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看过那部感动无数人的《芳华》吗?</h1><h1>电影本身虽然阐述的是场景,是情节,但更多的是勾起了更多人的情感回顾。</h1><div><br></div><h1>而回顾身边,能够引起更多人回忆的,不仅仅是人,还有可能是物,比如家电、结婚时的物品、用于生计的各类票证等等。尤其是家里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洗衣机……</h1><div><br></div><h1>总有一些记忆能融化这份情感。</h1><h1>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些曾经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老物件,也是这段历史的物证资料。虽已渐渐的离我们远去,但它总在我们的记忆中留存。</h1> <h1>今天 阳光等候在石库门弄堂口,和各位一起走进那逝去的时间隧道…<br></h1><h3></h3><h3><br></h3> <h1>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弄堂,这里曾经演绎过上海小市民生活的点点滴滴。</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海公用电话标牌</h1> <h1>当时里弄阿姨妈妈就是拿着这样的传呼电话单子上门传话的, 传呼费五分。</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那时小青年谈朋友全靠这只电话机</h1> <h1>这种手摇式电话机,那时候农村只有公社才会有,插队落户知青家里有事,要打只电话真不容易。</h1> <h1>逢年过节走亲戚、毛脚女婿上门都要拎着水果篮。</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瞧瞧~那时候结婚证是人民法院批复颁发的</h1> <h1>1980年颁布的第二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85年版</h1><h1> 2001年,第二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订案) </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由革命委员会颁发的结婚证</h1> <h1>安徽皖南小三线职工结婚,在当地公社革命委员会开的结婚证书。</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由区人民政府颁发的结婚证</h1> <h1>当时分配工作:要嘛一片红、要嘛四个面向、以及办结婚证等,都离不开要命的户口本。</h1> <h1>结婚时候女方的嫁妆缝纫机(凭票供应)</h1><h1>其实上海以前生产的脚踏缝纫机是蜜蜂.飞人.上海.蝴蝶。尤其是“蝴蝶”历史尤为早,是上海的老牌子。它在1919年,“协昌铁车铺”在上海郑家木桥街开设。 1926年,协昌缝衣机器公司设厂。</h1><div><br></div><h1> 1946年,协昌缝衣机产品商标由“金狮”牌更名为“无敌”牌。 1966年,厂部及文化革命小组联合决定将“公私合营上海协昌缝纫机厂”的厂名及企业性质更改为国营上海东方红缝纫机厂,缝纫机产品使用商标由“无敌牌”更名为“蝴蝶牌”,商标图案不变。 </h1><div><br></div><h1>1979年,“蝴蝶牌”缝纫机商标被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命名为“著名商标”。 “蝴蝶”一个百年的民主品牌,她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共同走过风雨历程,见证过人们那一美好的时刻,她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眷恋和回望。</h1> <h1>当年国营上海东方红缝纫机厂的装配检验车间盛况</h1> <h1>以往老百姓家里的缝纫机都放在卧室里,一家老小缝缝补补全靠它。 像上海家境条件好一点的人家,往往在逢年过节把裁缝师傅请到屋里厢(家里)做衣服,一家老小的衣裳全部包给裁缝师傅做(包吃包住管工钱)</h1> <h1>配合剧情俺也演绎一下,上海滩男人屋里厢(家里)踏缝纫机做衣裳的情景。</h1> <h1>结婚时候女方的嫁妆三五牌台钟(凭票供应)</h1> <h1>收音机.(上海50年代中期民族工业产品“新时代”牌,后相继出有:红灯、海燕、春雷等名牌产品)图片右是35年前上海电器六厂生产的吹风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灯牌无线电</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黑白电视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彩色电视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海鸥照相机</h1> <h1>海鸥相机,当年属于高档奢侈品,你瞧瞧包装远不如现在的月饼盒了。</h1> <h1>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风靡一时的四喇叭收录机,小青年拿在手上走在大街上, 喇叭声调的最响,就是这个场景。</h1> <h1>大哥大,财富身价的体现,售价好几万元呢。</h1> <h1>20年前的摩托罗拉手机,售价在8000多元,这可能算是二哥大了。</h1> <h1>BB机当时持有者也算是不错了,俺家邻居孩子刚刚工作,就买了一个BB机,好几千元呢,还关照他妈每天往他BB机上呼叫几次,以显示给人看。</h1> <h1>60、70、80年代结婚的,家里面的“三大件”是这一代人的追求目标。</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年代提倡晚婚晚育</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好</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计划生育年代的挂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组当年结婚的必需品</h1> <h1>那年头结婚喜糖的袋就是这样的,还特为到上海淮海路哈尔滨食品店,去买5斤一盒装的糖果,买回家分装喜糖,装的时候还不能装错,一般是四粒软糖,四粒硬糖,然后用订书机按一下封口。