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b04fbb">午后的阳光愈发耀眼,透过窗帘直射在我敲击键盘的手指上,突然感觉这个画面异常的明亮和美好。</font></b></h1> <h1><font color="#b04fbb"><b>其实,今天大风,5级,天地之间除了阳光明媚,其余皆混沌。这样的天儿,只适合窝在家里徜徉在文字里。</b></font></h1> <h1><b><font color="#b04fbb">这段时间有事没事喜欢借读图书馆里《中国青年》来看。思想很尖锐,文字很冷静,思维很多元。我特别喜欢。印象很深的是18年第1期《中国青年》的精神家园栏目呈现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驻足深思的话题:生命的无意义感。记得川端康成曾说,“人生即徒劳”。是的,现代很多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无意义感”。</font></b></h1> <h1><b><font color="#b04fbb">貌似很多人小的时候应该都曾憧憬过自己美好的未来,一如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说的那样:“小时候,谁都觉得自己的未来闪闪发光。”不是吗?但是一长大,发现理想在现实面前简直不堪一击。你可能用尽了所有的智慧和才华,也未必会过上你想要的生活。随着岁月的拉长,时光的流走,我们会越来越质疑,人生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意义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每个人的生命貌似都是一个虚无的存在,为活着而活着。庸庸碌碌,平淡无奇。既没有存在感,更没有幸福感。这样的生命,谈何意义?但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深以为然。</font></b></h1> <h1><b><font color="#b04fbb">生命本身确无意义,其意义也是我们每个人倾其一生用心用情赋予给它的。</font></b></h1> <h1><b><font color="#b04fbb">我们每个偶然的生命,微如芥子,苟活在这人世间,不管是春风得意还是马前失蹄,不管是积玉堆金抑或是朝不保夕,我们应该都能触摸到自己曾经存在过的痕迹。我们曾经感慨生活的痛苦迷茫,命运的不遂多舛,我们还曾抱怨工作毫无激情,生活平淡无趣。我们也曾感慨繁华似锦的春天有多美丽,我们也曾发现皓月当空繁星满天的夜空有多震撼,我们曾沉醉于亲人彼此的惦念和亲切的关怀,我们也曾流连于琴瑟和鸣的你侬我侬中……生命一场,我们的感触复杂且丰盈。而这些情愫,这些感受,即为我们生命的意义。</font></b></h1> <h1><b><font color="#b04fbb">人生很多事,其实都是徒劳。但我们依然要去经历,要去折腾,要去感受。我们抱怨,我们反抗,我们哭泣,我们欢喜。我们构建着自己的小小世界,小小的家。我们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然后又到一个人,我们来来去去,我们生生死死,身边所有人的存在和逝去仿佛也只是南柯一梦。人与人之间曾经一切的悲喜,所有的荣光都将无关紧要,随风而去。但即使如此,我们依然要热烈灿烂的活着,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活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天,每一刻。饿了就吃饭,冷了就添衣。花开了就惊喜,夜深了就困顿。用心感受生活中的起伏,用心留意身边的风景,赏青山绿水,听鸟语幽涧,看蝶戏花丛。不管是白天人来人往,还是夜间灯火阑珊,每一个人,每一盏灯都在证明着其存在的深刻意义。</font></b></h1> <h1><b><font color="#b04fbb">生命本虚无,但生命必须有所附丽。于自己于亲人,我们活着,我们存在,就是意义。虽不能精彩纷呈,但至少不能麻木不仁。</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