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接下来请跟随我继续我们的奇幻旅程。🐾</h3><div>退回到博物馆的大门前,看这只黑色花岗岩雕刻的山西山西鳄🐊,它可是我馆的镇馆之宝。在生命篇中,我将重点为您介绍。</div> <h3>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地质博物馆的第二个主题展厅_“远古物种”展厅。</h3> <h3>墙上为我们展示的是地质年代表。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地质年代,有不同的物种出现。🌱🐜🐡🐊🐎🐘</h3> <h3>生命演化坡道是地质年代表的立体展示。由远及近,时间从古到今,生命一路演化,直至灵长类出现。🐵🐒</h3><h3>那么生命最初起源于哪里呢?生命起源于海洋中的细胞。</h3><h3>请望向生命演化坡道的远端,像碗一样蓝色的半球就是我们描绘抽象细胞的样子。最早的细胞是原核细胞。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逐渐分化成含叶绿体的细胞与不含叶绿体的细胞,此后,这两种细胞分别演化为植物界🍀和动物界🐟。</h3><h3>在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不同种类的生物同时出现,它们不约而同、迅速起源,来了个集体大亮相,这种大量动物集中爆发式出现的现象,我们称其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h3> <h3>既然我们已经了解到,生命起源于海洋中的细胞,那么,生命是何时以何种方式由海洋登上陆地的呢?</h3><h3>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寻生命向陆地进发!🐌</h3><h3>生命向陆地进发是由植物界开始的。</h3><h3>直立于水面的植物叫光蕨🌱,它是第一个从海洋登上陆地的植物,属于裸蕨类植物。 大约4亿年前的志留纪, 由于地壳运动导致海平面下降,陆地上升,一些原本生活在浅海区域的植物被迫进入沼泽地带。为了生存,它们的茎中演化出疏水性能较好的器官_维管束。随着维管束的发育成熟,植物终于能够完全独立地站立起来,摆脱了对水的依赖,完全适应了陆地生存🍀。</h3><h3>植物登陆之后,陆地环境逐渐改变,为动物登陆提供了生存条件。</h3> <h3>第一个登上陆地的动物又是谁呢?</h3> <h3>总鳍鱼是第一个尝试登陆的动物,但是它并没有登陆成功。可是,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鱼鳍已经演化为肉质鳍,接近陆生动物的腿。据有的科学家推断,是因为它的肺部发育不完全,导致它登陆失败。😔</h3> <h3>鱼石螈是第一个真正登陆成功的动物!</h3><h3>它体长一米,具备两栖动物和鱼类的共同特点。最早发现于北格陵兰地区。</h3> <h3>生命登陆成功之后,直到石炭纪晚期(距今大约3.21亿年)地壳运动逐渐趋于稳定。当时的中国及东亚大部分地区处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潮湿温暖的气候给植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当时的植物繁茂,植株高大。以羊齿类植物和鳞木为代表的植物群史称“华夏植物群”🌴🍀🌾🍁🌷🎍。</h3><h3>眼前这一株粗壮高大的植物叫鳞木,它因表皮有鳞状花纹而得名,植株可高达30米。🌳</h3><h3><br></h3> <h3>丰茂的植物环境,使得空气中含氧量增加,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那个时期的动物体型也异常庞大。我们可以看到,在树干上有一只蜻蜓,它叫“古蜻蜓”,它是现在蜻蜓的几十倍大,展翅可达60厘米。</h3><h3><br></h3> <h3>这个展柜所展示的都是华夏植物群的植物化石标本🎃。</h3><h3>这块黑色的植物化石标本是鳞木,可以看到清晰的鳞状花纹,因为被碳化所以呈现了黑色。</h3> <h3>这些是羊齿类植物化石标本。</h3><h3>由于地壳运动,华夏植物群丰富的植物被埋藏,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了丰富的煤炭资源。现今山西90%的煤炭资源来自于华夏植物群。</h3> 华夏植物群被掩埋后,到了二叠纪晚期(距今大约2.5亿年)大陆板块漂移,全球陆地基本聚合在一起。