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老兵档案</h3><h3>霍永贞,1918年8月25日生于陕西省吴堡县辛家沟乡霍家山村。1940年参加八路军,385旅4团2营6连战士。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4月改编为第3旅5团1营2连,任文书。1949年2月改编为第一野战军第4军11师31团1营2连,任连长。1950年4月在31团1营任参谋(营职)。1951年9月到天水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后转入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1953年毕业。同年在11师速成学校任干部处副处长(团职)。1954年7月调到甘肃省军区天水军分区任1级协理员(团职)。1960年任两当县人民武装部部长。1963年离休,1964年去天水军分区农场工作,1966年副师级正式离休。</h3><h3><br></h3> <h3> 缅怀老父亲</h3><h3><br></h3><h3> 诗 /霍明洲</h3><h3><br></h3><h3> (1)</h3><div>百岁的老父亲呀!</div><div>你离开我们整整一百个日日夜夜。</div><div>您也走过了整整一百个春秋,</div><div>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您吃过苦也流过血。</div><div>您从贫苦人到革命功臣,</div><div>您从没有理想到完成了您的历史使命,</div><div>从战士到高级干部,</div><div>您一步一个脚印。</div><div>从来不斤斤计较,</div><div>您都已大局为重。</div><div><br></div><div> (2)</div><div>自从您参加了八路军,</div><div>踏遍了陕甘宁的山山水水。</div><div>您也知道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div><div>当您扛起开荒的撅头时。</div><div>开荒种地成了您的必修课,</div><div>三五九是模范。</div><div>你们三八五旅也不差,</div><div>又战斗来又学习。</div><div>您还担当起了六连的教书先生,</div><div>您用自己的双手粉碎了敌人残酷无情的封锁。</div><div><br></div><div> (3)</div><div><br></div><div>自己动手丰衣足食,</div><div>您同战友张思德在油灯下探讨烧炭的奥秘。</div><div>窑火映红了你们的脸庞,</div><div>砍柴中您多次受伤而不顾。</div><div>保证了部队首长和战友们安全过冬,</div><div>生产之余您还纺线织布。</div><div>把多年的辛劳裂变成一颗颗子弹,</div><div>在实战中您就无比勇敢顽强。</div><div>由于您对党的无限忠诚,</div><div>才使您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div><div><br></div><div> (4)</div><div><br></div><div>兰州战役您终身难忘,</div><div>战役太残酷无情。</div><div>团长王学礼战死,</div><div>1300余名战友倒下。</div><div>您也是在最后一刻被罪恶的炮弹击中,</div><h3>在医院里彭德怀司令员慰问看望了您。</h3><h3>彭老总温暖的大手给了您力量,</h3><div>您无比的欣慰。</div><div>您胸前的军功章是无数英烈铸就,</div><div>激励着您勇往直前。</div><div><br></div><div> (5)</div><div>革命胜利了,</div><div>您没有忘记人民的嘱托。</div><div>回馈人民,回馈乡亲们!</div><div>扶贫帮困,捐资助学,</div><div>您牵挂着下一代的成长。</div><div>成功者的背后一定有妻子的功劳,</div><div>我的老母亲就是解放前的老党员。</div><div>村里妇联主任支前模范,</div><div>只可惜她早早离世,</div><div>老父亲您却念念不忘她整整30年。