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印度</h3>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说起人类文明的发展故事,几乎都会谈到"四大文明古国说"。我们对四大文明古国的定义基本源于梁启超的"四大文明古国"定义划分。今天看来,"四大文明古国说"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视角来看四条大河和与之发展出来的文明,应该说,基本概括和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一部分脉络和特征。这一学说虽然不大被西方的学者所接受,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和某些宗教的思想有悖。但这四大文明古国中,华夏文明是唯一传承和保留完整的古文明,其余三个古文明都没有了传承,这基本上毋庸踯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面的印度河流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哈拉巴文明,而这一文明最终是否毁灭于入侵南亚次大陆的雅利安人之手,对这段5000年前的古老文明及其文明消失的线索我们一无所知。除了1922年的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古城的考古发掘还可以见证当时文明的古老与神秘外,出土的近千件器皿和印章上的文字今天也无人可以辨认,哈拉巴文明已然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印度是世界上四大悠久的文明古国无需质疑,其历史比华夏文明还要悠久。如果南亚次大陆仅仅以消失的哈拉巴文明为标志入列四大文明古国的话,那么遗漏雅利安人到来之后以吠陀文化为核心的这一段文明就一定显得剑前疏后。本土和原著民建立的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创造的灿烂文明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的入侵所建立的"吠陀"文化和原始的婆罗门教。南亚次大陆在人类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创造的灿烂文明和智慧显然是大多数民族无法比拟和难以项望的,这是历史的事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被视为早期人类宗教哲学思想的法典,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战争纪实的英雄史诗,为宗教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堪称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这一时期古印度在哲学方面创立了求真施辩的"因明学",从本真事物的本质出发,展开思辩而不是逻辑学仅仅是论辩研议而不干涉事物的思想,上升为古典宗教哲学的范畴。在自然科学方面发明了16世纪到21世纪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成为现代数学的基础。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然后传播到西方。不用一一赘举南亚次大陆的不计其数的古老智慧和发明,随意列数"吠陀"时期传承下来的部分经典和"沙门"文化的文明硕果就已经汗牛充栋,显而易见古印度历史的悠远和文化的灿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今天,真正笃信佛教的人不会不知道那烂陀寺。可惜的是公元1193年,这座北印度曾经有着900万卷藏书令无数修行者不远万里前来修学的佛教寺院,被入侵南亚次大陆的伊斯兰古尔苏丹付之一炬,杀掉寺庙里誓死不改宗伊斯兰教的信徒,从此佛教在印度几乎绝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恒河南岸的古城巴特那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印度历史上最强大的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都曾在这里建都,后来笈多王朝迁都后这里成为最重要的属地。坐落于古城南面90公里处的那烂陀寺从公元五世纪鸠摩罗笈多王开始不断地增修扩建,至公元七世纪在戒日王的大力支持下那烂陀寺的规模已经相当宏大,建筑壮丽,藏书丰富,更成为世界佛教学术思想的一大中心,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可供寄宿的综合性国际大学。当时学院高僧云集,学者辈出,学风鼎盛开放,僧人学者逾万人,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佛教寺院和学术性大学。学院囊括了佛教经典、逻辑、文法、医学、数学、艺术、建筑、农业、冶金术等等科目,成为真正东方的思想文化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国唐朝玄奘法师西行的终极目的地就是那烂陀寺,义净也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并对那烂陀寺有过详细的记载。知道玄奘西天取经的同时,可别忘了中国历史上还有法显 、 昙无竭 、慧超 、不空以及无数僧人不远万里来到印度学习和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是南亚次大陆上鲜有的相对大统的时期。阿育王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公元前261年他结束了列国割据的政治局面,基本统一了今天的印度全境以及阿富汗等地,其在位时间把孔雀王朝的统治推向了鼎盛。征服了最后一个强劲对手羯陵伽国后阿育王目睹了战役中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无数人被杀,特别是羯陵伽国王的自尽,阿育王的良心受到责备。他深深感到战争的残酷,武力能征服国土,却不能征服人心。