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陕西南路北起延安中路,南至肇嘉浜路。陕西南路的开辟始于1911年,是法租界公董局的越界筑路,同济大学的前身德文医学堂设于此处,路名也以该校的创办人德国医生宝隆命名为宝隆路(Avenue Paulun)。1914年法租界扩展后该路被划入法租界。由于德法两国为交战国,1915年,该路以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一世重新命名为亚尔培路(Avenue du Roi Albert),为纵贯法租界的南北干道之一。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法租界时改名咸阳路。1946年改名陕西南路。</i></h3><h3><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与陕西北路相似的是,陕西南路两侧同样分布了众多的社会名人旧居与历史建筑,梧桐树相映衬的整条马路充满了上海特有的文化气息。</i></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马勒别墅</b></h1> <h3>马勒别墅 Moller Villa,又称马勒住宅,位于上海市陕西南路30号,占地五千余平方米,花园面积近两千平方米。</h3><h3>1927年由英籍犹太人马勒(1919年来上海后靠赌马成为富商,时任上海跑马厅大班。)委托当时著名的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建造的私人花园别墅,历时9年,于1936年竣工。主建筑为三层斯堪的那维亚式挪威风格建筑,宛如童话世界里的城堡。1941年,为躲避战乱,马勒离开了中国,留下了这栋无法带走的"梦幻城堡"。马勒住宅多历战乱,几经转手,1949年后成为共青团上海团市委办公场所。1989年,马勒住宅被列为上海市第一批优秀近代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别墅主楼连接附楼,高高低低,屋顶陡翘,外形凹凸变化奇致。门窗上呈拱形状,框架突出墙面。楼面呈现陡峭,两座主塔高大、挺拔,像剑鞘一般,上开多层小窗。建筑物边梢楼角,都建有小的尖塔,以求与主塔呼应,造型绮丽。整座楼面呈现赭红色,一律耐火砖建造,中嵌彩色瓷砖,望去像进入童话世界。室内划分各种大小用房、装修异常繁琐。楼梯、地板、壁板多为柚木,均呈红褐色,雕刻装饰带西方风味。花园四周设有耐火砖高围墙,琉璃瓦压顶。园内花房、葡萄房等都以磁砖铺地。因为马勒钟爱马、狗,所以园内建有马冢和狗坟,并置有青铜马像、大理石墓碑。入口处大门为红色,门楼采用红色校斗拱撑托。门旁有一对石狮。沿街的围墙也为耐火砖建造,呈现赭红多彩色调,上复绿色琉璃筒瓦。</h3><h3>这座别墅的设计者是马勒的小女儿。小姑娘一天夜里做了个梦,梦见一幢童话格局的大房子。她父亲马勒于是便根据女儿梦中所见的样式造了这座别致的挪威式住宅。</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凡尔登花园(长乐邨)丰子恺故居</b></h1> <h3>长乐邨原名凡尔登花园,是坐落于陕西南路、新乐路口39~45弄的一片花园里弄住宅。里弄于1925年由华懋地产有限公司投资,安利洋行设计,建成于1929年。长乐村被认为是传统法国式住宅,但在同时也采用了包括西班牙式平屋顶和近代立体形式在内的建筑风格。</h3><h3>丰子恺旧居位于长乐邨93号,丰子恺于1954年9月迁入此宅,这里是他一生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最后定居的寓所。因阳台上有天窗和三面窗,日月均可看到,丰公便自名这居所为"日月楼"。</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旧祥生出租行周祥生 竺可桢旧居</b></h1> <h3>周祥生、竺可桢旧居位于陕西南路63弄8号。</h3><h3>强生公司的前身是上海市出租汽车公司,上海市出租汽车公司还有个前身,那是上海第一家由中国人周祥生创办的祥生出租汽车公司。</h3><h3>周祥生(1895-1974年),浙江定海城关人。 20年代创办"祥生汽车行",有"出租汽车大王"之称。电话叫车号为40000,其广告语:"四万万同胞请打四万号电话",在市民中影响较深。13岁至上海一外商经营的饭店当侍应生,学会一口流利英语,1919年起向英商中央汽车公司购置旧篷车一辆,改营个体出租汽车业务。4年后与人合资开办祥生汽车行,置汽车5辆,1929年其余股东退出,车行由祥生独资经营,时有大小汽车20辆。1930年,当选上海市出租汽车同业公会会长。1931年订购雪佛兰轿车400辆,转让200辆。1932年元旦,祥生汽车行更名祥生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上海解放后停业,转营华商旧货商店,旋并入华艺旧货商店。1959年退职。1974年2月12日病故。</h3><h3>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也曾在这里居住过。</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丁西林、杨杏佛旧居</b></h1> <h3>丁西林、杨杏佛旧居位于陕西南路147号</h3><h3>丁西林(1893-1974年)中国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人。