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西江

<p class="ql-block">“梦里寻他千百度”,趁着春节假期,自驾前往黔东南雷山县,踏上了游历千户苗寨西江之旅。</p> <p class="ql-block">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十多个傍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居住人口1200户,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p><p class="ql-block">车行5小时,傍晚18:00,我们终于抵达了梦寐以求的西江。扑面而来的是巨大的苗族银色的头饰,耀眼的霓虹,五彩斑斓。</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清晨,站在千户苗寨门外,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我想:那一栋栋的建筑里,一定有酒有风也有故事。</p><p class="ql-block">果然,芦苼一响,四面的寨民,便循声而来,摆上酒桌,跳起了欢快的迎宾舞。苗家人以歌舞和敬酒的形式来表达她们热诚地欢迎远方的来客。</p> <p class="ql-block">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西江千户苗寨的田园风光和整个苗寨的建筑相辅相成,各显其美,以梯田为主。不同的农作季节梯田有着不同的色彩,与之吊脚楼形成了五彩的苗寨!</p> <p class="ql-block">顺着一条弯形公路蜿蜒向下,靠近公路的外侧,是一幢接一幢的吊脚楼客栈,车行约十分钟,山洼中的苗寨便出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清澈见底的白水河从苗寨中间穿过,将苗寨分成了两条街,古街和新街;南北走向的天生桥将两条街相连接,使苗寨成为一个整体。</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这里商业气息较严重。避开人潮,尽量探寻苗寨之美!</p> <p class="ql-block">蜡染,是苗族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它与绞缬、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苗家人为了使织出的土布,更富有层次感,便用黄蜡烧化后晕染在土布上。</p> <p class="ql-block">苗寨博物馆。苗族,没有文字,却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特定的节日。诸如:祭桥节,每年农历二月二,以户为单位开展祭祀活动。</p><p class="ql-block">燕子节,每年农历二月上中旬卯日,为燕子起窝。招龙节,申年二月,为寨子招回龙神。</p><p class="ql-block">爬坡节,每年清明节后,第一个鼠、马日,寨中的青年男女会对歌,赛马、斗鸡、游方。吃新节,每年农历五月下旬卯日,赛中,会开展篮球比赛。</p><p class="ql-block">最与众不同的是苗年,它与汉族的春节有很大的差异,每一年的苗年没有固定的时间,均由寨中最有权威的长老择日而定,连续九天休息。第十天丑日为祭田,寨中所有的男女老少,会聚集在一起,跳芦笙、斗牛,以独有的方式方法祭田神、祭耕牛。</p><p class="ql-block">四月八,每逢节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饭,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对唱情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苗族崇尚银饰,“以银为美” ,“以多为美,以大为美,以重为美”,构成了苗族银饰文化背后最重要的心理支撑。苗谚有曰“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抑或“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 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 class="ql-cursor"></span>博物馆中展示的蜡像,苗族姑娘头戴高高的银花冠,下沿圈挂银花带,花带下垂着银花坠,脖上是层层叠叠的银项圈,胸前戴着巨大的银锁。</span></p> <p class="ql-block">银锁是苗族银装中的主要饰物,制作十分精美,一般银匠在压制出的浮雕式纹样上会錾出细部,纹样有龙、双狮、鱼、蝴蝶、绣球、花草等。银锁下沿垂有银链、银片、银铃等。各种图案,寓含平安,长命等意。</p><p class="ql-block">垒土成山,积水成海。苗族对于这种银色之美的追求,永远都是那么热情十足,不厌其烦,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骨感和力感——仿佛美的一切质素都已融化在这闪闪银白之中,而白银,则成为浓缩世间一切美丽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苗山,有丰富的药材。沙盘标注了,各种药材的产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苗族居住的木楼,一般分三层,依山而建,大抵:一楼为正厅,由父母、兄弟所居。二楼为女儿的闺房,房间四面皆有窗户,姑娘们闲暇时,可靠窗而坐,“美人靠上靠美人,不美也有七分俏”。三楼为谷仓,系存放粮食作物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迎面而来的是《文化苑》的长廊。长廊古色古香,雕梁画栋。长长的围栏,可供人们小憩。</p> <p class="ql-block">也许是受地理环境影响,苗族,特别喜食酸,有这么一句话:“三天不食酸,走路打偏偏”,所以,满街都是各色以酸而制作的各种火锅。如:酸汤鱼、酸汤牛肉。置身其中,“游西江醉在苗家”,这一路行来,娓娓道来我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观看苗寨演出。</p> <p class="ql-block">芦笙表演。西江苗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芦笙是苗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山流水。</span>苗族人喜客,当人们来到苗寨,她们会端出自制的米酒、大碗迎接。若游人一抬碗,苗女便会不停地敬,甚至一碗接一碗摆成“高山”,将酒从最高的碗中注入游客口中。</p> <p class="ql-block">打糍粑。</p> <p class="ql-block">芦苼,是苗家喜爱的乐器,它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每逢芦苼节,苗家人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p> <p class="ql-block">锦鸡舞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锦鸡是苗族人心中的吉祥物,锦鸡舞七彩的服饰也象征着苗族人对七彩生活的向往。苗族锦鸡舞通常在节日、祭祀时舞蹈,都是以集体舞的形式呈现,场面宏大。</p> <p class="ql-block">寨中的长老们,穿着整齐的民族服装,无任何伴奏地合唱,歌词大意为,问:“是谁创造了人类”,答:“是蝴蝶妈妈创造了人类”。问:“是谁创造了古老的历史”,答:“是蚩尤创造了苗族古老的历史”……这一唱一答,分七个音部而出,让人仿若置身于天籁之中,</p> <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展示在舞台中央时,所有的游客不由得全场起立,步调一致地挥舞着手中的旗帜,声情并茂地齐声高吭《歌唱祖国》。</p><p class="ql-block">此刻,我的西江之行,即将结束。“别了,西江”“别了,苗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