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方夜谭交响组曲》说起——也说说孩子的早期教育

树琪

<h3><br></h3><h3> 早上10点钟,我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伸了伸懒腰,离开书桌走向餐厅。</h3><h3> 这是我这些年来新养成的“毛病”,从一个年轻时几乎一天都喝不了一杯水的“抗旱者”,变成了一个每天要喝八杯水的“暖水瓶”!这原因不用说,大家都知道的。呵呵😊!</h3><h3><br></h3> <h3><br></h3><div> 至于到底是不是那么科学合理,还真不纠结,自我感觉良好就行。感觉一好,就成了习惯,也就坚持了下来。</div><div> 我沏了一壶红茶,摆上一碟茶点,打开了音响,顺手塞进去一张CD。</div><div><br></div> <h3><br></h3><div> 喇叭中流淌出带有东方色彩、音画般的旋律,那舒缓、柔美、平静而又有些神秘的乐音,似乎在酝酿着相反情绪的到来。</div><div> 本来嘛,不管是民族乐还是西洋乐,不管是单乐章还是多乐章,旋律与节奏变化的一般规律大体上都是一样的,先慢后快再转慢或更快,先弱后强再转弱或更弱,当然也有可能是相反。</div><div> </div> <h3><br></h3><div> 我给自己斟了半杯茶,又煞有介事地兑了些牛奶进去,据说这样的喝法更有品位,也有营养,谁知道呢!</div><div> 但我没加糖,我不喜欢也不习惯喝糖水。</div><div><br></div> <h3><br></h3><h3> 坐在餐椅上,喝着好喝的茶,吃着好吃的茶点,听着好听的音乐,啊哈😊,别提有多享受了!</h3><div> 这种情境下,想不进入“梦幻”都不行!</div><div><br></div> <h3><br></h3><div> “姥爷”,也不知什么时候,我那四岁半的可爱的小外孙女不知从哪里跑了进来。“姥爷,辛巴达船长的船是不是要沉了?”</div><div> 外孙女突如其来的声音,把我从自得其乐的幻境中拉了出来,一下子把我整懵圈了。</div><div><br></div> <h3><br></h3><div> 我赶紧整理了一下情绪,问道:“你说什么,宝贝儿?”</div><div> “姥爷你听什么呢,”外孙女儿不满意地说:“你听啊,是不是辛巴达船长的船触礁要沉了!”</div><div><br></div> <h3><br></h3><h3> 我连忙收收心,喇叭中正在发出强烈的不协和音——那是第四乐章。</h3><h3> 乐曲在描述巴格达节日的热闹场面达到欢腾高潮时,突然发生情绪变化,出现了第二场景大海的主题,表达了辛巴达的船在暴风雨的袭击下撞上立有骑士铜像的巨石而沉没。</h3><h3> 乐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惊涛骇浪的翻滚气势和风雨中帆船正在与海浪抗争搏斗的音型!</h3><div><br></div> <h3><br></h3><h3> 我正在听的音碟,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代表作、那首著名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h3><h3> 天方夜谭组曲又名舍赫拉查达交响组曲、也叫《舍赫拉查达》,取材于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即《一千零一夜》)</h3><h3> 作品写于1888年,共分为四个乐章,同年在圣彼得堡首演。在最早出版的总谱中,每个乐章均附有标题,分别讲述了四个故事。</h3><h3><br></h3> <h3><br></h3><div> 我歉意地对小外孙女说:“对,对,是辛巴达船长的帆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暴,触礁了,要沉了!”</div><div> 我一边说着,一边不禁好奇起来。这小小年纪的孩子,怎么能听得懂这样的音乐、又怎能知道辛巴达的故事、还能听出触礁沉船的音型呢?</div><div><br></div> <h3><br></h3><div> 我有些疑惑地问道:“宝贝儿,你怎么会知道辛巴达船长?又怎么能听出他的船触礁要翻了呢?”</div><div> 小外孙女不无得意地说:“那当然了!是我妈妈给我讲的辛巴达船长的故事,是我姥姥告诉我这是辛巴达船长航海的音乐,那个特别好听的声音是王子和公主跳舞的音乐,这个特别“可怕”的声音就是要翻船了。”</div><div><br></div> <h3><br></h3><h3> 我不知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听的这个故事、听的这个音乐,也不知她还知道些什么。但我感兴趣的是,像她这样小的年龄,是怎么把听到的故事与听到的音乐联系起来、形成印象的;是怎样能辨别出不同音型所表达的不同故事情节和不同情绪的!</h3><h3><br></h3> <h3><br></h3><div> 外孙女凑了过来,依偎在我的身边说:“姥爷,你怎么不专心听音乐?边听音乐边吃东西不是好习惯!”</div><div> 好家伙,这小人儿居然一副大人的神态语气,“教训”起我来了。</div><div> 我说:“是吗,谁说的?”</div><div> “本来嘛,”小人儿说:“是我姥姥告诉我的,做什么事都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div><div><br></div> <div><br></div> 我立刻接着说:“对,对,你姥姥说的对,你也说的对。”<div> 看着现在的孩子们,一个赛一个,都成精了!相比较我们小时候,他(她)们懂得的东西,比我们多的可不是一点半点,无论是知识的范围、多寡,还是语言的组织、表达,再是思维的活跃、敏捷,都要强的多。<div> 这固然是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所引发的生长环境优化有关,见多识广总会比孤陋寡闻好许多啊。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早期教育”的作用吧。</div><div><br></div></div> <h3><br></h3><h3> 乐曲第四乐章播放完了,又自动进入第一乐章重新播放。</h3><h3> 伴随着第一乐章序曲中雄浑阴暗的国王冷酷形象和轻柔妩媚的舍赫拉查达柔美形象两个主题的交织对比,我陷入了沉思。</h3><h3> 从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操作两方面看,早期教育到底是一种什么教育呢?