他怀疑武力的效果并开始有意识运用宗教维护统治的作用,提出"除邪恶、多善良、发慈悲、乐施舍、重诚实、贵纯洁"等一系列的道德规范。此时,佛教的一个高僧优波毯的说教使阿育王起了心念,他决定皈依佛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从此,阿育王的生命历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同时也使南亚次大陆的思想和精神发生了重大转变,佛教由此兴盛。到了笈多王朝,南亚次大陆以佛教文化为核心的建筑雕塑艺术如日中天,发展到了极致,如果不是伊斯兰教穆斯林的破坏,不知道今天会有多少精美绝伦的世界遗产让人留连忘返。可以说"羯陵伽之战"是阿育王生平和孔雀王朝迈向辉煌的转折点,并对印度历史及整个东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羯陵伽战争标志着孔雀帝国武力扩张时代的结束和文治时代的开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不久后,阿育王宣布佛教为其国教,召集全国一大批佛教高僧,编纂整理佛教经典,在各地修建佛教寺院和佛塔。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大批使者和僧侣到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去传教。佛教不仅传遍了锡兰,而且很快传到了 埃及、 叙利亚、 中国、缅甸及东南亚各地。佛教的兴起和传播,对东南亚及东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重要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今天当我们带着惊讶和叹服从中国四大石窟走出来的时候,不可忘记的是古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的马图拉和犍陀罗雕刻技艺。可以说,亚洲雕刻技艺和艺术风格的鼻祖就来自于古印度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后本土印度人建立的统一帝国。作为印度美术史上的笈多时代,通常指公元320年600年。笈多时代是印度佛教艺术的鼎盛时代,著名的佛教学院那烂陀寺就是建于这个时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同时,笈多时代的佛像雕刻在继承贵霜时代的犍陀罗、马图拉和阿马拉瓦蒂雕刻传统的基础上,遵循印度民族的古典主义审美理想,创造了纯印度风格的笈多式佛像。笈多式佛像在高贵单纯的肉体塑造中灌注了沉思冥想的宁静气质,精神美与肉体美达到了高度的平衡和谐和统一,代表着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最高成就。印度艺术家在笈多时代的两大雕刻中心马图拉和萨尔纳特,分别创造了笈多式佛像的两种地方样式马图拉样式的"湿衣佛像"和萨尔纳特样式的"裸体佛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笈多式佛像不仅影响了印度本土各地和后来的波罗王朝的佛像造型,而且影响了中亚、中国、南亚与东南亚诸国的佛像。就这两大样式来说,中亚与中国更多的受到笈多马图拉式样式的影响,南亚与东南亚诸国更多的受到笈多萨尔纳特样式的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而犍陀罗雕刻和艺术风格则偏向希腊。亚历山大的入侵带来了希腊文化的侵染,印度雕刻艺术吸收了西方雕刻艺术的基因最终形成了犍陀罗派雕刻和佛像艺术风格。随着印度文化向东传播,今天我们敦煌莫高窟中的很多佛像和壁画就能找到犍陀罗派艺术的影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然,后来佛教在印度几乎绝迹了,人们对佛教在印度走衰众说纷纭。除了印度教(新婆罗门教)兴起的挤压,罪恶昭彰的穆斯林的剿杀可能也是原因之一。那烂陀寺的焚毁也从侧面反映了伊斯兰入侵南亚次大陆后古印度吠陀文明的遭遇和命运,被毁的还包含婆罗门教、印度教以及其它宗教的无数圣迹。战争的掠夺和破坏是人类文明的浩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随着伊斯兰教对南亚次大陆的入侵,穆斯林文化也从此开始影响印度的历史。德里苏丹和莫若尔王朝留给后世的伟大建筑从此如雨后春笋,今天在印度的穆斯林时期的建筑圣迹比比皆是,艺术工艺登峰造极的泰姬玛哈陵就是众多伊斯兰风格精美绝伦的建筑翘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四大古文明的哈拉巴文明虽然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了,但很多历史学家认为紧随其后的灿烂的吠陀文明很大程度上源于消失的哈拉巴文明,但这个傲睨自若漫不经心的古老民族混合体丢失了文明延续的证据。肤色棕红的达罗毗荼人和余下的100多个民族心甘情愿的被划地为牢充当雅利安人种姓制度的奠基石,直到今天印度社会一股说不清的力量同样还在拼命维护这个臭名昭著的种姓制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还好,听说印度的种姓制度早有改善,古吉拉特邦走出来的买油娃最近也当上了总理。也许种姓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在慢慢演变和幻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南亚次大陆的历史就是这个混杂民族在3000年间建立的几百个小"帝国"书写的,特别是几乎统一南亚次大陆的孔雀、笈多王朝以及稍后突厥穆斯林建立的五个德里苏丹国和著名的莫若儿王朝。</span></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纵观印度人的人生状态,可谓是天然的乐观中带着漫不经心。而这种思想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中成就了一套真正的哲学和宗教系统,并在不同的情境和背景下演绎和发展,一些不明的因素铸就了印度人天马行空的想象思维以及浪漫的宗教人生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叔本华在魏玛时期就认为印度人是比欧洲人更有深度的思想家:"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出于外在与智识的"。