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

端木

<h3></h3><h3>  “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叠叠”,郑板桥的这首《题画竹》仅用三两句,就传神地勾勒出竹子的简约意境,竹子清新优雅的风流韵致。<br></h3><h3><br></h3><h3></h3><h3>  我爱竹,爱竹子的独特风韵,当然还可以拔高点,说我爱竹子的气节风姿。竹子的风韵风致,便是清净与脱俗。而竹子的笔直、性空、有节,古往今来,更被视为君子的象征,是千古文人追求的至高境界。</h3><h3><br></h3><h3></h3><h3>  记得那年去老家过年,住在远房的亲戚家中,她家的后院就是山,山不高,山上种满了青青翠竹。冬天的清晨,空气中飘着淡淡晨雾,竹满眼碧绿,隐在飘渺的淡雾中,漫步竹林小径,呼吸着清冽新鲜的空气,仿若置身仙境。那感觉,仅凭我手中秃笔,是怎样也描摹不出的。</h3><h3><br></h3><h3></h3><h3>  我的家附近没有竹林, 每想欣赏竹的风姿,必须到离家有一段距离的公园里,那里有一片小小的观赏竹林。极喜欢听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或在细雨中漫步竹林,听雨,微风送来缕缕竹的清香,静静地感受如此雅趣,真切体会杜甫诗中“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的竹之风致。</h3> <h3>  古来文人墨客,咏竹诵竹画竹,为竹而赋的诗篇,数不胜数。爱竹成癖者亦比比皆是。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营造之意境,清幽绝俗令人充满无限怀想。而苏东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句,则充分表达了对竹的偏爱。<br></h3><h3><br></h3><h3></h3><h3>  细数古今,与竹有关的故事当推“竹林七贤”之轶事。“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饮酒赋诗,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h3><h3><br></h3><h3></h3><h3>  但在咏诗作画中,在日常生活中,在官场仕途中,爱竹成癖最为典型的人物,则当然非郑板桥莫属。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书、画俱佳。郑燮爱竹,爱到了骨子里。在他看来,竹是绝佳的创作意象。竹的形象是正直、虚心、坚韧、挺拔,且有气节之寓。由此,竹就完全承载了板桥的思想,寄托着板桥的情怀,是板桥最亲密的朋友。或者说,竹子就是他的生命。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峭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一诗,就是他一心为民、不计得失、甘守清贫、矢志不移的真实写照。而他的另一首咏竹诗,“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更是兼有了一种超然脱俗的韵味。</h3> <h3>  古人留下的那些清淡简约的咏竹诗句,读来意境深幽,带着淡然素简之禅意。我们小城冬天不是太寒冷,公园里那小片的竹林,依然青青。置身竹林,悠然遐思,想着那些生长在深山里,溪水畔,小径旁,山谷中的竹。远离尘世,独自清净,不由令人悠然神往。想象自己是一杆修竹,在略有寒意的凉风里,枝叶轻摆,那风情,那韵致,怎一个妙字可言!<br></h3><h3><br></h3><h3></h3><h3>  一枝一叶总关情。张潮 《幽梦影》道:“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蕉与竹令人韵……”一个“韵”字,道出了竹带给我们的美妙之感觉。幽篁深处,风中竹舞,月下晨间,竹影婆娑,都是竹韵之境界。竹韵,就是竹自然而成的怡然与静雅。置身竹林,观竹幽思,恬适宁静溢满胸怀,一份淡淡的诗情也油然而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