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过伸内翻型骨折怎么诊断和治疗呢?

永康市骨科医院-于小中

<h3>胫骨平台骨折在创伤骨科比较常见,一般采用Schatzker分型分为六型,但是有一型双髁骨折比较特殊,需要骨科医师注意。请看第一个病例。</h3> <h3>第一个病例 患者,男性,60岁,8年前因车祸外伤导致右胫骨平台骨折,在当地医院住院并手术治疗,术后右下肢功能差,膝关节过伸,足下垂,跛行。</h3> <h3>右下肢外观,膝关节过伸,足下垂。</h3> <h3>这个病人当初是什么骨折呢?没有原始片,但是,我们通过现在的片子,基本可以判断是一个过伸内翻型胫骨平台骨折,只是当初的手术没有纠正平台的前倾,足下垂是合并了腓总神经损伤。</h3> <h3>请看第二个病例 患者,男性,46岁。车祸外伤后左膝关节肿疼畸形3小时入院。</h3> <h3>伤后X线片显示 右侧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平台后倾消失,前侧压缩,变成前倾。</h3> <h3>术前ct</h3> <h3>这个病例诊断是什么?按Schatzker分型属于哪一型?治疗有什么特殊之处呢?</h3><h3><br /></h3> <h3>这是一种发病率比较低的特殊类型的胫骨平台骨折,过伸内翻型胫骨平台骨折。</h3> <h3>第二个病例的手术在伤后7天进行,这是内外侧皮肤切口的设计。手术时固定的顺序要先内后外。</h3> <h3>首先固定内侧平台,切开内侧后,游离鹅足肌腱,贴着骨面做骨膜下剥离,显露骨折端,用两枚3.0mm斯氏针向上抬起,纠正内翻和后倾。</h3> <h3>内侧放置胫骨平台内侧锁定钢板。</h3> <h3>两个切口之间皮瓣足够宽。</h3> <h3>平台专用复位钳。</h3> <h3>外侧放置钢板,大的复位钳复位,双髁分离纠正,后倾角也恢复了。</h3> <h3>固定完成</h3> <h3>皮肤缝合完成。</h3> <h3>术后三天复查片子。</h3> <h3>术后10天膝关节活动情况。</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小结<br /></b><b>过伸内翻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影像学特点如下:胫骨后倾角丢失导致矢状面对线不良、胫骨近端后方皮质张力性骨折、前方皮质压缩性骨折和冠状面内翻畸形。<br /></b><b>研究中发现,过伸内翻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合并有其他损伤的几率高达32%,这其中包括腘血管损伤、腓神经损伤和骨筋膜室综合征。手术医生需要注意的是,老年患者低能量损伤也可能发生这种类型的骨折,同时还要警惕伴随的神经血管损伤。</b></span></h1> <h1><font color="#167efb"><b>采用内外侧切口,两个切口之间皮瓣宽度要足够宽。</b></font></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由于内侧副韧带的关系,术中内侧平台只有前方关节面可以部分直视,术者可以游离鹅足后,紧贴骨头做骨膜下纵向剥离,显露骨折端,借助两枚斯氏针复位,不能把内侧结构横向切断,损伤内侧副韧带。</b></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外侧平台,可以把髂胫束前后分开,再在外侧半月板下方切开外侧关节囊。可以直视下复位。术后注意半月板固定在钢板上缘的小孔内。</b></span></h1>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内侧钢板一般放在前内侧,不是后内侧,用专用的平台内侧T型解剖锁定钢板,放置层次位于鹅足下方,内侧副韧带表面。外侧钢板,采用竹排锁定钢板。理论上,外侧放的稍低,内侧放的稍高。</b></h1><h1><font color="#b04fbb"><b>复位过程中,内侧用多枚斯氏针作为撬杆复位,双髁之间的分离,要有骨盆骨折使用的带圆头的大的点状复位钳。</b></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b>平台骨折术中的透视方法也十分重要,<br />不是以钢板为中心来观察平台的复位情况,这样会忽视对关节面的观察,<span style="font-size: 20px;">要以膝关节为中心,正位透视时注意球管与平台的后倾一致,也就是说球管不一定与床垂直。</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侧位透视时股骨内外髁要完全重叠,此时可以观察,复位良好的平台,外侧平台上缘向上隆起,内侧平台上缘向下凹。有时可以直视复位的外侧平台也不一定准确,术中复位后一定要透视标准的正侧位片。</span></b></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