印度人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想象和思维以及浪漫的宗教人生观从婆罗门教发展成为印度教那些玄奥的匪夷所思的宗教仪轨中就可见一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社会运转和生活的中心是神话和宗教,他们对理解现实世界缺乏兴趣,对现实生活也不怎么在意,更在意的是在虚构出来的精神的神话世界和彼岸世界,死后会怎么样?而不大关心现实中的生存状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印度宗教和外界"智识"的分离,铸就了今天的印度人的思想一方面傲世轻物 另一方面社会行为则充满着漫无边际的超时空想象,这种特质从印度的外交、宗教、文化和艺术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如果看过宝来坞的电影就一定会感同身受。信仰耶稣基督的西方人当然无法理喻印度文明深层次的发育动机和升华轨迹,恰如演奏钢琴在双耳失聪的人看来,只有指尖的跳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受到宗教、种姓、民族、语言、家族、职业和自然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南亚次大陆形成的是一幅非常多元、多样、碎片化的族群国家关系图谱,这些因素相对独立,有些则相互交叉重叠,这种多元化多样化和碎片化的区域国家是18世纪英国人来到之前南亚次大陆的基本特征。严格说英国人来之前没有"印度"这样一个国家,"印度"只是欧洲人对南亚次大陆的一个地域的概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同时让人不解的是,吠陀文化孕育的婆罗门教和今天印度教神秘玄奥以及匪夷所思的仪轨有何联系?今天印度人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想象和思维以及浪漫的宗教人生观与古老的吠陀文化有何内在的关联,这些都成为印度文化的不解之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另一方面,南亚次大陆在历史的长河中命运可谓多灾多难,屡遭荼毒。喜马拉雅山南麓肥沃的土地和印度洋暖湿气流带来的富饶物产吸引着无数的掠夺者,十八世纪以前的几千年间这里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地区。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塞种人、鲜卑人、贵霜人、土耳其人、匈奴人、蒙古人、突厥人和阿富汗人等都曾经征服过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印度历史上受到大小300次不同的征服,来的人很少被赶走而是不断的融入和叠加,又被下一拨强盗征服。多民族多种文化的共存和参杂是印度社会的重要特征。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除了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本土著民基本上没打过胜仗。最近的一次最彻底的征服来自于英国人将近200年的殖民统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由于不断地受到外族入侵、民族迁徙等因素的影响,南亚次大陆上的民族情况也是极其复杂,受多种宗教文化的影响,民族融合的进程非常缓慢。在英国人征服印度以前,能涵盖次大陆大多数本土居民的清晰的民族观念在印度尚未有过。18世纪以来英国对印度的征服和统治才催生了印度的民族意识。换句话说,这时候的印度开始做秦始皇统一六国和统一语言以及度量衡的事情。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像印度这样有着这样多的民族,不仅宗教和文化习惯千差万别,而且语言各异,相互之间交流困难。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47年挣脱英国殖民统治的枷锁获得独立时,印度本土的语言就有180多种,印在钞票上的本国语言也有14种之多,另外有700多种方言。在印度,特别是南方,每个邦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与相邻的邦的语言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甚至连语系都不一样。一些语言研究者甚至说,"正是因为英语的普及,才使得南方的婆罗门和北方的婆罗门之间有了交流沟通的可能。"英国人带来了管理南亚次大陆的国家机器和印度的"普通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了解了印度的基本情况,让我们来看看印度的建国和"印巴分治"。</span></p> <p class="ql-block">【三】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二战以后英帝国的国力已是江河日下,老朽垂暮。1947年3月24日,殖民统治印度180年之际蒙巴顿怀着忐忑的心情抵达新德里去就任英帝国的最后一任印度总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位有着皇室血统的海军少将就任不到10天就发现大英帝国在印度殖民的时间已经不长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更为糟糕的是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一场内战、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即将爆发。