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上海野狐禅《汲古钩沉拾遗录》

上海大书 14847817

<h1>   汲古钩沉第一辑</h1><h1>《上海姓什么的人最多?你永远也猜不中啊!》</h1><h1><br></h1><h1> 👳👲👰👮👸🕵👩🎅👼💂</h1> <h1>  好多年以前,大多数上海本地人集中居住在石库门弄堂,或新式里弄里。</h1><h1> 每到夏天傍晚弄堂里到处是矮桌,小凳,躺椅,甚至还有木板床。张家吃晚饭,李伯看晚报,下棋,打牌,嘎山河(侃大山)非常热闹。 </h1><h1> 我就出生在虹口区的一座新式里弄。抗战胜利后,招商轮船公司为解决高级船员居住问题。在同济路建造了招商新村。是连排新式里弄。有64个门牌,还有网球场和篮球场呢。</h1><h1> (新式里弄的特点是有全套卫浴设备我们家三楼的后阳台上甚至还有一个烧煤的炮仗式锅炉耶。可以烧热水有管道通到浴室里)</h1><h1> </h1><p class="ql-block"><br></p> <h1>  上海的弄堂有深有浅,有大有小。大一点弄堂在夏天傍晚有百十个人乘凉是很普通的事。</h1><h1> 如果这时你喊一声:张家姆妈!那么可能有四五个阿姨会回头说:哎!</h1><h1> 如果你再喊一声,老王或李阿姨。在弄堂里也会有三四个人回应你。</h1><h1> 上面三种都是大姓,不过呢有一个姓会超过一般的大姓,成为上海地区特殊的大姓噢!</h1><h1> 😇🎃😇🎃😇🎃😇🎃😇</h1> <h1>  我念小学时候,喜欢和6号里的大伯伯聊天,他睿智而又知识渊博。</h1><h1> 有一年夏天的傍晚,大家都在弄堂里乘凉。大伯伯斜坐在藤靠椅上有点恢谐地问我:“你知道上海姓什么的人最多吗?”。 👰👮👵👲🎅👳🕵👸👷🕵</h1><p class="ql-block"><br></p> <h1>  我说:“不知道啊!你知道吗?”。</h1><h1> 大伯伯捻一捻山羊胡子微微一笑说:“你对着弄堂大声喊吴家伯伯,你就知道了”。</h1><h1> 我就站直了,两手半遮住嘴做喇叭状,大吼一声“吴家伯伯~!”。声音响彻整个弄堂…。</h1><h1> (图片就是原同济路的老宅,后来改成同心路54弄,我家住4号。同学滕增荣和大伯伯一家住6号。)</h1> <h1>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三秒钟以后回应的声音此起彼落。</h1><h1> 哎!</h1><h1> 啥人叫我啊!</h1><h1> 小赤佬,侬叫啥人啊?…足足有七八个老伯,大叔朝我这里发声音啊!</h1><h1> 我吓得赶紧蹲下去,把头埋在膝盖里。大伯伯哈哈大笑起来,说:“没有事的,别怕啊”。过了一会弄堂里平静下去了。</h1><h1> 看看弄堂里恢复了平静,我抬起头,胆子也大了起来。</h1><h1> 大伯伯狡黠地笑着说:“不错,不错嗓门挺大,你再大吼一声吴阿姨”。</h1><h1> 看着大伯伯鼓励我的微笑,我顿时就童心大起,张开小嘴运起丹田之气,大喝一声“吴阿姨!你们家煤球炉子打翻喽!”。</h1><h1> 这一下可不得了,马上有四五个妇女丢下饭碗,丢下针线活直冲家里奔去。还有几个妇女没有上当,一边骂街,一边拿起家伙要抽造谣生事的人。</h1><h1> 大伯伯一看形势不妙,赶紧把我按下去。站起来挡住视线,然后指指后门,我蹲着身子一溜烟窜进他家后门,在他家的厨房里我的心还在扑通扑通地直跳呢。😂😂😂</h1> <h1>  直到天完全黑了以后,我才穿过他家卧室从前门悠悠地走了出来。绕了一圈回到后门,在幽暗的路灯下,大伯伯递给我一个小方凳。</h1><h1> 看我像没事人一样, 他瞅我一眼说:你胆子到不小,现在有几个吴阿姨在找你呢,有一个是砸了饭碗,另一个是针线活掉到阴沟里,还有一个崴了脚。说罢哈哈大笑。</h1><h1> 我坐在小方凳上,问道:为什么让我喊姓吴的人呢?</h1><h1> 大伯伯回答我说:我想告诉你人生思维不能循规韬距,有时候要打破贯有的思维方式。我说上海人吴姓是最大的姓氏,为什么呢?是因为在上海话的发音里口天吴,古月胡,加贝贺,人可何,巫婆的巫,五口的吾,和坤的和,跳舞的舞,中午的午。还有水泊梁山好汉武松的武,一丈青扈三娘的扈姓。单立人的伍。以及乌云的乌加个耳朵旁的邬字。