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之蹉跎岁月

赵文志

<h1><b>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我家附近有一条美丽的河,因为她的南岸是万泉公园,所以我一直都叫她万泉河。那时妈妈经常带着我们去公园玩儿,或观赏动物或嬉戏其间或泛舟河上。那精灵的小猴儿,岸边的垂柳,河面的波光,那里的一切无不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然而,真正在我心中打下深深烙印的却是万泉河畔我的母校。因为,我的青春,我人生的真正旅途从那里起步。</b></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br /></b><b>  《岁月如歌》— 仅以此篇献给沈阳市第六中学一年十班我亲爱的同学和一同上山下乡到盘锦垦区大洼区新兴农场王家大队的知青战友。</b></span></h1> <h1><b>  同学,你还记得坐落在万泉河畔的那所古朴校园吗?</b></h1><h1><b> 那就是我们的母校 —— 沈阳市第六中学,她的前身是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共和国的第一位总理周恩来少年时代曾在这里度过了三年不平凡的读书生活,同时在这里诞生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b></h1><h1><b> 一九六五年九月,一群十三、四岁的来自大东区各个小学的孩子在这里成为同窗,开始了人生的真正旅途,他们就是(1965)1年10班的55名同学。</b></h1> <h1><b>变 迁</b></h1><h1><b> 母校的前身原系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周恩来同志少年读书旧址,沈阳解放后根据教育事业的发展的需要把他升格为沈阳市第六中学。如今在沈阳市的中学里已经没有"沈阳市第六中学"了。</b></h1><h1><b> 1910年至1978年间东关模范学校曾10次更名。</b></h1><h1><b> 1978年1月,中共辽宁省委和沈阳市委决定在该址建立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并于当年3月4日开馆;</b></h1><h1><b> 1979年9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h1><h1><b> 1982年:沈阳市第六中学改为沈阳市幼儿师范学校;</b></h1><h1><b> 1985年2月: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b></h1><h1><b> 1993年:沈阳市政府决定恢复"沈阳市东关模范小学"的名称,得以使总理母校重现昔日风采。</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这是我们班人数最多的一张合影(47人),打开你记忆闸门,想想你的学号,想想谁是你的同桌、谁是你的初恋!让我们把思绪带回那个时候的你、我、他!</b></h1><p class="ql-block"><br></p> <h1><b><br /></b><b> 无法找到所有同学少年时期的&quot;标准照&quot;,只能用修剪那张合影的方式,并稍作修版。对不起,有损您的尊容了。</b></h1> <h1><b><br /></b></h1><h1><b> 学校坐落在一片民居之中,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条曲曲弯弯的胡同,现在每当我读到诗句&quot;曲径通幽处&quot;时便会油然想起母校。学校的大门不是很大,但那棵大树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br /></b><b> 记得当时的学校真的很穷,学校的南北两侧是两栋破旧的平房(只有那三座古朴建筑常引起我的自豪),好像三年级在南侧,我们班的教室在北侧最西边,教室的桌椅很破旧。学校的操场很小也不能踢足球,我们上体育课时打的是"手球",为了过过足球瘾,放学后我们经常到二十七中学去踢球,也发生过和二十七中学生打架的事情。教学楼前有一个篮球场,篮球架子好像是钢管焊接的,学校时常举行老师和校队的比赛,我们观看时都不知道为谁鼓掌好。学校大门的右手边有一个乒乓球室,只有一个乒乓球台子,一放学那里就挤得满满的,我们几个一年级同学拿个光板球拍干着急。我还记得经常与王光飞、何福忠等同学到现在肿瘤医院旁边的一个篮球场与何理、何法俩兄弟打过篮球,我还记得与其他六名同学在学校简易的舞台上表演过小合唱《我们七个都是娃》,我记得那时候的很多故事,但由于&quot;美篇&quot;的篇幅限制,只能略略几笔不做赘述。</b></h1> <h1><b>  然而,我们在这里仅仅度过了一年的真正学习生活。</b></h1><h1><b> 一九六六年,初中的第一个的暑假还没有结束,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们懵懵懂懂地投身到这场运动之中,在破四旧的人群中可能留下了身影,可能没有目的的给老师写了不知什么内容的大字报,我们也曾茫然地看着批斗老师的场面。