长久以来的宗教冲突已然发酵,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长期的抗争和对立使整个南亚次大陆一方面闹着独立一方面准备火拼,4亿印度人分裂成两大阵营,代表1亿穆斯林利益的穆斯林联盟声言,要么把印度一分为二,要么就把它毁灭,而代表3亿印度教徒的印度国民大会党则毫不让步地主张保留独立后国家的统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过去的一年,穆斯林联盟在真纳的领导下为争取建立巴基斯坦独立而爆发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并于1946年发起"直接行动日",于8月16日当天,在加尔各答,穆斯林与印度教、锡克教徒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教派大屠杀,包括孩子、妇女、老人都惨遭杀害。教派仇杀蔓延至全国各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遇难者多达数万人。整座城市弥漫着血腥和尸臭的气味,英国殖民当局出动了4万人的武装部队才平息了暴乱。事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互相指责对方策划了冲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局势已不能再拖延了,蒙巴顿想好了一个万全之策……"印巴分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时至今日南亚次大陆上存在着的三个国家莫不和当初蒙巴顿的计划有关。"印巴分治"也许是垂暮的英帝国唯一能拿得出来解决印度危机和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的权益之计,应该说,全人类的智慧综合起来也难找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蒙巴顿计划"的实施,标志着英属印度的分裂和英国对南亚次大陆殖民统治的终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今天我们无法评述这一选择,也无法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解决民族矛盾和宗教对立这一在南亚次大陆存续了千年的矛盾。穆斯林吃牛肉,印度教视牛为神灵不许宰杀,这个基本的生活方式都存在这样悬殊的对立,不可想象生存空间的其它方方面面。等待南亚次大陆的命运将是不可避免的被撕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英属印度各方面势力的妥协和英方的无奈和极力劝道下1947年8月15日,印度终于宣布独立,英国结束了在南亚次大陆两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然而,当虔诚的印度教徒打开日历时,却发现这一天恰好是印度教的黑道凶日,印巴分裂成为印度教徒心里永远的伤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巴基斯坦也相继建国。根据独立法案,巴基斯坦坚持独立后的国家由东、西两部分组成,被印度隔开。两地居民的民族语言和文化都不尽相同,统一的基础仅仅是伊斯兰教。蒙巴顿预言:不出25年,东部一定会脱离巴基斯坦。后来东巴基斯坦在印度的支持下于71年建立孟加拉国,应验了蒙巴顿的预言。由于"蒙巴顿计划"提出,殖民地的数百个土邦可以自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信仰穆斯林的归属巴基斯坦,信仰印度教的归属印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但是在居那家德、海德拉巴和克什米尔邦,王公的信仰和当地人民的信仰相悖,于是王公和他的臣民在归属问题上就发生了分歧,其中克什米尔的归属成为印巴分治的顽疾,至今悬而未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位于印度阿姆利则以西18公里,巴基斯坦拉合尔市以东17公里处的瓦嘎小镇,时至今日,留给印巴两国唯一的合作就是这里的降旗仪式。如果到阿姆利则,可别忘了来到这个小镇一睹双方步调一致滑稽可笑的降旗仪式。每天傍晚在瓦嘎口岸都要举行印巴边境部队互相较劲般的口岸关闭降旗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双方军人都为了让自己踏步的声音高于对方,而将脚尽量提高又重重落下。用响亮的皮鞋叩地声来显示本国的军容风貌。而印巴特色的军服头上的装饰仿佛一个鸡冠,两名印巴士兵互相较劲仿佛两只雄鸡在互相对峙。而在最后,在"剑拔弩张"的气氛中,两国军人一握手,然后迅速关闭两国口岸,降下两国国旗。这一独特的景观招来全世界不远万里的游客到此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尽管印巴不可避免地分裂了,可双方还在默契的用这种滑稽的方式延续和管控千百年来南亚次大陆的纽脉。相信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抛弃狭隘和虚荣自尊,也许将来终究会找到解决分歧的办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如果想去看看印度河孕育的哈拉巴文明遗址,还只能去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巴分治后哈拉巴文明的两处遗址都在巴基斯坦印度河畔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如果单从这个角度来看,巴基斯坦变成了文明古国的发源地。</span></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印巴分治"使印度丢掉了那份悠远和模糊不清的哈拉巴文明的记忆和印象以及印度河流域的土地。不过这样也好,婆罗门教的湿婆神可以引领印度教徒专心一致在恒河边不受干扰的静心修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阿勒格嫩达河和帕吉勒提河是恒河的两大源头,在喜马拉雅山的高山沟壑中纵横汹涌地奔至代沃布勒亚格附近汇合后才被称为恒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条印度吠陀文化和婆罗门教的母亲河有足够的空间和水量孕育滋养南亚的生灵,同时产生的文明也强大的影响着东亚及东南亚等地区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柬埔寨的吴哥窟,缅甸的蒲甘,印尼的婆罗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中国西藏的布达拉宫和成千上万的佛塔寺院,中原四大石窟和佛教名山,以及韩国日本的诸多佛教圣蹟,举不胜举。