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杏与银杏

大杨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杏裁爲梁,香茅結爲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知棟裏雲,去作人間雨。</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王維《輞川集·文杏館》</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杏是否银杏</b></h1><h3></h3><h3> 王维为他的辋川别业二十景分别写了一首小诗,好朋友裴迪也各写一首唱和,辑成《辋川集》。这首《文杏馆》中的文杏,是不是银杏呢?</h3><h3> 按一般的看法,没有人怀疑是银杏。长安附近的辋川山庄,是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故居,王维买来以后重修扩建,文杏馆是扩建的一间小舍。据清代《蓝田县志》记载,王维曾亲手栽种了一棵银杏树,就是现在人们经常去瞻仰的那棵千年银杏树。这个说法虽无从考证,也没有理由不信,要么王维因为先有那棵银杏将小舍取名文杏馆,要么建好以后亲自种了那棵银杏,要么后人因为他的诗而补种了那棵银杏,都表明“文杏”就是银杏。</h3><h3> “文杏”一词,《汉语大词典》(第9502页)是这样解释的:</h3><h3> 1. 即银杏。俗称白果树。木质纹理坚密,是建筑和手工业的高级用材。</h3><h3> ●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h3><h3> ●《西京杂记》卷一:“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杏二:文杏、蓬莱杏。”</h3><h3> ●宋叶适《送卢简夫》诗:“文杏将非庙廊具,涧苹况是王公羞。”</h3><h3> ●清龚自珍《说昌平州》:“其木多文杏、苹婆、柿、棠梨。”</h3><h3> 2. 诗词中常用以指代文杏做的木梁。</h3><h3> ●唐李商隐《越燕诗》之一:“卢家文杏好,试近莫愁飞。”</h3><h3> ●清杜岕《游白燕庵》诗:“雕镂饰文杏,彩笔夹歌讴。”</h3><h3> 这个解释认为文杏要么指银杏树,要么指银杏树做成的屋梁。没有其它的解释。</h3><h3> 然而,文杏可能根本就不是银杏。王维可能并没有栽种那棵银杏树。《汉语大词典》的定义可能完全是错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宋朝以前不叫银杏</b></h1><h3></h3><h3> 银杏的名称始于北宋,有故事说是皇帝赐名。银杏大多长在江南,民间称为“鸭脚树”。在宋代成为贡果之前,中原并没有注意到这种树,民间是否见过、叫什么名字,并没有记录。有考证说很多寺院内种有圣果树,在唐诗中确有提及,大约是唐朝最有可能的对银杏的称谓。更早的名称有枰、平仲,都不能考证。</h3><h3> 有人根据元稹(779年—831年)诗句“借騎銀杏葉,橫賜錦垂萄”认为在唐代就有了银杏的叫法,是彻底的误解。“借骑银杏叶”有注:“学士初入,例借飞龙马”,意思是对新科的翰林院学士,按惯例要借给他“飞龙马”(皇宫内六厩之一“飞龙厩”中的宝马)。这里的“银杏叶”可能是一匹银灰色叫做“杏叶”的属于飞龙厩级别的宝马,因为后句“锦垂萄”是一种锦绣的官服(宋·苏颂:“带垂金錯落,服賜錦葡萄”),这样才合乎诗体的对仗。这首诗是在王维去世五十多年后,元稹唱和李德裕《述梦诗四十韵》的排律,原诗“龜顧垂金鈕,鸞飛曳錦袍。御溝楊柳弱,天廐驌驦豪”中的锦袍对应于垂萄,驌驦对应于杏叶,都是说的同一件事——初为翰林学士获得良马锦衣的恩赐。可以肯定,这不是银杏的叶子,与银杏没有任何关系。</h3><h3> 此外再也找不到唐代或之前关于银杏的称呼。