它究竟对孩子们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增长会有多大作用呢?如果需要早教,应该如何入手呢?早教的重点和规律又是什么呢?</h3><h3><br></h3> <div><br></div> 第一乐章仍在进行着,讲的是《大海和辛巴达的船》的故事,描绘的是经历了各种奇异经历的勇敢航海家辛巴达,多次出海远航,多次遇到风暴而触礁沉没,但却总是死里逃生。 <div> 乐曲采用无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着力表现无边大海的各种变化奇幻的景象,通过大海主题和辛巴德主题在全曲中多次变化再现,描绘了起伏动荡的海浪,船在粼粼波光的海面上飘然滑行,狂风巨浪的肆虐,以及在大海渐趋平静的气氛中辛巴达的小船平稳地渐渐远去。</div><div><br></div> <h3><br></h3><div> 我在想,生活于现代,好像没有那个家庭不是为孩子的智力增长和健康成长而全力以赴的。尤其是生长在城市的孩子们,打一出生、不,是从娘胎里就开始了“接受教育”,两代家长六个大人,无不围着这么个孩子打转转!</div><div> 可是,在“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上,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大人们的意见可就难以统一了。</div><div><br></div> <h3><br></h3><h3> 虽然是难以统一,多多少少的“龙凤”期望倒是一致的。</h3><h3> 于是,就有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以及七大姑八大姨们的“关照”,生怕因自己的一个“疏忽”,耽误了孩子一辈子的成长!</h3><h3><br></h3> <h3><br></h3><h3> 于是,对孩子们进行早期教育,就在独生子女的政策下、在家长们的企盼和担忧下,在社会资源的有限开发下,在家庭之间的相互攀比下成为人们高度的认可和社会的普遍共识。</h3><h3> 然而,由于往往理念和方法的不得当,或是鱼目混杂的利益驱动,把个好端端的幼儿和童年的快乐生活和智力开发,变成了“早教”驱使下的负担增速器,潜能没开发多少,快乐也没了。</h3><h3><br></h3> <h3><br></h3><h3> 不过想来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小时候虽然还没有什么完整的“早期教育”概念,也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条件比较系统地“早教”他们的孩子,但还是有不少的父母们,有意无意地对自己的孩子实施着他们认可的引导教育。比如讲故事、读小儿书、听音乐、学乐器等等。</h3><h3> 而这些内容,对这些孩子的素质培养和智力开发无疑是有成效的。</h3><h3><br></h3> <h3><br></h3><h3> 当时并不清楚,后来才知道,小时候所读过的《渔夫的故事》、《阿拉丁和神灯》、《辛巴达历险记》、《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是出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那里面的故事情节,就像中国的童话、神话和寓言一样,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浓浓地激发着孩子们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启迪着孩子们的心智!</h3><div><br></div> <h3><br></h3><h3> 《天方夜谭》这部伟大的民间故事集,内容包罗万象,有格言、谚语、寓言、童话、恋爱故事、冒险故事、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等,写情写景深刻生动,真实地反映出中世纪阿拉伯地区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风土人情。</h3><h3> 这部交响组曲作品便是根据《天方夜谭》中的相关故事和场景画面,以音乐的形式综合描画出来的不朽作品。</h3><div><br></div> <h3><br></h3><h3> 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曾经在沙皇海军中担任军官,漂泊四海,有丰富的游历。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的灵感,即是来自于他心中对于东方神话般的印象。</h3><div> 这部音乐作品由一些阿拉伯东方的画面和形象交替组成,其中有的是风俗性的趣闻,有的是幻想性的大自然景色或爱情的场面;有时充满炽热的激情,有时则是细腻、温柔和静观的抒情诗。所有这些都以诗意为其基调,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敏锐感情,散发出东方神话故事的芳香。</div><div><br></div> <h3><br></h3><h3> 遐想中,耳边飘来小外孙女的声音:“姥爷,卡兰德王子来了,认真听啊,我出去玩儿了!”</h3><h3> 音响里,第二乐章《卡伦德王子》正在进行。</h3><h3> 音乐旋律以急驰的节奏、木管主奏弦乐拨奏交替急转,诉说着沙漠上的卡伦德王子这个靠施舍为生的游方僧的故事,幻想的神秘主义色彩的画面展现在听众面前,栩栩如生。</h3><div> 这个主题经过多次不同乐器、不同色彩的配器,表现了王子遭遇的各种不同经历。<br></div><div><br></div> <h3><br></h3><h3> 外孙女不再继续听这段音乐,出去做她自己的其它事了,但无疑她是能够分清并知道这个乐章所讲述的故事的。</h3><h3> 实话说,她的早教我并没有太多参与,主要是她的父母和姥姥在费心。然而,从她的综合智力发展看,这种早教的确是有效果的。</h3><div> 都说早期教育要从音乐胎教开始,然后一直延续到6岁准备入小学,而关键期则在于孩子4岁前的智力引导。</div><div><br></div> <h3><br></h3><div> 有专家说,要提前开始幼儿正式教育的探讨和实验,提早培养他们读、写、算的能力。</div><div> 也有专家主张,早期教育重在发展智力,要通过系统训练,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div><div> 还有的专家认为,对孩子的早教要注重完整性和科学化,促进“体能、智能、心理能力三维平衡发展”,培养孩子们的九大成长目标:安全感、意志力、目标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平衡、力量、速度。