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最近在合肥市五十中东校望江路校区的家长课堂上,谢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如何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我们作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肯定少不了。我们每次的沟通是否有效?沟通的方式是否正确?沟通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谢老师的对沟通的讲解让我对我和孩子的沟通,陷入了思考!</h3><div> 首先沟通的定义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化解冲突、给予成长支持的力量,维护关系、给予成长爱的动力。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要把握两个原则,一个是有效原则,就是要明白沟通的目的是什么?最终想要什么?沟通是让事情变得更好,至少让关系维护的好。另一个是说话原则,包括了有话直说、有话实说、有话好好说和有话正面说。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有没有效果有讲者控制,效果有听者决定,孩子的反应告诉了你说的话有没有效果,而家长可以改变说话的文字和方式去控制效果,才有机会改变孩子听的效果。</div><div> 在和孩子的沟通上,家长常常有四个误区。第一个误区,就是家长的角色错位。家长在沟通前,常常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领导(命令、安排)、警察(讯问、监督)、地主(震慑、威胁)、唐僧(说教、唠叨)、差评师(批评、指责)、完美主义者(求全责备),这些都是错误的定位,反思一下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我自己也常常犯错,对孩子进行命令、说教、批评等,这些都是产生了无效的沟通。正确的沟通中,家长应该扮演的角色应该是精神供养、生命教练、人生导师、知心朋友、拉拉队队长。只有这样的沟通角色扮演才能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关怀备至和无微不至的照顾的感觉。第二个误区,说“但是”。家长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经常前面半句表扬,后半句用“但是”来补充不足,例如:今天起的挺早,但是房间乱哄哄的!最近学习努力多了,但是离目标差距还很大!这次数学考得不错,但是英语却退步了!今天作业是做完了,但是速度太慢了!你什么都好,但是就不爱学习!等等。第三个误区,在指出孩子的缺点时,用“你”字开头的话语。例如:你看看人家小明;你还不赶快起床;你看看都几点了;你还不快吃饭;你还不去写作业;你又看电视了;你又玩游戏了;等等。这个“你”字,看似好像是我们说话的习惯,其实是让接受者的感受是不舒服的、被指责、被否定,被催促、被比较、被埋怨的……是一个伤害的利器,我们要改掉这个习惯。第四个误区,就是感觉传递不对。沟通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语言文字占7%,声音、语调等方式占38%,表情(语气情绪)、动作、综合感觉占55%。所以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情感和动作,用合适的表达方式。</div><div> 在了解了沟通的定义和沟通的目的,明白了沟通的几个误区之后,我会在以后的和孩子的沟通中,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让沟通更有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