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周家花园红豆树龄达三百年,红豆形如蚕豆大小。</h3> <h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h3><h3><br /></h3><h3>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二岁孩童就会朗朗背诵的千古绝唱《相思》。我要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红豆寄相思的故事。</h3><h3> 今天很多人已经不知一九六六年八月"红色恐怖"的那段历史,对于比我年长的人来讲那是一场浩劫地记忆,如此不堪回首,但又抹煞不去。</h3><h3> 故事发生在古城苏州,红卫兵打砸抢,抄家到顾公硕家。顾家是清代道光进士顾文彬所创"过云楼"的第四代传人,家藏连城绝不为过。二〇一六年在苏州博馆物曾举办《烟云四合》顾氏收藏捐赠展,通过展品即可知顾氏收藏:"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的含义。顾公硕时为苏州博物馆副馆长,目睹"文革"开始,知天下大乱,家藏不保,想于红卫兵到来之前,请求博物馆派人先行"抄家",意在国宝得到政府保护,以免古籍、字画遭予红卫兵的涂炭。</h3><h3> 苏州博物馆组织人员,图先行将顾家文物运走,存放于博物馆得以保护,但是红卫兵已经抢先一步。八月二十六日,红卫兵将顾公硕及夫人张娴拉到大门外当街批斗,家里的珍藏被全部运走。顾公硕不堪如此凌辱,当夜离家出走,自沉于虎丘桥下,留下遗书:"士可杀,不可辱,我去了。"</h3> <h3>顾公硕藏书《锦绣万花谷》用价值连城形容都不足矣。有名对所言:"书成锦绣万花谷,画出天龙八部图"。</h3> <h3> 作为一个曾经保护国家宝藏免遭敌手的顾公硕来讲,抄家遭此劫难为奇耻大辱。苏州遭日寇沦陷时期,顾家也遭受过掘地三尺的抢夺,日本鬼子两次无获而返。在红卫兵破"四旧"的今日,多少古籍却惨遭残损,于光天化日之下打砸抢,法律何在,天里何存!哪个朝代可以遍地任意抄家抢掠?顾家是进士出身,士大夫思想根固,才选择自沉这样一条归路。"文革"中凡是自杀身亡的都会罪加一等,"对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自绝于人民,自绝于党。"<br /></h3><h3> 第二天顾公硕不幸消息传遍苏城,"又自杀了一个。"当时著名作家、翻译家周瘦鹃,也是苏州博物馆的副馆长,得此噩耗,悲痛不已,昔日挚友竟如此离去,顾家遭此大难,难受之痛可想而知。翌日周老携夫人俞文英前往顾家府上吊唁,去前周老用白宣纸书写诗一首,包上一把家中自栽红豆(见题图,我特意排成周字形状)意喻以诗歌言哀悼,以红豆寄哀思。嘱顾公硕家人,置于衣袋,随同入殓,借以表达周老对老友故交难舍不割之情。</h3> <h3>左起柴德赓、谢孝思、周瘦鹃、范烟桥</h3> <h3> 周瘦鹃所写诗之内容无人知晓,那个年代,他不敢逢人便说,满城皆知。两年后的一九六八年八月十二日周老也因"文革"中不堪百般凌辱,于自家花园投井而亡,时年七十四岁,人生的多少艰难都过去了,这次实在挺不住了。而"红豆诗"则成一个不解之秘密。现在网上有常有悼念周老的文中,也有人提到写诗之事,但不知诗之内容。</h3><h3> 顾公硕和周瘦鹃都是我国成就卓伟的文化名人,顾家为收藏世家,周家是二十世纪初叶上海文艺届的一个旗帜性人物,同为苏州人,都是柴德赓的好友,经柴德赓介绍同时加入民进。固然柴德赓与二人过从甚密。</h3><h3> 后来在整理柴德赓的日记本中发现一则特别记录,一九五九年五月十日记:</h3><h3> 民进欢迎周瘦鹃同志。出席者:顾公硕、陆士南、尤墨君、柳君然、范烟桥、任嘒闲、柴德赓、范崇鑫。</h3><h3> 这是当年为周瘦鹃赴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回苏州后的一次民进接风小聚,柴德赓作了记录。