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后山剪刀

玛吉

<h3>皖南泾县,是中国宣纸的发祥地,伴随宣纸技艺中剪纸的需要,坐落在泾县丁家桥镇的后山村一带,剪刀的制作生产因运而生。</h3><h3>最初的后山剪刀主要以方口沉重的宣纸剪为主,主要用于宣纸制作技艺中纸张检验后对纸张的裁剪规整,被誉为&quot;天下第一剪&quot;。经过传承创新,各类民用剪也逐渐发展起来。后山剪刀具有口薄头尖,钢刃锋利,使用方便,独特的凹槽设计,钢铁分明、硬可断铁、软可剪棉、吃布力深、易修易磨、经久耐用等特点。</h3><h3>泾县自宋朝末年开始制作剪刀,历经数百年发展至明清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泾县后山剪刀就很有名气,当时剪刀铺子有近十家,至八十年代达到鼎盛,年产剪刀200多万把。随后,由于机械化规模生产,降低了成本,以前这种纯手工的、几十家剪刀铺子,一两百号的手艺人烧炉锤铁热闹场景再也无迹寻觅。</h3><h3>为了保留传承下后山剪刀古法技艺,第28代传人俞宋桃师傅在自家建起一个小作坊,没有机械化的加工制作工具,完全是纯手工锻造。2014年,后山剪刀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安徽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俞宋桃被命名为代表性传承人。</h3><h3>制作一把正宗的后山剪刀需要通过选材、出坯、烧火点炉、压钢、裁铁、锻打、淬火、镶钢、雕弯成型、敲口整形、打磨、钉铰、上油、雕花等80多道纯手工制作工序。</h3> <h3>这组图片为后山剪刀的传承人俞师傅制作剪刀的一些画面,后山剪刀制作精细、工艺复杂,不容有一点差错,这就需要制作人对选材、火候、锻打以及入水的深度、次数、时间都要细腻把控。&nbsp;如今后山剪刀不单单是一个品牌,而是人类百年智慧的结晶,是现代技术难以代替的,也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h3> <h3>锻造刀坯</h3> <h3>锉头片</h3> <h3>磨口</h3> <h3>打磨刀刃</h3> <h3>上油</h3> <h3>试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