</div><div><br></div><div><br></div><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读霍永贞《戎马一生》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作者:杨仲凡</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展视大著阅读中,长夜鸣响世纪钟。</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陕北戎马挥长剑,陇上倥偬唱大风。</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战友烧炭洒碧血,首长探伤化青松。</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历历往事常萦绕,笑迎夕阳无限红。</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注):霍老曾与张思德交流过烧木炭的经验。霍老后在兰州战役中负伤住院,彭德怀曾来探视慰问。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2014年9月29日</font></h3> <h3>霍老的回忆录《戎马一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有必要摘录一段《兰州战役》,使我们能回顾历史,不忘历史,不忘先辈们前仆后继英勇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h3> <h3> 兰州战役之恶战沈家岭</h3><div> 8月25日拂晓为兰州战役发起总攻时间。各团按既定部署,利用夜色隐蔽进入进攻出发阵地。32团夜间运动7个多小时,越过西沟,攀上沈家岭西侧后陡坡,约5时20分抵近敌阵地前沿。此时5连被敌人发现,敌立即开火,因地形对我极为不利,不能在敌前沿停留,该团被迫提前向敌发起攻击,以求立足以后迅速扩大战果,遂向杨家村附近的沈家岭突击。敌遭我突然打击后,急忙调动机动部队实施反击,同时又惧我从正面进攻,即以炮火向正面的我们31团进行疯狂炮击。因当时与32团电话尚未架通,从正面又观察不到什么情况,所以我炮火无法支援。因此,32团在敌连续7次强力反击下伤亡很大,但指战员们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击退了敌人的疯狂反扑,终因力量悬殊,无力扩张战果,只能坚守已得阵地,与敌对峙于沈家岭侧后,牵制敌人,支援了正面主攻,直到战斗最后胜利。</div><div> 因32团与敌人发生了遭遇战,我们31团只好从正面提前发动攻击,1营没能用炸药炸开缺口。</div><div> 3连长许老宁斗志不坚,不积极主动出击,该冲锋了,他还不动,被教导员传志亮用指挥旗杆捅了几下,他才率全连冲杀上去,他就不是个好连长。</div><div> 晨5时,盼望已久的解放兰州战役总攻的信号弹腾空而起,划破苍穹。顷刻,我军万炮齐鸣,如火龙直射敌阵,敌人的碉堡开了花,敌兵在炮火中喊爹叫娘。我各营突击队在炮火的掩护下,抱起炸药包,冲向敌阵地,前面的突击队员倒下了,不等命令,后面的突击队员争先恐后的又冲上去,从倒下的战友身旁拿起炸药包,继续往前冲,不怕牺牲,前赴后继,锐不可当。</div><div> 2营突击队,最先炸开一个大缺口,我31团,如灌而入,与敌展开了白刃格斗,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刺刀弯了掰直了再拼杀。我31团突破了敌阵地后,红旗在沈家岭上飘扬。团长王学礼,政委张平山,迅速将团指挥部前移到敌在沈家岭制高点的碉堡中,并命令各营清点人员,配好弹药,准备阻止敌人反扑。团长特别强调;绝不能主动出击,因为,我们人少,只要能守得住,就是胜利!敌人会疯狂的反扑,此时的沈家岭太重要了,沈家岭就是成败的关键,沈家岭在谁的手里,兰州就在谁的手里,沈家岭是至关重要的阵地,切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严防死守!</div><div> 战斗到了白热化的程度,阵地几次易手,战士们打的顽强,10几次击退敌人的反扑,阵地前,敌人的尸体横七竖八,而我军伤亡也很大。我1营长杨满福负伤,由教导员接替。我紧跟着教导员到了前沿阵地,我们看到轻重机枪不响了,步枪也不响了,只听见手榴弹的爆炸声,得知我们的弹药就要打光了。教导员对我说:“你快去告诉战士们,让他们赶紧去阵地前,从敌人尸体上收集弹药,把敌人带刺刀的枪,也收起来,到最后可以同敌人拼刺刀。