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 <h3> 杭州的春天处处是美景,市内的、周边的数不胜数。今天的旅游计划是身边的古镇——塘栖古镇。</h3><h3> 日期:2018/03/28 星期三</h3><h3> 天气:阴有时多云</h3><h3> 旅游方式:自驾(60公里)</h3><h3> 目的地:塘栖古镇</h3><h3> 人数:4(我、妻及其兄嫂)</h3><h3><br></h3><h3> 塘栖古镇位于杭州余杭区,距杭州中心20公里。广济桥是塘栖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起始点,也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薄墩联拱石桥。</h3><h3> 说起大运河,我想给东北的朋友们多啰嗦一点。因为我来自东北,总希望给家乡的老朋友们欣赏江南美丽景色的同时,也尽量多介绍一些江南名胜的历史、典故、传说以及特色美食什么的,就像我陪你们一起旅游一样。我希望以后写游记尽量采用这样的风格。</h3><h3> 文中照片除注明引用来源外均为本人拍摄,使用SONY a5000 微单相机。</h3><h3> 好了,书归正传,还是继续说运河的事。</h3><h3>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并且至今仍在使用中,是老祖宗留下的一个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杭州的塘栖广济桥,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h3><h3> 春秋时期,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始开凿运河,隋朝又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到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h3><h3> 塘栖建镇于北宋,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现存的史籍记载,早在北宋以前,塘栖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渔村,渔民们三三两两在此散居。京杭运河的开通使这个小渔村成为了杭州城水上运输的门户,各种商铺,客栈,货仓在运河两岸应运而生,明清时期更是成为富甲一方的“江南十大名镇”之首。这里曾经是一派商船往来不断,河畔人流熙熙攘攘的繁忙景象。</h3><h3><br></h3> <h3> 时值三月底,旅游淡季,所以并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但是满街的灯笼,密集的店铺和琳琅满目的食品还是显得很热闹、喜庆。</h3> <h3>现场制作大肉粽子。</h3> <h3>白玉方糕。白玉方糕是江苏特产,其外表洁白如玉,方方正正,清香扑鼻。模印图案是"福禄寿喜"和"恭喜发财"。方糕里面是红豆沙馅,因为皮儿薄,所以豆沙馅的颜色隐约透出。老板听出我们是东北人,特意告诉我们说方糕的米粉是用东北的大米和糯米磨的,是他亲自去东北上货的。为了给大家介绍这种难得一见的民间老手艺,经他允许,我场制录制了他制作白玉方糕的全过程。</h3> <h3>古镇古街洋招牌,感觉有点不太协调呢?</h3> <h3>京杭大运河源头</h3> <h3> 广济桥,相传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明朝时桥毁,后于1498年复建。桥长78.7米,宽6.12米,顶宽5.2米,南北各有踏步80级,中孔跨径15.69米,高7.75米,其余六孔南北对称。石栏板为素面,栏板两端为卷云纹抱鼓石,有望柱63根,四角望柱上刻覆莲。距今已有500年历史。</h3> <h3>桥头小广场</h3> <h3>戏台</h3> <h3>郭璞井</h3> <h3> “井水不犯河水”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却少有人知道这个典故出自这口郭璞井。相传东晋的风水大师郭璞路过塘栖恰逢大旱,大师决定为百姓修一口井,经过勘察选中了这块离运河几步之遥的地方,村民一挖果然涌出清澈的泉水,更奇的是无论旱涝井水水位始终高出运河水位6尺,无论河水多么混浊井水始终清澈甘冽,于是就有了“井水不犯河水”的说法。