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倒古

李晋阳

<h1><b><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倒古】山西话,再严谨些,山西阳高话。倒,倒腾,就跟&quot;倒是非&quot;的倒用法一样。倒古,倒腾古代那些事,也就是讲故事的意思。</i></b></h1> <h1><b>  古代人平和,通达,到了清明,喝酒,祭奠,怀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是欲断魂,也要去喝酒,因为杏花村的酒好,一杯洒地上,一杯倒嘴里,一杯敬故人,一杯敬自己,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清明节的雨淅淅沥沥,一场千年,但现代人不喝酒了,连牧童都找不到,自然没有人遥指幽径,所以改唱歌。又是清明雨上,折菊寄到你身旁,把你最爱的歌轻轻唱。远方有梦,愀然空灵,声声催天雨。涓涓心事说给自己听。很可怜,自己哭,惹得别人也跟着哭,只有评委会从技术层面充分肯定,感情很真挚,那高音飙上去还是很稳,抖音也很自然,既然已经走上音乐的不归路,就要坚持到底,勇敢地走下去,哪怕一辈子不见山珍海味一辈子只为音乐吃盒饭。</b></h1> <h1><b>  清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春秋时期,介子推追随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在重耳将要饿死时默默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煮成汤给重耳,度过难关。重耳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后,分封诸侯,却忘了介子推。别人劝介子推去找找重耳,但介子推却仍旧默默,带着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得知后追悔莫及,亲至相求,最后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母子相拥而死,死前还在柳树洞里放了祈盼政治清明之类的血书。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br /></b><b> 其实蛮不喜欢介子推。追随重耳十九年,感情该是多么深厚,何至于转头就走!不是为了官职?对呀,留下继续事君为民啊!为了官职?好啊,你可以跟重耳说啊!如果你不相信重耳,为什么跟随那么多年,还把自己的肉给他吃?如果相信,为什么不直接跟他沟通交流?结果,把重耳置于不仁不义之地,毁灭了绵山的原始森林,搭上了母亲的性命,这让晋文公还有什么政治清明,怎能聚心聚德?</b></h1> <h1><b>  同在春秋时代,还有个更狠的主儿,叫易牙,是齐桓公的厨师长。桓公久居宫中,什么珍馐佳肴、山珍海味都吃腻了,有一次半开玩笑地对易牙说:"我就是没吃过蒸婴儿的肉。"易牙毅然决然,将自己的三岁儿子蒸熟献给桓公吃,桓公认为他对自己忠心耿耿,于是提拔重用了易牙。管仲对桓公说,人无不爱其子,自己的儿子尚且不爱,焉能爱君。管仲不愧名臣,只是桓公坚决不信。不多时,易牙拥立齐桓公宠妾卫共姬的儿子作乱,闭塞宫门,桓公被活活气死在病榻上。易牙卧薪尝胆,为自己争取到高官厚禄,也替儿子报了笼屉之仇。跟介子推相比,易牙就更懂得为官之道,也和现在的情妇反腐相似,让历史都记住了这个吃婴儿肉的可耻又愚蠢的齐桓公。</b></h1> <h1><b>  不过说归说,做为一个山西人,还是从心里崇拜介子推这个耿介的老乡。耿介的意思和耿直一样,大约就是因为介子推而从耿直派生出来的吧,当然,这只是一个小猜想。我陪你建功立业肱股重臣的时候,忠厚老实,忠诚坚守,不偷奸不耍滑。要我的时间,喏,拿去。要我的精力,喏,拿去。要我的血肉,喏,在这里。要我的头颅?喏,我捧上。一颗忠心,无问西东,惟你左右。看你功成名就不需要我的时候,全身而退,粪土功名,不要名不要利。加官晋爵?没兴趣,去。高官厚禄?没兴趣,去。位列三公?没兴趣,去。富可敌国?呵呵,去。不过我想,介子推或许是被伤透了心,那些围在你身边说尽好话的,你记住了,我刮骨割肉干尽实事的,你忘掉了,忘了就忘了吧,你这样伤我的心,我就让你上百度都找不回来!所以百度的CEO作为山西人,一定不是碰巧,应该是晋文公的后人。当然这也是个小猜想。</b></h1> <h1><b>  不管喜不喜欢介子推,对清明节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首先介子推不会介意,爱咋咋地去吧,其次没有几个人知道介子推,知道寒食节。现在大家都说,清明节是中国的感恩节,似乎感恩节是外国的清明节。说了不能过洋节,便把洋节加个定语:中国的。馕是中国的披萨,肉夹馍是中国的三明治,西红柿是中国的番茄,大约都可以这么叫。只是感恩节的外国人多去省亲,清明节的中国人多去扫墓,感恩节的外国人会狂欢,清明节的中国人会烧纸……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在山西老家,还有蒸花馍插新柳荡秋千贴花黄等等诸多民俗,这肯定会让过感恩节的老外们目瞪口呆。所以,还是记住中国的清明节,过好中国的清明节,若干年后,哪怕咱们的后代用网银或是啥更先进的,给咱们刷点祭奠的心意,也算是传统的传承。</b></h1><h1><b> 其实,祭奠就是纪念,纪念就是怀念,怀念就是追思,追思就有感恩,何必那么刻意。</b></h1><h1><b><br /></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