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朋友,您可能在白塔寺的白塔下长大,也可能您有多少次的机会,路过白塔寺大门口。可是,您不曾停下急匆匆的脚步,拐一个弯儿,进到寺庙里好好看一看。 今天,我有时间,请您跟随我的文章和照片,了解一下我们亲切熟悉的白塔寺。 在寺门口儿,我就碰见一位台湾来的老先生,今年他老人家九十一岁。陪老先生来的是他妹妹,也是个老北京人。他们的家就在白塔寺后面的东廊下胡同。老先生说:打小儿,听着白塔寺的铃声儿长大,熟悉白塔寺周边的红墙和胡同,熟悉胡同里走街串巷的叫卖声。离开北京一走,有七十年了。回到这白塔前,一切感到那么亲切、自然。他妹妹说:您别看我在这白塔下住了八十多年,可一次也没进寺庙里面来过。要不是这次陪哥哥来,可能一辈子,也不会进来。 还有一对退休老教师,原来住新街口,搬迁住到了昌平,今儿进城,就是为看看白塔寺,还有新街口。 再有就是一对儿,一对儿的年轻大学生情侣。男的举相机,留下白塔、玉兰陪衬下,女朋友的靚丽身影。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迹中,培养爱情树的成长,在北京的胡同中增长知识,增长感情,好浪漫,好时尚。</h3><h3> 妙应寺,俗称白塔寺,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71号,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该寺始建于元朝,初名“大圣寿万安寺”,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h3><div> 1961年,“妙应寺白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经过两年七个月的修缮,白塔寺2015年12月6日重新开放。</div><div><br></div> <h3> 辽朝时,妙应寺所处地区位于辽南京城的北郊,早在辽朝寿昌二年(1096年)便建造过一座佛塔,供奉佛舍利以及香塔、佛经等佛教圣物,后来毁于战火。元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敕令在辽塔遗址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一座喇嘛塔。于是在当时入仕元朝的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下,经过八年的设计和施工,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终于建成了白塔,并随即迎请佛舍利入藏塔中。</h3><div> 1279年,忽必烈又下令以塔为中心兴建一座“大圣寿万安寺”。史书称,这座寺庙范围根据从塔顶处射出的弓箭的射程决定的,面积达16万平方米。然而根据当时街道和周围建筑物位置的推定,当时的白塔寺和今日白塔寺南北向的范围是基本相同的。作为当时营建元大都城的一项重要工程,寺院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落成,因位于大都城西,所以又称作“西苑”。从此开始,这里便成为元朝的皇家寺院,也是百官习仪和译印蒙文、维吾尔文佛经之处。</div><div> 忽必烈去世后,白塔两侧曾建神御殿(影堂)以供祭拜。元成宗时,寺内香火极为旺盛,在元贞元年(1295年)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一场“国祭日”佛事活动中,参加者竟达七万之众,堪称是白塔寺发展的最鼎盛时期。但是至正二十八(1368年)的一场特大雷火,烧毁了寺院所有的殿堂,唯有白塔幸免于难。</div><div> 明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敕命维修了白塔。天顺元年(1457年),寺庙也进行重建,建成后命名为“妙应寺”,但面积只有1.3万平方米,范围也仅为元代所建佛寺的中部狭长地带。明清及民国时期,寺院又进行过多次维修,康熙帝、乾隆帝都有御笔亲题的重修碑文。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曾冲入妙应寺将法器、供器等席卷而去。