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黄河石楼行”考察报告

毛毛雨

<h3>“黄河石楼行”之启动感言</h3><div> </div><div> 有幸成为“黄河石楼行”考察团一名成员,倍感荣幸。这是县里的信任,更是领导的厚爱。不由地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一种无形压力承压着一颗惭愧的心。生怕认知的拙劣与学识的浅薄浪费了这一个难得的名额,于谁都是一种徒劳。</div><div> 对石楼的人文历史,自己是一个地道的门外汉,虽有所闻,也是断章取义,一知半解。说是石楼人,却不解石楼事,白白在这片土地上苟活了几十年。今天见大家对石楼景观如数家珍的阐述,钦佩之余不禁生起深深的自责。觉得自己对不起脚下的这片热土,对不起自己这颗还未麻木的良心。试想想,一个人连生我养我的一方厚土都不热爱、都不了解,何谈爱国?何谈有什么道德修养?!</div><div> 石楼,古老得让我们无法追溯,厚重得让我们难以体味,神圣得让我们无法揭秘。当悠悠岁月蜕变成沧桑的历史,当沧桑的历史被剥蚀成模糊的记忆,许多美好传承着也遗失着,记忆着也散落着。在岁月与朝代的更替中,这种人文更是脆弱的,单薄的,无法让后人拾补的。她不仅受着兵燹战火的洗劫抢掠,大自然的毁坏剥蚀,还受着时代的兴衰、官员的作为等制约。有的成了传说,有的成了记录,有的成了争议……在漫漶的岁月里,我们难以拾起记忆的金针,来穿连曾经的辉煌,因为这一枚枚珍珠,散落得太久太久……</div><div> 考证历史,恢复人文,不只是为了彰显过去的辉煌,也不只是为了开发几个旅游景点,更重要的是找回我们的地域自信、文化自信与石楼自信。让我们昔日的辉煌,不再是脸上的荣光与嘴上的自豪,而是激励我们共建家园的信心与勇气。我们有周边县域没有的历史人文,更有他们没有的精神底蕴。“想法决定活法,思路决定出路”,我们应当扎实走好每一步,不只是为了今天,更是为了未来。</div><div> 石楼人从不怕吃苦,吃苦耐劳是我们的精神所在,是石楼精神精髓所在。巍巍的石楼山给了我们坚强的风骨,滚滚的母亲河给了我们澎湃的激情,一首沁园春给了我不屈的气概与勇气……有了担当、责任与良知,我们就不会被困难吓倒,也不会被贪图安逸所颓废。</div><div> 责任在肩,时不我待。我们是鼓足风的帆,我们是拉满弓的箭,我们行进在石楼崛起的征程上……</div> <h3> 前言 <br></h3><h3><br></h3><h3>&nbsp;&nbsp; 陌上花开,人勤春早。2018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比往年早些,不经意间便桃李争艳,草木吐绿,一派春意盎然了。在这春和景明的季节里,“黄河石楼行”正式启动了。这是为了对即将修建的沿黄公路的景区建设进行的一个前期考察与探究,同时也是对黄河岸边诸多景点的一次“家底”清点,可谓一石二鸟,责任重大。<br></h3><div>&nbsp;&nbsp;&nbsp;&nbsp; 这次考察团没有专家与大师,都由石楼土著人组成。在考察中,大家激情澎湃,斗志昂扬。早出晚归,顶烈日,冒风寒,在黄尘中穿梭,在石岩中跋涉,克服一个个困难,对所到景点认真细致地考察。大家本着对石楼的热爱、对人民的负责、对未来发展的渴望,谁都不言苦,不言累……</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 为了将此记录成文,我的思路是:先把每日考察的景点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与描述,尽量呈现景点原状,配以图片;理清重点、次重点与非重点,并根据其规模、历史、现状等,分析其当前价值与潜在价值,供我们今后修缮和建设做参考。</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只可惜自我能力极其有限,对人文历史了解更是凤毛麟角,只是凭着一腔热情,想为石楼做点事,做好事。“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那怕是擦边球,那怕是对石楼沿黄景区建设有一句参考的话,便不虚此行。&nbsp;</div> <h3>  “黄河石楼行”第一日<br></h3><div><br></div><div> A.吐京碛(非重点)<br></div><div> 按照“碛”的解释,是 “吐京”这地方的“沙石浅滩”,并不是人们说的渡口与码头之意。