</div><div><br></div> <h3><br></h3><h3> 提出早教必要性的理论根据,据说是基于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结果的研究成果。</h3><h3> 理论研究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h3><div> 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学习机会不但不会伤害大脑的发育,而且还会促进大脑的发育。</div><div><br></div> <h3><br></h3><h3> 因此,理论研究者们得出的结论是: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是进行早期教育的最好时机。</h3><h3> 他们认为,根据敏感期和大脑发育理论,人类对各种信息和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年,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独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孩子发展的机会之窗,因而就是宝宝获得智慧的最佳时机。 </h3><h3> 早期教育的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h3><h3><br></h3> <h3><br></h3><h3> 还有的早教专家提出更具体的观点,认为5岁前是幼儿智力发展最迅速时期,也是整个人生教育的起点,因此,必须打好基础。</h3><h3> 具体目标是:幼儿应在2-3岁的最佳时期,训练好口头语言的表达;在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时开始学习语言文字,包括外语;5到5岁半,则是掌握数量概念的最佳年龄,要学好算数;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至少要向一个艺术领域发展。</h3><h3><br></h3> <h3><br></h3><h3> 然而,过于理论、过于完整、过于全面、过于理想化的早教,真正实施起来却让家长们往往无所适从,不知到底要做些什么。</h3><h3> 比如,有的家长遵从专家的建议,把早教与“传道、授业、解惑”连在一起。认为教育就是上课,是大人讲、孩子听的说教和灌输。</h3><h3> 比如,更多的家长是采取灌输性的知识传授办法,乐衷于孩子能背多少首诗词、能认多少个字、能说多少英语,能画多么好的画等等,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养育、性格培养、良好习惯养成和责任心主动性的培养。</h3><h3><br></h3> <h3><br></h3><div> 外面老伴儿的连声召唤,打断了我的思考。等我再回到餐厅时,乐曲已进行在第三乐章。</div><div> 我重新整理了一下思路,仿佛从那深情、温柔、优美的阿拉伯风格的旋律中,看到了王子温柔、文雅、英俊的形象,看到了公主轻盈、委婉、柔美的舞姿。王子与公主的音乐主题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了一副热烈深情的爱情画面。</div><div> 我突然想到,这完美的王子和公主是不是也受到了良好的“早期教育”了呢?</div><div><br></div> <h3><br></h3><h3> 大家普遍认识到,早期教育并不仅仅是让孩子会识字、会背诗、会说外语,这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的开发。</h3><h3> 早教的重点,应该是在把握好孩子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基本能力基础上,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其注意力、想像力、交互力、创造力以及人格精神和正确的行为习惯等潜在能力。</h3><div><br></div> <h3><br></h3><div> 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智力超群、全面发展,以为学习越多的科目和技能,越能让宝宝发展的全面,结果大都事与愿违,还把自己和孩子弄得疲惫不堪。</div><div> 实践证明,如果孩子喜欢所学内容,学的过程中就会特别积极和父母或老师互动,进步也不小。如果早教科目和内容太多,对孩子的智能提高并不一定有更大收效,反而会造成孩子的大脑疲劳和逆反心理,不如悉心选择一两门孩子喜欢的更有效。</div><div><br></div> <h3><br></h3><div> 期望二三岁的幼儿用意志和刻苦来专注学习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但只要创造一种孩子喜欢的情境引起孩子兴趣,他们也可以比较长时间地专注于一项活动。</div><div> 因此,早期教育不只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父母与养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很容易将早教导向更大的误区。</div><div><br></div> <h3><br></h3><h3> 归纳一下社会上早教机构推崇的孩子早教训练方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模式。</h3><h3><br></h3> <h3><br></h3><h3> 模式一:以身心协调和智力开发为目标的早教基本训练。</h3><h3> 这种早教,是以家庭和父母为主体的教育方式,不是单纯的找老师给孩子上课,额外强加给孩子的训练。</h3><h3> 要求家长首先要做到“以情为先”、“以养为主、教养结合”,每天至少花一小时与孩子语言交流,与他们在生活和游戏中良好互动。</h3><div> 孩子早教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因此要在孩子每个转折规律期关注并培养其身体、情感、认知、交往和活动能力等。</div><div> 1.出生后6个月后,开始训练婴儿的咀嚼、视觉能力和抓取物件的能力。