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边塞诗,在风格上,以奔放雄伟,慷慨激昂,以气象雄浑见长,而其中又以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最易为人所欣赏。<br> 但描写异域风光、抒发朋友之情及豪情壮志的边塞诗,读起来另有一番情怀。</h3><h3><h3> 下面赏析一首岑参的边塞诗。</h3><br></h3> <h3></h3><h3 align="left">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br> 唐•岑参<br></h3>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br>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br>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br>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br>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br>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br><br> <h3>“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br>前面四句,是写景,作者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环环相扣,引人入胜。<br> 第一、二句,在一个晴朗的夜空,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弯皎洁的月亮,挂在边疆城头,城头上月亮慢慢升高,将银白的月光撒向整个凉州城</h3> <h3>第三、四句,写凉州城面积方圆七里,住着十万户人家,城里的少数民族半数以上会弹琵琶。</h3> <h3> 作者描写的手法高超,就像现在电影的表现手法,首先来一个特写:城头缓缓升起的一弯皎月;<br> 随着月亮的升高,再来一个大场面,再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既交代了时间,又写明了地点。</h3> <h3> 如果说前两句描写自然景色,第三、四句,则是描写人文景观,首先写凉州城的规模(七里十万家),然后告诉大家,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热情奔放,到处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胡人半解弹琵琶)。</h3><p> 隋唐时期,凉州是连接长安与西域的重要通道,是一个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都会。商业的繁荣,带来了生活的时尚,“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陆游《梦从大驾亲征》),由此可见当时凉州的繁华。<br></p> <h3> 于是西北重镇——凉州城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疆情调的自然人文景观,活灵活现地变现出来了。</h3> <h3>“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br> 这里的琵琶,指的是宴会上的琵琶。作者再将镜头拉向一处管舍,里面正举行欢宴,也许是边塞曲目,配上边疆空旷的地域、苍劲的风沙,听起来格外动人心肠。<br><br></h3> <h3>“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br> 指作者在凉州遇到了很多别来已久的老朋友。交代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河西幕中)及广泛的人际交流。<br><br></h3> <h3>“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br> 花门楼指聚会的管舍。这两句写现在草又黄了(见秋草,表示时光流逝),大家抓紧时间,干一番大事业,不要一直碌碌无为到老。<br><br></h3> <h3>“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br> 指大家都在社会上拼搏,这样开怀大笑的机会能有几回?朋友们难得相聚,今天既然聚在一起,一定要开怀畅饮,一醉方休。<br><br></h3> <h3> 后面六句,写朋友相聚欢宴的情景。笑声爽朗,豪迈乐观。欢宴归欢宴,沉浸、但不沉迷,大笑豪饮的同时,互相激励,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和对前途、对生活无比强大的信心。<br></h3> <h3>全诗前半部写景,后半部写情,将异域风光与朋友之情、建功立业之心有机地融合起来,为流传千古的佳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