可到达吐京碛时,却不见一点有关“碛”的遗迹,就连比较平坦的“沙石浅滩”也难觅踪影,只有滚滚的黄河水与荒凉的草石坡共同演绎着千年的寂寞,雪藏着让后人无法解释的迷梦,在微风里默默地对峙着。</div><div> 虽然大家说,吐京乃土金,系治水大禹之女婿,因葬于此,有土金墓,后世传讹土金为吐京————但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倒是吐京为土军之讹,确实史有记载。</div><div> 远望对岸的巉岩峭壁与高耸庙宇,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伤。昔日黄河边上的三大碛(壶口、吐京、碛口)之一的吐京碛,完全找不到一丁点轮廓模样,仿佛和黄河岸边的其他任何地方没有两样,真正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了。虽说史书上有零落的记载,概只是大致的方位,细考究起来,是无法取证的。于是乎,大家不由地发挥想象:是在水流急湍,落差大的地方就是“碛”的所在?还是坡度较缓的地方就是淹没的“碛”口?还是本身就是一个传说……脑补只是一种可怜的猜想而已,只不过是满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心罢了。</div><div> 值得庆幸的是,看到了贯穿石楼全境的大河————屈产河的入口处。这里的屈产河,仿佛一下子变得温顺起来,悄无声色、不急不缓地注入了母亲河,就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给她安慰了什么似的,根本不像我们在县城、裴沟看到的那样急切与强势。见到了屈产河,像是见到了久别重逢故人,让人格外亲切,真想问个好,拥抱拥抱,表达一下对她的热爱之情。</div> <h3> B.石楼第一届政府所在地(重点)</h3><div> 从小在村里长大,对村子的感觉已很麻木。可当知一个小村子成了一届县政府所在地时,便一下子产生了不少兴趣。村口远眺,看到这旧村子座落在比较平整的塬峁上,“簇拥”得很是团结,好像只有三两户人家,在树木的掩映下毫不起眼。</div><div> 渐走渐近,又在老支书的讲解下,对村子的敬重感便油然而生,看到的也不只是几户人家的地盘了。老支书一方面给我们指点了原来的武装部、看守所、驻军处、练兵场、灶房和县委书记住房等地点,让我们对各个窑洞的职能有所了解;另一方面给我们讲述了这一届政府成立时的前前后后的一些故事,让我们了解了革命先辈的一些工作生活情况。我们看着这些破落的窑洞、坍塌的院墙与散落的磨盘等,不仅感叹着时光的飞逝、革命党人的不易,更叹服着他们不屈的斗志与为革命工作的豪情。</div><div> ————对苦难历史的重温,对红色革命的追忆,让后代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永远是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红色景点实地教育,更是革命教育不可或缺的版块,理应重视与构建。</div> <h3> C.关帝庙 (非重点,可辐射)</h3><div> 李家寨关帝庙离旧政府所在地有两三箭之地,位于左右临沟壑的条带小峁上。其依地势而建,占地不大,规模也较小。由于失修多年,极其破败不堪。戏台尚在,小庙也在,还存有斑驳的壁画和漫漶的碑文。碑记为嘉庆十八年即1778年所建,距今已有240年的历史。在清代诸多庙宇建设和修缮中,其属于比较平凡的建筑了。</div> <h3> D.上平关(非重点)</h3><div> 上平关,唐建清撤,“明洪武十三年设置巡司(即巡检司,职掌地方治安)”,可见其曾经的重要。可到岸边实地去查看,已无一点历史痕迹了。想想,清最早入关到如今也不过374年的历史,可史书记载的上平关却消失殆尽,让人委实遗憾。</div><div> 虽说这和我县的县史比较起来并不长,但遭大自然与人为的毁坏却相当严重。虽李大勇所长说以前好像还有一块地基,但可能由于修路等原因不见了踪影。这样看来,曾经的上平关,只能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了,一段心痛了。</div> <h3> E.九龙湾(九龙口)(重点)</h3><div> 从曹家垣出发,驱车也就二十多分钟的样子,便到了庄则峁。</div><div> 午后的庄则峁,像冬日晒太阳的老人,静静地躺在半山腰里,没有“绿树村边合”的秀丽, 也没 “一揽众山小”的气势,平凡得像山间的一草一木,掩映在大自然之中。