共有十来个姓氏统统发一个音WU~吴!所以你喊一个姓吴的,就有十几个同音姓氏的人来应你。</h1><h1> 我听完了,就轻轻的用上海方言念吴,吾,巫,胡,伍 ,武,和,邬,贺,扈,何,舞,午,户。</h1><h1> 果然都发吴字的音。世界真奇妙哦!想也想不到啊!</h1><h1> 大伯伯继续说:不仅如此,上海语音里还有王,黄不分。常,尚,盛也是发同一个音。</h1><h1> “这上海话岂不是五音不全吗?”我说。</h1><h1> “这不是五音不全,首先是四声不分,然后是因为远古语音贫乏而留传至今”。大伯伯说。</h1><h1> “大伯伯我听不懂耶”。</h1><h1> “别说你听不懂,我还是经过一番研究才得出一些结论的”。大伯伯开始说他研究的话题…。</h1> <h1>  “大约在公元前七八千年,在长江出口处的冲积平原上出现了人类。这个平原就是古上海的初型,这些人类便是古上海的原始土著民。</h1><h1> 当时上海靠东海的周边都是盐碱地,潮来潮去几十里地不能种庄稼。</h1><h1> 那么原土著民是如何生存的呢?吸引他们来的是大量的海洋生物。每天早潮带着各种各样的鱼,虾,贝壳类,软体动物…冲上海滩,退潮后只要去捡拾就可以美美的吃上几天了。</h1><h1> 为了使鱼虾长期保存,有些人就用海水晒盐,来腌制大量鱼虾,留待长期食用。在工作时,在生活中当然有简单的语言交流,但没有文字。百分之一百都是文盲。</h1><h1> 以你现在小学五年级的文化水平在那时你就是博士后。不,比博士后还要高级,应该属于外星人👽了”。大伯伯跟我开玩笑。</h1><h1> “当时上海土著民虽然不能抵抗自然灾害,不过在食物方面是十分充足的,高蛋白,全天然 ,无公害。整整吃了有两三千年,才有人种庄稼,养家畜。这几千年的高蛋白吃进肚子 里改造了上海土著民的脑细胞,优化了遗传基因。所以上海人比较聪明是因为基因强大呢 ,比如像我…哈哈!”。大伯伯开心的笑了。</h1><h1> “有一年在聪明的土著民中出现一位领袖他的名字叫沪。他发明的捕鱼工具十分有用。土著民非常感谢他,就用他的名字命名这个捕鱼工具。什么是沪你知道吗?”我说“不知道呀!”。</h1><h1> 大伯伯继续说:“我学的是机械工程,这个沪啊就好像是单向阀,东西进来了就出不去。具体来说,土著民领袖用树枝和绳索结成栅栏。埋伏在海滩水中,潮水来时它便顺水倒伏,放鱼虾进来。潮水去时它就被水流冲浮逆水竖起,拦住了鱼虾贝蟹。(全自动不用看管)那可就是天天大丰收啊!古时候上海人真幸福哦,我好想穿越到古上海去呢”。大伯伯两眼放光。喃喃的说。</h1><h1> “这是上海先民的一大发明,不亚于现代的卫星上天哦,所以现在上海简称沪”。</h1><h1> “太有意思了,又不用念书,反正大家都是文盲。天天用沪抓鱼虾。我也要去,我也要跟你一起穿越过去,大吃一顿新鲜鱼虾蟹”我天真烂漫地暇想着。顺便咽了两大口口水。(看官你也咽一口水吧,古时候活的海鱼太鲜美唷)</h1><h1> “当食物丰富到一定程度时,就自然产生了交换,交换普遍了就有了集市。大约在商,周朝时代,在中原有人发明了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木制独轮车。然后就有人不畏阡陌交通之艰险,把中原的生活用品贩到上海,再把上海的咸鱼,和其他的海产品运回中原而牟利”。 </h1><h1> 现在回到主题。外来的商贩到上海做生意。上海渔民总要问一下“你姓甚,名叫啥?”。上面说过这些渔民都是文盲。而且生活简单词汇量很小。四声不分。</h1><h1> 比如你说“我姓胡”,“我姓伍”,“我姓和”,“我姓贺”…。面对如此多的不同发音。</h1><h1> 上海渔民笼而统之地说:“哦!明白了,你姓吴”。</h1><h1> 那外来商贩说“我不姓吴,我姓贺”。然后在地上写给他看,却料不到所有的上海人都是文盲。只好客随主便,你愿意叫啥就叫啥吧!</h1><h1> (好笑吧,这可是大伯伯多年研究的结果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呢。不得转载哦)</h1><h1> 说到这里大伯伯笑着说:这就是上海城吴姓是人口最多的来历呃!这可是我的独家学术专利,版权所有不能转载。但是我把它转送给你,希望你写入文章里,发表出去。让大家知道在上海城里。赵钱孙李周郑王都不算大姓,只有吴姓一支独大…哈哈,哈哈!