恒河文明产生的佛教远播世界并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宗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而产生于古老的婆罗门教的印度教今天在印度和东南亚拥有超过10亿的信徒。印度的母亲河--恒河同时孕育了世界上两大宗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印度教尊恒河之为"圣水河",除了被认为是正源的根戈格里冰川范围已经是神圣有加以外,还因为恒河之水的另一个源头来源于中国西藏的神山岗仁波齐山脚下的圣湖玛旁雍错。印度教传说岗仁波齐是湿婆神修行的地方,其妻子乌玛女神是喜马拉雅山的女儿,洗浴的地方就在山脚下清澈的圣湖玛旁雍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千百年来,一些虔诚的印度教徒会长途跋涉,甚至赤足翻越喜马拉雅山到中国境内的"神山圣湖"来朝圣,到湖中洗浴以祛病消灾益寿延年,到神山朝拜以得到湿婆大神的启示。同时,恒河也是印度教徙心目中可以涤罪攘祸,通往来世的必经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恒河河畔的瓦拉纳西是东方的宗教圣城和印度教的祭祀中心。在这里举行的昆巴美拉大会是印度一项传统的宗教节日,距今已有 1300 多年的历史。传说众神为保护一个能让人长生不老的大壶与群魔展开争斗。后来,大神因陀罗之子设法偷回了大壶,却在返回路上不小心将四滴甘露洒落,就此形成了恒河之滨的四大圣地。所以恒河祭又被称为"大壶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瓦拉纳西的大壶节庄严而神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而每天傍晚和清晨,世界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混杂在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印度教徒之中,万人云集在恒河边的瓦拉纳西参加神秘的恒河夜祭和晨浴,观看这犹如神迹般不可思议的仪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如此之多信众来到这条神圣的河边,打开灵魂的窗户去接受和感悟万神的旨意和力量;祭师虔诚而专注的企盼众神又能给信徒内心带来怎样的神圣与震撼呢?我们也许只能从热闹的场合中感受印度教精神的皮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瓦拉纳西的恒河晨浴无疑是世界上最为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在恒河边,怀着虔诚的心情,不论天冷天热,毅然走进恒河以求用圣水冲刷掉自己身上的污浊或罪孽,达到人生超脱凡尘死后去往天国永生的美好愿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印度教信徒也许是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来世,所以对于现世的苦难便可以这般坦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恒河岸边还是灵魂升天的圣地。烧尸的仪式每天都在这里举行。有些饥寒交迫默默承受的老人,不争取不哭诉、不埋怨,等待着静静的在恒河岸边死去。按照惯例这样可以免费火化,实现他们把骨灰倾入恒河而灵魂去往极乐世界的愿望。不过这是穷人没有办法的办法,更多人还是愿意去河边的烧尸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有钱人家会选用白檀木,将柴薪堆叠好后,再把遗体放在上。如果是女性,一般是彩色纱丽裹身并饰以白花。纱丽还需经过恒河水浸泡以此净身。然后浇上有香料的油脂,开始近三个小时的焚烧,死者终化成灰烬。为了拥有更好的来世,骨灰多由家人用手撒向"圣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个过程一般在黑夜,伴有气氛浓郁的祭祀表演,岸上的人们和河里的小船纷纷靠了过去。炫目的烛火和缭绕的烟雾配合着老祭司沙哑的歌声和串串铜铃的节奏,古老的恒河显得更加苍凉神秘和厚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然,并不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采取火葬的方式。像一些贫穷的老人、五岁以下的孩童、自杀身亡者的尸体,均是直接在恒河上放流,或是用石头绑住尸体直接沉入恒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由于不同的各种文明要素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分布并不均匀,不同的民族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区别和不同文明的差异。我们往往把适应环境和自然的固定下来的某种生活方式称之为文化,把能够传承的这种文化叫做文明。当人类的历史发展到一定的文明阶段,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不管其灵魂和肉体以何种方式和宇宙交流,但生命终究不可避免只会朝着一个方向走去,那就是生命的终点。而精神因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以各自精彩纷呈的方式传承并延续下去,这就成就了地球上不同的文明形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们真不应该在这种文明的差异中妄加丝毫的评论。每一种文明的延续背后都是人类对自然和对自身为适应生存最精辟和全面的精神总结。所有的崇谈妄议在如此虔诚的仪式和仪轨面前只会显得格外浅薄和微不足道,同时也是对自己敬畏之心的昭然若揭。就像某个哲学家所言:真正的宗教和信仰只需要关注自己的精神和对神圣的敬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