</div><div>我所在的31团即以爆破炸塌绝壁,2营于右,我们1营于左,向敌发起猛攻,首先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堑壕,占领了3号碉堡。6点20分,在我炮火掩护下,又迅速攻占了敌1、2号碉堡。此时,敌除以一部兵力监视我32团方向外,其主力均转 向正面进行顽强反扑,我遂与敌展开反复争夺拼杀。因地形限制,我炮兵不易充分发挥炮火作用,步兵进攻受阻,伤亡越来越大,我团立刻将3营投入战斗,一举将敌击退。敌见情况危急,即连续增调预备队,使用兵力越来越多,对我们正面主攻的部队实施疯狂的反击。7时30分,我师命令33团从右翼加入战斗。我们两个团密切配合,又先后攻占了敌5、6、7、11、12、13号碉堡和主阵地的17号碉堡。敌见其主阵地将失,急调100师的骑兵团、568团的1个营、保安4团、357师2团及129军工兵营等先后增援沈家岭。敌军官一面疯狂叫嚣“与阵地共存亡”,一面命令督战队驱使士兵往前冲杀,后退者当场被杀的不少,相继组织整连、整营以密集队形,裸胸赤臂,手持大刀狂吼乱叫,如狼嚎犬吠,蜂涌扑来,在主阵地上与我反复争夺拼杀。面对疯狂的敌人,我指战员同仇敌忾,勇猛顽强,攻如猛虎,守如泰山,以压倒敌人的英雄气概,给予敌人大量杀伤。此时,我们伤亡更大,部队已不成建制,子弹、手榴弹基本耗尽,弹药补充不上,战斗受到很大影响。但指战员们主动合并建制,从敌人的尸体上搜集弹药、刀矛,与敌展开肉搏,坚守已得阵地,将敌一次次反扑击退。当战斗进行到十分艰苦的时候,我们4军在11时30分适时地将预备队30团3营投入沈家岭战斗。此时,我们31团还有33团仍坚守着正面宽约300米的扇形阵地,30团的3营到达后,密切协同,又击退敌人多次反扑。13时,30团的1营、2营陆续投入战斗,我战斗力得到加强,虽伤亡很大,但越战越勇,又给敌人以重大杀伤。</div><div> 战斗到了下午2时许,教导员付志亮也身负伤了,仍坚持战斗,直到昏倒在阵地上,才被抬下战场。</div><div> 我接替教导员继续指挥战斗。</div><div> 2连打的最顽强,他们能攻能守,最艰巨的任务总是他们的。他们不怕牺牲,勇敢顽强,不愧是英雄的连队。此时,他们的伤亡是最大的,全连干部就剩下排长何志瑛,战士10多人,他们还在顽强的坚守阵地。建国后,何志瑛一步一个脚印的升至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div> <h3><br></h3><div> 下午5时许,我军全面攻破敌阵,敌人的反扑一次比一次弱,我们的胜利就在眼前。</div><div> 敌已兵竭力尽,士气低落,有动摇迹象,我们抓住有利战机,当即组织阵地上所有人员和火器,向敌发起最后攻击。就在这最后时刻,我向前冲的时候,一颗炮弹在我身边爆炸,随着气浪将我击倒,我心想,这下完了,新中国的成立是看不着了。但过了片刻,我摇了摇头,头还能动,再掐掐大腿,还疼,这才意识到,自己还活着。我随眼望去,左臂衣袖炸飞了,胳膊炸掉鸡蛋大的一块肉,一块弹片还深深地扎在胳膊里,血流如柱,我二话没说,在战友的帮助下,包扎了包扎,随着部队冲下山去。冲着,冲着,我感到头重脚轻,由于失血过多,我昏倒在战场上,等我醒来,已躺在阿干镇四军总医院的病床上。</div><div>后来听战友们讲,又激战了1个多小时,连续打退了敌人7次大规模反扑。遭我们致命打击的敌人仓惶溃逃,在30团紧密配合下,乘胜追击,守敌除少数逃窜外,其余均被歼灭。至19时,我全部攻占了沈家岭,兰州的这把铁锁终于被我们打开了。就在这即将胜利的时刻,身临第一线指挥作战的我们31团团长王学礼同志,不幸被炮弹击中,这位身经百战的陕北红军老战士,为解放兰州献出了宝贵的生命。</div><div>在我们攻占沈家岭的同时,营盘岭、马家山等敌阵地亦相继被我军攻克。宁夏的马鸿逵和胡宗南部尚未出动增援,加之敌老巢临夏23日被我军1兵团攻占,敌坚守兰州的决心动摇,遂全线崩溃,开始退逃。我左侧友邻部队3军发现后迅速攻进西关,进至黄河铁桥头时,将敌人行至桥中间的汽车油箱打燃,桥上顿时燃起了大火,紧接着又引燃了弹药,桥上顿时引起了连环爆炸,把桥彻底给阻断了,敌人就想从铁桥上逃跑是不可能了,敌人纷纷跳入黄河逃生。在岸边的骑兵们仍然骑在马上过黄河,没走多远,他们就连人带马被滔滔的黄河水冲走了,如同下了饺子一般。</div><div>我军此时控制了黄河铁桥,切断了敌人唯一的退路。</div><div>26日1时,我师奉命集结于沈家岭北坡,因伤亡严重,有战斗力者不足千人,我们31团仅仅有120人,32团只有数十人,33团有300余人,就被转为军预备队,随军向华林山、满城攻击前进,又歼残匪一部。