蕨类植物和两栖动物不再占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统治整个中生代达1.8亿年之久的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div>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生活在中国北方的陆生四足动物典型代表_中国肯氏兽动物群。</div><div><br></div> <h3>这是一具幼年肯氏兽的化石标本。</h3><h3>它的珍贵之处在于保存了完整的肋骨和爪子。🐾</h3> <h3>中国副肯氏兽化石标本。</h3> <h3>通过复原模型我们可以看到,肯氏兽(绿色方框中)四肢短小,身躯庞大,由此可以推断它们行动迟缓。它的头部仅有两颗杆状牙齿,它们的作用是挖掘食物和抵御天敌。肯氏兽是植食性动物。</h3> <h3>它们的天敌就是对面红光照射下,像鳄鱼一样的动物,叫“山西山西鳄”(红色圆圈中)。🐊</h3> <h3><font color="#010101">这个展柜中所陈列的就是要隆重推荐的我馆镇馆之宝:山西山西鳄化石!🐊</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它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山西山西鳄化石!!!👍👍👍</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首先为大家说明一下名字的由来。第一次听到山西山西鳄的名称,可能都会有点质疑,是不是写错了?是这样的,它按照国际动植物命名法规则,采用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等级进行分类。它属于山西鳄属山西种,应遵循国际惯例故取名山西山西鳄。虽然名字里有鳄却并非鳄鱼,是原始初龙类演化过程的一个分支。🐲🐊</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我们看到,这具山西山西鳄化石保存了完整的头骨以及六个颈椎和八个背椎。可以看出它的头部呈多孔状结构。这样的构造可以减轻重量还可以更多的附着肌肉,以增加灵活性。我们还可以看到它口腔中有楔型的牙齿,说明它们是食肉动物。山西山西鳄是当时动物群中的顶级猎食者。🐯</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这具山西山西鳄化石,是2010年我们的王馆长和考察队在山西临汾吉县黄河岸边野外勘查时,开车途经盘山公路,发现路边红色的岩石层中有糖葫芦一样的白色的珠串,凭着地质学家的丰富知识和职业敏感引起重视,后经过挖掘整理,发现了这具山西山西鳄化石,最终成为我馆的镇馆之宝!!!</font>这个化石的发现过程也告诉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h3> <h3>接下来看看复原场景左侧为我们展示的两具肯氏兽埋藏化石。</h3><h3>该化石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因为保持了肯氏兽原地埋藏状态。是从发掘地原地整体挖掘,直接打包过来展示的,没有经过任何人工的修复。之所以看到骨骼排列顺序比较散乱,是因为经过漫长岁月的风雨侵蚀,各种地质变化以及动物的踩踏造成的。🐾</h3> <h3>看过了北方三叠纪的陆生四足动物,再来看看当时生活在南方的海生爬行动物。</h3><h3>在中晚三叠纪,我国南方仍处于一片汪洋之中,在那里生存着一群海生爬行动物,主要有鱼龙、幻龙、海龙等……🐠🐟🐛</h3> <h3>这是鱼龙的化石标本。</h3><h3>它有尖尖的嘴巴,短短的脖子,像鱼一样的鳍。从外形看已经非常适应水里的生活。其实它是因陆地环境变化重返海洋生活的爬行动物。也由于它的四肢像鱼鳍一样,被称为鱼鳍类。</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幻龙。</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幻龙头部,身体部分和尾部长度各占身体的1/3。它四肢也呈五爪状,也是从陆地重返海洋的爬行动物。它已经能够很好的适应海洋生活。由于形态与蜥蜴比较相似,又被称为蜥鳍类。</font></h3> <h3>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漂亮的海百合化石🌷。</h3><h3>海百合虽然有着植物的名字,然而她却是动物,她属于棘皮类无脊椎动物,因其外形酷似百合花而得名。