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教学让政治课堂更有魅力

余干一中 张城杨

<h3>  文/张城杨</h3><h3> 摄影/张城杨</h3><h3> 生活是立体的,而不是扁平的,高中政治知识来源于生活,而不是一潭死水。高中政治教学应该根据政治学课特点,进行立体式教学。</h3><h3> ——观上饶一中刘俊锋和余干一中金琴两位老师同课异构公开课有感<br></h3><h3><br></h3> <h3>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余干一中校园生机勃勃,绿叶红花交相辉映,状元湖畔杨柳依依,铺满鹅卵石小路蜿蜒曲折••••••。余干一中教研如火如荼,分层训练、走班教学、学生成长导师,真是春正好,时正当,人正忙,恰是天时地利人和一派好气象。</h3><h3> 3月30日上午,余干一中政治组教学调研周活动迎来了高潮。上饶市中学政治教研员熊芸老师、上饶一中刘俊峰老师,在县教研室吴培根主任、章波辉书记和县教研室政治历史教研员朱应良老师的陪同下,走进余干一中教室,进行教研教学交流和探讨活动。</h3><h3>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h3><h3> 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即就在于人有意识!意识是什么?上饶一中刘俊锋老师和余干一中金琴老师两位老师进行同课异构公开课展示,在美丽的余干一中为师生讲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哲学《意识的本质》。让我们走进两位老师的课堂,共享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盛宴。</h3> <h3>  观看两位老师的课,收益匪浅,在这里谈谈自己听课体会。</h3><h3> 两位老师的授课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争奇斗艳,但殊途同归,都达到了很高的的水准,值得学习和借鉴。</h3><h3> 金琴老师的公开课是以复习导入开始的。金老师根据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复习提问旧知识为手段,在旧知识里面带出新课内容的线索,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进入新知识领域,据此激发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求知欲。这是对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是《探索世界的本质》,《意识的本质》是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一框的标题。金老师在复习第四课的内容后提出问题:我们能把整个世界分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物质世界又分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精神世界也叫思维即意识世界。有了物质一定会产生意识吗?意识又是什么?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基石。物质概念是意识概念的上位概念,意识本质的揭示正是通过对物质概念的把握而逐渐明晰的。导入的严谨性预示着金老师的整堂课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贯的严谨和直透人心的理论力度。</h3><h3> 刘俊锋老师是情境导入法。上课一开始,刘老师就有意设置情景,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疑问,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状态。这样就很顺利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充分利用了上课头几分钟的最佳时机,使学生的大脑产生兴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问题导入到新课之中。刘老师设置了一个小科普情境——小科普:鲸鱼作为海洋最大的动物,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不属于鱼类动物,而是属于胎生哺乳动物。鲸鱼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海洋环境,流线型体型能减少水的阻力,鼻孔长在头顶上有利于呼吸、上浮和下潜,总之,有利于在水中生存。到此,很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人怎样在水中生存?学生在上政治课时,先是突然获得看似和哲学无关的鲸鱼的知识,顿时有了新鲜感,自然也就对课堂产生了兴趣,有了期待。这时,同学们展开了联想,热烈回答。有的说是借助潜水艇,有的说是练气功憋气,甚至有人还想到了我国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把同学们的答案再归纳一下,我们可以指向一个答案:人可以借助有意识地制造的工具在水中生存。从而就别开生面又毫不意外地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这样,为后面的授课开了一个好头。</h3><h3> 两位老师的导入与各自授课风格保持了一致,都是各自授课风格的体现,都让听众对后面的授课产生期待。金老师重在归纳,强在逻辑严谨。刘老师善于讲故事,抓住学生的情感共鸣点,赢在和学生情感共振。一如老酒,一是新茶,都味道无穷。</h3><h3> </h3> <h3>  刘俊锋老师通过分享自己宝宝成长的经历,说明意识是怎样产生的。这是刘老师课堂教学的亮点之一。首先,一位超级奶爸的形象迅速拉近和同学们的距离,引起听众情感共振;其次,同学们发现,哲学来自于生活,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中到处都是哲学,都有感动。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教育情怀和教学手段。</h3> <h3>  金琴老师的课堂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目标“意识的本质”即“意识是什么”展开,六个探究活动,三个结论,采取珍珠链战术,课例丰富恰当,探究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夹叙夹议,引导学生探究意识的本质。</h3> <h3>  两位老师课堂效果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采用“对话”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br></h3><h3>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为无产阶级(人民)的实践服务,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透过书本同我国现实对话。高中政治教材编写的原则之一就是贴近生活,这个要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完全吻合。因此我们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时,要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领域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之美。从生活逻辑出发,走向理论逻辑,再回归生活,这样的课就会有生命力,有吸引力。</h3><h3>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p20)。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就不断与自己的先驱者们进行对话,对人类的知识精华进行科学吸收。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站在全人类思想的高度和广度进行解读,否则就会片面化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不向学生揭示这一点,学生就会感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教条。</h3><h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和具体科学对话,从具体科学的发展中吸取营养。作为一个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老师,要了解具体科学比如自然科学的发展前沿,特别是要在课堂上运用自然科学的理论或者现象辅助推动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h3><h3> 课堂上, 刘俊峰老师的鲸鱼进化和宝宝意识的产生过程的例子,金琴老师狼孩的例子,以及两位老师都谈到了两大信号系统(生物学)的区别,两位老师都是在用“对话”方式和学生对话,这使得授课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h3><h3> 如何对话,对话的内容是什么,搞清楚对话的对象,这是我们在课堂上所要认真准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两位老师善于运用“对话”的方式,从备课到上课,各个环节自然顺畅,课堂效果水到渠成。</h3> <h3> 听完两位老师的课,感觉意犹未尽,甚至欲摆不能。一是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要不断创新,勇于与时俱进,谨防自己思维和知识固化,要学习和实践先进的教学法,正如这次教研活动,全组政治老师响应学校号召,勇敢实践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践,结合教材,熟悉智慧课堂,最大限度发挥智慧课堂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二是对《意识的本质》这课内容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我产生了以下疑问:意识的产生虽然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但有物质不会一定产生意识,正如有自然界并不一定会产生人类一样,当万事俱备,是谁的巧手轻轻绘出这美丽的图画?是什么原因在什么关键节点上让人类独占思维的最美果实,难道仅仅是因为人类比别的物种幸运吗?但不管怎样,意识是物质给人类最好的馈赠,我们有理由欢呼:我会思考!</h3><h3> 揭开了思维的本质,整个世界的秘密将在人类面前显露。我思考我快乐!</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