</div><div>到了中午12时,城内敌人被全部肃清,兰州宣告解放,战役胜利结束。</div><div> 惨烈之战</div><div>此役,我师与敌鏖战14小时,打退了敌人排、连、营大小反扑30余次,占领了沈家岭,歼敌3327人。然而,我师也付出了巨大代价,30团政委李锡贵、我们31团的团长王学礼、32团副团长马克忠等539人英勇牺牲,1376人负伤,为兰州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div><div>彭总称赞“打开兰州锁钥4军再立新功”。《群众日报》以“4军健儿再建奇功”进行表扬。野战军授予我所在的31团为“英雄团”称号,并赠予题为“勇猛顽强”的锦旗一面。</div><div>这些荣誉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就我们31团流血牺牲有;3营营长、战斗英雄徐怀义,指挥部队反冲击中英勇牺牲在第一线。2连连长李应般指挥部队突破敌人第二道堑壕向敌纵深发展进攻时,部队遭敌暗堡机枪扫射,前进受阻,伤亡较大,他挺身而出,虽身负重伤,仍挣扎着向敌暗堡塞进爆破筒,用身体堵住枪眼,炸毁了敌暗堡,壮烈牺牲,为部队开辟了通道。副团长段忠宪指挥突击营进攻时,身中8弹负重伤。1营营长杨满福、2营 副营长霍奎忠身负重伤后仍然坚持指挥战斗。5连青年排长曹天合同志腿被打断,仍爬在突破口上指挥战斗,坚守阵地。团副主任路克杰、1营教导员付子良、副营长杨福荣、副教导员刘奉举、2营教导员田有胜等同志负伤后仍同战士一起与敌拼杀,坚守阵地,给战士以极大鼓舞。4连在多次阵地战争夺中,连排干部全部伤亡,不满17岁的司号员孙明忠拿起连长的手枪,指挥全连仅有的20余人,继续勇敢顽强地打退了敌人多次反扑。在战斗中随时伤亡随时组织,正副班长伤亡了战士主动代理,正副连长伤亡了班排长自动代理,这样就有力地保证了不间断指挥。由于伤亡过大,各营、连都主动合并班排,自觉服从指挥,始终保持着战斗建制,以人在阵地在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顽强与敌拼搏,充分体现了我11师优良的战斗作风和大无谓的革命斗争精神,它标志着我师更加成熟了。不愧是刘志丹的红军师。打出了名气,打出了斗志,打出了英勇顽强的精神。都说11师:“勇敢、顽强、敢拼、敢冲是一支响当当的部队,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是一支拖不跨打不烂的部队,是一支可以信赖的部队,11师是我们的骄傲。”</div><div> </div> <h3> 彭总看望我们伤病员</h3><div>8月26日,兰州解放。</div><div>我在昏迷中,从阿干镇四军总医院转到兰州市原国民党兰州中央医院(现兰州军区总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取出弹片,输了几天液,身体逐渐得到了恢复。</div><div>9月3日早饭后,护士长风风火火地跑进病房,上气不接下气,气喘嘘嘘地告诉大家,“首长来看望大家啦!”</div><div>上午9时许,医院军医组邵代表一行人来到了病房。在这群人的最前面,走着一个身材魁威,步伐有力的军人,不知谁眼尖,叫了一声“司令员”,我喊了一声“敬礼”!彭德怀司令员快步地走到我们跟前,笑着说:“同志们,辛苦啦!”我们当时由于激动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光是傻笑着行着军礼。彭老总又笑着说“礼毕,礼毕”,轻轻地将我的手放下,和蔼地说:“同志们坐,大家辛苦了。”他朝中间走了几步,提高了嗓门说:“你们为解放兰州负的伤,光荣!你们为大西北解放流的血,自豪!兰州人民乃至大西北人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还有那些牺牲的战友,人民会永远怀念他们的!”他的手攥着拳头,在头顶使劲摆动,眼里还噙着泪花。他顿了顿,又说:“同志们,大家要尽快养好伤,再努一把力,西进!西进!解放全中国!”“是”,伤员们齐声答道。这时,彭老总向我们伸出了大手,同志们不顾伤痛,争先恐后与彭老总握手,我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久久没有松开。</div><div> 我很激动,眼睛一直没离开彭老总。这时,他突然向我走来,握着我的手,向兄长般地问到:“你是哪个军的?是什么职务?”我机械地回答:“报告首长,4军11师31团1营参谋霍永贞向你报告。”他惊奇地看了看我,拉着我的手坐下,又好像在自言自语地说:“31团,沈家岭仗打得艰苦!