可当人从车中走出,突然眼前一亮,绝不是你所想象的她了 ————实话说,倒有些惊诧了。</div><div> 让人惊诧的不是村子里有什么奇特,而是村子脚下的这条小河。这是我从未见过的河流————斗折蛇行几个大弯后,才舒舒坦坦地注入了黄河,其阵势犹如中国革命的成功经历,在经过多少迂回曲折 、浴血奋斗后,才“守得云开见月明”,最终豁然开朗、赢得光明。两岸有千仞峭壁巍然而立的险峻,有如伸入水中长长的“舌头”地貌的奇特,有山水相互缠绵、相互依赖最终达到和谐的瑰丽,看后直让人叹为观止,连连称奇!其震撼度,绝不亚于第一次见黄河一湾时对我心灵的撞击。美哉,九龙湾!</div><div> 黄河湾和盘托出,一揽无余,是彰显的美,九龙湾曲折隐秘,遮掩羞涩,是含蓄的美;黄河湾是大家闺秀,雍容华贵,九</div><div>龙湾是小家碧玉,隽秀清丽 ;黄河湾是宏观的美,以宏大雄伟取胜,九龙湾是微观的美,以精致灵动而迷人。黄河湾是豪放派的辛弃疾,有着北方汉子的豪爽粗犷,九龙湾是婉约派的李清照,有江南女子的媚态万千;黄河湾是理性的思考,九龙湾是感性的冲动……</div><div> 九龙湾美得让人难以想象与描述,仿佛在她面前费多少笔墨都是一种徒劳。她是养在深闺里的绝世才华的貌美女子,直至今天还在闺中不为人知。 让人真有一种“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感觉。</div><div> 村子里的人们说,这是小蒜河的入口处,在经过九个大弯后才流入黄河。这里风水特好,祖辈说南方人专门来此埋祖坟的,坟堆就在那个峁上……</div> <h3>  F.转角虸蛾庙(非重点,可辐射)<br></h3><div> 转角虽近时去过两次,但也终究没有找到我二十年前去时见的写着“转角古渡”大字的砖壁了,很是遗憾。只是当年写着“为人民服务”和“向雷锋学习”标语的供销社还尚在着,可也显得孤寂冷落,无人问津了。</div><div> 而不远处的虸蛾庙却焕然一新,是近几年修葺的结果。虸蛾庙小巧玲珑,建筑简约大方。两块古匾“妙化虫子”、“雅调宣世”彰显着古味。只可惜把两块有价值的古碑弃之不管,任凭风吹雨打日晒,却把两块近年的新碑立在殿前,呵护有加。本未倒置,不分轻重,让一行人真不知说什么才好。</div><div><br></div><div> </div><div> </div><div> </div> <h3>G.乌林寺(清凉院、武林寺)(次重点)</h3><div> 乌林寺是初建时为清凉院,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因周边森林乌色,乡民亦称为乌林寺。如今称为武林寺,是近年来人们的毫无根据的命名而已。</div><div> 乌林寺座落在一个凸起的峁塬上,地势较高,很远处便可望到。初建于大明成化五年(1469年),是我县现存较为古老的寺院之一。她也是我县六大寺院中的一座,遗迹保存还算完好,规模不小,建筑风格层次感明显,古风味较浓。特别是保存最好的牌楼,其上的砖雕玲珑精巧,栩栩如生,是难得见到的寺院景观,很值得重点保护。旧戏台右边墙顶端现已坍塌成一个大窟窿,必须得到及时修缮,否则会影响整个戏台的安危。</div><div><br></div> <h3>今日建议:</h3><div> 一、重点建设,多面开发。对有影响力的、大家普遍认可的、很有发展空间的景点应进行重点建设,一步到位,形成规模,从而形成一个重点辐射的效应,相互联动,互助互成。即看一个重点景观,可连同周围的几个小景点都连带上。大景点投资大,应有震撼力,别具一格;小景点投资小,是大景点的辐射区,应有看头。切忌芝麻西瓜一起抓,主次不分,明标不明确,形不成旅游路线,是景点重建的大忌。</div><div> 九龙湾应重点建设不待细言,而旧政府恢复也应提上日程。一是可以更好地保护和恢复古村落 ;二是可以再现旧政府的全貌,一举两得。加之人文故事浓厚,离现在也才70多年,是一个很是值得我们回忆和咀嚼的岁月,值得修复。  </div><div> 二、合理规划,保护性建设。景点建设应力求保持其自然原貌,开发时要多方论正,深入探讨,切不可盲目开建,破坏了原来整体的和谐美。如黄河一湾的建设,就破坏了原始的美好,原来浓浓的草坡不见了,一个天然的石窟小洞不见了,感觉新修混凝土与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从上面望去或照张相,底部也不是绿绿的背景了,让人叹惋。如果改造前没去过不会觉得什么,倘或以前去过,相信你定会伤感的。</div><div> 将来就别的景区建设,特别是对九龙湾这样的景区建设,更应慎之又慎,一旦破坏,万劫不复。