大书你知道吗我就姓吴,口天吴啊!哈哈~哈</h1><h1> 故事最后还有一个秘密只告诉你一个人哦~这个古上海领袖《沪》的上海话发音也是wu(吴)啊!嘻嘻…。</h1><h1> 😄😁😄😁😄😁😄</h1><h1> 第一辑完,请看第二辑。</h1> <h1>  往日:人类历史千万年,多少逸事隐其间,难得大伯究其原,雾海云田隐约现。</h1><h1> 今日:大伯大书闲聊天,往事穿越几千年。海上名都煙没事。待吾慢慢叙遗篇。</h1> <h1>  👢👡👞👟👢👡👞👟👢</h1> <h1>   汲古钩沉第二辑</h1><h1> 《上海的地名是谁叫出来的?》</h1><h1><br></h1><h1> 👯💃👫🏃👬💃👭🏃</h1> <h1>  短短的暑假就要过去了,暑假作业总也做不完。每星期两次到海宁路西街少年之家学习声乐,到虹口游泳池游泳,弄堂里踢小足球,水泥地上打乒乓,造房子,刮香烟牌子,官兵捉强盗玩个没完。还有就是闯祸也是家常便饭。</h1><h1> 那天傍晚我吃了晚饭洗过澡。脖颈上搽满了白白的痱子粉。干干净净地坐在大伯伯的藤靠椅边上。听他讲远古山海经…。</h1><h1> 大伯伯看到我安静的模样有些好笑。便笑眯眯开口问我:“大书最近有没有大喝一声,又把别人吓坏了呢?”</h1><h1> 我不好意思低下了头,嘟囔着说:是…。</h1><h1> 大伯伯扶着金丝边眼镜瞅我一眼说:“闯祸啦?”。我说:“上次大喝一声喊出瘾来了,星期三我和程文海从少年之家回来,在过铁路时我抢在火车🚉前过了铁路,程文海慢了一步,只好等火车🚉开过去再过铁路。我一溜小跑到弄堂里,正好碰到程文海妈妈,我就大喝一声:程妈妈!刚刚火车开过来把程文海压死啦!就这样闯祸了…”。</h1><h1> 大伯伯拿下了金丝边眼镜,瞪大了眼睛👀瞅着我说:“挨揍了吧?”。</h1><h1> “嗯,挨揍了…可又没挨揍”。我说。“因为我奶奶假装打我,一面大声骂我。我外婆也真的批评我,但又劝我奶奶,就这样挨打了,但没打疼…”。</h1><h1> “哈哈…哈哈😄”,大伯伯放声大笑。笑完后严肃地说:“从今后你再也不能瞎编这种玩笑了,知道吗?”。</h1><h1> 我低着头回答说:“是,再也不敢了”。</h1><h1> 沉默了一会,我抬起头说:“大伯伯说说古上海的故事吧!”。</h1><h1> “你想听什么方面的故事呀?”。</h1><h1> “大伯伯许多城市的名字都有来历,或有故事,不知道上海的地名是谁命名的,还是有啥特别的来历呢?”。</h1><h1> </h1> <h1>  听到我的问题后,大伯伯隔着玻璃镜片瞅了我一会。然后说:“童言无忌啊,这种问题在上海一千多万人中也就一,二个人想的出来噢!”。</h1><h1> “不过呢!这个问题提的好。因为知识丰富的历史学家不会提这种问题。而思维局限的人又想不出这个题目呢,你小子将来会有出息的”。(可惜了,预言失败)</h1><h1> 大伯伯继续说:“不过呢,你这个大嗓门倒也颇具上海古风啊,上海这个地名就是被古代人用大嗓门喊出来的呀”。</h1><h1> “真的吗?我的大嗓门还是古代遗传下来的?”。</h1><h1> “是啊。话说七八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上海的海岸线还在如今的金山和松江县一带。整个浦东新区,及市中心都在海平面以下,有一个从江苏丘陵地区迁徙过来的族群,经过了几十天的跋涉来到了离松江海岸线不远的河畔扎营”。</h1><h1> “七八千年前人类的食物主要还是靠狩猎得来的。随着人口增长,江南丘陵地区的野兽愈来愈少。特别是到了冬季,各个族群经常发生为抢夺食物而发生械斗。弱小的族群只能被迫迁徙他乡”。大伯伯娓娓道来,我听的津津有味”。</h1><h1> “上面说的族群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个族群的领袖叫黑舞,他请巫师卜卦迁徙方向,得到卦象是东方有大量的新鲜食物。然后全族人马,带着仅剩的口粮,勒紧腰带朝着日出方向的未知领地进发,但谁也没料到黑舞这一个无奈的决定造就了八千年后世界著名的大都会上海啊!”。</h1><h1> 👣👣👣👣👣👣👣👣👣</h1> <h1><font color="#010101">  黑舞族群长途跋涉,来到东方的长江入海口的冲积平原地区。在一条宽阔而又清澈的河旁,人困马乏。