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见到哥哥李光有(照片右一)的时候,哥迫不及待地告诉我说,他们是老山作战中第一支侦查分队,“我们在马嘿住了小一年。”我一听,很想回他一句:好意思说,住了一年都没带个瑶妹回去🤔️🤔️🤔️抓手也太差了🤗️🤗️🤗️忍了又忍,还是把话咽下了。毕竟人多,不当众损人面子是一种优雅的水平,况且这么多年过去了,也说不定,哥心里真的藏着个瑶家小阿妹需要追梦,被我一说穿,不正好戳中别人痛点了🤔️🤔️🤔️</h3> <h3> 之所以冒出来这样的想法,完全是有历史依据的。十年边境冲突,战争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无处安放的痛苦与恐惧,还有着一种抗拒不了的元素――情不自禁的爱情催化剂。</h3><h3> 与全国参战老兵接触这么些年,通过我帮助哥哥们找回来的、当年的女朋友们数不胜数,典型事例不胜枚举。每一次,当哥哥们向我发来求助信息时,我总是如此回答,可以理解,一定帮你找。“但有个条件,不能影响你现在的家庭。”这是原则。</h3> <h3> 没有人确切地统计过,十年边境争端中,到底有多少纯朴的阿妹心系军人、投身到了军嫂的行列?也不知到底有多少妹子远嫁到了异乡、成为思绪在外的异乡人?</h3><h3> 关于这个问题,我经常会开玩笑地说,那个时候战区的女孩子呀,可真是“被爱情打劫的几代人。”长大一个,被当兵的带走一个。“基本上,只要是能派上用场的,差不多都被领走了。嘿嘿😁”</h3> <h3> 1983年初夏,哥所在的118团特务连进驻到马嘿村,由这里开始,对战区内的相关情况进行全方位侦查。老山之簏必有一战,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们必须赶在战斗打响前,对老山地区的所有情况侦查完毕,包括越军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置等。</h3> <h3> “特务连”这三个字带给人的、似乎永远是神秘莫测和神出鬼没:出去侦查,他们悄无声息;回到村里,他们不喧嚷不扰民,给村民们留下了非常良好的、无法抹去的印象。</h3><h3> 日复一日,在毫无喧嚣可言的平常中,他们度过了几百个极不平常的日子。</h3><h3> 1984年5月,就在老山之战打响后不久,特务连奉命离开马嘿,在曼文进行了短暂的休整,之后从战区撤离。</h3> <h3> 也就是在这三百多天循环往复、愁不知味的光景里,特务连与马嘿村的父老乡亲们建立起了十分深厚的友谊,这份友谊经历了时间与战火的洗礼,变得越加珍贵,生生不变,历久弥坚;仿佛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喝越香、越喝越有味道。</h3> <h3> 得知特务连老兵、咱们的亲人即将重返老山,重回马嘿村,马嘿村里的老少爷们可是高兴了,纷纷表示说,一定要以最隆重热烈的方式,迎接亲人解放军的到来。</h3> <h3> 瞧瞧这阵仗搞的,不隆重热烈都不行了。</h3><h3> 盛装的阿妹集体亮相,这一群媚惑人心的瑶家妹子里,哪一个是哥哥们心里珍藏的、回忆久长的小阿妹?</h3> <h3> 马嘿村村口,村民们夹道欢迎亲人解放军的情景,是不是让你在恍惚间回到从前,感受了一回难忘的军民鱼水情?</h3><h3> </h3> <h3> 瑶家阿妹以竹筒酒款待远方回来的亲人,浓浓的、令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h3><h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这些年来,曾经令我们引以为骄傲的军民鱼水情被淡化、被否定,甚至于,被抛弃了。经常会有哥哥告诉我说,在他们生活的地方,已经体会不到什么叫“军民鱼水情”了。军民鱼水情已经被拜金潮、利益潮冲垮了。每当这样的时候,我总会自豪地告诉他们说,我们还有。</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杯竹筒酒下肚,醉了风尘,醉了阿哥的心,醉了阿妹的娇颜。</font></h3> <h3> 在马嘿村,与村民们座谈。</h3> <h3> 挨家挨户慰问村民。</h3> <h3> 前往马嘿之前,特务连老兵还是先去陵园祭奠了战友。</h3><h3> 到陵园祭奠战友,这似乎是任何一个老兵、任何一支部队的传统,到了麻栗坡,假如不到陵园去看看长眠的战友,再完美的行程、再崇高的口号都显得苍白和欠缺。</h3> <h3> 1984年4月28日,连长孙思广在带领一营实施穿插任务时不幸牺牲,成为特务连唯一一位牺牲的战友。</h3><h3> 连长是在穿插至1072号高地时牺牲的,当时的1072号高地还控制在越军手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