我们没有开发的能力,我们可以留于后人;但切不可破坏性开发,杀鸡取卵,因小失大,让历史遗憾,遭后人唾骂。</div><div>  三、人文应与自然和谐统一。自然没有人文的融入就会失去好多韵味,会少了许多灵性;人文不与自然结合,就会成了空虚的说教,不会很好地让人接受。二者是组建一个景点的必须。</div><div> 个见是,一个景区的建设必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实际的景区的硬件建设,包括修路,设观景点,相应的餐饮住宿娱乐等设施;二是软件建设,多方收集相关历史故事、古老传说和趣味事等,最好能形成宣传册子;三是应在开建时就应培训景区工作人员,导游、保安等还是应有的;四是多方宣传,能关联上的一同打造。如一湾和九龙湾一同宣传,比单独宣传效果要好。总之这几个方面要齐头并进,不可偏废任何一方,才能形成合力,打造一个上品的景点。</div> <h3>“黄河石楼行”第二日</h3><div> </div><div> A.西坞夏周城(重点)</div><div> 从下洼村西去,经过一个长长的山窊,便到了老乡给我们指点的西坞夏周城了。</div><div> 这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山圪坝,大部分被毛绒绒的狗牙根草覆盖着,乱石散落,也没种地的一丝痕迹,给人感觉是一片荒凉。————至多也是一块牧地,对黄河边的村民来说,这山圪坝毫无一些特别地方,只不过比较平整、舒缓、宽阔罢了。</div><div> 正如平凡中蕴含伟大一样,就是这毫不起眼的山圪坝,却有着我们一时解不开的许多迷团,让我们不由地要想象、复原当时的繁华与先人居住的情况。她是什么时期的城郭?是什么人建立的城池?她存在了多少年?她的名字叫什么?为何历史上没有一点记载?……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边看边讨论着,充满着好奇、激动与感慨,真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div><div> 整个遗址南北长,东西短,上边宽,下边窄,有点像梨子的竖截面。与周边的山势比较起来,不算高,甚至有些低矮。但是可能由于地势特殊,东、南、西三面面临悬崖沟壑,只有北面一面与后山接壤,有着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而且北方不远处有一个高高的山丘,一方面可以把整个城池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另一方面还可以把四周的环境观察分明。————这可能就是城池的岗哨,因为不仅有坍塌的石头与泥土堆砌的浑圆土石堆,上面有着大大小小许多洞眼,还有不少瓦片散落。从这岗哨到城池中间也就一两箭之地,还有着不少墙根基的遗迹,让人同样浮想联翩,在脑海中构建着一个个可能。</div><div> 该遗址北边的城墙残存的较为完整些。有的地方的宽度还可以完全看出来,均在1.5米以上 ;整个长度应有二三百米,呈半包围形状。从此城墙一直往南走,总有千米之远,中间高低不平,有几堆不小的石堆,极有可能是较大建筑物坍塌后的堆积。有的地方还可明显地看出“分区”的界限,完全像一个城市的布局。来到城南,城墙只剩下地基了,没有一点城墙的模样了。</div><div> 站在南城,北望城池,有一种节节升高的感觉,好象整个城池不在一个平面上似的,瞒有一种层次感;可南望黄河,让人真正才感觉到了黄河天险。地形险峻,怪石嶙峋,其崖高沟深,惊心动魄 ,让人眩晕,实有华山之险。</div><div> 整个遗址内随处可见各种瓦片和陶器片。瓦片大概都是汉代的瓦片,而陶器的年代还要久远好多,可到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些陶器纹络有粗有细,表面也粗糙不同,有的内外皆有纹络,有的还穿着小孔……这仅仅是地表的瓦片和陶器片,一点都未挖掘。如若发掘开来,相信还有许多的遗留在地下躺着……</div><div> 考察结束后往回返时,见北面城下几步之远便有泉水涌出,虽不大,却也清澈。于是大家明白先民在此建城的又一点原因了。</div><div> 这一切,无不证明着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需要我们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或许石楼的历史因此又要往前追溯好多年,真让人兴奋不已。