</b></h1> <h1><b>  1966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组织外地革命师生来北京参观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通知》。尽管我们在"老三届"里年龄最小,但也走了出去。我们到了那么多城市,看到了各地文革情况的同时,也看到了那么多山山水水,很多地方都是从地理课上知道的,所以我对我们的地理老师许文斌,那个可爱老头儿印象是最深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从小就向往的祖国首都北京荣幸地见到了毛泽东主席。</b></h1> <h1><b>  所谓的三年初中生活很快就过去了。一九六八年,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我们班的五十名同学奔赴盘锦,其他五名同学到了不同的地方。</b></h1> <h1><b>  1968年9月14日,我们参加了沈阳市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会。9月23日早晨,我们在父母亲人的陪送下,提着简单的行装来到学校,送我们去火车站的一辆辆贴着欢送标语的大卡车已经在学校的院子里等待我们。</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随着火车汽笛的一声长鸣, 我们告别了生活十六年的沈阳,踏上了人生的真正旅途。<br /></b><b> 再见了爸爸妈妈,再见了奔向其他地方的同学,再见了沈阳,列车驶向远方,把我们载入到那艰辛的蹉跎岁月。</b></h1> <h1><b>  老式的绿皮车厢里充满高昂的红色歌曲,但我看到一些同学也偷偷地默默地流着眼泪。下午3点左右,列车到了沟帮子火车站,我们在那里换乘卡车向新兴农场王家大队驶去。<br /></b><b> 汽车从盘山县城最宽的马路走过,碾过日本侵占时期建的那座老木桥。刚开始,我们还看见在路两旁干活的农民向我们挥手致意。天黑了,大地漆黑一片,只能看见车灯照射下泥泞的路。汽车足足走了十多个小时,午夜时分才到了我们人生的第二个家 —— 盘锦垦区新兴农场王家大队第三小队。那里当天停电,我们在昏暗的油灯下喝了盘锦的第一碗泡子水,吃了盘锦的第一碗泛黄的大米饭。当时,还没有青年点,我们三个或四个人一组被分到贫下中农家里,住在每家的一条大炕的炕梢。</b></h1> <h1><b>  据史料记载:&quot;盘锦地处渤海湾边,九河下梢,盐碱沼泽荒地,不堪耕耘&quot;。</b></h1><h1><b> 我们与十万知识青年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一首难忘的歌!下面的这组照片中就是我们蹉跎岁月的真实写照。</b></h1> <h1><b>  早春,我们在冰冷的水田地里平整土地,修苗床育秧苗 ;我们挑秧插秧挠秧薅草;我们撒化肥除草剂、剪稗子,我们收割打捆背运码垛脱谷运粮。&nbsp;</b></h1><h1><b> 虽然我们也略尝了丰收后的喜悦,但那近百斤的秧苗儿却压弯了你纤细的腰背、那冰冷的春水在你的身体留下病痛。</b></h1><h1><b> 但面对艰难困苦,</b><b>我们毫不退缩,勇敢地坚持、坚持!坚持!</b></h1> <h1><b>  看!在水利工程中有你!</b></h1><h1><b> 夏天我们清淤、挖渠、筑坝,小车不倒尽管推。</b><b>冬天我们搭窝棚,埋锅做饭,风餐露宿,地上挖出一条沟,两边就是炕。</b><b>至今我们还能感觉到打冻块时十八磅大锤的沉重,隆隆的爆炸声还在我们的耳畔作响,那弥漫的硝烟还在我们的眼前飘荡。</b></h1> <h1><b>  在亚洲第一大苇场的收割中有你!三九隆冬的凌晨,我们顶着满天的星辰行走在芦苇荡中,那坚硬的苇茬刺穿了妈妈精心准备的新胶鞋,一行血红的脚印,在洁白的雪地留下永久的记忆。</b></h1> <h1><b>  在农场的领导班子有你!在学校的讲台上有你!在民兵队伍中有你!在文艺舞台上有你!啊,在沟海铁路建设中有你!在电力建设队伍中有你!在三线建设中有你!在辽河油田建设大军里有你!</b></h1> <h1><b>  劳动是繁重的,生活是艰苦的,但我们也不会忘记 晚饭后的摔跤比赛,夜晚在土炕上低声唱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偶尔结伴到盘山县城逛逛仅有的几家小商店,吃一顿所谓的的套餐是我们最大的享受。</b></h1> <h1><b>  &nbsp;<br /></b><b> 上面这组照片对我来说是十分珍贵的。<br /></b><b> 左上幅是学校篮球队获得了农场冠军,作为学校篮球队教练的我与他们照张相,这些孩子太可爱了。<br /></b><b> 我在王家学校工作了三年五个月,曾担任过语文、地理、体育等课程的老师。为了让一个个辍学的学生回到学校读书,我与学生家长促膝谈心到深夜,至今想起来我都为自己感到骄傲。我想这也是我们知青的骄傲,因为每个知青战友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事迹和动人的故事。虽然我比大部分同学回城完了一些,但我感觉非常值得,我在那里学到了很多很多。<br /></b><b> 下面的两幅照片是我、崔洪清、王洪江与王家大队书记梁庆来在新兴农场场部的留影,在那里七年,只留下这两张珍贵的照片。<br /></b><b> 右上幅是我与三年五班刘朔生同学的合影。刘朔生是我们的学长,也是我的好朋友,更确切地说是我的良师益友。