</div><div> 2.出生后9个月至1岁,训练婴儿分辨多少、大小的能力和听音能力。</div><div> 3.2~3岁,训练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肢体协调能力和认识、计数、音响分辨能力。</div><div> 4.2岁半~3岁半,训练孩子记忆、复述、理解能力和守规矩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遵守作息制度的习惯。</div><div> 5.3岁半~5岁,训练孩子的听读写能力,深入观察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div><div> 6.5岁~6岁,训练孩子的文理能力、逻辑能力、思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div><div><br></div> <h3><br></h3><h3> 模式二:利用国学经典文化进行早期教育及文化熏陶。</h3><div> 这是一种专业老师、家长和孩子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的早教方式,前提是在“早早期,既孩子3岁前”已训练孩子有了一定阅读能力和读书兴趣。</div><div> 6岁前,要基本完成国学经典文化的灌输,不要求全部、完整,选择一些基本内容即可(呵呵😊,这些内容大部分成年人穷其一生也未见得能弄明白了,让孩子6岁前完成的可能性有多大、其必要性和效果如何还很难说!电视上播放的那个天津女童恐怕是个例外的天才吧😄!)主要科目有:</div><div> 1.《易经》,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基础,是中华文化的源流所在;</div><div> 2.《大学》,对个人学习、提高修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div><div> 3.《中庸》,论述了提升人性道德修养的理论方法;</div><div> 4.《老子》(又称《道德经》),集中体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其中的辩证法与儒、释思想一起构架了传统士大夫的丰体心理;</div><div> 5.《六祖坛经》,强调人人都有佛性,只要回归本心,“见性”就可“成佛”;</div><div> 6.《论语》,其内容涉及政治、教育、礼乐、处世等等,是儒家文化基础所在,也是中外人士研究认识中国文化的必读之作;</div><div> 7.《三字经》,是“蒙书之冠”,国学中的重要典籍。全文三字成句,句句押韵,朗朗上口,并包含生活常识、传统道德、历史知识等内容。它用极其简洁朴实的语言传播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华;</div><div> 8.《百家姓》,帮助幼童快速认字;</div><div> 9.《千字文》,全文涉及自然、社会、历史、伦理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古代童蒙书中的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div><div> 10.《弟子规》,其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div><div> 11.《孟子》,它继承了《论语》的仁政思想,强凋“民心”的重大作用,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千古名理,是中华无数国学典籍中独具风采的一部作品;</div><div> 12.《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渗入现代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以及商业竞争中,成为人们的成功指南。</div><div> 孩子在3岁前活跃的主要是右脑,家长要抓紧这一时期,对孩子进行右脑开发。</div><div><br></div> <h3><br></h3><h3> 模式三:以音乐早教带动智力和能力的整体提高。 </h3><h3> 这是一种以专业老师为主、家长为辅,重在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提高孩子对音乐节奏、音调、旋律、音色的敏感度,从审美角度启发孩子察觉、辨别、表达、欣赏和创作等方面的能力。</h3><h3> 音乐本身即是一项才能的教育,它并不属于专业者,而是一种人人触手可及的学习与涵养。对0—6岁儿童加强经常性的音乐教育引导,可以达到以下功效:</h3><div> 1.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婴幼儿的注意力不仅短暂,而且很容易转移,一般来说10分钟左右就会产生疲劳。然而极具亲和力的音乐能使孩子的注意力得到持续增长。让孩子每天听一首经典儿童古典音乐,一个月后,孩子的注意力广度比未经训练的孩子能提高4倍。</div><div> 2.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让孩子把听到的讲出来是最好的语言能力训练。先让孩子聆听一些古典名曲,孩子们可坐可卧,闭上眼睛,保持一种轻松状态,老师或家长跟着节奏、随着音调的变化在一旁给他们讲解,直到乐曲终了。然后,让孩子们自己跟着音乐讲解一遍。如此下来,孩子在音乐方面的提升暂不用说,意外的是,经过一个月的训练,语言能力比同等水平的孩子提高了许多。</div><div> 3.提高孩子的记忆力。音乐是培养孩子记忆力的最佳教材。给婴儿循环反复地听古典音乐中的精品,并不断给孩子讲解;隔一段时间,更换其中的一些乐曲,再重复听、重复讲,孩子会很快记住他所反复听过的乐曲。</div><div> 4.提高孩子的想像力。音乐是培养孩子直觉思维和想像力的有效手段。音乐会使孩子的大脑受到强烈而美妙的有效刺激,从而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和艺术直觉,让孩子产生灵感,帮助孩子发挥潜能,创造性地完成其它方面的工作。</div><div> 音乐早教不是让孩子学一门乐器,而是选择合适的音乐类型,有规律地给孩子听和讲。 </div><div> 音乐类型不用限制得那么严格,无论是西洋乐还是民乐或是歌曲,只要有优美、柔缓、轻快的旋律,格调高雅一点就行,最好是经典的曲目。主要是把握好时间段和情绪的控制,逐渐让孩子对音乐形成印象和一定的“依赖性”,每当这类音乐响起的时候,就会使孩子有规律地产生相应的联想。