</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特别是妇女儿童再也走不动了,干粮也所剩无几。无奈之下只好扎营。</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黑舞派出哨探往三个方向寻找猎物。 五天以后第一波往东方的哨探带回来好消息,哨探激动地结结说:“报告族长。东方两…两天路程,有…有一个大,大湖泊。看…看不到边,有好多的鱼啊!我…我带回来一条长长的鱼,看看吧”。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然后从背后的皮囊中拿出一条长五尺宽约一巴掌通体银白色的长鱼来献给族长黑舞。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顿时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他们生活在内陆从未见过海鱼。更何况是这么漂亮而又长大的鱼。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这时一位德高望重的巫师说:“这鱼像是长长的皮带呢”。 黑舞问哨探:“这种鱼很多吗?好吃吗?”。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好吃的,刺也少。数量很多,不过没这么大”。哨探回答道。</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黑舞说:“苍天在上,我族有救了,巫师爷爷说它像宽带子,我就管他叫带鱼吧,巫师爷爷把带鱼分给大家尝尝”。</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虽然有点溲味,族人还是非常珍惜这小小一块带鱼,它给第一批古上海人带来了生存的期望)</font></h1> <h1>  在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上,黑舞族长拿出了珍贵的象牙权仗。(现保存在上海历史博物馆,见下图)</h1><h1> 黑舞把族中所有的储备干粮全部分给有老弱病残的家庭。</h1><h1> 族长黑舞高举象牙权仗大吼一声:“全体人马向日出东方前进!”。</h1> <h1>  经过了四五天的水网地带跋涉。忽然眼尖的哨探大声喊叫:“前方!看前方!有大湖啊!”。</h1><h1> 蓝色的大湖(东海)一直延伸至地平线。白色的浪花卷起千堆雪,水天一色,海鸟欢叫着盘旋翱翔。</h1><h1> 来自丘陵山区的土著民那里见过如此壮阔的景色。全体族民拜倒在地,感谢上苍能见到如此美景,疑似仙境…。</h1><h1> 唯有黑舞没有拜倒,而是微微皺眉。大声说:“都起来吧!这是海,东方的大海,水是咸水你们尝尝看”。</h1><h1> 众人战战兢兢爬了起来,腿脚灵快的年轻人一口气跑到海边,扑通一声跳入海里。喝了一大口喝水,然后忙不迭地吐了出来,呸呸!又苦又咸啊!</h1><h1> 黑舞眉头还是紧皱着,叫过来哨探问:“为什么一条鱼也看不见呢?”</h1><h1> 哨探回答说:“回族长话,要等到潮水退去,才可以上海捡拾鱼虾,现在水已经有点退去,过一会就可以上海了”。</h1><h1> 众土著民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着海水慢慢退去。直等到花儿都谢了…。</h1><h1> 终于那眼尖的哨探看到潮水退去的最远方,有鱼虾在浅水中蹦哒。</h1><h1> 这哨探大喊一声:“上海啦!上海啦…!”。</h1><h1> 然后族人都看到了波光粼粼的浅滩上无数的鱼虾在蹦跳。</h1><h1> 于是乎千百个人,一起激吼:“上海!上海!…上海…上海喽!”。剎时间,全体族民疯狂地奔向海边,上海啦!上海啦…!响彻东海湾上空。</h1><h1> 🐠🐋🐠🐋🐠🐋🐠🐋🐠🐋(古上海土著民都是大嗓门,大书是古风犹存哦😊)</h1> <h1>  说到这里大伯伯扶了扶眼镜笑着说:“明白了吧,上海这个地名是先民们喊出来的。</h1><h1> 当时黑舞族民每天在落潮前跪倒在东海的沙滩上,在老巫师的带领下,祈祷上苍带给全族丰富的海产品。从此以后再也不用冒险到山里打野兽了。