喜糖袋开始是纸袋装的,后来喜糖袋材料用塑料袋上印有花纹的喜字一种。</h1> <h1>上海市第一批独生子女证是从1980年起发放的</h1> <h1>六、七十年代曾在沪家庭中颇为时尚和新潮的龙凤果品托盘以及糖罐等。</h1> <h1>那时候一块17钻上海牌手表的售价是120元,19钻春蕾牌手表在125元。</h1> <h1>半钢钻石牌手表(凭票供应)售价是85元</h1> <h1>手表.(凭票供应,定情之物。不逊色于现在的订婚钻戒)还有上班必备的叫醒闹钟)</h1> <h1>自行车:凭票供应的,这辆凤凰18型自行车,颜色为墨绿色,已经骑了有30多年了,至今还在骑,当年风头盖过如今小车呢。</h1> <h1>那时候单位上班路线远,骑自行车上下班单位发车贴。</h1> <h1>自行车灯: 大约1974年,当时我还在上海工厂里培训,上海有一阵子骑自行车一定要装自行车灯,而且指定在公安局那里购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竹壳热水瓶</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印有上海标志的人造革旅行袋</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十年代男式节约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十年代女式节约领</h1> <h1>这是我国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那时候学徒第一年的月薪是十七元八角四分。</h1> <h1>那时候粮食是定量供应的,而且都要凭粮票供应。</h1> <h1>周立波曾经调侃说过:“上海人很会过日子,粮票竟然有半两粮票”。其实周立波还不知道上海曾经发行过伍钱粮票(半两),那时正碰上三年自然灾害,只不过他还没有出生了。</h1> <h1>(图片中是猪肉票1993年)在1993年之前,上海还在发放肉票、粮票、肥皂票、香烟票,在那个凭票年代里,这些曾经与阿拉居民息息相关的票证,已在25年前退出历史舞台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为上海市1981年发的猪肉票</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图为上海市烟草公司1991年发的香烟票</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图为上海百货公司1991年发的居民肥皂票</h1> <h1>图为上海百货公司1986年发的农村肥皂票</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来火(火柴)也是凭票供应的</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各类计划配给票证</h1> <h1>这些是当年上海市民喝的饮料、啤酒、白酒的牌子。</h1> <h1>当年乘的就是这种类型的公交车和加长的巨龙车,上下班都是人挤人,都是顶着关上门的。</h1> <h1>当年单位有规定:上班单程要换二辆公交车以上的,单位发车贴或者购买月票,那时候的车票就是这个价格。</h1> <h1>后来大概20年前,上海的公交车票曾经开始给做广告了,但后来维持了没有多久,又恢复到原来的票样了。</h1> <h1>那时候的交通岗亭:上海原来也有过女交通警察,也曾经在七十年代初从崇明县招收过一批交通警察。</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煤球风炉和铜吊</b></h1><h1>这里向各位展示的:是一些还属于离我们比较远的生活用品,可能至今年龄在60多岁以上的朋友会接触过这些物件。</h1><div><br></div><h1>当然其中有穿的鞋子等个别用品或许还不是太长,当看到曾经那么熟悉的用品穿越过来后,会让你睹物伤情,那些不堪的往事仿佛历历在目……</h1><div><br></div><h1>调整好情绪,跟着阳光继续走进《那些年陪你走过的家用物品,也许那一段温馨的回忆会给你带来美好的心情。</h1><h3><br></h3> <h1>这是我国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那时候这个人民币很值钱,当时拿旧壹圆大洋(银洋钿),到人民银行去兑换是一元人民币,可想而知发行的这套人民币是真金白银啊。</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搪瓷拎饭盒</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罗宋帽、女式风雪帽。</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鸭舌帽、童帽。</h1> <h1>文革串联时期解放军帽、女军帽。</h1> <h1>解放初期,中年妇女穿的绣花鞋,还有木拖鞋。</h1> <h1>力士白跑鞋、套鞋、元宝套鞋。</h1> <h1>家用保暖壶、搪瓷茶盘、腰鼓玻璃杯,这些都是家里条件好的人家用的。</h1> <h1>铜质保暖壶、 铜质茶盘、搪瓷茶杯,这些都是有钱人家用的。</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玻璃罩洋油灯</h1> <h1>玻璃罩拉线开关吊灯,这个以前差不多每家都有,只不过普通家庭按上的是15W灯泡,怕耗电。</h1> <h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老家电、老物品逐渐离我们而去,不仅是黑白电视机、永久、凤凰牌26~28寸老式自行车,最早的手机、BB机,以及各类计划性配给票证等等。还有许多刻有记忆的老物件,看似离我们远去,其实它们还一直在我们的脑海里存着,它们是见证着时代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的有力佐证。</h1><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