</div><div><br></div> <h3><br></h3><h3> 模式四:以混合艺术为主导,以自然科学知识兴趣培养为方向,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重在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h3><h3> 在6岁前完成声乐、器乐、绘画、舞蹈、礼仪和外语的启蒙训练,完成孩子对自然、天文、生物、科技和术数等初级知识的引导性训练,使得孩子的综合素养得到快速、全面提高,为培养其成为一个具有深厚艺术修养的优秀科技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h3><h3><br></h3> <h3><br></h3><h3> 模式五:以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为基础,有选择地安排一些适合孩子特点的智能训练。</h3><div> 一、孩子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3岁左右的孩子,四肢的协调能力逐渐完善,一定要让宝宝养成自己吃饭、系扣子、穿鞋、洗脸、刷牙等习惯。孩子在吃饭过程中,可能会弄得一片狼藉,但是这正是孩子成长的时候,父母不要制止!</div><div>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逼着或者引导孩子去做,这不仅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div><div> 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执行力。专注是孩子需要培养的一种品格,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和智力活动。</div><div> 要从1岁起,就开始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一开始就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只有有了专注力,才能够进一步帮助孩子的学习其它知识,使孩子更加聪明伶俐。往往专注力越集中的孩子,智商都要比同龄的孩子高。</div><div> 孩子一旦开始动手做某件事情时,父母和其他人都不要打扰和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也不要总询问孩子的进展情况。要给孩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让他安静地专心做事。父母如果安静了、专注了,也会对孩子形成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div><div> 重要的是,父母要在孩子3岁以后,引导帮助孩子养成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的规律和习惯,每天让孩子学一些早教知识,读读书,听听音乐,画一些绘本,在陪伴陪和督促中,适当给点奖励,这样有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心理健康成长。</div><div> 三、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从孩子咿呀学语时候,父母就要刻意去创造让孩子主动积极说话的机会并形成一种习惯。这样不但可以锻孩子的胆量,避免性格的内向、懦弱;还能够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活动状态,养成襟怀坦白、直率开朗的性格;更重要的是,通过良好的表达,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做事的主见、思维的敏杰完整和沟通能力。</div><div><br></div> <h3><br></h3><h3> 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和智能开发等方面看,早期教育无疑是必要的,甚至也可以说是必须的。</h3><h3> 然而早期教育说起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找到一种适合于自己孩子的方法和内容并坚持下去就更难!</h3><h3> 但是,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又绝不是不切实际的“揠苗助长”、“照猫画虎”、“相互攀比”和“望子成龙”,而只能是按照人类生长的基本规律,安排一些符合于、有利于促进孩子脑力心智身体发展特点的内容,帮助孩子能够充分发挥蕴藏的潜能。</h3><h3><br></h3> <h3><br></h3><h3> 早教的方式和内容虽然需要了解,也需要遵从其一般规律,但并没有、也不应该有“高度统一”的模式。在一般规律下,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有选择地安排一些适合适当的科目和内容,是早教获得成效的根本。在这一方面,孩子的父母,无疑是孩子早教最重要的老师,也承担着最重要的责任。</h3><div> 早教,需要的是一种日常的安排,需要的是一种情感的投入,需要的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也需要一种理性的思维和必要方法技能的支撑。但最难、也最需要的还是一种毅力、一种坚持。一旦父母与孩子在亲情互动中养成了良好习惯,那么孩子想不优秀都难。</div><div><br></div> <h3><br></h3><div>附录: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与他的交响组曲《一千零一夜》</div><div><br></div><div>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俄国作曲家。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家庭音乐气氛的熏陶。1856年,进入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并认识了巴拉基列夫,得到他的赏识,在他的指导下进行创作,以后成了“强力五人集团”的主要成员。