191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部工业专门学校 (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914年,留学英国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20年归国,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1923年发表处女作《一只马蜂》。1949年9月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并先后担任了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图书馆(现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5年起)等职。无党派民主人士。1974年4月4日逝世。</h3><h3> 杨杏佛,祖籍江西玉山,生于江西清江。经济管理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权运动先驱,中国管理科学先驱。江西省樟树市大桥乡杭溪村人,1910年加入同盟会,1924年11月随孙中山北上,任孙中山秘书。1932年12月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总干事。1933年6月18日,杨杏佛与其子杨小佛驾车外出,被设伏特务枪杀于上海亚尔培路。</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亚尔培公寓(陕南邨)</b></h1> <h3>陕南邨位于陕西南路(原亚尔培路)151-187号,陕西南路复兴中路转角处。原名亚尔培公寓,又名皇家公寓,上海解放后改名陕南村。</h3><h3>亚尔培公寓由法国天主教普爱堂投资建造于1930年。混合结构,蝶形点状,装修精致,设备齐全,室内通风采光良好,室外空地宽敞,有水泥车道。总体设计中房屋采取错开布置,单体设计中采用蛙形平面,以增加采光和朝南房间,同时也丰富了立面造型。</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龚宅</b></h1> <h3>陕西南路162号龚宅,于1916年8月由法国洋行买办龚待麟建造。龚待麟去世后,由其子龚锡源继承,1915年卖给宝昌车行的老板。1954年公私合营时期,由政府接管,现在除部分为店铺外有4户居民共同居住在这栋住宅内。</h3><h3>该建筑面南而建,西侧临长乐路设置主入口,两层楼房,双坡顶,平面构成采用传统的三合院形式,房间沿中轴对称配置,后天井位于附屋与楼梯之间。</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戴铭礼旧居</b></h1> <h3>陕西南路164号(长乐路口)国大代表中央银行监事戴铭礼旧居。</h3><h3>戴铭礼(1901-1991),浙江衢县柯城区人。1920年浙江省立第八中学毕业名列第一。1921年进上海公学商科,后受聘为《时事新报》特约撰述员。1925年大学毕业后,先后任汉口银行公会秘书兼银行杂志主编,财政部赋税司荐任科员,钱币司科长。1931年升帮办。1935年升司长。1946年被选为国大代表。1948年5月转任上海银行总经理。1949年5月去香港。新中国成立不久,从香港回归祖国,受到周总理接见。1955年参加上海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室工作。1956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上海市委委员、常委。1986年担任中国钱币学会名誉理事。</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海教育评估院</b></h1> <h3>陕西南路202号上海教育评估院 建于1931年。</h3><h3>西式的独立式花园住宅,由GOWOOTTEN建筑事务所设计。住宅立面对称,上下三段,中心突出。从建筑布局、墙体和开窗的做法看,并没有太多特别之处。然而,住宅中央的门廊和门廊托起的阳台造型优美,趣味独特,非常明显带有西方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特征。台阶、门廊、屋檐和二层原本突出的外廊式阳台都被整合在饱满的双曲弧线中,与底层的科林斯柱式和二层的塔斯干柱的结合形成一种动感和张力,并与其面前的花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空间交流。立面的装饰也相当丰富,但栏杆也好,窗楣或额枋也好,都偏重简化过的几何形态的装饰,方圆结合的图案经过如此抽象,很难说清是中是西了,多样的手法和折中的风格才是当时上海建筑的最大特征。</h3><h3>住宅红木装修的室内也显得堂皇,总体来说与外部风格统一,装饰并不繁复,流线优美。双跑楼梯转角曲线流畅,上下有少量花饰雕刻,栏杆的造型简洁大方。位于建筑中轴线上的大厅并无炫目的雕刻,但是适当的比例和细部的精巧依然使它散发着矜贵气息。</h3><h3>住宅前的花园带有几分中国传统趣味,多年的植物生机依然,与建筑的沧桑并存,岁月的历程就在其中了。该花园住宅原系美商普益地产公司的产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作为"敌产"被日伪当局没收。后怡和医院搬入此处,1958年,怡和医院与虹桥疗养院合并,组建上海市淮海医院。1961年,正式改名为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现由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使用。