清代中后期,僧人们将配殿和空地出租,并逐渐演变为北京城的著名庙会之一,每到逢年过节,这里就热闹非凡,以至在北京民间形成了“八月八,走白塔”的习俗。</div><div> 白塔寺庙会特热闹,摆摊卖各种风味小吃的,针头线脑,油璃圪蹦儿,还有小人书摊,唱评戏的(看过锯碗丁),说书的(杨树林的杨家将)、白荫常的小五义,还有年青盲艺人说大鼓书呼家将;庙门前有卖炸灌汤的,还有茶汤,那个铜制龙嘴大茶壶让人印象深刻,这一切大约1958年便消失了。</div><div>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寺内喇嘛被遣散,大门和钟鼓楼都被拆除改建为商场,寺内的其他地方也被机关单位占用,大量文物遗失或被损毁。直到1997年,北京市政府提出“打开山门,亮出白塔”的口号后,才拆除商场,重修了山门和寺内建筑。1998年,妙应寺终于重新开放。</div><div><br></div> <h3> 寺庙内供奉着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塑像。</h3> <h3> 这是描写忽必烈征战四方的油画。</h3> <h3> 妙应寺白塔总高51米,砖石结构,白色体躯,塔基是用大城砖垒起,呈T形的高台,高出地面二米,面积为1422平方米。在塔基的中心,筑成多折角方形塔座,面积为810平方米,叠高9米,共三层,下层为护墙,二、三层为须弥座,每层四面各左右对称内收两个折角,因此拥叠出许多角石和立面。须弥座束腰部分,每块立面都被两边角柱及上下枭枋所衬托,整个塔座造型优美,富於层叠变化。座上的塔身是硕大的白垩色的覆钵体,形状如同葫芦;上半部为圆锥形的长脖子,有13节,称“十三天”顶上花纹铜盘的周围悬挂36个小铜钟。风吹铃铛铎,声音清脆悦耳。铜盘上坚八层铜质塔刹,高五米,重四吨,分为刹座、相轮、宝盖和刹顶几个部分。</h3><div> 白塔形制即源於古印度的窣堵坡式,中统元年,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首传西藏,後传入元大都。妙应寺白塔融合了中尼佛塔的建筑风格,不仅具备内涵丰富的佛教意义,能适应各种活动的要求,而且更以其巍峨、情美的塔式,为元大都建筑增添了光彩和气势。</div><div> 1978年对白塔进行了维修加固。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存留在高塔顶部鎏金小境内的大藏经、木雕观世音像、补花袈裟、五佛冠、乾隆手书《波罗蜜多心经》、藏文《尊胜咒》、铜三世佛像、赤金舍利长寿佛等。<br></div><div><br></div> <h3> 白塔的形制源自古印度,窣堵坡式佛塔。其基本结构和含义是:地面构造包括:塔基呈方形折角须弥座,代表着构成世界的元素之“地”,塔身之上为覆钵体,好似僧人用的钵盂倒置,所以又称为覆钵式塔,这部分代表“水”,覆钵上是13天,又称相轮,13层相轮佛塔代表着最高等级,供奉释迦佛舍利塔,这部分代表“火”,13天之上是直径为9.7米的华盖,四周垂挂36片铜质华鬘,下边各垂有风铃,华鬘代表风,又象征佛张伞盖,庇护众生,华盖之上是铜质镏金宝顶,高约4.2米重有4吨。</h3><div><br></div> <h3> 馆内陈列“白塔寺珍贵文物展”,展出在塔顶内部发现的珍贵的佛教文物,其中有乾隆手写的经咒,精雕细刻的小赤金舍利寿佛,一套五佛冠和缀有千余粒珍珠宝石的补衣袈裟、五色哈达等,质地优良,工艺精湛;“藏传万佛造像艺术展”共展出元、明、清三朝铜佛、铜鎏金佛造像近万尊,它以空前的造像数量及不同的铸造地域和风格,从一个侧面展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神奇风韵。</h3><div><br></div> <h3> 矗立在北京西城的白塔寺,曾经是元代首都的标志性建筑。据史料记载,西元十三世纪,一个尼泊尔的工匠,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前往中国西藏,又从那里继续北上,一直来到元代的京城元大都,建造了这座流传千古的佛塔。这位工匠名叫阿尼哥。为什么一个尼泊尔的工匠要穿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国?他又是怎么成为白塔的主持建造者的呢?</h3><div> 尼泊尔王国坐落在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北临中国,面积将近十五万平方公里。