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黔阳芙蓉楼,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宴宾送客、吟诗作赋之处。时诗人曾于此送友人辛渐北回洛阳,写下了唐诗名篇《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不过也有学者考证,说送客诗是在江苏镇江写的。但这也没什么,黔阳既然有芙蓉楼,诗人也确实在黔阳古城任过官,黔阳人肯定希望送客诗就在黔阳写的,于情于理都不为过。何况此诗无形中已经成为了黔城旅游的名片了。<br /> 芙蓉楼位于黔阳古城沅㵲二水交汇之处,是一座江南古典园林建筑,在清代就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br /> 据传芙蓉楼于唐天宝七年(748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今黔城)县尉时所建,后年久荒芜。 现存芙蓉楼为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知县曾钰为纪念诗人,于城西香炉岩重修。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县龙光甸又重修。1937年,县长张其雄再次修葺。文革后,湖南省政府又拨专款整修。使其成为名闻遐迩的著名景点。<br /> 唐大诗人李白曾赠诗王昌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龙标是当年黔阳的古县名。五溪是沅水的五大支流,故古称怀化一带为"五溪之地",当时正是夜郎属地。<br /> 游芙蓉楼,是观景,更是读史,拜艺,品文。游芙蓉楼而不探其底蕴,就只能说是到此一游,淡然乏味了。</h1> <h1> </h1><h1> 芙蓉楼门前有送客亭,传说是王昌龄送友人辛渐的地方。亭子边的河码头当是其时友人乘舟北去的出发地了。亭上有联"名花好共题诗句,寒雨曾经送客舟",是清道光进士王诰所撰。</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立于送客码头,垂柳依依,江水淼淼,远山含黛,情景交融。想寒雨夜,平明时,诗人少伯左迁龙标后托友明志时的心境应该有纠结,而更多的是坦荡!</font></h1> <h1> 龙标胜迹门是芙蓉楼的老大门,建于晚清。高12米,宽7米。正中为大型泥塑少伯送客图。左右为春夏秋冬四季图。胜迹门用桐油、石灰、糯米制作的精美堆塑;牌坊高三丈面河倾斜两尺,斜度超过比萨斜塔却安然无恙;门楣正中的指南针上南下北,与常规的上北下南截然相反。此仍龙标胜迹门的"三绝",故又称"三绝门"。<br /> 龙标胜迹门是黔阳古城旅游的标志,旧时行船看到此门,便知到黔阳县城了。</h1> <h1> 进入胜迹门,便是重檐歇山顶的芙蓉楼主楼了。它占地120平方米,全楼48块门窗精雕细刻,风格古朴,为江南木刻一绝。</h1><h1> 芙蓉楼一楼正面有对联:天地大离亭,千古浮生都是客;芙蓉空艳色,百年人事尽如花。这是黔阳晚清举人陈柄卓所撰。此联感叹人生,其间哲理,玩味无穷。</h1><h1> 二楼有明轩可供远眺,构成了"登眺则群山拱翠,俯视则万木交阴,沅水自北来环其下"的美妙景象。二楼大厅有联:"楼上题诗,石壁尚留名仕迹;江头送客,冰壶如见故人心。"是清代最后一位黔阳知县所撰,对少伯敬仰之情溢于言表。</h1> <h1> 芙蓉楼一楼正厅,有诗人王昌龄画像。王昌龄,字少伯,京兆(现西安)人。37岁中进士,累遭贬赦,58岁历经半年左迁龙标尉,66岁赴安徽毫州上任,其时亳州狼烟四起,王力主出兵,被刺史闾丘晓杀害。</h1><h1> 少伯于龙标期间,政善民安,为民敬仰,尊为"仙尉"。</h1> <h1> 芙蓉楼右后有芙蓉池。池中山石天然生成。池后建有一亭,形似半月,故名半月亭。相传是王昌龄抚琴吟唱之处。半月亭上有联:魚游水底寻明月,树插石缝遮青天。是凤凰人,民国总理熊希龄的作品。</h1><h3><br /></h3> <h3> 半月亭旁有棵豹皮黄药楠,其根部五枝並发将古树环绕,故名"五子登科"树。</h3> <h1> 芙蓉楼园中有耸翠楼,相传是王昌龄宴宾饮酒之处。楼正面有对联:径曲尚余寒雨润,楼高直与白云亲。</h1> <h1> 作为唐代大诗人,王昌龄被誉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共有177首诗歌留存。其中七绝75首,五绝14首。王在芙蓉楼生活8年,存诗29首。《芙蓉楼送辛渐》末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被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县令龙光甸和其子辛丑状元、江西布政使龙启瑞将这七个字合箓成壸形,其书法和雕刻艺术堪称一绝。成为黔阳文化底蕴的标志,中央电视台为此作过专门介绍。</h1> <h1> 耸翠楼旁的芭蕉林边,紧靠古城墙的亭子是三角亭。亭中有1937年黔阳县长张其雄撰文,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黎泽泰书写的《芙蓉楼记》碑。</h1> <h1> 芙蓉楼碑廊,共保存古代石碑128方,是湖南省保存古石碑数量最多、文物价值最高的地方。芙蓉楼碑刻是黔阳古城文化最典型、最浓缩的见证。这里有颜真卿、米芾、黄庭坚、岳飞、赵孟頫等名家碑刻,蔚为壮观,正如清代著名书法家王继贤在园内所题:妙书鸿戏秋江水,佳句风行晓苑花。游人每每于此,无不停足欣赏,流连忘返。</h1> <h1> 大型古香樟根雕是一著名民间雕刻家傅振源老先生带其弟子耗时两年多雕刻而成。此根雕重约一吨,因雕刻体积大、人物故事多、工艺精湛美而誉为"三绝根雕"、"芙蓉仙境"。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于"刀头奇取千般态,眼底尽收万种情"。</h1> <h1> 大铁钟铸造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高一米二,重五百公斤,被称为"江南第一钟"。其钟声雄浑、深沉、幽远。</h1> <h1> 根雕陈列室右前侧,有两块移自古城文庙的高大石碑。一块是孔子像,相传为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绘制。另一块刻着孔子的家谱。</h1> <h1> 芙蓉楼左后方竹林深处,,有小石阶梯可通数步高阜,其梧桐绿荫下建有"玉壶亭"。亭内设有石桌、石凳。石桌旁立有"冰心玉壶碑"。亭柱有对联"风动铃声穿楼去,月移塔影过江来",是湘西大文豪沈从文先生游芙蓉楼留下的。</h1> <h1> 芙蓉楼的最深处,有黔阳古城墻遗存。黔阳古城建城2000余年,几经毁建,现在的旧城墙巳遗存不多,现仅存西城门洞及部分城垣。芙蓉楼里的这段古城墙,更加增添了它固有的文化韵味。</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