我读的很多书都是朔生同学借给我的,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在王家大队和诸如沟海铁路等大工程会战中投了很多宣传稿,这一切为我写作能力的提高和后来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b></h1> <h1><b>  上面这幅照片里的老人家是王家大队的侯佐深,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老贫农,曾经是王家大队党支部委员,在王家学校担任过革委会主任。照片是崔洪清和一年五班的林秀清与三年五班的两位学姐的合影。<br /></b><b> 与我们同在王家大队第三小队插队的外班外地同学有:<br /></b><b>三年五班:刘朔生、闫声岗、隋崇、</b></h1><h1><b>马洪林、</b><b>左太林、闫永海等</b></h1><h1><b>夜中同学:李金华,白忠艳,曲淑芳、许巧荣等<br /></b><b>大连同学:戚福荣、徐红兰、宫春荣、吕云虹、张松吉、张志国等</b></h1><h1><b> 在劳动和生活中,我们与这些同学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也非常想念你们,但我们不知道你们在那里,也没有你们的照片,无法展示你们的风采,但愿能够在今年的校友聚会见到你们,一叙深情,一醉方休。</b></h1> <h1><b>  在知青岁月,我们从同学到战友,我们同睡在老乡家的炕梢,我们在一个屋檐下避雨,在同一口锅里吃饭,寒风中我们相互依偎,雪夜里我们互相点燃。那春寒陡峭的稻田里,那三九严寒中的赵圈儿河苇场,那沟海铁路的建设中,那纵贯东西南北的一条条水渠都注入了我们的血汗。我们在上山下乡中长大,我们在知青岁里中成熟,在丰收的田野里我们一起欢笑,但面对未知的前途,我们的心中都有着共同的无尽惆怅,战友情深是我们维系50年友谊的坚实基础。</b></h1> <h1><b>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一段苦涩经历,但我们无须用更多沉重的笔墨渲染,因为那是一个时代,我们无法躲避的一个时代。虽然我们经受了痛苦的磨难,失去了美好的青春,然而,她也锤炼了我们强健的体魄,磨练出我们坚强的意志,锻造出我们无畏的灵魂,铸就出我们的高贵品格。我们从那个时代走过,我们从那个时代走来,我们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我们无愧于那个时代,我们无愧于青春,我们无愧于那里的人民。我们的青春还在,祖国的建设还在等待着我们,新的时代在向我们招手。所以,我们轰轰烈烈而来,我们却一个个轻轻地离开,轻轻的我走了,告别蹉跎岁月,奔向新的未来。</b></h1> <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谢谢您的观看!</b></h1><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如感兴趣,请观看下篇《友谊长存》</b></h1><h1><br></h1><h1><br></h1><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历史的回顾,永恒的纪念</b></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大型美篇《岁月如歌》观后)</b></p><p class="ql-block"><b>崔洪清</b></p><p class="ql-block"><b>&nbsp;</b></p><p class="ql-block"><b> 为响应沈阳六中老三届校友群群主郭锡镇学长的倡议,也为了续写一年十班五十年同学会时制作的《老相册》,赵文志同学用两周时间日以继夜地做了一部反映我班同学五十三年历程的大型"美篇"《岁月如歌》(上下篇)。我提前观看了这部美篇,观后深受感动。他用同学们留下的几百幅照片,六千多精美文字真实再现了我们班同学及一起上山下乡的知青战友的工作生活,展示了一年十班团结和谐的精神风貌,也展示了同学们的风采。美篇精雕细刻,图文并茂,情真意切,感人肺腑。</b></p><p class="ql-block"><b> 五十三年历程铸就了一个团结和谐,奋发向上,不离不弃的优秀团队。五十五名同学分布在祖国各地,几十次大大小小的聚会各具特色和风采,四次大规模回盘锦活动表达了大家的思故乡爱家乡的情怀。</b></p><p class="ql-block"><b> 回顾历史不忘初心,大家都已过花甲直奔古稀,我们为能在周总理母校沈阳六中学习成长感到骄傲,为在农村历经磨难结下情谊感到自豪,为少年相识,青年相知,中年相亲,老年相聚而感到幸福。</b></p><p class="ql-block"><b> 最美不过夕阳红,最真就是同学情。赵文志同学的美篇《岁月如歌》仅仅记录了同学们五十三年的历程和友谊,她的续集,她更精彩的部分,将用你们的双手,用你们的真情,用你们豁达的人生态度,用你们充实的生活和健康的身体亲手把她续写!</b></p><p class="ql-block"><b> 在此,我代表一年十班的全体同学由衷地感谢赵文志同学的精美篇章和辛勤劳动。</b></p><p class="ql-block"><b>&nbsp;</b></p><p class="ql-block"><b>2018年4月6日</b></p>

我们

同学

沈阳市

学校

王家

盘锦

美篇

母校

上山下乡

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