尼泊尔的蓝毗尼,是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这里也是世界各地佛教徒渴望朝拜的圣地。<br></div><div> 有意思的是,拥有佛祖诞生地的尼泊尔,却是世界上惟一把印度教作为国教的国家。而且,作为国教的印度教与佛教在这里交相辉映,彼此友善相待。西元一世纪,印度教的教规开始在尼泊尔广泛传播,从那时起,城市建筑就再也没有和宗教分离过。在这里,宗教艺术和世俗生活水乳交融。西元四世纪到九世纪,尼泊尔进入了李查维王朝时期。这是尼泊尔古典文化艺术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尼泊尔早期的建筑形式大多是木制结构。在李查维王朝时期,佛教盛行,大量的佛教建筑中,出现的木工、木料、雕刻艺术都达到了很高的建筑技术水平。由于木材结构的耐腐性差,所以能够长久保留下来的木制结构建筑所剩无几。但也有例外。加德满都王宫广场上的独木庙,就是李查维王朝时期的作品。这座庙建于西元八世纪,相传是由一棵树建造的,是加德满都最古老的建筑。加德满都的王宫广场浓缩了尼泊尔李查维王朝时期的各种建筑精粹,是尼泊尔文化、艺术精华的缩影。在这个广场上,还有童女神库玛丽庙、象头神庙、湿婆神庙、毗湿奴庙、纳拉扬庙和黑天神庙等等。</div><div> 加德满都壮观的浮图纳特大白塔,被称为南亚地区最大的佛塔,也是尼泊尔藏传佛教的标志性建筑。<br></div><div> 浮图纳特大白塔正好座落在古代从尼泊尔前往西藏的商旅要道上,这座塔始建于西元五世纪,据说塔里藏有释迦牟尼佛的舍利。据尼泊尔史书记载,当年,一位妇女向统治加德满都谷地的国王要一块水牛皮大小的土地修建佛塔,国王欣然同意。结果,那位妇女把牛皮割成细细的牛皮绳连起来,圈出好大的一块地方,建起了现在人们看到的巨大佛塔。但到了十二世纪和十三世纪,古典的李查维艺术渐渐衰落了,马拉王朝拉开序幕,精巧而复杂的工艺取代了李查维王朝时期简洁探索的风格,金属塑像取代石雕成为主要的雕塑艺术形式,宗教建筑也改以石木相结合为主。</div><div> 在马拉王朝统治的数个世纪中,重要的寺庙都加了金汞合金的屋顶。金、银、铜和其他金属的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木刻、象牙雕刻、赤陶和烧砖等手工艺也同样非常繁荣。这种风格对于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一直流传到今天。<br></div><div> 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加德满都谷地里,有三座彼此相连的城市,即加德满都、巴德冈和帕坦。帕坦建于西元二○八年,是马拉王朝的首都,也是工匠阿尼哥的故乡。在尼泊尔的历史典籍中,没有阿尼哥的记载。但在中国的《元史》里,有专门的章节《阿尼哥传》。</div><div> 按照《元史》中的记载,阿尼哥生于一二四四年,又名阿尔尼格尼,出生于尼泊尔的皇室家族,从小就聪慧且勤奋,年纪不大就已经是帕坦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br></div><div> 由于尼泊尔和中国西藏地理位置上的天然联系及西藏藏传佛教的发展,许多尼泊尔工匠和艺人,“劳务输出”到西藏,从事佛教建筑艺术的工作。同时,许多西藏的佛教徒和经师前往印度、尼泊尔拜师学习,帕坦也成为当时西藏学者艺人汇聚的地方。<br></div><div> 西元一二六○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拜西藏的着名僧人、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并且统领藏族地区的政治与宗教大权。藏传佛教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br></div><div> 八思巴为了在西藏地区建造一座黄金塔,特意从尼泊尔招募了八十位工匠。年仅十七岁的阿尼哥也在报名的人当中,而且翻山越岭到了西藏,因技艺超群被八思巴看中,成为建造黄金塔工程的总监工。阿尼哥也不辱使命,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率领着尼泊尔的工匠把黄金塔造好了。遗憾的是,今天在西藏,已经找不到这座黄金塔了。黄金塔建好了,阿尼哥向八思巴提出回国的请求。