</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白尔登公寓</b></h1> <h3>白尔登公寓位于陕西南路213号(复兴中路口),也称陕南大楼,建于1924年,张爱玲居住过。</h3><h3>公寓的主立面不对着马路,而是正对着一侧的上海文化广场(解放前的跑狗场)。</h3><h3>白尔登公寓建于1924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六层公寓式大楼,是一幢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立面设通贯壁柱,装饰简洁,中部是三开间落地百叶窗台,两端为凸形窗,上部设双重檐口、平屋顶。 从外立面来看,白尔登公寓最大的特点便是拥有巨大的阳台,想当年一定很是气派。楼顶有"1924"的字样雕刻,说明了自己的身世。那时很多建筑物就会刻上建造年份,倒是在公寓里比较少见。埋在枝叶里的白尔登公寓隐约可见豪气宽阔的阳台,既能私密又能远眺,张爱玲对此喜欢不已。</h3><h3>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和姑妈张茂渊曾居住于此,年幼的张爱玲也总爱往这里跑。公寓与著名的逸园跑狗场(就是后来的文化广场),仅一墙之隔。张爱玲曾在散文《我看苏青》中写道:"对门的逸园跑狗场,灯红酒绿,数不尽的一点一点,黑夜里,狗的吠声似沸,听得人心里乱乱的。"</h3><h3>公寓两侧转角处,均有有一个精致妩媚的小阳台,后来研究张爱玲的作家们是这么写道的:"白尔登公寓的阳台一如法国第戎(Dijon)大街的老房子,转角处,必有一个精致妩媚的小阳台,专门给女人用来望风景的。又比如歌剧院里的包厢,自有风情和一些个桥段,在这个局限的空间里演绎着。"</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明复图书馆</b></h1> <h3>明复图书馆(卢湾区图书馆)坐落于陕西南路235号。为全国一级图书馆。</h3><h3>图书馆由明复楼、会心楼及乐乐楼三栋建筑组成。主体建筑明复楼的前身为中国第一座公共科技图书馆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明复图书馆拥有藏书42万册,年接待读者50多万人次。藏书中尤以出版于明清、民国时期的古籍资料为特色。</h3><h3>明复楼,即落成于1931年的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是当时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胡明复、杨杏佛等回国后发起建造的,明复楼见证了中国科学社的历史。明复图书馆的命名是由蔡元培先生倡议的,为纪念英年早逝的胡明复先生对中国科学社作出的贡献。</h3><h3>会心楼,即原中国科学社总办事处旧址,建造于1928年,1945年12月中国民主促进会在此成立。</h3><h3>乐乐楼,由美籍华人关康才先生于1993年捐资建造,以其夫人名字命名。</h3><h3>明复图书馆由刘敦帧设计。占地面积1629平方米,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1929年建,整体为现代派风格。形体简洁,立面构图严整。二层以上腰线和檐口做几何花纹样装饰。主入口装饰丰富,且装饰纹样具有明显的东方特征。 </h3><h3>胡明复,数学家。中国以攻读数学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参与创建了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和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杂志《科学》。1927年6月12日,在无锡溺水身亡。</h3><h3> 1910年入美国康乃尔大学文理学院学习期间,胡明复与同校中国留学生任鸿隽、杨杏佛等共同发起创办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的《科学》杂志,于1915年元月发刊于上海。同年10月,成立了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胡明复被推举为首届董事会董事之一。</h3><h3><br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九龄旧居</b></h1> <h3>陕西南路271弄沈家浜10号,海上闻人(即有名望的显达之人)金九龄旧居。</h3><h3>青帮头子金九龄(1892-1980年),江苏阜宁人。孤儿时流浪到上海,本黄包车夫,在十六浦一带被阿桂姐(黄金荣的第一位姘妇)收留并在其娼门里当跑腿。后由桂生姐介绍,拜了黄金荣为师,因绑票、贩毒卖力颇受黄金荣赏识。进了法租界捕房,历任巡捕、法租界华人督察长一职,遂渐有势力。在新新里(今瑞金二路409弄)开设恒和车行,拥有黄包车200多辆,为一方车霸。初住南阳桥,继迁亚尔培路新升里(今陕西南路271弄)。拜大字辈赵成楼为师,列通字辈。据说解放后前去台湾,在台开浴室,大概在1980前病故。</h3><h3>陕西南路271弄10号是金九龄故居,10号不是一幢房子门牌号,而是一条弄堂的门牌号,进入这个弄堂有四幢房子,都属于同一个门牌号,均为沪上闻人金九龄故居。其中最大的一幢为主宅,其他三间分别在主宅的侧面、背后和过街楼,均为为辅助用房。 </h3> <h3>按门牌号码查找到金九龄旧居时,看到这个拥挤杂乱的小弄堂,加上门牌上少了"沈家浜"三字,有些怀疑,便询问弄边的阿婆,她十分吃惊地说:"是格的,侬格眼岁数哪能晓得金九龄额?倷爷娘告诉侬额对伐?",我笑笑说是自己了解的,阿婆就十分开心地打开话匣子,讲述金九龄的故事。