</h3><h3> 宋代以后,银杏则在诗文中屡有出现,如欧阳修《鴨脚子》:“鴨脚生江南,名實未相浮。絳囊因入貢,銀杏貴中州”,以及杨万里《银杏》:“ 未必雞頭如鴨脚,不妨銀杏伴金桃”,点明了银杏与鸭脚只是名字上一雅一俗、一贵一贱。很有可能鸭脚的俗称也是这个时候一起传到中原的。</h3><h3> 银杏名称始于宋,有李时珍的说法为证。《本草纲目》记述“时珍曰︰银杏,宋初始著名,而修本草者不收”, “白果,鸭脚子。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白果则是更晚的称呼。所谓银杏入药始于东汉之前《神农本草经》的说法,并无实据(《中医宝典网》所载之神农本草经,分为上、中、下经,查木、果类目录,没有找到疑似银杏的名称)。郭沫若能把甲骨文搞懂,却没能搞清楚银杏的渊源,他说:“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h3><h3> 从诗词中与文杏、银杏相关的诗句来看,一直到清朝,前人都没有把文杏当作银杏。</h3> <h3><i>杏与银杏(图片来自网络)</i></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杏出处</b></h1><h3><b> </b>“文杏”一词最早见于汉武帝时期,如《汉语大词典》所说,首见于司马相如(前179年~前118年)《长门赋》: “刻木兰以为榱,饰文杏以为梁”,并一开始就与“梁”相关。依据此文的体风,文杏可能是杏树,也可能根本连杏树都不是,但可以肯定不是银杏,因为没有史料表明宋代以前银杏与“杏”有任何关系。“刻木兰以为榱(椽)”也并不一定是雕木兰树为椽,只是纯粹的文学意象和骈文文法。<br> 百年之后刘歆(前50年~23年)编写杂史《西京杂记》中提到“文杏”并注明“材有文采者”,应该是附和了司马相如。在“蓬莱杏”后注:“东郡都尉干吉所献,一株花杂五色,六出,云是仙人所食”清楚表明这两种都是杏。而银杏从来就不是杏。它们的亲戚关系比熊猫和猫还远得多。<br> 所以司马相如并没有确指“文杏”是杏树,刘歆据此命名其中一种“材有文采者”的杏树为文杏,与银杏没有关系。</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杏为梁</b></h1><h3> 最早沿用司马相如文杏为梁的是南北朝·沈约(441~513年)“薜荔可為裳,文杏堪作梁”和庾信(513年—581年)“千尋文杏照,十里木蘭香”。司马相如和庾信对历代诗人的影响巨大,自此以后,文杏、木兰经常成对出现在诗语之中,指代华贵的屋宇。初唐上官仪(608年-665年)有诗:“翠钗低舞席,文杏散歌尘”。</h3><h3> 之后便有了王维的《文杏馆》,再以后文杏成了华美栋梁的代称。及至清代李渔编入《笠翁对韵》“芬椒涂内壁,文杏饰高梁”,就已经普及到入塾的孩童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杏非梁</b></h1><h3> 唐代只以文杏为梁,但是宋以后却有了发挥,“文杏”有了另外一个意象——文雅的杏或杏花,经常与艳丽的“夭桃”相对。宋·余深 “文杏夭桃次第開,宣遊叨豫賞花來”,宋徽宗赵佶《杏花鹦鹉》:“並亞隴雲飛,穩巢文杏枝”,宋杨万里《文杏坞》“道白非真白,言紅不苦紅。請君紅白外,別眼看天工”,都是写的杏花。前文提到杨万里写过一首《银杏》诗,很显然他不认为文杏是银杏。</h3><h3> 所以宋以后文杏可以是花而非梁,《汉语大词典》至少忽略了这一点。</h3> <h3><i>桃花与杏花(图片来自网络)</i></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维手植银杏树</b></h1><h3> 既然唐朝并没有文杏是银杏这个说法,那么王维辋川故居前的银杏树,与文杏馆就没有关系了。所谓由王维亲手栽种,这个说法来自清末的《蓝田县志》。县志往往记载小范围传说。饱学的文人高士们对字词典故有洁癖,所以在他们的文字中不会草率地将银杏认作文杏。