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更具不畏严寒的坚毅品格和勇于进取的精神,因而自古以来为文人墨客所吟咏,所歌颂,也被现代的摄友们所追捧。梅兰竹菊,中国人喜爱的四大名花,梅,列于首位,因其独有的风骨。北宋年间,著名的大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咏梅诗《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君不见,那不被人关注的墙角的孤独的梅花,正在悄悄地开放着,只为那上苍赋予的使命---暗香飘浮动人间。据悉,身为改革家的王安石因变法遇到保守派的阻碍,更为宋神宗的不理解而极度苦闷,故发此感概。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诗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面上看该诗流露着他对故乡(江宁)的怀念之情,大有飞舟渡江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字里行间却寓意着他,虽然被贬瓜洲,仍然想念着未竟的改革事业,渴望着重返政治舞台,继续推行新政的强烈愿望,为积弱积贫的北宋王朝出一把力。</h3><h3> 当我举起手中的相机拍摄这幅梅花照片时,我想,或许我不具备那么多摄影技巧,无力如许多摄友那样表达令人炫目的色彩,我只想真实的反映梅花的本色---梅花香自苦寒来,如此足矣。岂不闻'清代文人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批评的人们追求的梅的病态美:"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他又说:"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如此看来,国人追求梅花的病态之美的陋习,自古有之。读罢此文,不知道摄友们该作何感想?</h3> <h3>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春回大地。每每看到此时的景物,我总爱诵读唐代韩愈的诗《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在我们生活的大都市里,我们无法用手中的相机表达诗里的意境:草色遥看近却无。这种意境,只存在于韩愈的诗里,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当湖岸的杨柳吐绿,嫩嫩的叶芽还未成形之时,那烟柳满堤岸的景色最迷醉人眼。而此时不可不提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几句咏柳诗,已经成为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了。</h3> <h3> 三月五日,江汉老年大学摄影班如期开学。在小南湖校区,眼见烟雨中的湖面景色如画。于是,我按下了手机相机快门,就有了这幅作品。</h3><h3> 烟花三月,因为李白的那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许多朋友相邀远赴扬州,去目睹瘦西湖的风采,带回许多佳作,值得称道。</h3><h3> 李白的这首著名的送别诗《送孟浩然之广陵》被誉为送别诗的"千古佳作"。那时,青年李白与长他11岁的孟浩然交情甚深。他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送别这样的朋友,惜别之情可以想知。然而,正值青春年华,太平盛世,李白没有悲天悯人。在他的笔下,那碧空如洗的天际下,顺流而下的"孤帆远影",毫无孤独和苍凉。他的目光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下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中的一叶扁舟,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了。于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那一瞬间,被永远的定格而成永恒,便成了盛唐时期迁客骚人们遍游祖国名山大川豪迈情怀的诗化象征。</h3> <h3> 据百度资料,樱花原产于中国喜马拉雅山区。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樱花已在中国宫苑内栽培。唐朝时期樱花已普遍出现在私家庭院。白居易诗云:"亦知官舍非吾宅,且掘山樱满院栽,上佐近来多五考,少应四度见花开。"还有"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诗中清楚的说明诗人从山野掘回野生的山樱花植于庭院以供观赏。明代于若瀛的诗中提到樱花:"三月雨声细,樱花疑杏花"。 唐·孟诜所著本草纲目,对樱的定义为:"此乃樱非桃也,虽非桃类,以其形肖桃,故曰樱桃"。</h3><h3> 喜马拉雅的樱花传到日本后,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在他们的精心培育下不断繁殖出新品种,成为一个丰富的樱家族。樱花被选为日本国花后,它更受关爱,也更受培养,出现许多观赏性更强的高等品种。由于日本樱花过于出名,所以人们误以为樱花都来自日本。</h3><h3> 在武汉地区,人们熟知的樱花当属闻名遐迩的武汉大学樱花,近年来东湖樱园的樱花也声名鹊起。其实,在汉口的西北湖,在汉阳江滩晴川阁附近都有很不错的樱花林。每年三月当樱花绽放时节,我总会想起西北湖的樱花,想念那随风飘散的花瓣雨。</h3> <h3> 明代《群芳谱》记载:海棠有四品,皆木本,这四品是: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和贴梗海棠。垂丝海棠柔蔓迎风,垂英凫凫,如秀发遮面的淑女,脉脉深情,风姿绰约。宋代杨万里诗中:"垂丝别得一风光,谁道全输蜀海棠。风搅玉皇红世界,日烘青帝紫衣裳。懒无气力仍春醉,睡起精神欲晓妆。举似老夫新句子,看渠桃杏敢承当。"形容妖艳的垂丝海棠鲜红的花瓣把蓝天、天界都染红了,闪烁着紫色的花萼如紫袍,柔软下垂的红色花朵如酒后的少妇,满脸绯红、娇弱乏力。其姿色、妖态更胜桃、李、杏。</h3> <h3> 四十多年前,当我第一次游览西湖苏堤,见识西湖第一美景"苏堤春晓"时,被那湖岸边的桃红柳绿惊呆了,禁不住发出由衷地感叹: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时至今日,武汉西北湖的桃红柳绿早就成为了历史,当今群芳之中争奇斗艳的佼佼者当要让位于樱花道旁满树怒放的樱花了。</h3> <h3> 武汉市的园林,我独爱园博园。我爱园博园之空旷、爱园内的各具特色的仿古建筑,更钟情于园内的静谧舒适---因为这里是收费的园林,所以来此园的游客稀少。但凡生活在武汉市的人们都知道,市内各免费园林都挤满了各式各样的游人,她们或吹拉弹唱、或劲歌曼舞、或踢毽打球、或耍拳舞棒……无人顾及他人的感受,各种噪音混杂在一起,让想享受安静的我难以忍受。</h3><h3> 三月某日,应朋友之邀再次来访园博园。一边散步一边赏景,随手拍的几幅照片。</h3> <h3> 镇江园之北固亭。</h3> <h3> 从北固亭远眺,景色宜人。</h3> <h3> 菱角湖公园,红花绿叶、花团锦簇,好一幅美丽的风景。</h3> <h3> 当我流连于市内各个园林追寻着大自然的美景之时,在公园里经常会遇见一些坐在轮椅上的的老人们,被亲人推着来园里享受阳光,也遇见过夫妇俩一起互相搀扶着来公园休息的老人……我想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应该是人。于是我产生了要拍这些人的念头。后来,我就有了这些作品,它们只是我的一个尝试。或许,这些照片没有令人惊叹的色彩,也没有令人难忘的场景,但是它们是真实生活的写照。</h3> <h3> 这些相濡以沫、休戚与共、互相搀扶着的老年夫妇,难道不是人间最美的风景吗?曾几何时?他们手牵着手双双步入婚姻殿堂,婚庆礼仪上亲友们纷纷祝愿新郎新娘喜结连理、百年好合、白头偕老!似水流年,生活的道路上不少人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或离异或丧偶,不能从善而终、白头偕老。因而我们应该为这些相随相伴一路走来的老年夫妇们送上一声深情的祝福,祝愿他们地久天长、健康安宁、颐养天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