但八思巴非常欣赏这个青年,据《元史》记载,他收了阿尼哥作自己的俗家弟子,并带着弟子北上大都,去见皇帝忽必烈。忽必烈也非常欣赏阿尼哥。于是,一个历史的机遇就这样落在了年轻的阿尼哥身上。西元一二七一年,忽必烈决定在元大都兴建一座象征王者之都的大佛塔,他让阿尼哥负责设计和施工。阿尼哥希望把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都印刻在这个中国北方的大都市中。接受了任务后,经过长时间的思索,他最终决定采用尼泊尔的佛塔样式来建造。这种尼泊尔佛塔的蓝本是古印度覆钵式佛塔造型,塔身主体像一个倒置的钵盂,这也是藏传佛教所沿袭的样式,所以又被人们叫做“喇嘛塔”。由于塔的表面一般都涂抹着白灰,颜色洁白,又俗称“白塔”。</div><div> 阿尼哥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花费近九年的时间,在一二七九年建好了这座白塔,其建造工艺的精巧、算度的准确,都令人叹为观止。整座佛塔高五十.九米,砖石结构,通体洁白。在塔身下部,有一圈由二十四个巨大花瓣组成的莲花座和塔座相连。在塔身上部,是下粗上细的呈圆锥状的“长脖子”相轮,因相轮有十三道圆环,也叫“十三天”。白塔落成之日,京城为之震动。它融合了中尼佛塔建筑艺术,既适应宗教活动的要求,又达到了“壮观王城”的作用。白塔是阿尼哥最辉煌的艺术杰作,也成为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忽必烈大喜过望,当即命人从白塔向四面各射一箭,划出了一块面积达十六万平方米的土地,下令以这座白塔为中心,兴建一座“大圣寿万安寺”。白塔是进入中原的第一大塔,其他的塔,比如像北海的塔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过来的。阿尼哥后来还受忽必烈委托,修复了宋代遗留下来的针灸铜人像。针灸铜人像是北宋时期的王维一设计制造的,这个针灸铜人像制造工艺非常精细,上面人体的经脉一目了然,每个位都有一个对应的针孔。据说当时御医进宫之前都要接受严格的考试,考试的时候铜人像里注满水,针孔封上蜡,考生如果一针下去就扎准位,里面的水就会冒出来。到忽必烈手里时,这个铜人像已经破损不堪,很多人尝试过修复都没能成功。阿尼哥接受了这个挑战,最终圆满完成了针灸铜人像的修复工作。</div><div> 阿尼哥一生当中建了三个大佛塔,先是西藏的黄金塔,在建好了北京的白塔之后,又在五台山建了座塔。他到了元大都后,就再也没回过自己的祖国。阿尼哥曾在元政府任“诸色人匠总管府”总管,统一管理营造、雕塑、冶铸及工艺制作,后来又被任命为光禄寺大夫、大司徒,兼领将作院使,掌管金、玉、织造等手工艺品的制作。一三○五年,六十一岁的阿尼哥在大都去世。他在中国的四十五年中,不仅创作出题材广泛、艺术精湛、风格迥异的宗教作品,而且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对后世影响极大。遗憾的是,我们无法找到阿尼哥的画像,也无法找到他在中国的墓地。好在白塔还在,一个中尼人民世代友好的故事还在流传。</div> <h3> 这是白塔寺东侧的白塔寺药店。历史上,清朝未年,在白塔寺庙东边。吴霭廷开设了琪卉堂药店,王子丰开设了大和堂药店。解放后,改为国营白塔寺药店。白塔寺药店经营范围包括中药饮片、北京及外埠中西成药、医疗器械、名贵中药材、营养滋补品、进口药品、生物制品、外用药品等。经营品种7000余种。</h3> <h3> 我们熟悉的白塔寺东墙,还有寺西边的宫门口胡同。我们同学学姐陈玉荣,就住在宫门口南口路东的一个院落里,现在想起来,那应该是白塔寺配套用房。我还有很多熟人、朋友住在周围。</h3> <h3> 我们还从许多文学作品中看到过白塔寺的画面。我在二厂当厂长时,有一个司机叫何东东,他们家就住宫门口西巷一个四合院。当时导演黄健中拍摄电影《如意》,就选中了他们家为拍摄现场。 影片是刘心武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透过学校老师的第三者旁白来追述校工石大爷和格格之间的动人恋情。主戏采用时空交错的方式来发展,在电影技巧上虽存有不少缺点,但其别致的取材、真挚的感情和对“阶级斗争”的含蓄控诉,却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郑振瑶扮演的格格和李仁堂所演的校工老石,是中国银幕上罕见的绝配。