</div><div> 在鲍罗丁、穆索尔斯基、达尔戈梅斯基去世后,他为他们的作品续完未竟之稿,改稿、校订或配器,为整理朋友们的作品做了大量的工作;1871年起,他被彼得堡音乐学院聘为教授,在培养学生、著书立说、社会活动等方面都成绩卓著。</div><div> 他的代表作有十五部歌剧。此外,交响乐作品也很有名,如音画《萨德科》、组曲《安塔尔》、《天方夜谭》和《西班牙随想曲》等。</div><div><br></div> <h3><br></h3><h3> 一、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的缘起</h3><div>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乐作品《天方夜谭》又被译为《舍赫拉查达交响组曲》,创作于1888年,同年在彼得堡首演,作品充满了东方神秘主义色彩。</div><div>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65年受其父亲的影响进入了圣彼得堡海军专校学习,到了圣彼得堡以后他接受了更多的音乐教育的机会,最初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跟随钢琴家乌利希学习钢琴,1859年跟随卡米尔学习作曲,直到1861年当他结识巴拉基列夫以后,对作曲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他的创作手法受到了巴拉基列夫的直接影响。</div><div> 1862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远洋生涯,这长达三年的海员生活是作品《天方夜谭》最初的素材积累,作品中的描写海洋的主题如此美丽,皆来源他的海洋生活。与巴拉基列夫的结识,使得他受巴拉基列夫作品的影响深刻,他的作品充满了东方神秘主义色彩。</div><div><br></div> <h3><br></h3><h3> 二、作品的艺术特征</h3><div> 1.作品属于标题性音乐,美学特征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又具有“多义性”的特征。欣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来感受作品。</div><div> 标题音乐的产生,是主题形象固定化。标题音乐作品常常根据文学名著、神话故事以及自然风光作为素材内容来构思创作。标题的出现有一定的引导性,在音乐的发展中,故事情节也不断地在发展,欣赏者在体验作品的同时,能够根据作品的情节发展对音乐形象的感知更加深刻。</div><div> 从美学角度讲,标题是作曲家表达作品绘画性音画形象的创作手法。这部作品的音乐主题形象鲜明,有冷峻威严的苏丹王沙赫里亚尔的主题、有善良柔美的舍赫拉查达的主题、有勇敢的辛巴达的航海主题、有坚定活泼的王子的主题以及美丽的公主主题,这些鲜明的主题形象组成了整部乐曲。</div><div> 标题音乐是音乐作品形式美的表达形式之一,它鲜明的色彩表达出的音乐形象更加固定,每一个音乐形象都由固定的乐器来表达。比如作曲家运用小提琴婉转优美的音色来表达聪明善良的舍赫拉查达,深深扣入人们的心弦。运用管弦乐的合奏,来体现威武凶残的苏丹王沙赫里亚尔的气势,旋律坚定刚强、不容侵犯。而王子和公主的爱情,则由竖笛和弦乐组来演奏,只有这样才足以表达纯真的爱情。 </div><div>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在《天方夜谭》的创作中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塑造音乐形象的能力。这部作品色彩性非常强烈,优美的旋律、异域的风情,让人的听觉得到了享受,听众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融入到作品中,翱翔在神秘的神话世界里。</div><div><br></div> <h3><br></h3><h3> 2.这部作品的内在思维很有特点。在欣赏这部作品时,要深刻理解作品的音乐内涵,最主要的是在对《一千零一夜》故事理解的基础上,细细体会出苏丹王沙赫里亚尔的主题动机与舍赫拉查达主题动机的消长变化来。</h3><h3>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在《天方夜谭》中运用的基本手法,就是音色转换来实现主题形象消长。除了由各主题交织完成为主要特征之外,特别值得关注的,就是沙赫里亚尔主题和舍赫拉查达主题的消长变化贯穿整部作品的四个乐章,这也是欣赏全曲很有特点和有趣的地方。</h3><h3> 乐曲开始,序曲中的音型主题就明确沙赫里亚尔代表着凶狠残暴,舍赫拉查达代表着善良柔美。第一乐章中,沙赫里亚尔的音乐形象大量运用下行四度音程的连续进行,这种音响效果类似于号角的声音,强悍而不容侵犯,甚至在第一乐章的序曲和结尾都是它的主题旋律,音响效果非常震撼。而舍赫拉查达主题在三连音节奏型的伴奏下,运用二度音程的级进,缓慢流畅,则显得柔弱美丽,由于小提琴的单旋律独奏,声音很细微。而且舍赫拉查达主题运用小调来陈述。在整个调性布局中,作曲家运用小调音色的柔美黯淡来衬托苏丹王的凶狠霸道。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乐曲的进行中,舍赫拉查达运用自己的智慧逐渐感化霸道的沙赫里亚尔,他的音乐旋律变得越来越弱。在第三乐章,沙赫里亚尔的主题旋律几乎完全不存在了,变得气若游丝。到了第四乐章,善良与残暴直面斗争,智慧的力量变得强大,在舍赫拉查达温柔的旋律中,沙赫里亚尔的音乐旋律逐渐被融入其中,被彻底改变,二者的旋律在结尾处重叠起来,由管弦乐合奏来完成,智慧化解了凶险。</h3><h3><br></h3> <h3><br></h3><h3> 3.作品的结构分析。《天方夜谭》取材于阿拉伯民间神话故事《一千零一夜》,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h3><h3> 第一乐章《大海与辛巴达的船》。曲式结构包括序曲、主部和结尾。序曲分别由沙赫里亚尔主题、舍赫拉查达主题交替。沙赫里亚尔主题由管弦乐合奏,舍赫拉查达主题由小提琴独奏。沙赫里亚尔主题通过管弦乐的合奏表现出威武凶残的音乐情绪,而善良的舍赫拉查达的音乐形象通过小提琴的婉转细腻来表达。主部由海洋的主题和辛巴达的主题交替,结尾则是沙赫里亚尔主题与海洋的主题交替进行。其中,辛巴达的主题由长笛转化为管弦乐合奏,表现辛巴达的勇敢和机智。</h3><h3> 第二乐章《卡伦达王子的故事》。音乐旋律以急驰的节奏、木管主奏弦乐拨奏交替急转,诉说着沙漠上的卡伦达王子的神怪故事,幻想的神秘主义色彩的画面展现在听众面前,栩栩如生。</h3><h3> 第三乐章《王子和公主》。