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3月15日是我們下鄉46周年紀念日,這天陽光燦爛,暖風和熙,我們一行11人興高採烈,歡聲笑語,自駕到了茶陵縣二仙林場,故地重遊。</h3><h3> 二仙林場早已成為雲陽林場二仙分場,場部的房屋,舊時的格局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現代化食用植物油煉油廠,場部也移址到以前的油茶林新建的辦公樓。場部的支部書記、工區長、會計熱情的接待了我們,並親自帶我們去看了朱家衝、桐茅衝、大隴工區。</h3><h3> 書記介紹,目前本場職工12人,分布在各個工區負責管理和護林,主要工作任務不再是育林和砍伐,而是育林護林。這是響應习近平总书记的號召,保護環境,綠化環境,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舉措。</h3><h3> 剛踏進場部地盤時,大有"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之感,只有從前場部的那棵大樟樹和仙楊亭旁邊的那棵老樟樹依然挺拔,枝繁葉茂,好象在向我們敝開雙臂,欲熱情擁抱。我停下小憇,深深地吸著帶有泥土和花草芬芳的空氣,舒暢而愜意。抬眼眺望,群峰連綿,重戀疊嶂,蒼松翠柏,巍峨峻秀。頓時思緒萬千,百感交集,46年的知青歲月仿佛就在眼前。</h3><h3> 1972年3月15日,我們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從城市下鄉到了二仙林場,從此開始了艱苦卓絕的知青生活。我們井荒植樹,挖山育林,做牛犁田,砍伐背柴,作菜餵豬…無所不做,無所不學,吃苦耐勞,為農村的建設發展奮勇當先。</h3><h3> 當時經濟困難,物資匱乏,知青的生活狀況就象歌裏唱的那樣:告別了媽媽,告別了家鄉,金色的學生時代,已載入那青春史冊一去不復返。迎著那太陽升,伴著那月亮歸,沉重地修理地球,是我光榮的使命,神聖的職責,啊用我們的雙手染紅了地球,修遍了宇宙,壯麗的明天我們相信一定會到來。充滿革命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h3><h3> 鬥轉星移,光陰荏苒,青山不改惜日美,歲月催人鬢毛衰。知青上山下鄉50年過去,對知青這段歷史眾說紛紜,個人以為是非曲折自有歷史公道,但無論如何,知青終究為國家建設奮鬥過、貢獻過,就應該為知青感到驕傲和自豪。</h3><h3> 這次出行,歷時三天,我們特意去拜訪了幾位老職工老領導,得到了他們的熱情接待和盛情款待,謝謝他們,祝他們生活幸福,健康長壽。還參觀了紅軍時期的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茶陵鐵牛碼頭、炎陵的炎帝陵。可謂載興而歸,皆大歡喜。</h3> <h3>张志军、张明德于云阳山风景区</h3> <h3><font color="#010101">闵炳炎</font></h3> <h3>兩人笑咪,好幸福,有夫妻相,好羨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