</h3><h3>它最早出现于4.5亿年前的奥陶纪,繁盛于2.2亿年前的晚三叠纪。</h3><h3>她的身体由三部分组成:冠部、茎部和根部。冠部负责摄食,茎部负责消化吸收,根部起着固定的作用。她必须附着于飘浮在浅海中的朽木上生存,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h3><h3>它原始的生存状态是冠部朝下,根部朝上。为了陈列美观,我们将它翻过来摆放。</h3> <h3>这幅巨大的安顺龙化石标本,它保存十分完整,全身骨骼清晰可见。</h3><h3>整体上看,它体型修长,尾巴占了身体长度的一半,由此可初步判断它属于海龙类。</h3><h3>再仔细看它的爪子,它四肢仍长有爪子,说明它曾经是陆生动物,游泳的本领也还不高,因此可以推断出它生活在浅海水域。同时它的牙齿稀落,可以推知是以一些小鱼小虾为食。</h3><h3>这个化石的珍贵之处在于它展现出安顺龙的生活场景。身躯上方有一个突出的朽木,朽木下方是海百合的根和茎。说明它与海百合一样,是生活于浅海之中的。🐉</h3> <h3>这个展柜中象乌龟一样的海生爬行动物,叫中国豆齿龙,因其头部的口腔中长有豆状的牙齿而得名。从它牙齿的形状可以推测它是以带外壳类的动物为食的。🐢</h3> <h3>再看这副巨大的海百合化石,它与之前的海百合属不同的种。它体型硕大,形态完美,是不可多得的珍品。🌸🌸🌸</h3> <h3>这是硅化木化石,我们可以看到玉石的光泽。硅化木是树木埋藏在地层中,周围的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硅,硫化铁,碳酸钙等在复杂的地质作用下,替换了原来的木质成分,但保留了树木的原始形态和内部结构。也因为其所含的二氧化硅成分多,所以被称为硅化木。</h3><h3>硅化木的玉化程度高,俗称树化玉。这棵树化玉经过打磨抛光,具备了玉石一样的光泽。</h3> <h3>这个巨幅的群鱼🐟化石是与海百合同时代的鱼类化石。</h3><h3>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动物,其实鱼类是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换句话说,鱼类是所有脊椎动物的祖先。</h3><h3>它上面保存有789条鱼化石。可以看到这些小鱼活灵活现,似乎仍在游动中。能够保存的这么好,这么多的鱼化石,是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呢!也就是说突发性的地质事件使这些鱼突然群体死亡并快速掩埋,在后期成岩过程中变成了化石。</h3><h3>这群鱼化石规格如此之大,保存的鱼化石如此之多,实属罕见,是本展厅的精品之一。🐟🐟🐟</h3> <h3>到这里,三叠纪的生物我们已介绍完毕。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来探索“神秘的恐龙时代”。🐉🐲</h3> <h3>左侧的恐龙是大同云冈龙。</h3><h3>它是2011年我馆工作人员在山西大同左云县野外调查中发现,随后发掘研究并命名的。</h3><h3>它的发现填补了鸭嘴龙超科向鸭嘴龙科过渡的一个空白。也是我馆第一个用山西地名命名的恐龙新种。</h3><h3><br></h3> <h3>展柜中展示的是大同云冈龙的正型标本。</h3><div>大同云冈龙体长七米左右,是中大型植食性恐龙。</div> <h3>中间是加拿大霸王龙的化石模型,它生存于白垩纪晚期北美地区的兽脚类食肉性恐龙。是小朋友们都熟悉的恐龙朋友。</h3> <h3>霸王龙体长约十米左右,仅头部就有1.5米,头较大,有着恐龙中最大和最复杂的脑子,一些进步种类的脑很像鸟类的脑,说明这些种类已有很不简单的行为和习性。眼睛很大,视力很好,能发现远处的猎物。口裂很深上下颌长满又长、又大、向后弯曲的、匕首状牙齿,牙齿边缘有许多小锯齿。这种牙齿适于咬死猎物,并且能够将猎物身上的肌肉和肌腱割断、撕成碎片。它们头骨结构粗壮,头与颈的连结非常灵活,有利于在捕食和撕咬猎物时头部的活动。霸王龙是当时恐龙群中的顶级猎食者。</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可以看到它后肢很粗壮有力,善于奔跑追赶猎物,在奔跑时它的身体靠粗壮的尾巴帮助保持平衡。</font></h3> <h3>最右边的这个长着长长脖子的恐龙化石标本,名叫不寻常华北龙。是中国发现的晚白垩纪最大的蜥脚类恐龙。</h3><h3>它发现于山西大同天镇县,属于植食性恐龙。那个时期森林异常繁茂,树木高大🌴,有取之不尽的美食🍭🍰,所以它的体型巨大无比,身长接近20米。