</div><div> ————以现在的眼光看来,你或许会觉得城池不大,一眼可望到边。但你可以想象,那是几千年甚至更遥远的古代啊,人口稀少、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简陋、生活条件极差的环境中所建的,能建成如此的规模,可能不亚于建筑一个故宫。历史不可复原,史书又无记载,我们还不能穿越,这留给我们多少悬念、多少遗憾啊!</div> <h3>B.黄河岸摩崖石刻<br></h3><div> 为了寻找黄河一湾的峭壁上是否有摩崖石刻,我们来到了陕西的西峪里村。从黄河西岸望这里,在大片的枣树掩映下好像没几户人家。可到这边实地一看,才知村子的“庞大”与整洁,真出乎我们的想象。</div><div> 一路迤逦而下,我们来到黄河滩上。在这边看一湾,只有巍然高耸的悬崖绝壁和浑圆的黄土峁梁,完全看不出一点美景,更不用说一些诗情画意了。这才觉得,这黄河把她最美好的一面呈现给我们,呈现给石楼。自古秦晋以黄河为界,清涧的地貌让石楼人民沾光,这“便宜”可是占大了。这么说来,也真得感谢清涧了。</div><div> 由于崖高,在岸边根本看不清悬崖上究竟是否存在石刻,就是用相机拉近也模糊不清。只得坐游艇下水近瞧,才看清楚了些。这貌似石刻模样的石头有两排,根本不像字迹,倒很像几枚印章。而且中间还满像用刀子拉下印痕。可印章中间也难以辨认是否为文字————至少在大家的学识水平上是难以辨认的。可这看上去明显是人类刻上去的遗迹,不像是大自然的侵蚀斑驳。难道这是摩崖石刻发展史上的雏形?真是不得而知了!</div><div> 这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包括文字、岩画和造像。盛行于北朝时期,以后各个朝代都延续下来。这样看来,这完全有可能是早期的一些文化符号,因为这块区域文化太古老,古老得让我们无法想象,无法解读。有些是专家也不能解释清的,不是还有许多人类未解之谜么? </div><div> ————这还得请相关专家鉴定了。这深不可测的中华文明,岂是我等凡夫能探究明白的……</div><div> </div> <h3>今日建议:</h3><div> 1.对夏周城遗址的开发,感觉还是清理出来,力求保持原来的沧桑感与古老感,切不可将真文物弄成假文物,看不出原来的模样来。如旧十字街的古楼,就不是完全撤掉重修的?维修不是撒了重建,就算是现在的材料与工艺比原来好几百倍,毁掉重建就是破坏文物,而不是保护文物。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文保单位的修复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文物本身的沧桑感、斑驳感、历史感。这一定要遵循的。</div><div> 2.修复时,多方参考对各地遗址的开发、保护、利用的做法,力求上档次上规模。格局要大,眼光要远。资金不到位可慢慢筹集,慢慢建设,那怕花三年五载甚至更多时间;不成熟的方案可稍后设施,切不可盲目建设,想提前出名与获益。有些事情是没有反悔的机会的,特别是重大的工程建设更要慎之又慎。</div> <h3>“黄河石楼行”第三日</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A.王怀女传说</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下洼村人口头传说的王怀女安营扎寨的地方,只不过是土坡和土堆而已。远处瞭望起来似乎很雄伟,好像有不少遗迹似的。可是走近考证起来,却什么也没有,让人大失所望。周边除了些清代的瓦片,再无他物,只是满山的银条,开得正妍。</div><div>&nbsp;&nbsp;&nbsp;&nbsp;</div> <h3>  B.辛关虸蛾庙</h3><div> 无碑无匾的一个庙宇,根本不能和转角的虸蛾庙相比。如果仔细说起来,觉得此庙宇根本就不能属于文物,只是一个平常的小庙宇罢了。</div> <h3>  C.鲁班庙(非重点,可辐射)</h3><div> 此袖珍小庙宇位于离黄河大桥不远处的小沟悬崖上,登上去困难重重,庙前也只能容三、四个人。</div><div> 这是一座完全在巨石上开凿的洞口呈长方形的小庙,完全看不出与鲁班有啥瓜葛。一是里面的塑像没有一尊;二是趷蹴着进去看到的壁画,也模糊不清;三是洞外刻有简单佛教图像,洞顶的文字也剥落得不识得几个。向后走几步还可看见对岸有一个坍塌的石樽,应该不是当年的鲁班所为。