</h3><h3>郭璞井</h3><h3> 成语“井水不犯河水”,最早见于《红楼梦》第69回,其出处就在广济桥南面的郭璞井,井水与河水一泾一渭,大相径庭。郭璞井水位高出大运河水平面约六尺,水到至纯,甘冽割喉。据光绪《塘栖镇志》记载:康熙己巳年,玄烨帝南巡,驻骅镇西,汲此井以供茶水。</h3> <h3>广济桥旁,苏东坡塑像。</h3><h3>苏东坡曾经两次在杭州任职。第一次任职是1071年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1089年任杭州知州。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留下他的文字和政绩。1091年苏东坡奉昭入京,时任两浙路提刑的好友马中玉赋《木兰花令》词为他送行,苏东坡以《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词作答:“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故将别语恼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表达了对挚友的尊敬和惜别之意。这里的塘西就是现在的塘栖古镇。</h3> <h3>塘栖是标准的水乡,处处是河。街面沿河而建,因河成街。人家也多临水而居,古朴而宁静。</h3><h3>两岸街市分别称为水北街和水南街。街市建筑首尾相连成为长长的廊檐,是塘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有诗云:"摩肩杂踏互追踪,曲直长廊路路通。绝好出门无碍雨,不须笠屐学坡翁。"说的是这曲曲直直的长廊连成一体,下雨都用不着戴斗笠穿木屐了。</h3> <h3>中午在这里吃的面。</h3> <h3>塘栖人家客栈是塘栖古镇原著名十三家当铺之一的"承德当房",已有百年的历史,建筑保存完好,保持古宅原貌。整座客栈,粉墙乌瓦,石径柴扉,小桥流水,江南庭院,各式客房分布于六个天井院落之中,古色生香。</h3> <h3>客栈服务台。</h3> <h3>又是一家特色店铺。</h3> <h3>鲜艳的玩具吸引着孩子的目光,不愿离开。</h3> <h3>无视塘栖景色美,乾坤只在方寸间。</h3> <h3>清明前正是清明团子上市的时节。清明团子,用蒸熟的艾草泥揉进糯米团,包红豆馅或肉馅,蒸15分钟。清明团子看起来油绿如玉,糯韧绵软,闻起来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是江南地区常见的特色习俗美食。</h3> <h3>粮站是儿时难忘的记忆。盛粮食的箱子,装油的大桶。特别是木箱上接粮食的出口,看起来当时的南方和北方都差不多的。</h3> <h3>江南的小吃是极其丰富的,塘栖又是糕点的天堂。比如法根、老刀等老字号。品种则有云片糕、麻酥糖、椒桃片等等。据说不少杭州的老人会坐几个小时的公交车来塘栖买糕点。小时候,每逢过年,杭州的舅舅、表哥都会寄些猪肉、麻酥糖、椒桃片和各种年糕给我们,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眼下,好像打开了记忆的仓库,琳琅满目的、那些熟悉的糕点,让我感到一阵莫名的兴奋。</h3> <h3>阿忠粢毛肉圆,塘栖名菜。以鲜肉、糯米为主料,经蒸笼蒸熟,形如乒乓球,肉中有糯米的香味、糯米中有肉的鲜味。咬一口,香香糯糯的,确实挺好吃的。</h3> <h3>各种零食。</h3> <h3>臭豆腐卖了一辈子,脾气都变臭了。😄</h3> <h3>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帝南巡,考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纳皇粮情况。查得苏、皖两省积欠额巨,而浙省未予拖欠。为表彰浙省,皇帝大笔一挥,蠲免浙省地丁钱粮三十万两。并将“圣谕”刻石,晓谕官民。 </h3><h3><br></h3><h3> 如今,御碑码头焕然一新,成了古迹公园。雄伟大方的牌楼向世人昭示着当年古镇的辉煌;码头北侧的御碑亭,更是成了人们流览欣赏的古迹。</h3> <h3>华灯初上,止水如镜。</h3> <h3>塘栖夜色。</h3> <h3>气球之舞。</h3> <h3>与妻合影。</h3> <h3>夜晚,水面依然波光似锦,游人还在兴致勃勃。</h3><h3>我们,要回家了。</h3><h3>再见!塘栖小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