</h3> <h3>它的脖子非常长,脖子下方有刺状的骨头,叫颈肋。颈肋的作用是支撑和保护脖子,但是也有缺点,就是限制了脖子的灵活性。如果大幅度的转动,它就会刺破脖子,相当于自杀。😠</h3> <h3>下方这七个身材相对矮小的恐龙叫杨氏天镇甲龙。</h3><h3>杨氏天镇甲龙也发现于山西大同天镇县,是植食性恐龙。</h3><h3>它们的特点是,背部覆有厚厚的骨质甲板,在尾巴末端长着一个圆圆的尾锤。当遇到外敌侵略时,它们会匍匐在地上保护自己柔软的腹部,然后用尾巴上的尾锤防御敌人。尾锤的力量特别大,足以击碎大型恐龙的腿骨和肋骨。所以它们又有一个别名叫坦克龙。</h3> <h3>到了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非鸟类的恐龙很快就灭绝了。灭绝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又有人说恐龙的一支进化成鸟类。但归根结底,还是恐龙自身的原因,就是庞大的身躯无法适应外部环境发生了突变。</h3><h3>恐龙灭绝之后,哺乳动物迎来了大发展。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当时山西有代表性的哺乳动物群:“保德三趾马动物群”和“榆社动物群”。🐴🐗</h3> <h3>这是三趾马动物化石标本。</h3><h3>顾名思义,它因前肢长有三个脚趾,所以取名三趾马。但是三趾马并非马的直系祖先,仅是其中的一个分支,而且已经灭绝了。</h3> <h3>这是大唇犀的化石标本。</h3><h3><br></h3> <h3>大唇犀下颌较长,门齿突出,所以形象地称为大唇犀。</h3><div>在保德三趾马动物群中,大唇犀的数量最多,但是因为三趾马是最早被发现的,所以命名为三趾马动物群。</div>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来自宁夏的坦氏铲齿象。</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它是一种大型的铲齿象,在象类进化中是一个很特化的乳齿象类。其颊齿是圆钝的乳突状,下颌向前方伸长,下门齿特别的扁宽,形成铲状,故名铲齿象。铲齿用来铲食水草,切割树皮。它也属植食性动物。</font></h3> <h3>三趾马的复原模型。</h3> <h3>大唇犀的复原模型。</h3> <h3>榆社动物群。</h3> <h3>各种形态的恐龙蛋化石。</h3> <h3>这也是恐龙蛋化石。</h3> <h3>还是恐龙蛋化石。</h3> <h3>在复原展区中的沙堆上排列的恐龙蛋是长椭形的,并且是一对一对排列的。这并非工作人员刻意摆放,是有一些小型兽脚类恐龙,它们有两个泄殖孔,所以排卵时是一对一对的,并且是绕圈儿排放的。</h3> <h3>关于恐龙灭绝,有人说,恐龙的一支进化成了鸟类。</h3> <h3><font color="#010101">这里有恐龙进化成鸟类的小游戏,大家有时间可以参与一下。</font></h3> <h3>孔子鸟化石标本。孔子鸟的嘴部进化成了喙,更接近现在的鸟类。</h3> <h3><font color="#010101">鱼类化石标本。</font></h3> <h3>这些精美的化石标本背后,是地质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与刻苦钻研。</h3><h3>这个展区,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曾经在山西工作过的地质学家与地质工作者。🎓</h3><h3>李四光先生命名了“蜻蜓”的“蜓”。</h3><h3>杨钟健先生命名了“山西山西鳄”等大量古生物名称。</h3> <h3>斯行健先生命名了“华夏植物群”。</h3><h3>他们都曾在山西工作过,对山西地质、古脊椎动物、古植物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h3> <h3>生命一路进化的过程中,各个时期动物的头骨💀化石标本。从兽类直至灵长类。</h3> <h3>一个大约十分钟的关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视频。👀</h3><div>到这里为止,对于生命从无到有、从远古到现代的发展进程,我们已经有了初步了解。生物由最初小小的细胞演化成为今天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这背后蕴藏着一个浅显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iv>