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清明,晚十月一"。故乡的清明节的重头戏要在清明前唱,给先人上坟几乎可以说是清明的唯一主题,至于清明节吃什么,喝什么,有何禁忌到没有什么要求,或许早有,但现在却毫无记忆。</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明月,无论何时看都是圆的。因为那朗朗苍宇中的一轮圆月寄托着家族的"团聚梦"。</p> <h3> 绿草青青,菜花清黄,麦苗已至拔节之际,早就过膝。春天深入普及,霜雪全无,万物生长旺盛,清明节之祭祖上坟莫不是在选找那寓意后生人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好时节?!</h3> <h3> 因为祖坟是多家人的共同的祖先的归属地,所以祭祖上坟也不是一家人所能完成。号召,聚集祖先的所有家庭,众志成城共同完成上坟祭祖才是关键所在。祭品是每家人都必须准备的:炖煮过的一块大方块肉,圆圆的馒头最好三个,酒一壶杯三个,筷子三双-----老家的习俗是只有神仙和先祖才能使用三双筷 享受三杯酒。水果糕点及其他可随心。由男性用铁质"钱印"打印出的火纸多多益善,鞭炮不可少。上坟的工具必须具备:铁锹,扁担和箩筐。</h3> <h3> 大家族的数家男丁手提祭品,肩挑工具,浩浩荡荡走进那青青的麦田。(外嫁的女儿清明节是不能上坟的,她们只有在阴历十月一才能上坟祭祖。只有女儿的坟也不会没人管,大家都会一视同仁共同祭奠。)上坟祭祖一般先从最长辈的祖坟开始。先认真清理坟上的杂草杂物,然后从远处取土地锹挖肩挑运来干净的黄土,堆放于坟上,一层又一层,坟体逐渐丰满,整理圆整,有些地方还会认真地"裁"好一个圆圆的"坟帽"安置在最上最中方。极似一个丰硕的乳房,反映出遥远的母性崇拜。<br> 坟上好了,然后是摆放酒肉,馒头等祭品。祭品完整,鞭炮燃放,大声告知先人:后生给您上坟了。点燃火纸,禀告先人起身拾钱。酒撒三杯,肉和馒头撕下一块投入火中。想祖先们应该是在酒肉中收纳后人送来的金钱,这才是他们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h3> <h3> 按辈分从高到低依次上坟,一般不会因某个后人高贵而改变顺序。最后一个坟头祭毕,一大家子的男人们可以享受祭祖后的祭品:食方肉,吃水果馒头,酒是要喝的。爷孙,父子,叔侄,兄弟同坐在田地间,先人旁,唠家常赞先人荣光,说理想述后生担当。酒足,肉饱,面赤后,依依惜别,各自归去。<br> 家乡的 清明节,一个与先祖共团聚的大家族的男人的聚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