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31-04.01南昌“和美课堂”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

雪歌

<h3>日程安排和最初网上看到的不太一样。</h3> <h3>好在想看的名师都还在,只是出场顺序有点小调整。</h3> <h3>熟悉的会场,曾经的座位。😊😊😊</h3> <h3>2018年3月31日上午八点,徐斌开场,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h3><h3><br /></h3><h3>1.复杂问题可以尝试画图解决。</h3><h3><br /></h3><h3>2.从简单出发,向复杂挑战;从纸上画图,到脑中画图。</h3><h3><br /></h3><h3>3."画图"不是"作图"。</h3><h3><br /></h3><h3>4.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展示、经历、体验过程。</h3><h3><br /></h3><h3>5.文字有时会迷惑人,要透过文字,看到本质。</h3> <h3>上午九点,贲友林执教《鸡兔同笼》。</h3> <h3>课前谈话时贲老师提醒学生:我的姓读第一声,千万别读成第四声哦!😂😂😂</h3><h3><br /></h3><h3>1.听讲听讲,先听再讲。</h3><h3><br /></h3><h3>2.一男生提到的他家里的一本书在座的大多数老师都没读过,书名我记住了,叫《印度数学与孙子算经》。</h3><h3><br /></h3><h3>3.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h3><h3><br /></h3><h3>4.兵教兵,兵强兵。</h3><h3><br /></h3><h3>5.好的"生生互动"是要在认真倾听了同伴说之后,结合自己的想法再进行交流,而不是你说完我说,我说完他说,却没有人去管同伴说了什么。</h3><h3><br /></h3><h3>6.贲老师说他目前想做个新的尝试:在一到六年级各上一节鸡兔同笼的课,那会很有意思!</h3> <h3>上午十点一刻,罗鸣亮执教《长方体的体积》</h3> <h3>课前谈话时罗老师了解到,在座的所有学生前几天都已经学过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了,罗老师便提出让学生收拾东西回家,学生都不肯走,罗老师再顺势引导学生找到这节课可以研究的问题:为什么求长方体的体积要用长×宽×高?</h3><h3><br /></h3><h3>这个过程看似多余,浪费时间,其实是罗老师在努力告诉大家:只有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还有未知的东西,且明确自己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接下来的学习与研究才有方向、目标和意义。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是投入学习的前提。</h3><h3><br /></h3><h3>同时,这样的设计也体现了罗老师如今特别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每节课都尽量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设计和展开各个环节。</h3><h3><br /></h3><h3>课进入最后的学生谈这节课收获时,那个开始唯一一个说没学会的男孩说他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现在他终于敢在那么多人面前上台讲话了,台下老师立即自发鼓掌,在场的所有人都深受感动。</h3><h3><br /></h3><h3>让不同的孩子通过一节课拥有不同的收获,这是我们老师每一节课真正值得用心去思考和探索的方向。</h3> <h3>在"生生对话"的引导上,罗老师特别有耐心,有方法,而且舍得花时间,所以罗老师的课堂总有学生有特别出彩的表达。</h3> <h3>这节课课件的制作非常直观、形象,有效地帮助和引导了学生进行空间想象思维,从而能真正理解其含义。</h3><h3><br /></h3><h3>以生为本,体现在罗老师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当中。</h3><h3><br /></h3><h3>测量测量,就是数一数、量一量有多少个这样的测量单位。 -----罗鸣亮</h3><h3><br /></h3><h3>罗老师在课后与大家交流时从《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谈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导演对题材的选取非常挑剔,目标就是要拍出把观众按在椅子上把电影投入地看完的电影来。老师应该思考:我们怎样才能把孩子们按在课堂上让他们投入地把一节课上完?什么样的课孩子们才喜欢?所以我们的课的设计一定要从孩子们的经验出发,让学生敢想敢说,经历出错,然后用好那些错误的经验,通过不断的对话交流来加深对问题的思考与理解。</h3><h3><br /></h3><h3>"为什么我现在努力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呢?因为我发现太多的学生只知道公式但不知道为什么。" (罗鸣亮)</h3><h3><br /></h3><h3>人间至味是清欢,课堂至味是道理。(罗鸣亮)</h3> <h3>下午一点半,张新春执教《轴对称》。</h3> <h3>下午两点半,周卫东执教《小鸭在哪里》。</h3> <h3>下午三点一刻,吴正宪执教《因数和倍数》。</h3> <h3>2018年4月1日上午八点一十,黄爱华执教《比的认识》。</h3> <h3>下午一点半,强震球执教《分数的意义》。</h3><h3><br /></h3><h3>强老师这节课上了一个多小时,原因是学生不肯下课。一男生说他感觉对分数的认识还不够,还想接着学,不想下课,另一男生说强老师的课很有意思,舍不得下课,于是强老师只好又接着出题来考学生。当时底下听课的老师们都感觉到好奇的是,他课件里那些练习题早就准备好了,难道是他早就猜到学生会不舍得下课?还是名师在设计每一节课的时候都会比我们考虑得更多、更充分?虽说这是个小细节,但细思却颇有深意。</h3><h3><br /></h3><h3>这节课的亮点设计在于强老师打破了传统课堂就分数谈分数的局限,紧抓住这节课知识的本质,也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清楚地理解了在确定了单位"1"以后,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相应的分数表示,而单位"1"的若干倍则可以用相应的整数来表示。在让学生上台到数轴上指出题中的数(有分数也有整数)时,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这样将分数与整数对比着来教学,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单位"1",而且孩子们在具体的运用中也更加自如和自信了。</h3> <h3>愉快的学习之旅,满满的学习收获!😊</h3><h3><br /></h3><h3>学习,成长,我们一直在路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