</h1><h1> 只要每天上海去捡拾鱼虾就可以有丰盛的晚餐了。有些聪明的族民利用阳光晒盐,用来腌制鱼虾。食物便可以长期保留了。</h1><h1> 黑舞族群在到达东海边后,选择的地势较高的松江天马山一带盖起草棚,上海最早的先民就这样繁衍生息在东海之滨…。</h1><h1> 敢于开拓,勤于用脑,这就是著名的《上海精神》。沿续至今。</h1><h1> 从此以后,每天退潮就是全族的节日,上海啦!…上海喽!喊了几千年。直到今天上海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超级大城市。所以你的大嗓门是远古先民遗传下来的,哈哈!…”。</h1><h1> (下图是现存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古代先民用过的三角陶鼎)</h1> <h1>  在问清楚上海地名的来历后,我的清纯小脑子又开动起来了。</h1><h1> “那么大伯伯既然有上海这个地名,是不是还有下海这个地方呢?”。我又提出新的问题。 </h1><h1> 大伯伯摸摸我的头,瞅了我一会。轻轻地笑一笑说:“这个问题提的好,1955年毛主席在上海视查工作时也问过这个问题,当时在场的上海干部谁也回答不上来,感到好惭愧。后来调查了几天才有了眉目。原来上海真的有过叫下海浦的地名,在那里现在还有一个下海庙呢。” 。 </h1><h1> 大伯伯继续说:“经过调查后在虹口区昆明路,海门路附近找到了一个破旧的小庙~下海庙。然后查阅历史资料才知道,几千年来贯通上海的河流是吴淞江。而黄浦江直到明朝才拓宽,疏浚成为上海的主要河道。 </h1><h1> 吴淞江源发苏州,吴淞江有十八浦(支流)其中就有下海浦,上海浦,黄浦等等。其中下海浦周围都是渔村,渔船大部分是从下海浦出海的。古代渔民下海前必须求神拜佛,保佑出入平安。约在乾隆年间下海浦就盖了下海庙,下海庙供奉着海神。下海浦上有一座石桥。 渔民商贾来往熙熙攘攘,从桥上走过。 </h1><h1> 去下海庙的香客大都提个篮子放上香烛等拜佛器具。久而久之这桥就叫提篮桥了。随着下海浦被填平,提篮桥也不复存在了,只剩下地名了”。</h1><h1> 大伯伯看我聚精会神的样子,叹了口气说:“大书你要是上课也这样专心就好了”。(他知道我上课做小动作,还废话垒堆)</h1><h1> “顺便问一下,大书你知道现在提篮桥最著名的建筑物叫啥?”。</h1><h1> “大伯伯这个我是知道的,就叫提篮桥外国牢监鼎鼎有名的!”。</h1><h1> “提篮桥监狱真是赫赫有名,是远东第一监狱,传说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房间,里面机关密佈,苍蝇都逃不出来。今天夜已深了,欲知提篮桥监狱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h1><h1> 大伯伯用一个回马钩,勾住我对上海往事的无限憧憬…。</h1><h1> 🦂🦀🦂🦀🦂🦀🦂🦀🦂🦀</h1> <h1>《一日相错于江湖 一世相思在天涯》</h1><h1> 上海历史博物馆里最漂亮的百子大礼轿。当年谁家能用百子大礼轿迎亲,那可是超过兰博基尼,玛莎拉蒂和宾利哦😊。</h1><h1>轿上雕刻有一百零八个神态各异的童子。寓意多子多福,福寿绵绵。</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列位看官:若到上海,请去历史博物馆瞧瞧吧。大书可以做导游耶!</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字 大书 摄影 大书(部分网上采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配乐 上海滩 演唱 汪明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谢谢您的来访,希望您提些建议哦!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h1>  本篇文章在2018年5月3日被美篇编辑评为“精华作品”。谢谢厚爱!🙏🙏</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