但是民间就不同了。当银杏这个高雅的名字确定下来以后,因为音近传讹,或者望文生义,以为文杏就是银杏,则毫不奇怪。</h3><h3> 王维的诗一贯空灵高逸,轻描淡写而不事雕琢。出自文杏梁的云,穿过香茅结成的檐,不经意地去人间作雨,是高处与低处的互动,是化外与俗世的关联,并不需要假借具体的物事。也许当时确实有一棵杏树,或者确实是这颗银杏树,他虽然不知道名字,但树的的果实让他想到了杏,借司马相如的“文杏为梁”起兴,也不是不可能。</h3><h3> 但是这不足以<b>证明</b>他写的是银杏,也不足以证明他栽种了那棵银杏。</h3> <h3><i>王维故居的银杏树,相传为王维亲手栽种(图片来自网络)</i></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杏也可以是银杏</b></h1><h3> 文杏本义不是银杏。</h3><h3> 《汉语大词典》的关于“文杏”的词条应该去掉“1. 即银杏。俗称白果树”的说法。依照《西京杂记》的说法,应改为“材质有纹理和光采的杏树”(事实上,我对这种可能来自于文学的说法也表示怀疑)。</h3><h3> 如果考虑到宋后诗词中“文杏夭桃”对杏的雅称,应该增加:3. 指淡雅的杏花。</h3><h3> 但文杏也可以是银杏。</h3><h3> 虽然文杏的本义与银杏无关,但是不妨将“文杏”一词外延,将银杏称呼为“文杏”,寓意银杏有高雅的品性。因此,也可以再增加一条: 4. 文雅的银杏。 </h3><h3> 格律诗词兴起后,声韵和对仗的要求,束缚了字词的运用,于是古人改变了很多字的本义,赋予新的转义或借代,并以此为创新。因为果实似杏而白,取名“银杏”,以及“文杏为梁”到“文杏夭桃”,正是这样的例子。后人自然不必更加泥古,只要言之有理,又何尝不可?</h3> <h3><i>北京大学校园内的银杏树,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图片来自网络)</i></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记</b></h1><h3>一、本文印证多用诗句,是因为有比较全的电子资料库(推荐“搜韵网”https://sou-yun.com/),可以方便地从前秦到现代、近八十万首诗词中检索字词典故。为了便于考证,有些引用原文保留了繁体。</h3><h3><br></h3><h3>二、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神龙本草经》中以树木和果实入药的目录如下:</h3><h3> ● 上木:牡桂 菌桂 松脂 槐实 枸杞 柏实 伏苓 榆皮 酸枣 蘖木 干漆 五加皮 蔓荆实 辛夷 桑上寄生 杜仲 女贞实 木兰 蕤核 橘柚 </h3><h3> ● 上果:藕实茎 大枣 葡萄 蓬蔂 鸡头实</h3><h3> ● 中木:桑根白皮 竹叶 吴茱萸 卮子 芜荑 枳实 厚朴 秦皮 秦菽 山茱萸 紫葳 猪苓 白棘 龙眼 松罗 卫矛 合欢 </h3><h3> ● 中果: 梅实</h3><h3> ● 下木:巴豆 蜀菽 皂荚 柳华 楝实 郁李仁 莽草 雷丸 桐叶 梓白皮 石南 黄环 溲疏 鼠李 药实根 栾华 蔓椒</h3><h3> ● 下果:桃核仁 杏核仁</h3><h3> 并没有疑似银杏的树或果。</h3><h3>三、"圣果"、"圣果树"是唐及唐之前宗教界对银杏树的尊称,这是一种说法,没有找到论述。</h3><h3>四、司马相如《上林赋》:“沙棠栎槠,华枫枰栌,留落胥邪,仁频并闾,欃檀木兰,豫章女贞,……”,东晋训诂学家郭璞为“ 枰”注释称:“枰,平仲木也 。”唐朝学者李善也引用郭璞的注释肯定“枰”就是“平仲木”,并明确注解:“平仲之木,实白如银 ”,人们据此推断“枰”或“平仲”即是银杏。未作考证。</h3><h3><br></h3> <h3><i>八十年代的燕园银杏与我</i></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