂。洞内棺木高悬,成了千古之谜。</h1> <h1>洞中的悬棺、棺木多为榉木制成,一端置于岩上,一端悬置在圆木架上。据说,当地苗族村民至今仍然保留着这种神秘而自然的洞穴式悬棺葬习俗。用长焦镜可以清晰看到,悬崖上安放着十多具棺木。</h1> <h1>天星洞内因无风,所以湖面似镜,倒影如真,美艳诡异。</h1> <h1>紫云县格凸河中洞人家,被称为“最后的洞穴人家”。2010年11月,我曾造访那里,以下图片,都是我当时拍摄的。中洞口高20米,深50米,当年我进洞里采访了解到洞内居住着21户苗族人家,有罗、梁、吴、王4个姓,80多口人。洞内房屋建筑均为无顶木柱竹篱,中部的一间小屋以前是小学,现在还能看见屋里挂着的黑板。</h1> <h1>站在洞内,由里朝外看,是这个样子的。洞口砌有一个水泥蓄水池,顶上是高约3米的柱形钟乳石,从中流出来的清泉蓄在池内供人畜使用。整个拱形的洞顶布满了灰白色的球形凹面,有很好的吸音效果,人在洞内讲话,声音清晰,互不影响。</h1> <h1>清晨,羊倌赶着羊出洞觅食。傍晚,羊儿吃饱了回家。由于洞内人畜混居,所以卫生条件极差。</h1> <h1>洞口倒是翠竹茂密,郁郁葱葱。中洞人家是格凸河风景区的一部分,有上洞、中洞、下洞之分。但是从格凸河风景区到中洞很不方便,没有专门的班车。那天我们在风景区门口花200元租了辆面的,到半山腰的一个停车处后,接下来的全是石阶山路,一上一下要翻过一个山头,才能到达中洞。一个来回足足要用半天时间,但对于我这个喜欢探险探奇的人来说,感觉还是非常值得。</h1> <h1>洞中有个经过平整的土篮球场地,两个篮球架虽然已彻底裸露,但依然艰难站立着,令人感慨。从中也能观看到洞中人家的房屋概貌。</h1> <h1>当地民政局为改善这个洞穴村民的居住条件,在洞外附近的朝阳之地新盖了不少房子,这是好事,但在八年前我去时,据说新房子没有人愿意住。</h1> <h1>一位村民告诉我,由于没解决取水问题,所以村民都无法入住政府造的新房子。这是八年前的素材,相信现在村民的生活条件肯定都已得到改善。</h1> <h1>贵州省贵阳市旅游,我想城南南明河上的甲秀楼应该值得一看。甲秀楼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据记载,甲秀楼始建于明朝,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甲秀楼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样子。甲秀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2006年,甲秀楼作为“文昌阁和甲秀楼”的组成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h1>历代骚人墨客对甲秀楼题咏甚多,其中清人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脍炙人口,此联比号称天下第一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字。它概括了山城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甲秀楼长联:(因电脑文字库的关系,有些替代字,请现场观看为宜)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衢;迢速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却好把猪拱箐扫,乌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棘道,汉置戕河,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销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成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岗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 (全文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