</h3><h3>这或许就是其中的乐趣与味道。</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步高里</b></h1> <h3>步高里位于陕西南路287弄,陕西南路和建国西路弄口各有中国式牌楼一座。陕西南路弄口牌楼为三间三楼式,高约8.5米,宽6米。砖砌门柱,中间拱券门,宽2.62米,高3.6米,两侧门高约2.7米,宽0.94米,歇山式筒瓦飞檐顶,有装饰性斗拱。白墙、黑字、红瓦灰柱,有中文"步高里"、法文"CITE BOURGOGNE"( 得名于法国的勃艮第地区)、以及"1930"等字样。每幢住房都有小天井,落地长窗。</h3><h3>步高里建于1930年,由法商投资,中国建业地产公司设计并施工,占地面积694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69平方米,属行列式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砖木结构,二层,红砖外墙,共79幢,是上海保存较完整的罕见整组建筑里弄住宅。巴金、胡怀琛、张辰伯、平海澜等著名人士曾先后居此。巴金在这里他创作了《海的梦》等作品。</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胡靖安旧居</b></h1> <h3>陕西南路370弄2号国府保密局中将主任胡靖安旧居</h3><h3>胡靖安(1903-1978年)江西靖安人。1924年秋考入黄埔二期步科,曾受到孙先生接见,并亲书"博爱"小条幅赠之,在校期间加入孙文主义学会。毕业后任黄埔军校国民党特别区党部候补干事,黄埔同学会办公处主任。1927年任黄埔六期入伍生部政治部主任。军校迁校南京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高参,黄埔五、六期学生总队少将政治部主任。 1929年初赴德陆军军官大学学习军事,毕业后任驻德大使馆少将武官,1932年回国后主要负责争取德援的工作,并先后担任庐山军官训练团、峨眉山军官训练班筹备副主任等职。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副主任,1938年晋升中将。抗战胜利后任军统局督察室主任,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1946年辞职竞选,之后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江西省代表,1948年担任第一届国民大会主席团轮职主席,国防部保密局设计委员会中将委员。1953年10月胡靖安于上海被捕,年底押回江西;1955年押往北京战犯管训处;1957年转押山东济南华东战犯管训处改造。1975年3月25日,胡与全体在押战犯获特赦。安置于政协上海市委员会秘书处任专员。1978年3月1日,胡患肺癌逝世于上海,终年75岁。</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群旧居</b></h1> <h3>陕西南路520号民国委员长重庆行辕主任张群旧居</h3><h3>张群(1889.5.9-1990.12.14),字岳军,四川省华阳县(如今的双流县)人。张群幼年曾在家乡念私塾,学的是一些儒家典籍。1908年赴日本,就读振武学堂,与蒋介石为同学,其后曾参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1927年起先后任国民政府兵工署长,上海市长,湖北省主席,国民政府外交部长(1935.12-1937.3);之后历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行政院副院长(1938.1-1939.12),四川省政府主席等职。1947年4月到1948年5月任行政院长,后任西南绥靖公署主任,行政院政务委员,</h3><h3>张群是重庆谈判的主将。抗战胜利后,张群作为国民党方面三个代表之一参与国共谈判。张群与周恩来成为了国共双方谈判的主将。 </h3><h3>张群1908年考上公费留日。在赴日的轮船上,张群与蒋介石邂逅结识,从此成为终生莫逆之交。张群于1952年在台湾创设"中日文化经济协会",是台湾当局与日本方面合作的代表人物。张群一生与日本有很深的渊源。晚年他著有《我与日本七十年》一书,全面详尽地叙述了他在各个历史时期与日本交往的经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h3><h3>张群于1990年12月14日病逝台北,终年102岁。去世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于15日发去唁电,表示哀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陕西南路上还有许多富有特色的花园住宅</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陕西南路82号建筑</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陕西南路542号花园住宅</b></h1> <h3>陕西南路542号花园住宅,建于1934年,砖混结构,现代派风格花园住宅,建筑原为吴淞-汉口飞行员协会外籍成员居所,后成为上海三兴营造厂厂址,建国后曾为民航局所用。</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陕西南路篇算是之前陕西北路的姊妹篇,两篇完整了整条陕西路的前生今世。</i></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