因为从新旧上判断,2500多年的剥落根本不会还是这么整齐的,倒很可能是阎锡山时期修建的防御工事。</div> <h3>  D.清涧藏雪楼<br></h3><div> 虽说正在建设,但规模、气势便已凸显出来了。格局之大,品味之高,是近年来新建景点中少有的杰作,令人震撼。登上藏雪楼,风大而紧,清凉之至,爽朗之至。四周远眺,黄土高原的地貌尽收眼底,从近到远,从北向南,从陕西到山西;从清晰到模糊,从自然到人文 ,从此楼到他景,都有一种高瞻远瞩,“君临天下”的霸气。使人产生一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感觉,整个人好像提升了一个档次,决不会有小里小气、得过且过的苟且。</div><div> 藏雪楼,一个诗意的名字,因毛泽东主席的一首《沁园春 •雪》而修。同为《沁园春 •雪》的创作地,清涧县能有如此的大眼光、大手笔、大投资委实让人羡慕。</div> <h3>  E.仼家崖碉堡(次重点,可辐射)</h3><div> 任家崖碉堡现已修复建成,在碉堡中已算是豪华版的了。里面小路曲折回旋,用石板铺成的小屋别具一格,很像缩小版的城市,颇有一番风味。 名为碉堡,实为一湾的另一个观景点。向东可看到一湾右侧的景色,向西可看见一湾的出水处。在此观景,让人惊心动魄,增加了不少惊险,也增加了不少好奇。</div><div> 离碉堡几步之外,有一小庙,因为在崖顶修建,人上去极其凶险。里边破败不堪,已无神像,横卧两块石碑。一块碑文已漫漶不清,另一块刻有“道光十六年(1837年)仲春吉日”的字样。据说为关帝庙,因为在黄河岸边关帝庙为实不少。</div> <h3>  F.永兴寺(非重点,而辐射)</h3><div> 对一个村级寺院来说,规模还可以,也整洁宽敞。但各方面都不可与乌林寺相比,历史也近了许多。</div><div> 只是一尊毛主席像孤零零地站在离永兴寺不远处的小峁上,让人不解。这伟人的塑像应放到红色景点才合适啊,能增加一些红色旅游的看点。在此真是“明珠暗投”了,实在有些不合时宜。</div> <h3>G.霍家村(重点)</h3><div> 该村的碉堡石城虽说已难觅踪影,但其自然风光就足以迷醉游人。因为村子不在大小,亦不在人口多少,而在于村风、村貌、生机与安祥。</div><div> 村中有一个极好的观景平台。村西为旧村,石窑为主;村东为新村,平房为主。各有各的风味,各领各的风骚。只不过是新村不规整些,人气较旺些;旧村破落些,居住人口少些。人站在这块条状的、较高的观景台上,环顾两边,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div><div> 旧村窑洞整齐大方,紧凑而不松散,有条不紊,像是老早就经过规划好而修建的一样,有章法,有间距,无论布景与留白,总是那样和谐统一,恰到好处。一排一排的整齐,一孔一孔的端庄,虽然不少已不住人,但当年的风采依然不减。 旧村现有两道城门(据说有三道,坍塌了一道),东西各一,守护着村子。这城门连同周围的高山与峁塬把整个旧村包围了东、西、北三面,只留下南边对着沟壑、远山。整个旧村就像大山怀抱中的一个熟睡婴儿,恬静、如意、温馨。</div><div> 村子里桃花争艳,梨花盛开,柳树浓郁;鸡在院畔啄食,鹅在路旁嬉戏,牛在林间吃草;两位老人悠闲地聊天……好一派舒适、和美、恬静的春光图啊! </div> <h3>今日建议:</h3><div> 1.有些东西宜早不宜迟,得抢占先机,抢得市场。这景点的建设有时与其他一样,步人后尘,如若没有独到之处,一定是没多少发展前途的。如清涧藏雪楼的建设,咱为何没有先人一步而建设?咱的自然、人文都应比他们优势的多,我们为何没有此想法与做法呢?“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好的思路,我们永远是追着人家走,绝不能成为领头雁、弄潮儿。</div><div> 2.建古村落旅游景点,一方面必须把旧村保护改造好,不失古意;一方面必须把新村打造好,不乏新意。二者结合起来,“喜新不厌旧”,互助互成。同时再与“一村一品”结合起来,建设一个拿得出去、说得出嘴、高质量高品味的村庄,“不信东风唤不回”,他们不来石楼参观才怪呢!</div><div> 3.做好石楼的旅游规划与建设规划。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实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要努力,终会有成功的一天。“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啊!