但是,在这一天的笔记本下方空白处,柴还补记下绝句一首:</h3><h3> 楚宫慵扫眉黛新,只是无言对暮春。</h3><h3>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h3><h3> 这是明末清初诗人邓汉仪的绝句。柴德赓将邓诗写于此是因这一天日记的主题是周瘦鹃,并且周、顾、柴三人均在场,其他三人在同在的笔记、日记部分还在专案组审查,柴匆匆写于此备忘。</h3><h3> 为何写邓诗?是其中有一句"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息夫人典自西汉刘向《列女传·贞顺·息君夫人》:"夫人者,息君之夫人也。楚伐息,颇之。虏其君,使守门。将妻其夫人,而纳之于宫。楚王出游,夫人遂出见息君,谓之曰:人生要一死而已。何至自苦!妾无须臾而忘君也,终不以身更贰醮。生离于地上,岂如此归于地下哉!……息君止之,夫人不听,遂自杀,息君亦自杀,同日俱死。楚王贤其夫人,守节有义,乃以诸侯之礼合而葬之。"这是一个春秋时期息国君夫人为其夫自杀而亡的故事,后人为纪念息夫人在湖北黄陂修有息夫人庙,即桃花庙。</h3><h3> 唐代诗人杜牧任黄州刺史时曾寻访息夫人古迹,题写《题桃花夫人庙》诗:</h3><h3>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h3><h3>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h3><h3> 显然邓诗为和杜诗原韵所作,故而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评袭人嫁给蒋玉菡时也引邓诗:"看官听说,虽然事有前定,无可奈何;但孽子孤臣,义夫节妇,这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推诿得的。此袭人所以在又副册也。正是前人过那桃花庙的诗上说道: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这里评说的是袭人自杀未遂多次,终没有过"惟一死"这关。</h3><h3> 周瘦鹃写下此首绝句,意在叹息老友公硕,为其气节称颂。文革期间对自杀行为视为反动透顶,以死对抗"文革"、对抗无产阶级专政,对抗无产阶级司令部。"红豆诗"句内容周老先生当然藏于心底,秘而不宣。在一适当时机,周柴二人相遇,言及公硕先走之事,周老言:"青峰老弟,吊唁公硕时我写下了邓孝威的绝句,以寄哀念。"柴德赓始知,异常感叹,邓汉仪也是他钦佩的明末清初逸民,公硕兄当无愧于此诗、此君,人生能做到此,也清史留名矣。当日他翻捡仅存下的笔记本,正有记周瘦鹃一九五九年五月十日那天,记下此诗。那个时代,书籍散落,不便查对。因此,所记邓诗时错写一个"是"字。周老后来也随顾公硕去了,二人以同样方式谢世,后柴德赓对周老当然亦同样感叹,周老也给自己写了"红豆诗"。</h3> <h3>抄录柴德赓所记邓汉仪诗</h3> <h3> 周老先生走了,他是在家中投井自沉的。今日得周老爱女周全老师肯允,参观了昔日周老精心打造的过的"紫兰小筑",一个占地四亩的私家小院,名贵树木,珍奇花草,争奇斗艳,美不胜收。周全老师讲,"虽然父亲走了,我在这里培育着父亲传下来的这些花木盆景,春夏秋冬,四季故事,好像父亲的生命还在延续。"在清明前一日,我们感受到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无限崇敬和热爱。</h3> <h3>周家花园的水井,水清透彻。我们都会敛手静拜。</h3> <h3> 到苏州多年,一直就想看看周家花园,品味"蝴蝶梦、子归魂",看看周老亲载的牡丹"圆满团聚"……,那是我孩童时经常去的地方。周老师特意相赠十二颗珍贵的周家红豆,这是我多年以求的,谢谢主人的招待。<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