由爱的主题和舞蹈的主题交替,温婉的阿拉伯曲风,敲动着人们的心弦,音乐旋律优美流畅。</h3><h3> 第四乐章《巴格达的宴会》。开始时,通过管弦乐队中的小提琴、长笛与交响乐队的演奏来表现巴格达宴会的热闹场面。中间,出现了暴风雨的主题,表达了辛巴达的船在暴风雨的袭击下撞上巨石而沉没,木管、弦乐、打击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惊涛骇浪的翻滚气势。在结尾中,第一乐章中的舍赫拉查达的主题旋律再次出现,全曲在柔美的舍赫拉查达的主题旋律中平静结束。</h3><h3> 四个乐章都是由主部和结尾组成,小提琴独奏的美丽王后舍赫拉查达的主题旋律在各个乐章中若隐若现,贯穿始终。</h3><h3><br></h3> <h3><br></h3><h3> 三、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h3><div>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强调思想的自由与奔放,抒情性和幻想性是这一时期作曲家创作的主要风格。自由的思想使得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追求人的内在体验和注重精神领域的修养,富于幻想也是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主要特征,只有在创作中加入丰富的想象才能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也是他们热爱的题材之一。管弦乐《天方夜谭》正是取材于阿拉伯的神话故事,这是浪漫主义作曲家最喜欢的题材。异国情调的运用也是浪漫主义特征之一,东方神秘主义色彩渗透到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管弦乐《天方夜谭》及其歌剧《萨特阔》之中,异国情调的融入使得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特征。主题形象贯穿作品始终,也是浪漫主义作曲家常用的创作手法。沙赫里亚尔的主题旋律和舍赫拉查达的主题形象交织贯穿在全曲中,也使得四个具有独立故事情节的乐章得到了有机的统一。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管弦乐法的娴熟运用使得作品的音色发挥到了极致,他乐于钻研音乐作曲技法,本人著有《管弦乐法原理》一书,他强调和弦的配置要均而且要美,丰满的和声织体可以增加音响的层次感,在作品开始时,序曲中管弦乐合奏的沙赫里亚尔的主题气势宏大,当小提琴的单一旋律出现时,却并为使人产生突兀的感觉,反而觉得清新自然。这些都体现了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的浪漫主义特征。</div><div><br></div> <h3><br></h3><h3> 四、总谱介绍和经典评论</h3><h3> 作曲家在初版总谱上介绍了原作的梗概:古代阿拉伯的苏丹王沙赫里亚尔专横而残酷,他认为女人皆居心叵测而不贞,于是他每天娶一位新娘,次日便处死。机智的少女舍赫拉查达(又译“山鲁佐德”)嫁给这位苏丹王之后,在当夜给苏丹王讲了一个离奇生动的故事。第二天,这个故事正讲到关键之处,被舍赫拉查达的故事所深深吸引的苏丹王,为了继续听下去,破例没有处死舍赫拉查达这位新娘。之后,舍赫拉查达又以同样的方式给苏丹王讲了一连串的动听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个夜晚。最后,苏丹王被舍赫拉查达的故事所感化,终于彻底放弃了残酷的念头,决心与舍赫拉查达白头偕老。</h3><div>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在最早出版的总谱中,每个乐章均附有标题,标题内容取自《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在重版时,作者将各乐章的小标题全部删去了。作者指出:“我采用这些提示,只是想把听众的想象,引入我自己的想象所遵循的发展轨道,使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地想象更为详细的个别细节。”看来作者后来并不希望本曲具有过于明确的标题内容。</div><div> 前苏联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评论本曲时说道:“在富于造型性、色彩性的组曲中,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充分发挥了他的造型能力与幻想力。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的不是情绪的紧张度和戏剧性,而是色彩和装饰的对照性配置,是优美的节奏和出色的表现力。…… 在这部大规模展开的东方风格的交响组曲中,有着用音响来表现的风光景物、风俗性场面、传奇性故事以及抒情性的插曲。…… 在色彩合理的配置、动力性的音响(音的积蓄与释放)、拍节的匀称以及诸音乐要素的平衡等方面,《天方夜谭》无疑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中最成功的。”</div><div><br></div> <h3><br></h3><h3> 第一乐章:“海洋与辛巴达的船”</h3><div>  辛巴达是一个有各种奇异经历的勇敢航海家,他多次出海远航,触礁沉没,但却总是死里逃生。</div><div> 第一乐章中,作曲家着力表现无边大海的各种变化奇幻的景象。描写的是航海探险家辛巴达同狂风巨浪搏斗的情景,是个省去展开部的奏鸣曲式。</div><div>  序奏中阴沉威严的舍赫拉查达的主题与小提琴独奏的富有东方幻想色彩的舍赫拉查达的主题,作为两个主要的音素材,贯穿于全曲各个乐章。通过大海主题和配器、织体的各种音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乐曲采用了无展开部的奏鸣曲式。</div><div> 在序奏中首先呈现的是威严而冷酷的苏丹王主题,此曲由三支长号和一支大号主奏,雄浑阴沉,带有宣叙调特点。接着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了舍赫拉查达的第二主题,带有阿拉伯音乐风格的东方音乐特有的妩媚色彩的旋律,表现了舍赫拉查达聪慧柔美、委婉迷人的性格,与苏丹王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div><div>  这两个主题在全曲中多次变化再现,在不同场合表现了不同内容和不同音乐形象。