也打得好!好!好!”他连说了三个好,他好像从回忆中收了回来,问道:“你在哪儿负的伤?伤的怎么样?”我又站了起来答道:“报告首长,我是在8月25日下午攻打沈家岭时受的伤,伤的不严重,就是擦破一点皮,没事几天我就能返回部队了!”彭老总笑了,拉着我的手说:“别紧张,别紧张,坐、坐下来,慢慢说。”旁边护士长插话说:“霍参谋胳膊上炸掉一块肉,失血过多,前几天才把他骨头里的弹片取出来。”彭老总把我裹着纱布的胳膊轻轻摸了摸说:“英雄!你是英雄!你们31团都是英雄,所有的伤员都是英雄!”接着他又认真地说:“伤还是要养好,革命还长着呢。”他又转而一笑,“不过,回部队晚了,仗就捞不上打啦!”同志们听了哈哈大笑,他也笑了。“好好休息,走,我们去看看其他伤员。”</div><div>隔壁是3位重伤员,他先来到四川籍战士,刘炳仁床前,刘炳仁身负重伤,几天来疼痛难忍,呻吟不止。当他看到彭老总向他床前走来时,他咬紧牙,使出浑身的劲,想坐起来,彭老总快步向前,扶着刘炳仁说:“躺下,躺下,别起来。”刘炳仁的泪花从脸颊慢慢往下流。</div><div>当彭老总走过齐焕美的床前时。伤势严重的齐焕美,处于半昏迷状态,面色憔悴,不能说话。他弯下腰,把齐焕美的被子轻轻地掖了掖。走出重病房,彭老总转过身问邵代表:“医院的医护人员有多少?能不能保证所有伤员的救治?伙食怎么样?伤员的营养能不能跟上?……”</div><div>时间一晃,60几年过去了,每当我回忆起彭老总当时看望我们伤员的情景,我都十分激动,他爱兵如子,似父辈,似兄长般的关怀,至今我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我们这支部队,为何能战,战之能胜,原因有多种,其中,官兵互爱,如兄似弟,情同手足,也是重要的一个因素。.</div> <h3>这位是霍老的父亲,霍雨电,享年86岁。老人家的照片是70年代所拍。</h3> <h3>这位是霍老的妻子,呼桂英,40年代老党员,村妇联主任,支前模范。1953年随军,1987年病故,享年70岁。</h3> <h3>霍老的三儿子霍明洲,在2003年为老父亲系扣子。</h3> <h3>霍老(左)与五弟霍永强,2015年在天水合影留念。</h3> <h3>2015年干休所政委和王干事,代表组织给霍老颁发《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h3> <h3>霍老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2015年被授予《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之际,与儿子和邻居们合影留念。</h3> <h3>四世同堂(1)</h3><h3>霍老与大孙女霍立即家人合影留念</h3> <h3>四世同堂(2)</h3><h3>霍老与重孙女霍可欣,在2014年春节合影留念。</h3> <h3>霍老在2016年与部分家人聚餐。</h3> <h3>霍老在2011年与孙子霍文杰和孙媳妇张琼合影留念。</h3> <h3>霍老给老战友的儿子王建文,赠送自己写的回忆录《戎马一生》,正在签字。</h3> <h3>霍老在2008年与记者宗南、学者杨仲凡、三儿子霍明洲合影留念。</h3> <h3>霍老与天水干休所政委,2016年在干休所合影留念。这也是老人家最后一次来干休所了。</h3> <h3>霍老与2017年12月25日,因病治疗无效,在兰州总医院不幸逝世,享年99岁。</h3> <h3>甘肃省军区党委也献了花圈,以示悼念。</h3> <h3>天水军分区和天水干休所党委也送来了花圈以示悼念。</h3> <h3>2017年2月27日,干休所李所长在天水殡仪馆主持追悼会。</h3> <h3>干休所王政委致悼词。</h3> <h3>霍明洲代表家人亲属悼念亲人。</h3> <h3>天水军分区副司令员参加了追悼会。与霍老遗体告别。</h3> <h3>天水干休所工作人员与霍老生前好友参加了追悼会。</h3> <h3>天水军分区副司令员(中)与亲属一一握手道别。</h3> <h3>干休所工作人员与亲属们握手安慰道别。</h3> <h3>最后的道别。</h3> <h3>二儿子霍继龙(右),三儿子霍明洲(左),烧纸祭奠老父亲。</h3> <h3>大孙子霍江(中)、孙女霍涛(左一)、孙女婿杨毅(右),祭奠爷爷。</h3> <h3>2017年2月26日,干休所王政委和李所长带领干休所工作人员,再送老首长一程。(1)</h3> <h3>(2)</h3> <h3>亲人们送的花圈,以示悼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