一个“纯中国”的动人爱情故事,充满诗意哀愁。 每当我路过这里的时候,我注意看,那个四合院还在,只是何东东这个人去日本定了居。</h3><h3> 在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作品中,有不少关于小伙伴们闲暇时在胡同里奔跑场景的描写。胡同里头飘来零食叫卖声,馋出了孩童的口水;曾经的老故事就在邻里街坊口中流传,一条胡同的历史就如此延续下来。这也是不少老北京人的童年回忆。 熊猫慢递创始人、社区营造社会工作者刘伟在白塔会客厅里与胡同里长大的宋阿姨、马阿姨聊着天,说起来胡同过去的模样:那时胡同里有树、虫、鸟、花;这里有布店,那里有照相馆。那时邻里胜亲人,一家包好的粽子挨家挨户送给邻居们。倘若谁家炉子里头的火灭了,招呼一声,就去他人家里的炉灶里夹个燃得正旺的煤球。孩童散学后把书包往家里一扔,叫上伙伴就开始踢球、写作业,直至夜暗灯明,饭菜香里夹杂着妈妈的声音:“那谁,回家吃饭了!”</h3><div><br></div> <h3> 我 看到白塔寺周边的破败,很遗憾,这不符合大北京的文化理念。本来一个院住三户人家,一下挤住了十六家。电表一个挨着一个,一个电表代表一个家庭。原来的四合院儿,一点儿也看不出来。您要出来,进去,稍微胖一些的都费劲儿。您要搬个什么大件儿,那得费了牛劲。</h3><h3> 听说,西城区政府找来了一个公司搞改造计划,我觉得力度不够,我健议市政府出面组织工作班子,出大资金,把这儿一片,改造成白塔寺公园。</h3><h3> 《关于北京白塔寺地区改建成白塔寺公园的建议》</h3><h3> </h3><h3>蔡琦书记:</h3><div> 北京白塔寺地区破烂不堪,影响北京历史文化古城建设进度,我建议,对这一地区进行改造,建成白塔寺公园。民国初年,喇嘛迫于生计,开白塔寺庙会之先例,每月“逢五、六”开市。即每月共六天的庙会,这种形式一直持续到1958年左右。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白塔寺形成了老北京的市井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山珍百货、风味小吃、说书唱戏、十八般武艺应有尽有,名角辈出,极大地丰富了当时京城百姓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至今为老北京市民所津津乐道。</div><div> 一,范围:南边从阜成门内大街,西到福绥境大楼下,东到赵登禹路,北到现在小马路为止。 </div><div> 二,规化设计:</div><div> 1,亮空白塔,周边绿化、广场,停车场,形成公园轮廓。</div><div> 2,利用有些四合院,可以不拆,改建老北京四合院文化胡同。</div><div> 3,拆迁后腾出地方,除了广场、停车场。盖老北京特色商业街,招商引资,形成老北京文化特色旅游区。</div><div> 4,增加群众文化设施。</div><div> ①,老百姓棋艺室。</div><div> ②,歌咏室。</div><div> ③,书法教室。</div><div> ④,老北京文化工艺室。</div><div> 三,白塔寺公园应打造成北京文化主题公园。上海有城煌庙,南京有夫子庙,北京应有白塔寺。白塔寺代表北京,能表达普通北京市民生活。有利于开发带动北京旅游市场。如果这个公园建成,将会比南锣鼓巷更有特色。一定会成为北京的另一张名片。 一方面丰富了北京市民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有利于打造阜成门到景山文化一条街。</div><div> 四,我要特别提醒,请吸取平安大街改造的教训。一定要建巨大的地下停车场。</div><div> 五,我的建议,希望引起您的重视,提交有关人员论证,尽快实现。</div><div> </div><div><br></div><div> 王立和 笔名:然趣</div><div> </div><div> 以上是我的建议信,明天寄出。至于能不能实现是一回事儿,但咱是一个老北京人,有向政府提建议的权力。</div><div> </div><div> </div><div>王立和 笔名:然 趣</div><div> 您可在百度上找到我的然趣新浪博客,目前有三十五万人网上阅读。</div><div> 您也可在美篇软件上,看到我的《美篇》文章,目前有七万六千人在阅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