</div> <h3>“黄河石楼”第四日及结束语</h3><div><br></div><div> A.呼延赞故里(重点)</div><div> </div><div> “如今的呼延赞故里不提也罢,提起来满是泪水!”考察完后我真有些揪心了。不仅是呼延山遗址已被夷为平地,呼延赞墓也不见了踪影。不知从这出去的呼姓、延姓、呼延姓的后代人们对老祖宗遗址荒废成如此,有何感想了?是不是还自豪地说我是呼延赞的后代了?是不是还一脸傲气地说着“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的祖训了?</div><div> 呼延赞及呼延家族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从民间流传到官方记载都不少。他们的忠孝节义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集中体现,每每被后人称颂。在中国所有的姓氏当中,就因为呼延赞,呼延姓也出名了不少。因此呼延赞的精神魅力一直荫庇着后人,福泽着后人。呼延赞成了一种的文化象征了。但是对这样的伟大人物的遗址、遗迹却荒废成如此,真是一种悲哀。</div><div> 然而,鉴于呼延家族在人们心中的影响之大,并有良好的家风家训,又加之石楼目前几乎没有建立宗祠来祭奠祖先,因此建议建立呼延家族的忠义祠堂,来教育后人,不失为一种良策。因为慎终追远,民德方可归厚;修齐治平,方可弘毅致远。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从家开始,从修身开后,而宗祠必然是最好的教育基地之一。</div> <h3>B.悬棺(非重点)</h3><div> 严谨的说来,在崖头村所见的半崖上的洞孔不能说是悬棺————至少目前还不能这样称谓。一方面不是真正把棺材悬挂在悬崖之上;另一方面洞里有没有棺材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且在另一个悬崖上的这些小洞好像放不进一个棺材似的。因此,再未打开洞或未见到真相之前,只是人们的猜想而已。</div><div> 目前只能勉强说是悬棺,其实是一个谜。</div><div><br></div><div><br></div> <h3>今日建议:</h3><div> 1.旅游景点是为游人服务的,是要面对广人民群众的,因此建设时要广泛采纳各方意见,多方论证。从而“依众靠众”,民主集中。高手在民间,有时好点子也在民间了。</div><div> 2.目前,全国各地都十分重视旅游,全民对旅游的青睐也与日俱增。因此建设景点必须站在全省、全国的高度来上项目、搞规划。思想要超前,建设景点也要远大的战略格局。如刘云晨书记当年开发东征大街一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div> <h3>  结束语:</h3><div> A. 四天的考察很快地结束了,紧张而刺激,劳累而欣然。让人收获颇多,感慨颇多。</div><div> 一是感觉我们的文物与旅游景点太多了,整个黄河东岸几乎村村都有,超乎我们的想象。</div><div> 二是保护意识太淡薄,有些破坏太严重,有的甚至到了无法修复的地步。</div><div> 三是开发力度太小,投资力度太小,让人有一种捧着金碗讨饭的感觉。</div><div> 四是缺乏规划与整合,零散的而不是系统的,粗放型的而不是集约型的。</div><div> 五是感觉我们对旅游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提上议事日程。</div><div> 六是我们思想还是保守,没有放开手脚干大事的勇气和魄力。</div><div> B.几天的考察下来,让人感触不少,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不说自己心头不快,说了又怕搔不到痒处,白费笔墨。或许有些是“站起说话腰不疼”,“武远远”了;或许有些是空刍经,说猛话装大;或许有些是乱弹琴,看似很忙乎,其实是瞎张罗……</div><div> 不管怎样,真诚地感谢县里给予我这次参与考察的机会,让我在此平台上写几句话。不过爱石楼,想让我们的石楼强盛起来却是真诚的,不容亵渎的。 “位卑不敢忘忧国”,希望我这几日的所见所感能为我们石楼的建设尽一己之力!</div><div> 祈愿我的石楼尽快昌盛起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