中提琴、大提琴不断反复的伴奏音型,带有较强的波动感,描绘了起伏动荡的海浪。</div><div>  序奏之后,音乐转入对大海与辛巴达的船的描绘。主部中,舍赫拉查达的主题在大提琴、中提琴的波动音型伴奏下反复模进,犹如无边的大海。副部分别以前面的两个主题素材加以变化,音响越来越丰满、强烈。由于呈示部本身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作曲家便省去了展开部,让音乐直接在高潮中接到了再现部。</div><div>  在这背景下,苏丹王的主题演变成大海主题,成为奏鸣曲主部主题:这是个宁静、平和的主题,仿佛可见到辛巴达的船在粼粼波光的海面上飘然滑行。接着长笛奏出柔和的辛巴达主题:小提琴独奏再现舍赫拉查达主题,通过变奏使原来宁静的主题逐渐变得激动不安,预示着大海在骚动,暴风雨将来临,以及辛巴达与海浪搏斗的惊险场面。</div><div> 进入再现部后,大海主题呈现出剧烈、不安和动荡,描写了狂风巨浪的肆虐。</div><div>  尾声中,主题改由独奏方式出现,重现大海主题和副部主题,清透的音色就像是阳光下蔚蓝的浪花。音乐弱下去,在渐趋平静的气氛中,渐渐隐去,辛巴达的小船平稳地消失在远方的海面上。</div><div><br></div> <h3><br></h3><h3> 第二乐章:“卡伦德王子的故事”</h3><div>  “卡伦德”意思是靠施舍为生的游方僧。这一乐章又名《僧人的故事》。一天晚上,有三个游方僧去敲一所房子的门,求主人让他们住宿,当主人请他们进屋时,却发现三个卡伦德都只有一只眼睛。原来,这三个人都是王子出身,由于经历了种种险境而各自失掉了一只眼睛。于是,他们分别讲述了自己的不平凡的经理。</div><div> 第二乐章用复三部曲式,描写的正是这样一番情景。乐章开始,独奏小提琴奏出熟悉的舍赫拉查达主题,好像在提醒人们,舍赫拉查达又开始给残暴的苏丹王讲述一个王子扮成乞丐的奇异故事。</div><div> 接下来是三部曲的第一主题,这是王子的讲述。大管悠闲地奏出卡伦德王子的主题,这个主题经过多次不同乐器、不同色彩的配器,表现了王子遭遇各种不同经历,中间部是富有戏剧性的充满刀光剑影的格斗场景,长号奏出饱满、有力的号角性音调。</div><div> 随后几个主题交错,在发展中多次出现主题动机,展现了激烈的战斗情景。音乐越来越加速,越来越惊动,乐章的中段表现激烈,几个苏丹王的旋律中派生出来的片段不停地冲突着,时而是阴沉恐怖的魔鬼的出现,时而是勇敢的斗士在拼死搏斗。</div><div> 再现时,王子们叙述的主题变得比开始时响亮、强烈。最后再现的卡伦德王子主题的四次变奏,在雄壮有力声中结束第二乐章,低音部苏丹王主题隐约出现,似乎在赞叹。</div><div><br></div> <h3><br></h3><h3> 第三乐章:“王子与公主”</h3><div>  这是无展开部的奏鸣曲形式,采用了具有阿拉伯风格的深情、温柔、优美的旋律。</div><div> 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小夜曲”,宛如描写一对年轻的王子和公主,在梦境般的国度里谈情说爱的情景。王子的主题首先由小提琴奏出,表现王子的主部主题,刻画了王子温柔、文雅的形象,温情脉脉,如同表达爱的一首情歌。不久,在大小鼓颇具特色的节奏伴奏下,单簧管奏出舞蹈性的公主的旋律;表现公主形象的副部主题轻盈、委婉、柔美,具有东方舞曲风格,展现了公主婀娜、妩媚、轻柔的舞姿。</div><div> 乐章第三部分,上面的两个主题再度出现,情绪显得更加热烈。王子与公主主题(主部与副部)交织在一起,向人们展现了一副爱情画面,王子主题曲由弦乐奏出。这两个性格相近的主题,经过多次变奏,交替发展、缠绕,烘托出公主优美的舞姿和王子的热烈深情。紧接着舍赫拉查达主题又羞怯地登场,乐曲在公主的舞曲旋律主题中达到高潮,完满地结束了这一段爱情故事。</div><div> 最后王子主题再现,木管乐器流畅、轻巧的下行,轻轻地结束了第三乐章。</div><div><br></div> <h3><br></h3><h3> 第四乐章:“巴格达的节日,大海,船在耸立着青铜骑士的岩石旁遇难,终曲”</h3><div>  这个乐章描绘了两个情景:一是巴格达节日的欢乐场景,二是巨浪滔天的大海。</div><div> 第一部分以狂欢性的舞蹈、快速节奏型的主题,表现了五光十色巴格达欢乐的节日气氛。这是一个十分热烈的乐章。乐章中,前面几个乐章的各个主题,都以不同的色彩重现,他们共同塑造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节日的图画,最后作曲家使用了许多服役色彩的打击乐,节日气氛走向高潮时反复出现了与卡伦德王子主题相关的乐句,把斑斓多彩的节日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接着又出现公主主题,经过充分展开,把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div><div>  第二部分乐曲情绪突然变化,一切欢快柔美都消失了,音乐展示出一副严峻的画面,出现了大海主题,把人们重新带入大海。</div><div> 辛巴达的船在海浪中颠簸着,夹带着紧迫的暗流,木管、弦乐、打击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惊涛骇浪翻滚气势。在起伏不停的海波节奏型衬托下,长号、大号用力再现苏丹王主题。这两个主题交织发展,又再现了巴格达节日欢乐的气氛,达到狂热的高潮时,音乐突然停止,在锣鼓喧闹的敲击声中,发出一声巨响,管弦乐队奏出了一个强有力的和弦,暗示着辛巴德的船撞上立有青铜骑士的峭壁,粉碎了,沉没在茫茫大海中。乐曲气势渐弱,小提琴奏出呜咽似的大海主题,辛巴达主题也再次浮现出来,仿佛是对辛巴达这位勇敢航海者的回忆。</div><div>  尾声中,大海恢复了它的平静,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那样的安详、悠然。辛巴达的小船仍然在夕阳下稳稳地行驶着。此时,由小提琴独奏的舍赫拉查达主题又一次出现,象征着她微笑着讲完了她的寓意故事。最后,苏丹王的主题出现,它是由低音弦乐奏出的,也变得温和,表示被舍赫拉查达感化了。</div><div> 大海平静了,音乐在小提琴缓慢的余音和木管乐器的微弱的和弦中结束。</div><div><br></div> <h3><br></h3><h3> (文中关于早教的部分内容,是参考有关早教材料,在个人非专业认识和理解下的归纳编辑,不代表、也不涉及其他人观点,谬误之处在所难免,尚请大家谅解海涵。附录部分,综合摘编于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谢。)</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